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燕王之断

建文元年八月,燕王朱棣以十五万大军进攻辽东,他分兵两路,出遵化绕道北边进攻辽西,而另一路则由他亲自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山海关,经过一场短暂的试探进攻,朱棣开始意识到他不可能攻下山海关。但他也不甘心退兵,便驻扎在山海关外,等待北路军的消息。

但北路军也遇到了麻烦,五万燕山铁骑在大将张玉的率领下准备从广武后卫突入辽西,但是他却意外的发现原来的平坦原野上竟也修建起了一条漫长的防御长城,他的骑兵队无法通过,只能攻下懿州才可能进入辽西,但李维正早有防备,数万辽东军枕戈以待,并实行坚壁清野。不给他们获得粮食,而东面。他的探子报来消息,蒙古朵颜三卫的骑兵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

张玉非常为难,要强攻懿州。他没有带攻城器,而且用燕山铁骑攻城。这是燕王绝对不允许的,可要绕道东方的建州,他也没有准备这么多粮食,况且李维正既然有此准备,东面也未必攻得进去,还有朵颜三卫拦截呢!

在考虑了整整一天后,张玉派人去给燕王送信,同时他又命军队缓缓撤退,一边撤退,一边等待命令,四天后,他得到了命令,燕王命他立即返回北平,放弃攻打辽东。

此时燕王朱棣也在急急向回赶。就在这短短的四天,一连发生了几件大事,有山西的密探用飞鸽传书报告,秦晋联军再次出兵二十万,行军迅捷,向北平杀来,而与此同时。辽东数万水师突然出现在天津卫外水域,用火炮轰平了码头,并击沉数十艘天津卫战船,最后一把火烧毁河北唯一的一个船厂,天津卫船厂。

北平的空虚使朱棣放弃了辽东。他撤军了,但最终促使他撤军的却不是秦晋联军杀来,或者辽东水师奇袭天津卫,都不是,而他的军师姚广孝紧急派人给送来了朝廷的消息。

朱允炆再一次削藩了,目标是刚刚失去军队的周王,朝廷派军队把周王抓回了京城,囚禁起来,撤销了周王的藩国,上一次撤宁王藩还有理由,而这一次什么理由都没有了。

抓拢后再动手,那也是两三年后了,没想到居然提前了。

两天后,朱棣返回了北平,一进燕王宫,他劈头便问姚广孝道:“大师,朱允炆削藩,我们该如何应对?”

姚广孝早已经有了定计,他微微一笑道:“殿下不用着急,朱允炆的削藩不是我害怕的那种削藩。我早想好了应对之策。”

朱棣大喜,连忙把姚广孝请进书房,坐下问道:“请军师教我?”

“殿下首先要知道,朱允炆为何要削周王藩?”

朱棣想了想,他忽然问道:“可是因为河南空虚的缘故?”

姚广孝抚掌大笑,“殿下果然英明,一点就透,不错!他之所以削周王藩,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行新的军制变革,建立所谓皇帝直辖的新十军,而河南卫军几乎都被调回京师,仅留一点点维持治安的散兵,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不能允许河南的界有野心勃勃的藩王存在,所以便趁周王军队被夺,一举削除了周王藩。”

朱棣恍然,他又举一反三道:“那这样说起来,下一步削藩就应该是山东齐王了,然后是武昌的楚王和长沙的湘王,对吗?”

姚广孝点点头,却又摇摇头道:“齐王是对的,但我认为楚王和湘王暂时不会削,殿下可能把贵州的蓝玉忘记了吧!”

朱棣点了点头,确实,朝廷暂时还不会动湘楚二王,要维持湖广的稳定,他忽然又问道:“那蓝玉那边有什么消息?”

“我也正要禀报殿下,我们在云南的细作传来消息,蓝玉进攻云南。和云南的沐家军打了几仗,各有胜负,由于云南消息过来遥远,已经是三个月前的事情了,而那时沐春正好进京述职,估计蓝玉就看到了这个空档,才进攻云南。”

朱棣想了想,应该是这样,他和蓝玉打过多年的交道,深知他的用兵。看似好走偏奇,比如捕鱼儿海之战。比如奇袭四川等等,但这只是战术出奇招,但从战略上来说,蓝玉却很谨慎,他要进攻中原,首先就是要先拿下云南,以保后院不失,有了云贵为后盾,他才会大规模进攻四川或者湖广,所以蓝玉不会这么快反攻中原,如果要反攻也是要拿到云南以后,这样说起来,朝廷削藩湘楚也是有可能的。

但蓝玉之事还较远,现在他要解决眼前的危机,他便放下蓝玉,道:“那军师的意思是,辽东我真的就放弃吗?”

