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谁让崇祯没开天眼呢

孙传庭的死,看起来有些突然。明明去年李自成都被削弱了一波,为何最后还是把孙传庭打得彻底团灭。

但只能说他命就是不好,那些导致军心士气崩溃的因素,都踩点到一块儿了——历史上陈新甲是去年秋末冬初的时候死的,没拖到崇祯十六年的四月。

所以历史上陈新甲之死导致的明军高层离心离德,并没有踩到孙传庭李自成决战的时刻,黄台吉和李自成的配合度也没如今那么完美,孙传庭有小半年的时间慢慢把低落的士气奶回来。

实战当中,对士气这玩意儿的打击效果,关键就在于一个密集、集中,短时间内噩耗频繁爆发,直接把敌人士气打到归零,部队就瞬间瓦解了。

如果打击士气的消息来得不够密集,中间给对方反应时间了,不管是发钱还是紧急找部将们谈心讲话笼络,都是有可能奶回来的。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士气打击就成了无效输出。

另一方面,去年朱树人虽然在开封周边重创了李自成一部,但朱树人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也在挖大明的墙角,

把开封总兵陈永福的剩余骨干精锐,连带着周王等人一起沿着汴水、颍川南撤到了信阳、凤阳、合肥一带。

要知道,历史上李自成的三攻开封之战,虽然也持续到崇祯十五年九月都没能破城、最后靠掘黄河淹城。但陈永福在开封不可守之后,依然是转移到河南其他地区,继续策应孙传庭,

并且在历史上崇祯十六年的孙传庭李自成决战中,帮助孙传庭力战到最后,直到河南明军彻底崩溃。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www.yeguoyuedu.com 安装最新版。】

如今因为朱树人的挖角,陈永福的河南明军主力被提前拐跑到后方休整,间接落入了朱树人的影响范围,没有再去跟着孙传庭并肩作战。

所以孙传庭跟李自成的最终决战中,其实是去掉了一大块河南明军的战力,只能独力靠孙传庭自己的陕西明军孤军奋战了,兵败而死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说白了,朱树人去年的河南行动,是同时削弱了河南官军和流贼,对流贼是以歼灭迫降为主,对官军则是以撤离保存实力为主。

李自成这边被朱树人端掉了李际遇、袁时中等河南新附流贼的战力,官军那边也被挖走了河南本地守军中最精锐的骨干,孙传庭在最终决战时的战力上,也就没比历史同期捞到什么便宜。

到了这一步,朱树人也知道崇祯必死,他也不希望崇祯死前汉人统治者和流贼之间再有过多互杀消耗,把人命节约下来将来打鞑子不好么。

所以崇祯早死,就早把李自成顶到那个左右为难的位置上,也让世人尽快看清李自成的真面目。

至于孙传庭,那是没办法,太久居高位了,地位比朱树人还高,那是当年干掉高迎祥的存在。哪怕后来朱树人干掉张献忠,那功劳也就跟孙传庭干掉高迎祥那件功劳差不多平级。

加上孙传庭太忠义,太死忠于崇祯,他不死崇祯也死不了,朱树人只好顺其自然。而其他只要地位比朱树人低、将来可以驾驭控制住的部将,如陈永福等,当然是能捞一个就捞一个了。

从此大明朝廷的力量,也没必要夹在流贼和鞑子之间了,所有的敌人都在北方这一个方向,不存在南北皆敌腹背受敌。

……

陈新甲是四月份死的,黄台吉的入寇持续了一个半月,从四月底到六月初。孙传庭的死,也是六月份的事儿,跟黄台吉入寇的尾声阶段差不多有交集。

梳理明白了这个时间线,就不难理解,当六月十八这天,朱树人把张献忠的石灰腌首级和一千片肉,外加报捷奏折,以及四川巡抚方孔炤、四川兵备张煌言等人的奏折,都送到京城时,崇祯是个什么心态的。

这个时间点,仅仅是孙传庭死后十天左右。

考虑到西安到北京的距离,孙传庭兵败身死的消息以六百里加急送到北京,路上还要四天。

所以崇祯也是刚刚才得到孙传庭死讯后的五天,接到的喜讯。

向崇祯禀报这个喜讯的,是新接任的兵部尚书张国维——也就是两年半前,崇祯十三年时,跟朱树人在南京时有过交集的那个张国维。

当时朱树人为了推行厘金政策,在南直隶地界上必须找一个实权盟友帮着一起推,以向皇帝展示“南方试点各省都支持收厘金”。于是自然而然找到了张国维这个当时还在当南京户部侍郎的存在。

