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四十五节

十二月二十五,长安,丞相府。

丞相李玮背负双手,在书房内缓缓踱步。

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大司农卿田豫、尚书令田畴、丞相府长史贾逵、司马温恢围坐于火盆旁,神情严峻,各自凝神沉思。

“殿下的态度很坚决。”田畴咳嗽了一声,打破了屋内的沉寂,“国策突然要做出这种颠覆性的调整,殿下无法接受。她要我们代为转达,请你在除夕之前,务必到栎阳去一趟,把事情解释清楚。”

李玮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屋角的烛台,半天没有说话。

“仲渊,国策调整的具体办法,你是不是已经拟好了初步方案?”徐荣问道

“请你们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李玮点点头,走到席上坐下,“我想知道,明年北疆平叛,大概需要多少军资?太尉府是否有了详细数字?”

张燕笑笑,“你不问我也要说,正月十五之后,北征大漠的军队就要陆续集结了,我急需要钱。初步预算,北征大军大约需要军资四十亿钱,如果战事拖到明年,至少还要增加二十亿钱。”

“六十亿钱。”李玮苦笑,“又是六十亿。今年西征凉州,已经耗费军资六十亿了,加上安抚和赈济西凉各郡,我们总共在西凉花费了六十五亿钱。如果算上北疆战场上的消耗,数字更是惊人。”

“七十五亿钱。”田豫叹了一口气,“总共是七十五亿钱。今年朝廷的总支出是一百一十亿钱。其中三十五亿钱用于重建长安和其它各类支出。打仗的耗费太大了,朝廷支撑不住了。”

“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是多少?”徐荣问道,“上计基本上结束了,具体数字出来了吗?”

“出来了。”田豫的笑容很苦涩,“田租折算约为十四亿钱,刍、稿(征收农家饲料、禾秆等实物)折算约为一亿钱,口赋、算赋与更赋合计约为三十亿钱,赀(即货,财产税)约为十七亿钱。以上各项相加约为六十二亿,这就是今年朝廷财赋的总收入,是我们实施新政以来收入最高的一年。”

“这么多?”徐荣、张燕等人惊喜不已。

“朝廷财赋之所以增长如此之快,首先得益于新政在兖州、青州两地的推广和实施已经进入了丰收阶段。其次是因为朝廷收复了豫州。”田豫解释道,“如果不是去年收复了豫州,今年朝廷的财赋无论如何也不会增长到六十二亿钱。从这六十二亿财赋收入中可以看到,其实朝廷没有田土之征。因为新赋税制度中的田租与刍、稿都是‘顷亩而税’,实际上就是以‘口’征收,除了十七亿的赀是财产税外,其余全部是人头税。人口越多,赋税也就越高。这和本朝初年实行的‘编户齐民’的赋税制度非常相似。”

“朝廷财赋是增长了,但朝廷入不敷出,严重亏空,仅今年就亏空了四十八亿钱。”田豫无奈地摇摇头,“如果加上历年来的亏空,朝廷总共赊贷了一百七十亿钱。说白了,朝廷现在就是靠借钱过日子。”

“少府呢?”徐荣问道,“如果少府收入也增长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赋危机。”

少府的收入供皇帝使用,主要用于宫廷消费和赏赐臣下。自长公主主政后,因为中兴大业的需要,少府的钱基本上都调拨给了国库。

“少府所掌的山林(含铁)、海川泽池(含盐)、公田、苑圃、蔬果园的产物,商市的租税以及水衡铸钱的盈利,大约为十亿钱。”田豫说道,“这两年,为了修建未央宫,殿下不但把少府的钱花光了,还赊借了三十多亿钱……”田豫苦笑出声,“陛下和长公主殿下现在也是负债累累啊,两个穷光蛋。”

书房内的几个大臣面面相觑,连苦笑的心思都没有。为了攻打中原,收复洛阳,朝廷倾其所有,赊借了很多钱财

。现在大军又要平定西疆和北疆,旧债未还,新债又来,日子越来越苦了。

“钱在哪?”李玮突然用力一拍案几,怒声说道,“大汉的钱都在哪?”

大臣们都知道钱在哪,但这钱要想拿回来,难啊。

大汉的钱都在哪?在王公贵族,在门阀世家,在官僚士人,在商贾富豪家里。

大汉最有钱的人,除了皇帝外,就是王公贵族。王公贵族包括国王、列侯、公主、关内侯等显赫权贵。国王、列侯、公主都有封地(国或邑)。关内侯虽然只是一个尊贵的爵号,但一般来说,能得到这个爵位的,家世可想而知。有封地的贵族,收入分为公费和私奉养两种。公费是收田租与户赋(每一民户每年纳钱二百),主要用于朝见皇帝、祭祀祖先等事。私奉养是占有封地内的田地、奴婢及征收园池商市税等等,供私人享用。

