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辽东(六)

张伟亦是笑嘻嘻还了一礼,待张瑞赶着走骡进了府院,当众劈开骡背上的麻包,那金光灿灿的赤金条子滚将下来,袁崇焕悬在半空的心也随之落将下来,随手捡起一块金条,向张伟笑道:“这金银之物之好,到底还是未节,若是太祖初年定下的军屯制度完备,养百万兵不费国家一丝一毫,又何需这些呢,令人可惜可叹啊!”

他原是随意发的感慨,却不料张伟正容答道:“督师此话下官不敢苟同。自汉唐以降直至本朝,土地兼并就没有停止过,官员侵占奴役军士的事也屡见不鲜,可见不是人的问题,实在是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可行。”

“哦?将军的话当真让人不解,那本朝太祖高皇帝兴国之初,军人屯田一年收获的粮食可有上千万担,自给之余还能充足国库,又怎能说这种制度不对呢?现在军屯败坏,还是所用非人罢了。”

“不然。屯田之事始于汉朝,为的是屯垦戍边,可汉朝军屯兴盛不过数十年,旧屯之地便被放弃,唐朝府兵初始也是极盛,全国六百余府,平时操练,战时出征,唐初大战,尽是依赖府兵之力,至玄宗时,张说奏请废府兵,因为调兵符下发,竟然无兵可调,败坏至此,难道全是所用不得人的原故吗?本朝卫所至万历年间,有巡抚清军,竟然有千户所只余一人的情形,难道全天下的卫所官员都是十恶不赦的小人贪官?”

见袁崇焕默然不语,张伟又道:“这屯田制度只不过是急切间的非常措施罢了,普天下没有兴旺过五十年的屯田,便是明证。下官不是要与督师大人折辩,实在是不敢赞同大人所说。工商足以富国,富国方能强兵,下官愿以此语赠大人。”

见袁崇焕虽是凝神细听的模样,却显是没有把自已的话听在耳里,张伟在心中叹一口气,原指望与袁崇焕联手,以贸易富辽东,造成袁势大割据辽东之事,看来是不可行了。

当下便自嘲一笑,道:“下官是商人出身,满嘴不离铜臭,教大人见笑了,大人这边诸事平定,下官却想向大人讨个人情,未知可否?”

“请张将军讲来,只要本官力所能及,无不应允。”

“大人,我想向您讨个情儿,把这些军官放了,如何?”

袁崇焕为难道:“这些人与普通兵士不同,杀之不忍,放了失之轻率,日后恐不好带兵……”

“大人不需为难,这些军官想来就是免了一死,也是削职为民。都是百战勇士,甚是可惜,下官请大人赏个薄面,将这些军官送给下官,调入下官的台北卫以卫卒赎罪一来他们还有个出身,二来也方便大人带兵,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他帮了袁崇焕的大忙,又捐助黄金,又送给大炮,这么一点小小要求,袁崇焕哪有不允的道理?他自是不知眼前这群小军官里便有十余年后纵横沙场的统兵大将,拥兵近二十万骄横不法的左良玉,还有后来官至陕西副将,总兵的贺人龙,这两人是是辽东出身,后来却甚少出关做战,大半时间都用来与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做战,除了在开封败于李自成外,这两人与农民军接战却是从未输过。只是仗打的多了,两人拥兵自重,跋扈不听调遣,那杨嗣昌以督师辅臣之威亦无法指挥如意,到南明时左良玉坐镇武昌,以二十万兵薄南京,若不是突然间身故而亡,明末历史却又是另一番格局。此时他全身被五花大绑,勒的如小鸡一般,虽是神情不屈,言语豪迈,袁崇焕却又哪里能知道此人的价值?

当下便摆手令道:“来人,将这几人松绑,除却辽东军籍,划归台北卫治下。”

又向张伟笑道:“老弟宅心仁厚,轻利重义,当真是令人佩服,来来来,咱们这便去内宅,咱们痛饮几杯!”