姚广孝笑了笑道:“如果殿下要当高丽王,可打辽东,可殿下想做大明皇帝,那辽东就必须放弃,到最后再来收拾。”

朱棣默默地点了点头,其实这也是他一路所想,他了解李维正,这个人看似在自己和朱允炆之间摇摆不定,有点朝秦暮楚,实际上他谁也不想投靠,他就是要自立,他是绝不会替朱允炆做急先锋,就是他对大明有野心,但那时自己也已有了百万大军,解决他根本就不在话下了。

“好!我听军师的,暂时饶过李维正和辽东,那我们现这可怎么办?”

“殿下,我以为不管朝廷削周、齐二王的用意如何?我们都不能把自己置于险境,我们必须要先解决北平附近的朝廷军队,否则强敌虎视在旁,我们什么事都做不成,我的计划是先夺朝廷之军,然后宣告天下。以平定蓝玉为借口,向秦晋、四川一线进军,吃掉秦晋蜀三王,再进湖广河南,那时天下半壁江山已经归殿下了,就可以正式与朱允炆小儿一争高下。”

“好!”朱棣一击掌大笑道:“军师和吕思远可谓不谋而合,我们就这样干。”

说到吕思远,朱棣忽然又想起了他在京城为质的儿子,不由脸色一变道:“那高熙怎么办?”

姚广孝没有回答,其实他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这也是他考虑已久的事情,朱棣有三个儿子,高炽、高熙和高燧,高燧年幼可以暂时不提。可高炽和高熙年纪相近,高炽文弱而高熙凶横,高熙就一直恨自己不能早生一年成为世子,他野心勃勃。根本就不把大哥放在眼里,偏偏燕王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次子,认为像自己,而极不喜欢长子高炽的肥胖文弱,他甚至几次想改立次子为世子,只是不被先帝同意。

可姚广孝却非常重视长子高炽。认为宽仁厚道,将来他为帝,必将能使大明中兴,而若高熙为帝,大明就真的完了,哪有王朝三世武治而不败亡的?而且从个人感情上说,姚广孝就是高炽的师傅,于公于私他都要辅佐高炽继位。

所以姚广孝就有了一个念头。最好使燕王吞并朝廷之军后,触怒朝廷,而杀了人质高熙,一了百了,可偏偏燕王又在这个节骨眼上想起了在京城为人质的儿子,这让姚广孝暗暗叹了口气,不过,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除掉高熙的机会,沉思片刻,姚广孝便劝他道:“殿下要做大事,就要有所舍弃,儿子虽重要。可比起大明天下的重要,却又不如了。当年刘邦的父亲将为项羽所烹。他却想分一杯羹,甚至追兵捋至,他还能把自己儿女推下车逃命,就是这样不效妇人之仁,所以他才能以弱胜强,打下了四百年汉室江山。而殿下雄才伟略,有帝王之姿,虽然兵力稍弱,但只要能果断行事,未必不能夺取天下,殿下当效刘邦,莫要为儿女之情断送了时机。”

姚广孝见朱棣眼中还有犹豫。便再劝道:“殿下莫要以为现在还不到万分危急时刻,现在秦晋联军再次进军河北,而朝廷之军却不加阻拦。极可能就是他们已经看出秦晋二王的威胁不大,便想协助秦晋之军先灭燕国,殿下,秦晋大军若到保定,便是我们的灭顶之灾到了。

说到这,姚广孝竟跪了下来,“臣请殿下当机立断!”

朱棣仰天长叹一声,含着眼泪缓缓道:“好吧!连夜发信通知吾儿。让他自行逃命,他的生死就听天由命了。”

二天,燕王不慎失足从马上坠落,生命垂危,遍请名医医治无效。在最后弥留之际,悲痛万分的姚广孝派人去请河北布政使张昺、都指挥左使张信和右使谢贵三人,言燕王将亡,请三人前来最后一见,商议燕王后事。

三人对这个消息惊疑不定,张昺又秘密派人去找燕王宫长使葛诚,企图从他这里得到真实消息,但葛诚返回的消息却是燕王确实从马上失足。现在躺于深宫,他也不知道实情。

这时张信便对张昺和谢贵二人道:“燕王乃皇上亲叔,若真的病故而我们不去探望,导致燕王军不能被朝廷所得,皇上必怪罪于我们,然我们又要防止燕王有诈,所以我建议我们做两手准备,二位可代表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前去探望燕王。听他的遗言,而我带重兵停驻在燕王宫外,这样,即使他有诈也要投鼠忌器,不敢加害于二位,你们看如何?”