王公贵族的公费收入有限,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设法增加私奉养,比较普遍的办法就是大量兼并土地,大量使用佃农、雇农和奴婢。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商贾或者干脆亲自出面大量放债,做高利贷生意。权势更大的贵族,比如孝哀皇帝朝的曲阳侯王根,在京师造大宅,在宅内私建两市,公开营商。孝哀皇帝朝的丞相孔光曾打算实施限田,限奴婢之策,以阻止王公贵族危害社稷,但遭到了王公贵族们的强烈反对,未果而终。

门阀世家既有贵族,也有官僚。

本朝上至丞相,下至郡县小吏,都属于等级不同的官僚。官僚敛财的手段太多了,也太容易了。其本性就是嗜利和暴虐,自古如此。当然了,廉洁的官僚还是很多的。孝昭皇帝建陵的时候,大司农田延年雇用民间牛车三万辆运沙土,每辆雇价一千钱,而田延年私增为二千,得赃三千万。又如孝成皇帝朝的丞相张禹,他是有名的大儒,曾违律购买上等田多至四百顷。还有很多有权势的官僚,都暗中兼营商业,律法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是一堆破竹片。

朝廷大官贪婪,小官自然也不例外。一个大郡太守如果在任所死了,按律可得到助葬钱一千万。死了还有这样高的抚恤,由此可见做官的好处不仅仅是按月拿秩俸禄,还有多得无法计算的隐性收入。

商贾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市籍的商贾,一种是没市籍的商贾。

市籍是商人在市内做买卖的必需条件,按章缴纳租税。主要是身份低贱的中小零售商人,地位低下,受人鄙视,连穿什么样的衣服朝廷都有规定,境遇一直很不好。

大盐铁商,大贩运商,大子钱家(高利贷商),大囤积商,一般不在市籍之中。他们身分地位较高,经济力量强,很多影响力非常大的人都是“官商士”一体,兼营专利,称霸一方。(所谓兼业,就是见利便图,不专一业;所谓专利,就是储蓄货物,垄断市价,这些正是高利贷囤积商的行为。高利贷和囤积商,不同于通货物有无的正当商人,正当商人每年取利息十分之二,高利贷囤积商取利息至少是十分之三,有时竟取息十倍。)

在大汉各郡国,富人群体最大的就是豪强。

豪强一般都有士籍,家境都很富裕,通常情况下,出仕为官是他们致富的主要途径

。如果做不了官,那就营商或者放债,如果生意也做不了,那就只好恃强凌弱,暴力抢夺了。普通豪强应付灾难能力较弱,一旦因为不可预料的原因一无所有了,他们往往会成为摧毁社稷的最具危害性的群体,比如黄巾军中的很多首领就是这些人。

地方豪强、普通商贾、普通官吏虽然有钱,但和王公贵族、大官僚和大商贾所拥有的财富相比,还是有天壤之别。

大汉的钱在哪?就在王公贵族、大官僚和大商贾手里。

朝廷想把钱抢回来,首先就要对他们动手。本朝四百年来,有一个成功的先例,也有一个失败的先例。成功的先例就是孝武皇帝,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杀了很多人,成功了。失败的先例就是王莽,王莽主政的时候,大汉已经陷入了深重的危机,王莽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也杀了很多人,但他失败了,最后社稷动荡,大汉差点被摧毁了。

今日的大汉正处在中兴的初期,天下尚未统一,完全不具备动手的条件。

孝武皇帝也好,王莽也好,都是在社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开始改制的。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推动新政的实施,而今天的大汉却没有这样的实力。不过,今日大汉所遇到的危机要远远严重于孝武皇帝朝和孝哀皇帝朝,因为朝廷如果不立即改变现状,国库就没有财赋,就没有实力平定天下,更没有实力实现大汉的中兴。

“朝廷的财赋危机如果一直延续下去,结果显而易见,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等到穷人实在活不下去了,或者再像中平、初平年间一样,灾患接踵而至,百姓饿莩遍野,那么天下将再次崩溃,我们十几年来的努力白费了,几十万战死沙场的将士白死了,大汉再也无法中兴。”李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改制,必须立即改制,国策必须立即做出调整,否则,我们将成为败亡大汉的千古罪人。”

“董卓祸国,天下大乱,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商贾富豪和普通百姓一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是我们新政能够得以推广、实施并迅速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那时,我们需要财赋,需要所有人创造财赋,而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同样需要利用我们的力量重新攫取财富,普通百姓也同样需要利用我们的力量生存下去,所以新政很快发挥了威力。但十几年后,到了今天,新政的威力不再有助于大汉的中兴,反而严重阻碍大汉的中兴了。”

“现在大家看看,大汉谁最穷?朝廷最穷,普通百姓最穷。大汉中兴的目的是什么?是国富民强。但这样发展下去,国还能富,民还能强吗?”

“大秦为什么统一天下十五年后就败亡了?两百年前的王莽之乱为什么倾覆了社稷?董卓一场小小的兵变,为什么就把大汉推向了败亡的深渊?”李玮看看众人,激动地说道,“四百年来的历史,四百年来血淋淋的教训,难道还不能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事情的本质?”