说罢将张伟手一携,便向那后宅而去,此时诸事已定,张伟亦成功结识了这位镇辽大帅,一路上了解查看了关辽情形,又意外得了左良玉等明末名将,心中快慰却是不在袁崇焕之下,当下两人呼杯换饮,谈天说地,到后来互称表字,亲热非凡。

正在两人高兴之际,袁崇焕却突然叹道:“志华,你志向不小,能力不凡,何以窝在台湾那个弹丸小岛上?那不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地方!不如我向朝廷保举,你来辽东做总兵官,和我一起打女真,搏一个封妻荫子,如何?”

张伟却是不好直说未来这辽东之事惨淡,袁崇焕不但不能攻复失地,便是自身也被千刀万剐,却哪里能帮张伟“封妻荫子”了?

当下便笑辞道:“元素兄明鉴,小弟在台湾颇有些基业,不是弟不舍得,实在是身系的担子甚重,一时脱身不得。况且南方也不平静,虽说荷兰人被弟驱逐,但尚有葡萄牙人盘据澳门,荷兰人据南洋而窥中国,还有那什么西班牙人、英国人,都是金发碧眼,心怀鬼胎之辈。不是弟自夸,只怕将来御敌于国门之外,还需小弟的水师不可。”

“唔,志华说的没错,是我想的左了。志华所强在于水师,陆战骑战以对女真,南兵甚是吃亏,唉,可惜数十数年来,辽沈数战大明军人战死者达数十万,精兵强将所余无多,现下唯有守城罢了。”

“听说大人一直在与皇太极书信使者来往,有议和之事?”

“不错,当下敌不能攻我,我亦无力灭敌,唯有议和方能有喘息之机,大明国力远在女真之上,若是和议可成,十年后,只要朝廷专任于我,我必能一举灭虏!”

“敢问和议之事进展如何?”

袁崇焕嘿然道:“我存了议和待战的心,那皇太极一世英才,自然也不是傻子。他与我虚与委蛇,只不过也是存的麻痹缓和的心,哪有什么诚意!现在谈来谈去,连他们自称国号与大明国号同列的事尚未谈妥,哪有什么进展!”

张伟笑道:“此事着不得急,需徐图之。”

袁崇焕反问张伟道:“听说朝廷刚往台湾派了知县,又将孙元化派了过去,志华,你一向是生杀予夺惯了,没有受过节制,朝廷现在派员节制于你,也是防闲保全之意,你万万不可心生不满才是。”

“那自然是不会。弟只是喜欢行伍和商贾之事,这治理民政原本就非弟之所长,朝廷派干员前来帮我治台,抚理万民,这却是帮我卸了担子,当真是让弟轻快的很,若非如此,弟哪有闲心来这辽东闲逛?”

说罢“哈哈”干笑几声,掩饰过去,袁崇焕不疑有它,兴致勃勃的又问了孙元化去台之后的情形,听得孙元化一至台北便去了炮厂理事,便叹道:“当日击败努儿哈赤,元化所铸的红衣大炮居功至伟,只是朝中阉人为祸,竟然将他冠带闲住,我也曾上疏为他辩冤,却不料连我也被撵出辽东。”

说到此处,向天拱手道:“还好今上圣明,去年一继大位便又起用我回这宁绵,又赐我尚方剑,不设巡抚,我得以事权专一,不受掣肘,崇焕身受天恩厚爱,一定要戮力杀敌,以报吾皇大恩于万一。”

张伟见他这般慷慨激昂,忠心耿耿,虽明白此人后来境遇之惨,却是只字不能相劝,喉咙梗的难受之极,竟突发奇想,向袁崇焕道:“督师大人,近来那皇太极可有书信过来?若是有,弟愿为回复书使,前去探看那鞑子的虚实。”

袁崇焕沉吟道:“历来两边通信都有使者,以备解释书信内容,志华要去,原本到没有什么干碍,只是万一那虏酋翻脸,志华的安危我不能保,还是罢了吧?”

