第二百零四章 延迟的南洋消息

“殿下,南洋孙大人传来了新消息。”

从新京机械制造厂回来的路上,李明远一行人中途遇到传信的士兵。

“加快赶回议事厅,我要看看孙彬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南洋和美洲大陆相距数万里,从南洋传来的消息在延迟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到达南里奥格兰。

新京机械制造厂距离国防军总部不远,得到传信士兵通报后,李明远一行人加快赶路速度,十多分钟后出现在国防军议事厅内。

“孙彬接受了安南政府的招安,安南境内的兄弟占据了广宁、谅山两省,现在孙兄弟手下控制地区的华人数量达到三十多万,国防军在南洋的发展形势很不错。”

肯定了孙彬在南洋做出的功绩,李明远颇有些感叹道“当初派孙兄弟出师南洋,制定的计划不过是在南洋占据一小片落脚之地作为转运移民的中转站,没想到孙兄弟抵达南洋不到半年时间,不声不响开创出一片好大的基业,南里奥格兰有众多像孙兄弟这样的人才,华人在南美的事业何愁不兴!”

“当初制定南洋战略时,我等都高估了安南军队的实力,制定的行动策略多少有些保守,而孙兄弟亲自赴坐镇安南北部主持国防军在整个南洋的事务,能够实地观察到安南王国的虚实,对敌我两方的实力认识更加清楚,如此一来,凭借殿下派船队运输过去的后续部队和武器支持,获得对安南部队的胜利即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刘朴在看完电报内容后,理智分析道。

“孙先生在南洋打开局面,我军便获得从南洋和大陆地区获取移民的通道,限制南里奥格兰发展的人力资源问题也可得到极大缓解,孙先生在南洋所做之事意义重大,国防军总部应该加大对南洋的支持力度。

职下建议再次从国防军野战部队抽调一个野战团一千人兵力,和下一批次的运输船队一起启程,增加国防军在安南的武装力量。”

罗林山所部已经启程赶赴阿根廷北部,李三斗的第二师驻扎在外地,议事厅内参与会议的师级将领只剩下陈国柱、张安松两人,

陈国柱虽然担任第一师师长职务,不过在战略方面的见识只能算一般,因此,在陈国柱没有发声的情况下,张安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广宁、谅山两省华人数量虽然多,不过受到正规军事训练的士兵人数太少,由总部派出野战部队增援孙彬是应有之议。”

李明远点头同意张安松的建议,目光扫视到站立在一旁精神不大好的陈国柱,心中不由产生一股惋惜。

陈国柱是太平军残军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再过两年就达到知天命的年龄。

陈国柱早年跟随侍王李世贤打仗,落下一身的伤痕,流落南美洲后,又在矿场中过了几年艰苦不堪的苦日子,身子骨原本就不大好,而华人立国南里奥格兰,一年多没有打仗,精神松弛下来后,人的健康状况也迅速下降,以来留下的各种伤病在一年内相继显现出来,整个人和一年前相比,衰老了许多。

“陈叔,你身体不好,不用站着议事。

卫兵,从厢房搬张椅子过来。”

李明远看到陈国柱苦撑站着的样子于心不忍,吩咐道。

“殿下不用费心了,我还能撑得住。”陈国柱立着腰,强撑着道。

陈国柱虽然性子要强,耐不住身体确实大不如前,在李明远的执意要求下,最后做了下来。

十九世纪时期,近五十岁的年龄已经算得上老人,陈国柱和比他年纪小一些的张安松、李三斗三人在巴拉圭战争过后,身体健康状况都出现衰弱的情况,只不过张安松、李三斗两人的身体比陈国柱好一些,没有达到影响指挥作战的地步。

陈国柱三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即是侍王李世贤留下来保护他的部下,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李明远的叔父辈,李明远不想看到他们因为疾病折磨和繁杂的部队事务羁绊而不能得到一个舒适的后半生。

老一辈的军人逐渐凋零,李明远无论是为了他们的后半生健康还是部队的良好发展,都要提前开始考虑新老军官接替的事情。

年轻一辈军官中王大山、赵永增性格沉稳,适合作为领军一方的军事将领,而王小山、李汉、周大牛等人要么因为缺少磨练,要么是因为性格原因,暂时不适合担当高级军官的职务。

在脑海中对国防军年轻一辈军官一番审视,李明远发现距离建设一支优秀的近代化军队,还有很多困难。

南里奥格兰本土缺乏足够的后备高级将领,李明远不得不提前将目光转向南洋和大陆地区。

刘永福、陈尚发、陈宗柏、叶成林、吴凤典都是在历史留名的军事将领,孙彬在电报中对他们也都非常赏识。

真英雄在乱世中总有出头的机会,虽然刘永福等人因为国防军的崛起,改变了原有的人生轨迹,不过在与安南的战争中,照样立下不小的功劳。孙彬在安南地区稳定后,后续几年内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高,借着南洋稳定发展的时机,把他们调到南里奥格兰进行重点培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仔细思虑好调派刘永福等人的得失利弊,李明远对南洋的后续规划做出一些调整。

