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

“皇上的意思去寻找水稻新品种?难道说目前帝国的粮食产量还不足以让皇上满意吗?”李玄清的话让农业部的王靖宇忽然之间有些发蒙,连带着跟着一起来的岑天时也以为自己听错了,挠了挠头道:“帝国去年的粮食光是小麦和水稻产量就已经超过五亿石大关了,这么多粮食根本就吃不完,就算是敞开了朝着大食帝国那边出口我们也是富富有余,为何要去找新的品种?”

“自然是不够。”李玄清见到巧兮拿着一份资料走过来朝她摆了摆手,示意将手中的资料递给岑天时和王靖宇,同时继续道:“五亿石折合下来也就是2650万吨,这么点粮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粮食亩产量太少,不足以支撑下一步帝国发展的需要。”才2600万吨,这和后世动辄以亿吨位单位计算的粮食产量而言这显然也就是零头,这还是自己提前开发了那片广袤的东北大平原的缘故,否则的话只怕就大唐这八千万人口能不能达到温饱都是问题。虽然农业部在中南半岛拿下之后已经下了大力气在那边投入屯垦人力,进行大面积种植水稻,凭借这一年三季的优势,中南半岛这边的粮食产量是直线上升,但是依旧不能让李玄清满意。

“确实不够,大哥哥打算一方面放开对于酿酒等粮食消耗性行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乳畜业,这些都是需要大量消耗粮食的。而且下一步农业加工业也会随着粮食价格的降低而逐渐发展起来。”巧兮坐在一边掰着白嫩的手指头笑道:“可能两位不知道,我们目前保证的是百姓基本的温饱,也就是说吃饱饭,但是随着帝国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那么手中有了余财的百姓必然首先在吃穿上面有更高的追求,那么精细类的食品和肉制品都会成为百姓需求的大户,这些需要内阁提前有所安排。因为这些都是关系着百姓生计的具体行业,这些行业一旦发生波动必然会引起社会恐慌从而带动更大的问题出现。而目前内阁实施的取消农业税和机械化进程当中的各项补贴最终也会流入百姓的口袋当中。这等于是帝国财政部在给老百姓口袋里塞钱。先生你想想,这老百姓手中有了钱之后还会像以前一样觉得粗茶淡饭好吃吗?难道他们不会去追求大鱼大肉?不会给家里添点零食?不购买点更精细更精美的食品为家人改善生活?”巧兮一系列的反问让岑天时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事实上两人对于粮食产量的提升一直是欣喜不已的,千年的传统让所有人心头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价下降其实也是表面帝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足够将维持了很多年的粮价压下来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两人毕竟不是普通百姓,身居帝国高层的他们自然能够明白粮价一旦下降带动的将是整个市场上所有消费产品的价格下降,这贸然降价可不是好事,至少对于岑天时两人来说感觉不到是什么好事。

“所以说粮食价格下降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其他高档食品和肉制品的价格上扬在随后自然会带动粮食价格反弹,我们目前的粮食总产量根本就不够,更何况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上去,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庞大的粮食产量基数。”李玄清揉了揉眉心道:“目前的话提升粮食的亩产量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增加土地肥力,这一点在倍施肥全国投产之后,基本上算是稳定了土地的肥力。虽然化工厂那边也在不断生产化学肥料,但是化学肥料毕竟有污染,而且有很多其他的隐患,我也一直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推广。所以目前用化学肥料的地方还是你们农业部重点监控吧,暂时不要大规模推广。”李玄清想了想之后道:“那接下来就只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改良品种。小麦的良种改良我没什么好办法,而且我听说你们农业部的试验田那边好像已经有成果了,等到下一步推广就可以,我今天要说的是水稻。我要说的是我们目前的额水稻亩产量太少了,区区四石,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帝国发展,而且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小麦,水稻的亩产量可提升的余地要大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水稻种植地区基本上都是一年两季或者一年三季的。一旦亩产量得到提升那么必然带来粮食产量的极大提升。”

“改良品种是否还是和之前农业部做的一样?”岑天时有些不确定,但是王靖宇却明了白李玄清的意思,接过话茬道:“皇上的意思去中南半岛南部去寻找当地的高昌水稻品种然后回来试种是吗?”

李玄清点点头道:“这是我记录下来的关于新品种水稻的大致情况,只不过因为我没见过所以有些情况不一定为真,你们农业部需要自行去甄别。还有一点就是过去之后想办法去找找看有没有野生水稻,如果有的话带回来在中原和江南进行试种,尝试一下用野生水稻的属性来改良品种,这也是农业研究的一条路。”不过李玄清说完之后叮嘱道:“我记得我之前给过你们农业部一份关于农业研究的基本概要吧?关于水稻的改良和杂交有几个基本原则和注意点你们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话会前功尽弃的,水稻试验田周边也要避开其他农田,否则的话水稻花粉一旦被风刮到你们试验田你就等着哭吧。”李玄清之前在得知农业部准备组建农业学院并且建立农业研究之后就写了一份关于农业研究的大体概要和需要注意的基本点,这些后世可能只是自然科学普及门槛的知识在这个时代却有着启蒙意义。而此时李玄清已经不记得历史上在两宋时期占城稻是如何在中原推广的,或许是和最开始在皇宫里种植有关吧。不过不记得没关系只要遵循那些基本点应该就问题不大。