“无妨,那皇太极比之其父开明守诺的多,我身为你的使者,即便是言语间有什么不对,他也不会为难于我。我对此人甚是好奇,此番是一个机会,请督师大人成全。”

“也罢,十几日前那皇太极便有书信过来,我因那信的题头上将甚么大金国与大明同列,原信并未拆开,你只需将此信送回,言道此信与体制不合,若是诚心议和,便得将大金国字样去除。只要弟言语小心,料来没有什么大碍,待讨了他的回复,便立刻回来,多待无益。”

张伟大喜过望,他来辽东原本打算冒充皮货商人,进后真领地探看,却不料因捐助袁崇焕黄金大炮而被袁赏识,此番令他做使者赴沈阳,可比冒充皮货商人安全的多了。皇太极此人雄才大略,有识人容人之明,明朝将军不论是打死多少女真人,只要一朝投降立刻见用,而且用而不疑,就这一点来说,可比崇祯皇帝高明的多,张伟身为袁崇焕的使者,皇太极决计不会为难,而张伟又能亲眼面见这位传说中的雄主,到也是幸事一桩。

张伟虽是表面上学辽东之人将女真满人称为鞑子、蛮子、骚奴之类,内心里却是对如皇太极、多尔衮之类的满人雄杰佩服的很,自努尔哈赤以降,满人中英杰辈出,从关外一地直至统一中国,乃皇太级奠基,多尔衮耕耘,顺治不过是收获罢了,有这几位盖世英杰,也当真是满人的运气。只是以全中国的汉人来说,以数百年后中国备受欺凌的惨况来说,这个愚昧落后民族统治中国这样的大国家,大民族,也当真是汉人衰到极点了。

当下起身谢过了袁崇焕,取了皇太极的书信,又细问了袁崇焕此去需注意的细务,眼看已是三更过后,张伟便向袁崇焕一揖,携着书信自回客栈去也。

此时那客栈老板却也知道张伟来着不小,适才张瑞带着督师府的亲兵前来取金,那老板初时以为是乱兵来了,吓的当场尿了裤子,后来见张瑞将搬在房中的赤足金条取了出来,装在袋中送向督师府中,那老板这才知道原来住店的原来是朝廷的官儿,现下见了张伟笑嘻嘻返来,那老板不知道张伟中了什么彩头,只是见他兴致颇高,便张罗了伙计烧开水泡茶,又请张伟入房泡脚歇息,张伟却道:“不急,将热水端来,我便在这大堂里泡脚。”

说罢端起茶杯,看着左良玉等人不语,待那铜盆端来,张伟将双脚放入热水之中,只觉一阵酸麻舒适,张伟长伸一个懒腰,向左良玉等人招手道:“你们过来。”

张伟适才因见左良玉等人神情萎顿,想来是被关了两天水米未进,又是得脱大难,解了束缚,反道是撑不住了,便令那店老板速速下了汤面送给左良玉等人,现下见他们吐噜吐噜吃完,便招手将几人叫将过来,说道:“我虽救了你们,又蒙督师恩准带你们回台效力,只是我这人不爱勉强别人,你们可有不愿意随我去的?”

他脸上虽是笑容可掬,说话又是温馨可人,只是现下左良玉等人蒙他所救,又在这辽东立身不得,不随他去,难不成去讨饭么?

当下左良玉打头,带着身后四人一共跪下,抱拳说道:“属下等蒙大帅打救性命,恩同再造,又蒙大帅不弃见用,哪有不竭心效力,以死相报的道理?从此以后,便当跟随大帅,不敢言去。”

张伟闻言很是开心,便笑道:“很好,各位都是好汉子,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那么,你们先听张瑞的节制,先随我去沈阳,待到了台湾,我再做安排。”

