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宪法草案

务以来,国门洞开,西洋风气如水泻银针般扫来,仿的古薰见了新鲜空气,老大帝国的风化程度日甚一日。

就政治格局而言,古今同理、中外无殊。无非一个权字,一个利字。有权就有利,越有利越想有权。但天底下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除个别不世出的英雄外,几乎无人能独占其权、独享其利;即便英雄权倾天下,少则三五年,至多二三十年,身死而权消——依旧是争权夺利的逐鹿局面。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并不少,对于权利格局的分野自古亦有多种渠道——大一统是一种,强干弱枝既是明证;众诸侯又是一种,强枝弱干是其表象。前者发展到了极致,就形同专制极深的帝国,不要说地方,就是朝廷重臣亦是君王奴仆;后者发展到了极致,少不得军阀割据、藩镇之祸。

中国的权利分配不是说没有上下同心、各方均衡的稳定状态,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凡有的都成了盛世。可惜煌煌5000年的历史,盛世足十分之一,大多数时间都是一团乱麻。无他,争权夺利者多如过江之鲫,在一个瓷器店里追逐打闹,能不搞得粉身碎骨么?

所以,当先开眼界的中国人通过欧风美雨知道有宪法一节事物,其钦佩程度无以复加。

因为所有的权利分配都载于白纸黑字,不是谁有力就谁最大,万事争不过一个理字。虽然已经对国际政治的尔虞我诈、现实主义洞察如悉。但中国人惊讶地发现,所有地强国,包括在世界上张牙舞爪、恃强凌弱的国家在处理国家内部事务时却是那么彬彬有礼。自法国大革命以降,欧洲虽然战争不断,但国家内战几乎不成气候。自美国南北战争以降,虽然政坛丑闻层出不穷,但从未听说过有动刀兵争权利的,没听说有州政府不听联邦政府的。

无他。有宪法尔!

所以。当杨度、梁启超在议院朗声宣读这份来之不易的文稿时。所有的议员、官员都涌现起这样一幅画面:有宪法后,羌无繁杂数十年的国家政局当趋于稳定,国家元气可得保留,内忧外患可得消弭。再过五十年,不,只要再过30年,帝国中兴就指日可待。想日本颁布宪法不过20余年。20年来,先于甲午败中国,再于数年前胜俄国。中国虽大,基础却好于日本,30年安得不够?

这可不是廉价的、充满自欺欺人把戏地同光中兴。

全场屏声静气,听着杨度通过话筒传播出来地,略微带着湖南口音地官话:“《大中华帝国宪法(草案)》经政学院诸公反复研讨、深入探究,承既往之历史。启未来之功绩。继《钦定宪法大纲》之要义,学欧美诸强之精髓……第一章

第一条、大中华帝国皇统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第二条、大中华帝国皇帝为国家主权象征。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条、皇帝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四条、皇位由皇族男性子孙继承,其顺序于宪法规定之。

这四条作为起草者的杨度等人系在深入研究日本宪法的基础而实行的,与《钦定宪法大纲》想比,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但加入了皇帝作为国家主权象征的条款,算是中国开始近代化且拥有现代意识的产物。

坐在御座上地皇帝对条款内容已经相当熟谙,他的脸色只在注意着议员、官员各色人等的脸色——这高于平地的御座赋予了他超脱的眼力。

前面三条宣读时,众人脸色平常,并无异样,唯独说道第四条皇位继承时,善耆、载泽和一干宗室议员脸色一变。皇位继承,一直都是国家大事,直接关系到治乱兴替,长子与贤子的明争暗斗,嫡子与庶子的刀光剑影,乃至于强叔与弱侄的血流测,这些层出不穷地前代教训概括起来,堪称是世界上最黑暗、最无耻地阴谋史。即便贤明如唐太宗李世民者,不同样也有玄武门之变?