“皇上放心,皇上写的那份农学概要已经被农学院奉为经典了。”王靖宇抱拳笑道:“增加粮食产量怎么算都是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微臣会马上安排最精干的人手立即出发前往中南,一旦找到立即回来。”王靖宇原本就是农学士子出身,农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倒也是一门显学,只不过后来近乎失传,王靖宇的传承到底是从哪来的李玄清都没搞清楚。不过在此时这位农业部的掌门人却很显然已经明白李玄清所谓的改良和杂交是什么意思了,在随后便稍作商议之后立即安排人手紧急前往中南。而此时新推广的新式小麦也在东北大平原大规模推广,小麦的主要产地东北赶上了这一波大潮,利用国营农场的优势地位在帝国范围内推行大规模良种种植的高潮。

而在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摸索之后,农业部的人在中南半岛也终于找到了新品种水稻的蛛丝马迹,李玄清所言的占城其实就在演州附近,只不过因为地理位置让农业部的人白白跑了一个多月在中南半岛的热带雨林当中转来转去,最后却发现当地的京族人种的水稻就是占城稻。真正让农业部感到吃惊的是,这种占城水稻却是比起中原那边要高产不少,而且其实在这边也就是平常京族人自己种的水稻。不过在仔细打听和琢磨之后,农业部的人发现这种占城稻不仅高产,而且抗旱性非常高,如果在中原等地推广的话倒是很不错,而且颗粒饱满,和中原那边的圆颗粒的稻谷不一样,占城稻稻谷细长。按照京族这边的亩产量来计算,就算是粗放耕作,只怕也能达到六石左右。这一计算让农业部的人和演州驻军跟过来随行护卫的士兵都傻了眼,这占城稻怎么这么奇怪?要知道交州归入大唐已经有很多年了,包括天策军和交州省布政使府在内的所有军政两部们都不知道这平时不起眼的占城稻居然这么恐怖。

“去,通知演州刺史府还有农业厅,让他们马上派人过来。”农业部的人这下坐不住了,直接找来演州农业厅的负责人,两部人马合一之后扩大了搜索范围,将整个演州所有种植这种占城稻的农户全部找了过来,而且亲自测量亩产量,并且采摘样本,而且在人手充足之后农业部的人索性将王靖宇交代的寻找野生水稻的事情也安排下去,派了专人负责并且申请要求当地驻军也派人跟随相伴。

这场在演州的农业调查在两个月之后也就是天启十年十月份的时候,也就是中南半岛这边第二季稻谷成熟的时候落下帷幕。农业部这边安排专人将演州附近所有收上来的占城稻都收购过来然后直接运回了长安。而在长安,李玄清也见到了这传说中的占城稻稻谷。

“皇上,这就是碾出来的占城稻的稻米,皇上请看,这是江南那边出产的稻米,两者差别倒是很明显。”岑天时仔细观察了半天道:“倒是和皇上所言相差不多,我打算先尝尝这味道如何,如果产量高而且味道比起我们中原本地的稻米味道好的话那岂不是可以大规模推广?”

“这占城稻的出米率大概是多少?”李玄清想了想之后问道:“这稻谷的出米率如果不高的话那也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出米率比我们的高一点,粗米的话大概能达到六七成左右,如果精米的大概有五成以上。”王靖宇笑道:“我们现如今正在推广大型碾米机,以此取代过去陈旧的石舂舂米,目前来看在城里碾米机推广效果很明显,但是在乡下大部分还是石舂舂米。”

李玄清点了点头,占城稻是籼稻,也和目前中原这边的稻种一样,这样一来推广起来到也问题不大。所以在之后立即让农业部将这批稻种立即运到广东等地进行实验,然后从南往北逐批推广,这样一来在广东等一年可以三熟的地方当年就已经部分种植,而错过农时之后,等到第二年之后农业部那边也已经研究出来专门的稻种进行大批量的推广。这样一来早了百年的占城稻开始在大唐广泛流传。

“大哥哥,是否还在为没找到野生水稻而感到遗憾?农业部那边不是还在安排人持续追踪吗?而且听说海军那边也开始发布了文告,让陆战队也在各地帮忙了,我想很快就有消息的,这个时代毕竟比我们那个时代早了千年,野生稻谷可不少。”巧兮走到李玄清身边,看着对方在对着曲江的流水发呆,挽着李玄清的胳膊笑道。

“没有,农业部那边的农业研究已经走上正轨,农学院也已经在逐年扩大,农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李玄清笑道:“我在算北方推广新品种小麦,南方在推广占城稻,两方一相加的话我想很快我们这边的粮食产量就应该达到一亿吨。”