第49章 镇倭(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38章 归附(上)第60章 鼎革二第62章 江南(六)第47章 辽东(六)第70章 决战(四)第12章 安身(下)第60章 鼎革六第55章 偷袭(五)第38章 归附(下)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9章 爪哇(五)第58章 吕宋(二)第61章 伐明(七)第24章 论兵(上)第70章 决战(十)第70章 决战(三)第37章 会晤(中)第48章 灭郑(七)第23章 阅兵(下)第29章 官学(上)第62章 江南(三)第22章 新竹(下)第64章 关宁(十)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3章 倭乱(二)第65章 治平(五)第64章 关宁(五)第67章 激战(十)第57章 试探(三)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镇倭(八)第70章 决战(十)第54章 反间(二)第61章 伐明(七)第50章 和谈(三)第57章 试探(一)第26章 乱局(下)第49章 镇倭(十一)第63章 倭乱(一)第71章 定鼎(五)第46章 制约(上)第56章 返台(四)第29章 官学(中)第59章 爪哇(四)第73章 南洋(九)第36章 崇祯(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71章 定鼎(二)第30章 械斗(中)第55章 偷袭(八)第63章 倭乱(九)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6章 北伐(九)第58章 吕宋(一)第8章 宴客(下)第38章 归附(下)第73章 南洋(六)第27章 协议(上)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5章 治平(十一)第26章 乱局(下)第14章 情动(上)第58章 吕宋(八)第30章 械斗(下)第30章 械斗(上)第16章 绑架(上)第68章 灭明(六)第65章 治平(二)第72章 法度(一)第47章 辽东(六)第61章 伐明(八)第25章 宗族(上)第73章 南洋(三)第67章 激战(二)第65章 治平(九)第54章 反间(三)第65章 治平(五)第73章 南洋(九)第60章 鼎革(十九)第46章 制约(中)第15章 卧龙(上)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战(六)第23章 阅兵(上)第63章 倭乱(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50章 和谈(二)第29章 官学(上)第69章 相峙(三)第49章 镇倭(十)第50章 和谈(二)第72章 法度(三)第24章 论兵(上)第58章 吕宋(五)第55章 偷袭(九)第64章 关宁(七)第10章 赴台(上)第47章 辽东(五)
第49章 镇倭(六)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38章 归附(上)第60章 鼎革二第62章 江南(六)第47章 辽东(六)第70章 决战(四)第12章 安身(下)第60章 鼎革六第55章 偷袭(五)第38章 归附(下)第60章 鼎革(十九)第59章 爪哇(五)第58章 吕宋(二)第61章 伐明(七)第24章 论兵(上)第70章 决战(十)第70章 决战(三)第37章 会晤(中)第48章 灭郑(七)第23章 阅兵(下)第29章 官学(上)第62章 江南(三)第22章 新竹(下)第64章 关宁(十)第61章 伐明(十五)第63章 倭乱(二)第65章 治平(五)第64章 关宁(五)第67章 激战(十)第57章 试探(三)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镇倭(八)第70章 决战(十)第54章 反间(二)第61章 伐明(七)第50章 和谈(三)第57章 试探(一)第26章 乱局(下)第49章 镇倭(十一)第63章 倭乱(一)第71章 定鼎(五)第46章 制约(上)第56章 返台(四)第29章 官学(中)第59章 爪哇(四)第73章 南洋(九)第36章 崇祯(下)第61章 伐明(十六)第71章 定鼎(二)第30章 械斗(中)第55章 偷袭(八)第63章 倭乱(九)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6章 北伐(九)第58章 吕宋(一)第8章 宴客(下)第38章 归附(下)第73章 南洋(六)第27章 协议(上)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5章 治平(十一)第26章 乱局(下)第14章 情动(上)第58章 吕宋(八)第30章 械斗(下)第30章 械斗(上)第16章 绑架(上)第68章 灭明(六)第65章 治平(二)第72章 法度(一)第47章 辽东(六)第61章 伐明(八)第25章 宗族(上)第73章 南洋(三)第67章 激战(二)第65章 治平(九)第54章 反间(三)第65章 治平(五)第73章 南洋(九)第60章 鼎革(十九)第46章 制约(中)第15章 卧龙(上)第31章 立威(上)第67章 激战(六)第23章 阅兵(上)第63章 倭乱(十二)第61章 伐明(一)第50章 和谈(二)第29章 官学(上)第69章 相峙(三)第49章 镇倭(十)第50章 和谈(二)第72章 法度(三)第24章 论兵(上)第58章 吕宋(五)第55章 偷袭(九)第64章 关宁(七)第10章 赴台(上)第47章 辽东(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