有清以降,通过秘密立储以及立贤不立长的强悍作风,皇位更替较前代大体实现了稳定,但同样也有雍正得位不正的传言以及咸丰与奕訢两人地争斗。

作为穿越

广宇对自己的血统并无嗜好,甚至于没有偏向性的选到底是自己的血脉还是光绪的血脉他无从计较,即便有计较,他也无从诉说,因为他还没有继承人。与隆裕所生的公主尊则尊矣,继位却不可能——中国不是英国,可以坦然地接受女主。

杨度却没有受到会场中任何情绪的影响,继续宣读下去。

第五条、皇帝依帝国国会之辅佐,行使立法权。

第六条、皇帝依帝国政府之辅佐,行使行政权。

第七条、皇帝行使最高统帅权,直接统率帝国武装力量。

第八条、皇帝依帝国监察院之辅佐,行使监察权。

第九条、皇帝依帝国最高法院、帝国最高检察院之辅佐,行使监察权。

作为近代西方宪法的核心,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是其固有属性,这种属性不以宪法的成文、不成文的不同而存亡,不以实君还是虚君立宪之区分而更替。在三种国家大权的相互制约、相互制衡中,国家主权得到体现,有关权利的分配得到确认。

之所以将宪法视为政治斗争特别是革命时代斗争成果的结晶,就是因为宪法所明文刊载的权利分配与权力制衡。因为力量的强弱只能得逞于一时,没有体制上尤其是宪法这样一种国家根本大法的承认,所有的斗争成果无非是过眼烟云。故而,列强在宪法制定后无不浸透着各方面实力争斗的热血,及其被公布之时,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权威所确认之。

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君主作为天子是握有全部权力的,而各级官员作为天子在地方的化身与执行手段,无不统揽司法、立法、行政大权,这就是官僚势力恶性膨胀且没有制约。在君权强势的时候,臣下不足于制止君主的胡作非为,当君权弱势的时候,朝廷不足以制止地方的独树一帜,因此,中国政治总是在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抓的恶性循环中。

要想走出这个历史圈套,没有君权的自主牺牲是办不到的,作为穿越者,他清楚地知道这个事实。同样,作为一个手握大权的人而言,让其放权是异常痛苦的,没有人甘心将手中的权力无条件地让渡他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屡有限制君权之局势,但其限制总是因人因时而不成惯例,君王暗弱时,臣下揽权,希挟天子以令诸侯,君王强势时,臣下屈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按照历史的轨迹,清末的立宪政治原本会有一个比较体面的结果,但以载沣为代表的满清权贵不甘心放弃他们手中的巨大权力,拼命也要抓在手中,不让其他政治势力掌权,这就孤立了自己,颠覆了自己。林广宇深知这种弊端,就决定在宪法颁布时就确定权利丰润体系。

理由很简单,丰润地越早就越主动,越主动则君上大权能抓得更多,如果当形势已经发展到不得不交权或让位以顺应时势时那就完全被动了。

林广宇基于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对未来的预知,果断做出了让渡的选择。在这部帝国宪法草案中,皇帝虽然依然总揽统治权,但这种总揽是受到限制、带有先觉条件的总揽,在宪法架构下的皇帝再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为所欲为、乾纲独断。

皇帝以总揽统治权的名义,将西洋通行的三权分立演化为五权制衡,即在原有三权之外加上了统帅权与监察权,尤其是监察权一节,完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监察院作为行使监察权的主体,有权对司法、立法、行政、统帅其余四权予以监督,但在监督上述四权的过程中,监察权本身也在被监督之列。行政可以通过审计对监察院的财政开支进行监管,立法可以通过对监察院的办案章程予以审核,监察院查办的案子没有司法权的介入和审判是无法完成最后处理的,而统帅权的监察则演化为军权的内在体系——军队监察单独设立机构,由大本营进行人事领导,由监察院进行业务领导,完全置之於双重监管体系下。