张国维后来在厘金改革推进上出力颇多,朱树人也暗中塞了他很多钱财,事成之后帮他运作,让张国维调到了北京当户部侍郎。

同时朱树人的父亲沉廷扬,那时也是在北京户部当承运司郎中,因功可以升迁,却没有合适的位置,就去南京补上了张国维空出来的缺,当了南京户部侍郎,后来再以此为跳板升的南京户部尚书。

这一套套的人事操作,可以说是比后世华盛顿的那些三界旋转门都玩得熘了,所以张国维跟沉家的交情是非常盘根错节的,

早在十几年前他当苏松巡抚时,就跟沉廷扬颇有交情,十几年官场互通有无下来,早已经是铁杆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这次的张国维接任北京这边兵部尚书,纯粹是属于历史的惯性,历史上陈新甲死后,就是张国维接任的。朱树人在其中并没有任何运作和介入。

而之所以历史惯性那么大,也是因为张国维这人算是个难得的忠臣。

历史上他崇祯死后,他仍然一直忠于南明,弘光覆灭了他带着方国安继续效忠监国的鲁王,到方国安叛走后,他自觉大势已去,一介文人无力回天,投湖自尽殉国。

这次陈新甲死后,朝中人人都视兵部尚书这个职位如畏途,哪怕原本只是侍郎、甚至郎中级别的官员,也无一人想高升顶这个缺。

崇祯还让这个职位空置了大半个月,原本想拿捏拿捏,看看谁肯表忠心,表现好,就让谁做。谁知半个月下来冷场了,只好放下脸来主动开口,问谁愿意当此重任。

张国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请命的,因为就他一个人请命,崇祯也玩不了类似“公务员升迁必须三选一,多弄几个备胎让朕挑挑”的把戏了,

这节骨眼还管个屁的流程体面啊,简直就是等额围标,谁来谁上呗。

于是张国维就当上了崇祯朝第十三位兵部尚书,

在他前面的十二人,有八个已经死了,还有四个革职查办。

如果不出意外,张国维也将是最后一位主动请命成为兵部尚书的、也将会是最后一位上任后有实打实认真工作的兵部尚书。

(注:历史上张国维之后,还有冯元飙和张缙彦两任兵部尚书,但他们的任期都是连三个月都不到,已经是崇祯临死前乱换的了。

这两人上任后也都没有任何作为,就是一切照旧什么决策都不做,成功和稀泥活了下来。事实上陈新甲被杀后,九成以上朝臣已经进入不作为状态,张国维算是极个别不顾个人安危的了。

崇祯朝一个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多做没赏,做错要杀。)

或许,也是天意偶尔会奖励一下忠义良善吧,这次张国维刚上任一个多月,就沾光了这么大一件功劳。哪怕直接立功的是朱树人,但他作为兵部尚书,也能跟着出彩。

进宫的时候,张国维内心还在感慨:若是陈新甲的桉子,再多拖延两个月,陈新甲是不是就不用死了?毕竟平定张献忠的喜讯传回,以兵部的定策调度,怎么也能抵回其死罪吧?

真是造化弄人呐。

……

见到皇帝之后,张国维满心振奋,中气十足地向皇帝把前因后果都说明白了。

崇祯原本情绪低落,还没从孙传庭之死上缓过来。

听了张国维的话,他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眼珠子瞪得滚圆,简直比甲亢病人还要神经质。

知道张献忠已经授首、张献忠部主力被灭,只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的兵力,由孙可望带领,继续在川西川南山区流窜顽抗,崇祯的神经可谓是过山车一样数起数落,当然起肯定是远远大于落的。

这可是自七年前高迎祥被剐后,最大的胜利了!

小小美中不足的是,孙可望还是跑了,还带着几万人负隅顽抗,估计危害不小。而张献忠没能活着押送京城,也算是一丁点遗憾。

崇祯只能是不甘地让张国维把张献忠的人头呈上来,让王承恩掀开盖子,崇祯远远地死死盯着这颗人头,看了许久,拔出佩剑来乱斩了七八剑,才算是稍稍发泄了胸中怨气。

斩着斩着,崇祯忽然情绪失控地跌坐在地,又嚎啕大哭起来:

“列祖列宗在上!当初带头毁凤阳祖陵的逆贼,总算全部授首了!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平息怨愤,继续保佑我大明子孙太平!”