“八千万人口一亿吨粮食,大哥哥,我感觉这是要让农业流传千古啊。”巧兮笑嘻嘻的笑道,“这样一来我们依靠倍石肥就能够让将水稻稳定在六石,六石的亩产量足够让水稻每年的亩产量就足够大唐所有百姓吃饱肚子了。那么剩余的小麦的产量就可以可以提升百姓的生活素质了。”巧兮这话说的有点莫名其妙,但是李玄清却自然明白,所以微微笑道:“说得倒也是,面粉这一块能够做的文章倒是不少,巧兮你和飞雪手下的那些面包作坊什么的可以趁机扩大,长安城是帝国的中心,什么东西只要在长安流传开来就会飞速在天下间飞速流传。”

“放心吧大哥哥,这一点我明白的,不就是面试点心什么的嘛,刚好之前和飞雪姐姐开办的女子技术学校现如今在扩招,我想着将烘焙这些技术都拿出来交给她们就是,到时候我让张大哥给他们提供一点补助,皇室出资足够培养出一批不错的点心师和面包师什么的,到时候在长安上层和中下层一起流行起来的话岂不是速度更快?”巧兮拍着胸脯笑道:“交给我就好了。”

“好啊,可以告诉那些前来学习的女孩子,前一百名开店的除了能够得到皇室的资助,我还会亲自前去为他们站台,替她们题匾题字,为他们做宣传。”李玄清饶有兴趣的笑道,浑然不觉自己在今后要亲手创造出庞大的女子面点师队伍来了。

第八章 变局开始第八十五章 李茂贞的算计第六百零八章 东西对进和中央突破第三百零四章 南诏分裂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准备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五百零九章 狂飙突进(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凤凰城(下)第二百九十章 编修唐史第一百二十三章 汽笛长鸣第三百八十章 反唐联盟(中)第五百零三章 疑兵孤军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纪念碑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国(上)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复河西(三)第五百二十八章 剿灭西洋海盗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凤凰城(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五百七十八章 新一代帝国公民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军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并乱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五)第五十章 打出来的带路党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枪队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一)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变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临德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种子和希望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夺食(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变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归第二十二章 突击强化(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漠谍影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开元(中)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军旗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贸易协定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四)第四百九十三章 时代改变体制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开始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三百六十六章 西北冬天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发疏勒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六百一十九章 瞒天过海第六百一十八章 舍近求远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云级的威力第六百一十四章 埃及大战(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云级的威力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国主义殖民时代第二百零四章 东都变故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烛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诏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拾民心(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国会议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这个时代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沧州之战(五)第二百零八章 首发之战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夺食(上)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云第四百零一章 突袭护密(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河条约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十二章 丰州新政(中)第一百八十一章 京杭大运河(四)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观战团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计划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国主义殖民时代第一百八十五章 扑朔迷离第十三章 三年学艺(中)第三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击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军舰队编制和布局第五百零四章 碎叶大战第五百三十章 西南工业基地第一百六十四章 百年基石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会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闲第九章 兄弟团队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贸易第十二章 三年学艺(上)第六百零八章 东西对进和中央突破第三十九章 尘埃落定第三百七十章 诸教隐没(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战(五)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战(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联盟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难干(三)第九十章 名将悲歌第六百零二章 十万劳工开运河(下)
第八章 变局开始第八十五章 李茂贞的算计第六百零八章 东西对进和中央突破第三百零四章 南诏分裂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准备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五百零九章 狂飙突进(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凤凰城(下)第二百九十章 编修唐史第一百二十三章 汽笛长鸣第三百八十章 反唐联盟(中)第五百零三章 疑兵孤军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纪念碑第五百五十章 黠戛斯建国(上)第二百五十章 千年家族第一百三十二章 收复河西(三)第五百二十八章 剿灭西洋海盗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凤凰城(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李克用落幕第五百七十八章 新一代帝国公民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军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并乱局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五)第五十章 打出来的带路党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灭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枪队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一)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变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临德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种子和希望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夺食(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变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归第二十二章 突击强化(四)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漠谍影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开元(中)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军旗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贸易协定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四)第四百九十三章 时代改变体制第四百八十七章 新的开始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三百六十六章 西北冬天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发疏勒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六百一十九章 瞒天过海第六百一十八章 舍近求远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云级的威力第六百一十四章 埃及大战(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云级的威力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国主义殖民时代第二百零四章 东都变故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烛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诏第三百六十九章 收拾民心(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国会议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这个时代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一百五十五章 沧州之战(五)第二百零八章 首发之战第五百八十七章 虎口夺食(上)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云第四百零一章 突袭护密(下)第五百九十五章 运河条约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四十二章 丰州新政(中)第一百八十一章 京杭大运河(四)第五百九十一章 再论泰西局势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观战团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计划第五百七十三章 行刺迷局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国主义殖民时代第一百八十五章 扑朔迷离第十三章 三年学艺(中)第三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四百四十章 三路出击第二百六十八章 海军舰队编制和布局第五百零四章 碎叶大战第五百三十章 西南工业基地第一百六十四章 百年基石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会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闲第九章 兄弟团队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贸易第十二章 三年学艺(上)第六百零八章 东西对进和中央突破第三十九章 尘埃落定第三百七十章 诸教隐没(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战(五)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战(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联盟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难干(三)第九十章 名将悲歌第六百零二章 十万劳工开运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