首先是按照张安松提出的意见,增援一团野战军士兵和一批武器装备随船队支援南洋部队,其次从南洋抽调一批精壮农民军士兵随刘永福等人返回南里奥格兰,实行南洋、本土部队的调换。

最后便是加强情报工作的建设,在日本、大陆、南洋等地增加情报人员,实现情报工作的提前布局。

南洋、本土部队实行轮换制度能够保证本土对南洋部队的绝对控制,刘朴、张安松等人同样同意李明远的做法,不过对于李明远花费大力气扩展在日本的情报工作,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理解。

“殿下,在大陆和南洋布置情报人员能够扩大我军对当地华人的影响,可是倭国与我军毫无关系,把宝贵的情报人员安插在倭国,职下不明白对我军有何好处?”

“刘朴,你也是这样认为吗?”

张安松说罢,李明远问向没有说话的刘朴。

“职下和张师长一样的看法,不过世子殿下思虑长远,我想世子殿下一定有别人不知道的考虑。”

“你倒是会说话。”李明远调笑一句,接着做出解释道“日本是撮尔小国不假,不过日本人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你们应该都知道日本在去年进行明治维新的事。

去年十月,日本改元实行维新变法,维新法令颁布后,日本国自上而下集中集中资金发展工业,如果你们去过日本,一定可以看到许多贫困的织工在乡间农村的破旧木屋内纺衣织布,留着武士头饰的日本男人剪掉象征武士身份的头发,高官贵族掀起学习西方知识礼义的热潮……

日本是一个小国不假,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日本国内人口有三千多万,和欧洲的英国、法国人口差不多,以日本人摒弃传统习俗,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态势,三十年、四十年后,日本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你们能够想象出来吗?

南里奥格兰华人人口不过三十多万,从普鲁士引进工业设备以后,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多大变化各位都能够看到,而日本有三千多万人口,是南里奥格兰人口的一百多倍,对比南里奥格兰的发展速度,我们难道不应该重视日本吗?”

刘朴没有去过日本,但是如果日本真如李明远所说的那样,几十年后,日本将很快崛起,那时东亚大陆的局势也会因为日本的崛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本完成工业化改革后,必然向外部进行扩张,而作为东亚周边国家的传统宗主国,满清统治下的大陆地区与日本的冲突也不可避免,一个是新兴的工业国家,一个是异族统治的封建落后国家,即使满清拥有上兵力上的优势,熟悉清兵实力的刘朴也很难看好清军能够取得战争胜利。

太平军残军流落海外,在南里奥格兰建国后以另外一个身份看待几十年后的清日战争,刘朴不知该用哪种心情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

“日本进行工业化是难以改变的事情,现在向日本派遣情报人员是为了以后做准备,所以大家看待问题要把目光放长远点,不要只着眼于眼前一点利益得失。”

“职下愚钝,多谢世子指点。”不管有没有真正理解李明远的真实意图,在刘朴带头表态后,其他人也同声附和道。

“情报工作是一件大事,南洋、大陆、日本等地都需要设立情报站,光靠孙彬一个人难免顾不过来,孙彬在电报中提出让国防军总部派遣一批人帮他分担军事和情报工作,减轻他身上担子,你们怎么看?”

结束日本的话题,李明远接着开口询问道。

“孙兄弟一人身兼数职,确实有些不妥,派遣一批人帮他分担军事和情报工作也是应该的。”

刘朴顺着李明远的意思道“职下建议调派第一混成旅的王旅长接替孙彬的军事指挥权,由梁兴接手南洋各地的情报工作。”

“大山管理第一混成旅的工作有一年多的时间,让他到南洋负责当地的军事工作也是比较合适的安排,至于梁兴,他是商人出身,和南洋各地华商都有些关系,搞情报工作正合适。”

刘朴提出的两个人选都符合李明远的心意,再次询问其他人后都没有意见,李明远便确定了接替孙彬手下军事指挥和情报的人选。

接着宣布对南洋后续发展的命令“电令:对于你部提出的意见,现做出如下命令:一兹令刘永福、叶成林、陈尚发、吴凤典至国防军总部任职,陈宗柏暂时在南洋听令,视南洋局势后续发展再做进一步安排。