王承恩和张国维见到这一幕,也是面面相觑,背后生凉。他们都知道,这位陛下的性情是非常刚烈不挠的,很害怕被外人看到他软弱的一面。

王承恩尤其清楚,宫里要是哪个宦官不小心偷看到了陛下不该哭却哭了的情况,那很可能会不得好死。

但两人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很快又意识到这次情况特殊,倒是不用担心——

大明以孝治天下,为了孝道而哭,不但不是软弱,还是大仁之举。当初凤阳祖陵被毁的时候,崇祯也大大方方跑去太庙哭了好几天,因为祖宗而哭,这是不丢人的。

崇祯这次哭完,过两天说不得还得再去太庙烧几柱香、走一遍流程。

两人就静待崇祯发泄完,张国维这才小心追问,对于这次的事情,初步要如何处置。

具体的处理意见,肯定得过几天朝会的时候再定,当然也有可能得了这么大的好消息,崇祯明天一早就要临时额外召集朝会。但今天好歹可以先定格调子。

崇祯想了想之后,第一反应就是把朱树人进一步当做救火队员,好生奴役,哪儿情况危急就往哪儿扔。于是他又拿回奏章反复看了几眼,很不甘心地问:

“这孙可望逃走了,真有朱树人说的那么严重?还需要占用湖广和四川官军那么多力量,继续追击?”

原来,朱树人的奏章上,当然是对孙可望的威胁能怎么夸大就怎么夸大,甚至对于孙可望带走的张献忠残部规模,都往高了吹,这样朱树人才能继续拖延时间。

张国维跟朱树人关系好,也了解朱树人忠义的人品,所以选择了完全相信他,此刻也帮着说好话:

“陛下,除恶务尽,才是最节省国帑民力的做法。去年朱树人追剿张献忠才打了一半,陈新甲就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他调到河南,这才有了张逆死灰复燃,纠缠至今。

正所谓扬汤止沸,莫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毒疮在身,一旦挑破之后,便要彻底挤尽脓血,清洗干净。但凡留下一点,将来还会再糜烂肌体。

陛下难道忘了,当初前代闯贼高迎祥授首后,李自成不过一两年很快又接过了闯贼的名号。孙可望如果不趁此机会追击,未必不会变成第二个张逆。”

张国维这番话,算是切中时弊,也给足了朱树人面子。

张国维对崇祯,对大明的忠义,绝对无需怀疑,他也是真心觉得这样是对大明最好的,综合算下来成本最省,免得将来再费好几遍周折。

当然,他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因为他内心对于“追杀孙可望”这件事情,所需要的耗费的时间,有一个估算,而这个估算,实际上是远远短于朱树人到时候实际执行时,会拖延的时间的。

张国维面君之前,私下里自己估计了一下,当初朱树人许诺一年半载彻底干掉张献忠。也就是快的话半年多,慢的话一年稍微多一点。

现在实际上,就是只用了半年多,至少把张献忠本人灭了。那说明朱树人的许诺是非常靠谱的,可以信赖。

如今既然还剩一点点扫尾,那把时间再折半,许诺朱树人三个月搞定孙可望,最晚半年。

如果崇祯受不了半年,再讨价还价一下,那就是在三个月的基础上,稍微加一两个月,最慢不能超过四五个月。

也就是到崇祯十六年十月,最晚十一月,彻底把南方一切余贼统统扫清。张国维觉得这个节奏是没问题的。

毕竟目前的李自成,才刚刚干掉孙传庭,还没暴露出更大的野心。张国维又不是穿越者,他怎么可能预料到李自成干掉孙传庭后短短两三个月之内,就会野心膨胀到敢一路朝着北京杀过来了。

眼下这个点,大明朝中不少人的认知,还依然停留在“李自成这次胜利,确实是朝廷的一大重挫,但朝廷的损失,也仅限于一时丢掉了一两个省”的程度,没觉得这种损失会蔓延到整个天下。

如果李自成确实短时间内没有更大更激进的危害,朝廷不去进攻他他就不会反噬朝廷。那让朱树人彻底把西南乱局扫尾扫干净,免得将来吃两遍苦受二茬罪,绝对是划算的。

四川遥远,路途艰险,大军入川一次不容易的。

崇祯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但他转念一想,现在确实没听说闯贼有更多举动,而陕西丢是已经丢了,也不差这一两个月了。