张昺是布政使,他必须得去。而谢贵虽不想去,但他的勋爵要略低于张信,又被张信抢了先,最后也只能答应了,就这样,三人商议了详细的策应方法,便率两万大军向燕王宫而去,张昺和谢贵进宫探望燕王,而张信驻军一里外等候,兵不卸甲、马不去鞍,准备随时策应。

但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张昺和谢贵二人刚进燕王宫端礼门,便被埋伏在此的五百刀斧手一拥而上。将二人砍为肉酱,燕王朱棣随即现身。下令将已先一步抓捕的长使葛诚一并斩首。

燕王朱棣骑马出了燕王宫,张信翻身下马伏拜,遂传假诏:“张昺和谢贵二人欲勾结秦晋二王造反,已被就地斩首,现秦晋大军将到,河北军交付燕王暂时统领,维护河北安全。”

建文元年九月初,燕王朱棣夺河北二十五万大军,兵力已增至五十万。三天后,河北地方官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将消息传到京城,顿时满朝震惊。

就在这时,燕王朱棣却宣告天下:蓝玉谋反,先帝欲平息贵州而不幸驾崩,燕王不才,愿继承先帝之志,扫平蓝玉,以告然后天在天之灵。

第22章 父子夜谈第133章 消除误会第250章 大军北上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185章 明暗两线第2章 何去何从第71章 京城买房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219章 高丽内乱(下)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259章 小露锋芒(下)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204章 东征日本(七)第228章 京都风云(七)第13章 池州飞鼠第64章 生死之间第98章 各方所谋第271章 眉资大战(中)第146章 齐人之福第48章 目光渐聚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六十章 冤家路窄第235章 奉旨夺权第28章 表妹顾英第75章 一份手谕第132章 蓄势待发第225章 京都风云(三)第79章 解开心结第209章 朝鲜战略第277章 深远布局第233章 周王请罪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58章 千里追踪第39章 意外发现第157章 沆瀣一气第207章 长子优势第296章 喜讯传来第121章 返回京师第188章 牛刀杀鸡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225章 京都风云(四)第8章 父亲遭祸第12章 酒楼偶遇第188章 牛刀杀鸡第241章 反间之计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192章 正式摊牌第109章 出发前夕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189章 家有内鬼第228章 京都风云(七)第32章 偶遇故人第252章 山东之军第95章 上任首日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223章 京都风云(一)第118章 首战倭寇第212章 拜访宁王第177章 困兽欲斗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231章 战争准备第183章 辽王朱植第75章 一份手谕第167章 苏童进门(上)第58章 千里追踪第288章 红参案(三)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6章 取名哑妹第128章 船厂风波第102章 苏童报信第8章 父亲遭祸第54章 藏身武当第268章 初抵重庆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209章 朝鲜战略第193章 制枪造炮第25章 寺院接见第92章 两个副手第30章 风云再起第263章 道衍远谋第183章 辽王朱植第145章 蓬莱纷乱第13章 池州飞鼠第185章 明暗两线第113章 巧遇海商第160章 燕王军师第54章 藏身武当第222章 风云疾变(下)第94章 叶家有事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168章 苏童进门(下)
第22章 父子夜谈第133章 消除误会第250章 大军北上第142章 出使日本(七)第185章 明暗两线第2章 何去何从第71章 京城买房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219章 高丽内乱(下)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124章 初为人父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280章 第二步棋第239章 齐王之争第259章 小露锋芒(下)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204章 东征日本(七)第228章 京都风云(七)第13章 池州飞鼠第64章 生死之间第98章 各方所谋第271章 眉资大战(中)第146章 齐人之福第48章 目光渐聚第197章 皇上有恙第六十章 冤家路窄第235章 奉旨夺权第28章 表妹顾英第75章 一份手谕第132章 蓄势待发第225章 京都风云(三)第79章 解开心结第209章 朝鲜战略第277章 深远布局第233章 周王请罪第148章 暗流潜伏第58章 千里追踪第39章 意外发现第157章 沆瀣一气第207章 长子优势第296章 喜讯传来第121章 返回京师第188章 牛刀杀鸡第270章 眉资大战(上)第225章 京都风云(四)第8章 父亲遭祸第12章 酒楼偶遇第188章 牛刀杀鸡第241章 反间之计第169章 宁王再来第192章 正式摊牌第109章 出发前夕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189章 家有内鬼第228章 京都风云(七)第32章 偶遇故人第252章 山东之军第95章 上任首日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223章 京都风云(一)第118章 首战倭寇第212章 拜访宁王第177章 困兽欲斗第116章 银船到来第282章 危机再现第231章 战争准备第183章 辽王朱植第75章 一份手谕第167章 苏童进门(上)第58章 千里追踪第288章 红参案(三)第141章 出使日本(六)第6章 取名哑妹第128章 船厂风波第102章 苏童报信第8章 父亲遭祸第54章 藏身武当第268章 初抵重庆第267章 调粮事件第209章 朝鲜战略第193章 制枪造炮第25章 寺院接见第92章 两个副手第30章 风云再起第263章 道衍远谋第183章 辽王朱植第145章 蓬莱纷乱第13章 池州飞鼠第185章 明暗两线第113章 巧遇海商第160章 燕王军师第54章 藏身武当第222章 风云疾变(下)第94章 叶家有事第68章 保定春色(下)第168章 苏童进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