二授予驻安南部队国防军南洋军团军号,任命原第一混成旅旅长王大山为南洋军团指挥官,所部官兵整编为一个满编混成旅,编制五千人,其中驻安南部队四千人,驻纳土纳群道一千人,民兵部队两千人,编为两个民兵团,一团驻扎安南北部两省,一团驻扎纳土纳群岛。

三成立太平会机构,统筹管理南洋、大陆、日本等海外情报工作,梁兴为太平会主事官。

四设立南洋总督一职,任命孙彬为南洋总督,负责管理南洋国防军占领区一切民事、军政事务。……”

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第八十二章 进入印第安村落第四十六章 授军旗第一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六十九章 总统府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二百二十七章 刚果第一百五十章 整体计划第二百三十八章 战备第四百二十三章 潜水艇第三百六十三章 撤离准备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婚 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统一阿根廷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一百四十七章 意外来客第三百六十八章 太平降将 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军服厂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三百一十一章 整顿 完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卡纳西翁 完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见二第三百零七章 无题第十五章 山谷伏击完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国联盟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二百二十九章 矿产资源开采与电力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马尤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组第二百八十四章 应敌第一百二十四章 龟岛第五十三章 演习结果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国 下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三十六章 敲定武器交易第四百一十七章 年关第三百二十七章 宋卡二第465章 无题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二百六十八章 圣菲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卡纳西翁 完第三百一十九章 与民同乐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二百三十八章 战备第一百四十四章 南美七国第四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军成军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队第一百五十章 整体计划第三百五十二章 安南变故 二第一百七十章 招揽华人武装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谈完成,初步安定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发展第二百五十八章 应对与布局第二百六十一章 战后收获第二百一十四章 经济贸易合作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第四百零六章 少壮派军官第一百三十八章 华工移民中转站第一百八十二章 刘永福归顺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马尤第一百八十二章 刘永福归顺第二百六十一章 战后收获第四十九章 商讨训练方案第四百零七章 少壮派军官 二第九十四章 决战前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飞龙岛第三章 占领矿场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国反应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二百四十三章 国士精神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军竞赛二第七十七章 歼灭小股敌军第三百零六章 基斯马尤 完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况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军事造船厂第一百九十二章 粮食自足第八十二章 进入印第安村落第一百一十六章 安置华人士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一百四十六章 各方反应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军机构重组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零四章 延迟的南洋消息第九十章 作战计划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五十章 安第斯神鹰第七十章 港口见闻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四十四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百八十八章 贷款博弈第一百八十二章 刘永福归顺蠢蠢欲动的周边国家第四章零四章 大朝会 完第四百零六章 少壮派军官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进占
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第八十二章 进入印第安村落第四十六章 授军旗第一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六十九章 总统府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二百二十七章 刚果第一百五十章 整体计划第二百三十八章 战备第四百二十三章 潜水艇第三百六十三章 撤离准备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婚 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统一阿根廷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一百四十七章 意外来客第三百六十八章 太平降将 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军服厂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三百一十一章 整顿 完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卡纳西翁 完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见二第三百零七章 无题第十五章 山谷伏击完第二百一十三章 四国联盟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二百二十九章 矿产资源开采与电力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马尤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组第二百八十四章 应敌第一百二十四章 龟岛第五十三章 演习结果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国 下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三十六章 敲定武器交易第四百一十七章 年关第三百二十七章 宋卡二第465章 无题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二百六十八章 圣菲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卡纳西翁 完第三百一十九章 与民同乐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二百三十八章 战备第一百四十四章 南美七国第四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军成军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队第一百五十章 整体计划第三百五十二章 安南变故 二第一百七十章 招揽华人武装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谈完成,初步安定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发展第二百五十八章 应对与布局第二百六十一章 战后收获第二百一十四章 经济贸易合作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第四百零六章 少壮派军官第一百三十八章 华工移民中转站第一百八十二章 刘永福归顺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马尤第一百八十二章 刘永福归顺第二百六十一章 战后收获第四十九章 商讨训练方案第四百零七章 少壮派军官 二第九十四章 决战前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飞龙岛第三章 占领矿场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国反应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二百四十三章 国士精神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军竞赛二第七十七章 歼灭小股敌军第三百零六章 基斯马尤 完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况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军事造船厂第一百九十二章 粮食自足第八十二章 进入印第安村落第一百一十六章 安置华人士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一百四十六章 各方反应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军机构重组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零四章 延迟的南洋消息第九十章 作战计划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五十章 安第斯神鹰第七十章 港口见闻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四十四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一百八十八章 贷款博弈第一百八十二章 刘永福归顺蠢蠢欲动的周边国家第四章零四章 大朝会 完第四百零六章 少壮派军官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进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