这就是创造性的不同……

第36章 多方触谈第40章 雷霆震怒第4章 阴谋诡计第24章 怒不可遏第50章 众矢之的第83章 箭在弦上第66章 群策群力第75章 禁卫军容第10章 惊天巨变第5章 错综复杂第79章 面授机宜第28章 体察圣意第三十三章第47章 过于轻敌第42章 五体投地第83章 箭在弦上第10章 进攻方向第13章 英魂不灭第25章 山穷水尽第27章 相互妥协第34章 生离死别第13章 暗藏杀机第66章 群策群力第100章 新的起点第31章 中日博弈第41章 广而告之第7章 身陷雷区第54章 惊弓之鸟第25章 横生枝节第39章 生死一线第2章 链锁效应第82章 剑指广州第1章 辩论之光第49章 同仇敌忾第81章 渐次推行第78章 步步为营第27章 暗度陈仓第40章 革故鼎新第51章 积极稳妥第19章 考题买卖第42章 五体投地第91章 强力弹压第36章 当头一棒第12章 千钧一发第26章 应对之策第64章 大惊失色第62章 另有用意卷首语第79章 逃之夭夭第44章 强行贷款第13章 英魂不灭第31章 半推半就第61章 明察暗访第1章 辩论之光第49章 本位之辩第23章 商讨对策第47章 华美篇章第78章 步步为营第35章 虚虚实实第63章 亲王闹事第39章 生死一线第98章 国内建设第35章 以华制华第2章 链锁效应第36章 大义凛然第5章 果断决策第14章 否极泰来第3章 勾心斗角第33章 以退为进第67章 国防经费第14章 各怀鬼胎第54章 惊弓之鸟第19章 考题买卖第43章 风云际会第25章 煽风点火第15章 步步进逼第65章 财政预算第4章 暗度陈仓第46章 幕后操纵第48章 始于海关第22章 怒不可遏第11章 血战武昌第47章 华美篇章第11章 宪政精髓第73章 明修栈道第26章 应对之策第32章 官制改革第39章 平地惊雷第3章 决不退让第31章 果有天书第29章 高深莫测第61章 近代要素第59章 锦囊妙计第18章 防御歼敌第7章 大浪涌来第36章 多方触谈第1章 秘密布置第37章 头头是道第77章 群情汹汹
第36章 多方触谈第40章 雷霆震怒第4章 阴谋诡计第24章 怒不可遏第50章 众矢之的第83章 箭在弦上第66章 群策群力第75章 禁卫军容第10章 惊天巨变第5章 错综复杂第79章 面授机宜第28章 体察圣意第三十三章第47章 过于轻敌第42章 五体投地第83章 箭在弦上第10章 进攻方向第13章 英魂不灭第25章 山穷水尽第27章 相互妥协第34章 生离死别第13章 暗藏杀机第66章 群策群力第100章 新的起点第31章 中日博弈第41章 广而告之第7章 身陷雷区第54章 惊弓之鸟第25章 横生枝节第39章 生死一线第2章 链锁效应第82章 剑指广州第1章 辩论之光第49章 同仇敌忾第81章 渐次推行第78章 步步为营第27章 暗度陈仓第40章 革故鼎新第51章 积极稳妥第19章 考题买卖第42章 五体投地第91章 强力弹压第36章 当头一棒第12章 千钧一发第26章 应对之策第64章 大惊失色第62章 另有用意卷首语第79章 逃之夭夭第44章 强行贷款第13章 英魂不灭第31章 半推半就第61章 明察暗访第1章 辩论之光第49章 本位之辩第23章 商讨对策第47章 华美篇章第78章 步步为营第35章 虚虚实实第63章 亲王闹事第39章 生死一线第98章 国内建设第35章 以华制华第2章 链锁效应第36章 大义凛然第5章 果断决策第14章 否极泰来第3章 勾心斗角第33章 以退为进第67章 国防经费第14章 各怀鬼胎第54章 惊弓之鸟第19章 考题买卖第43章 风云际会第25章 煽风点火第15章 步步进逼第65章 财政预算第4章 暗度陈仓第46章 幕后操纵第48章 始于海关第22章 怒不可遏第11章 血战武昌第47章 华美篇章第11章 宪政精髓第73章 明修栈道第26章 应对之策第32章 官制改革第39章 平地惊雷第3章 决不退让第31章 果有天书第29章 高深莫测第61章 近代要素第59章 锦囊妙计第18章 防御歼敌第7章 大浪涌来第36章 多方触谈第1章 秘密布置第37章 头头是道第77章 群情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