“国家的根本就是土地,就是耕种土地的农夫。国家的财赋,国家的富强,都来自于这些土地,这些土地上的粮食,这些耕种土地收获粮食的农夫。如果不能让农夫拥有一块土地,如果不能让农夫辛苦一年后吃饱穿暖,天下如何才能稳定?社稷如何才能振兴?”

“大汉要想中兴,首先就要让农夫吃饱穿暖,让农夫有一块维持生存的土地,让朝廷有持续稳定的财赋收入

。但大汉就那么多土地,一年就那么多粮食,一年也只能铸那么多钱,大饼只有那么一大块。因此要想让朝廷和农夫富起来,只有从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的手里去抢,这是唯一的办法。”

“如何去抢?只有重农抑商。重农需要朝廷的大力支持,需要钱,钱从哪来?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就是盐铁官营,课商重税。”

“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当年孝武皇帝增加朝廷财赋的办法,我们都知道,利弊我们都知道。现在大汉正处在中兴初期,如果朝廷强行实施此策就要杀人,就要引起动荡,直接后果很可能社稷倾覆。所以我们要想个更稳妥的办法,既能让朝廷增加财赋,又能让农夫们过上温饱的日子,同时还能兼顾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的利益,确保中兴大业的成功。”

李玮拿起一卷竹简,轻轻放到案几的左边,“对农夫们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谷价提高他们的收入,颁布赊贷令由官府放贷确保他们的土地,建官仓平抑谷价防备灾荒。”

李玮又拿起一卷竹简,重重地放到了案几的右边,“朝廷要钱,无论是平叛大战,还是实施重农之策,都要钱。所以朝廷首先要拿回盐铁的全部开采权和一半经营权,确保朝廷财赋增收。其次,限田,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官僚士人、商贾富豪占有田地均有定量,超过定量几倍,则征收几倍田租。第三,适当、逐步捉高商税,保证普通富豪和商贾的利益。第四,实施‘入粟拜爵’之策,准许商贾富豪买粟输边,按所输多少授爵,这样既能让边郡得到足够的粮食戍边和赈济百姓,又能提高普通商贾富豪的地位,同时还能改善农夫的艰难处境,另外还能利用这些普通的商贾富豪有效制约和打击大商贾、大富豪。这是孝文皇帝朝御史大夫晁错的办法,当年实施的时候效果不错。最后,颁布律法,严禁变相买卖土地和庇荫大量的佃农、雇农和奴婢,违律者,杀无赦。”

徐荣和张燕互相看看,一时没有答话。

李玮所提的几个计策都直接击中了王公贵族、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们的要害,朝堂上的争论肯定非常激烈。虽然长公主的支持至关重要,但在今天这种形势下,长公主未必敢公开支持李玮的改制。因为改制不仅仅关系到制度调整的问题,更关系到各方权势的利益。一旦朝堂上的争斗失去控制,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将来就不好收场了?责任谁来背?长公主如果承担这个责任,她就要放弃手中的权柄,但如果她坚决支持李玮,赢得了这场争斗,那么长公主将成为失败者的敌人,她被迫放弃权柄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难道李玮还有这样一层更深的目的?

“仲渊,此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军功阶层的利益。”张燕迟疑良久,担忧地说道,“如果我们的人也反对,那此策的成功机会就不大了,除非……”

“大将军不能回来,他回来了,事情就难办了。”李玮冷笑道,“盐铁的事牵扯面太大,尤其是关中的徐陵、麴忠和河东的卫家。北疆当初能支撑下来,得益于他们三家的帮助,现在我们要拿下他们,才能震慑其他人,因此这三家需要我们亲自出面。如果他们和我们对着干,那就不要怪我们翻脸不认人了。”

徐荣和张燕考虑良久,答应了李玮,决定出手相助。

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七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二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五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一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六节(上)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八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一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二十六节第8章 破谋定龟兹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八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三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九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一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三节(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六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五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三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五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六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五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三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节关于汉代经学与治国的一点看法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六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十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六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二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九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三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节正视历史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二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四十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六节第23章 西域百年计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四节汉朝没有马鞍马镫吗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一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八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五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九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九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五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节第3章 黄沙满弓刀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一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八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四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一第21章 求索复国路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八节
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七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二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五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十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十一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六节(上)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五十三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八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一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二十六节第8章 破谋定龟兹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十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十八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三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九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一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三节(下)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六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五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三十三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六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五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五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六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五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三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节关于汉代经学与治国的一点看法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六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十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二十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六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八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五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二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九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三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节正视历史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二节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十九节第3章 风起云涌第四十节(下)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十六节第23章 西域百年计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四节汉朝没有马鞍马镫吗第7章 山雨欲来 第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一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八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十五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九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九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五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八节第3章 黄沙满弓刀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十一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八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二十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四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一第21章 求索复国路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一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