考虑到张国维才刚刚履新,这是个勇于任事的忠义之臣,而今天这个决策,也算是张国维接任后第一个重大决策,崇祯还是决定稍微多给一点信任,听他一句。

崇祯的用人,虽然刚愎自用,但还是有一点好处的,那就是他只要肯用谁,在对方刚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崇祯基本上都会听信,给对方一个表现机会。

哪怕是当年袁崇焕吹牛逼说五年平辽,那么不靠谱,但只要袁崇焕敢立军令状,崇祯就敢信。

大不了最后办砸了,再斩不迟。

而且张国维刚才那番话,还有最后一个巧妙地点,刚好拿捏住了崇祯——张国维说的是“去年陈新甲为了解围开封,强行把朱树人调到河南”,然后导致了什么什么恶果。

但实际上,去年那个决策,当然不是陈新甲拍板的,事实上就是崇祯本人逼着这么干的。无非陈新甲已经死了,张国维也懂点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把问题都往死人身上一推,假装自己不知情,和稀泥就湖弄过去了。

而崇祯听到这话,心中微微心虚,有那么一瞬间,竟生出几分对已死的陈新甲的愧疚之情:陈卿又帮朕背了一个锅。

这种惭愧心虚作用下,让他选择了暂时纳谏。

当然,要是后续李自成有更大的动作和威胁,不满足于在陕西和河东、河洛盘踞,那崇祯肯定还会立刻朝令夕改,逼着张国维传旨把朱树人召来北方的。

把这些弯弯绕都想明白之后,崇祯便说道:“也罢,至此国难之秋,上个月朕还指望有人毛遂自荐,接替兵部尚书之职,最后只有张卿你一人勇于任事,可叹呐。

这既是张卿上任之后第一个重大谏议,朕岂会不纳谏?就以三月为限,而且回复朱树人的旨意里,还要提醒他随时提防陕西闯贼有新的异动。

朝廷这边也要盯紧一点,一旦发现闯贼有主动进攻,糜烂开来的趋势,那就立刻补充下旨,让朱树人抛下手头的事儿,即刻到北方勤王!”

张国维把皇帝的指导思想先一一记下,这才追问:“陛下,那不知对于朱树人的封赏,陛下可有法外之恩?”

崇祯一愣,又有些羞愧。他也是被孙传庭之死给震到了,以至于今天得到喜讯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继续压榨朱树人,竟把封赏的事儿忽视了。

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129章 想看清沈抚台的长相,就要付出代价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17章 入国子监第82章 新年计划第91章 仗打完了,内斗推卸罪责却才刚刚开始第305章 十四万人齐厮杀第116章 不要在敌人选择的战场上跟敌人耗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64章 这梁子结大了,不死不休第261章 连锁应对第44章 你们有点追求好不好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80章 能把现有的知识充分用好就不错了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308章 席卷残敌第55章 悄悄惊艳沈道台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370章 清堡宗顺治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第48章 说了让你们别离开同知大人的保护范围,结果死了吧第307章 身中百弹豫亲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321章 千年大计(六千字)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66章 舆金辇璧,窃盗鼎司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320章 百废待兴第187章 拉帮结派非我本意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158章 闯贼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渡过汉水第83章 才给我两年,就还了你一个新的苏州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61章 先生缪矣第352章 生死赛跑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锦还乡第49章 黄州的天,是沈老爷的天第57章 哪儿看着都原始第78章 借点关宁铁骑当死士第219章 张献忠崩溃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学内容,不喜可以跳过这章)第275章 南阳围城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88章 一代“名将”孔有德(六千字大章)第217章 亲征收尾(五千五百字)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389章 工人的人头税,当然找老板代扣了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191章 论功行赏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谕能不能算遗诏?第369章 兵临沈阳第379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么防官渡之战第187章 拉帮结派非我本意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30章 两千年来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94章 一波又起第159章 惨败放弃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卧龙岗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迁海令”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第82章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第272章 杀鞑初战第218章 危如累卵第266章 两百日皇帝第353章 以秒杀速度光复山西第74章 一鸣惊人,再鸣又惊人第126章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样需要科技人才第304章 准备万全,对多铎的最后一战第371章 鄂王爷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时候的事儿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来,地肥肯定招苍蝇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148章 人心自有不同第323章 部分美洲农作物有害健康第215章 各怀鬼胎第343章 中央突破,两翼齐飞第27章 困兽之斗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41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第45章 我说这是无主之地这就是无主之地第150章 纲举目张第65章 威慑就是只吓不用第86章 陆上攻不下南蛮子水寨,就让我大清水师上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74章 吃一堑长一智的阿济格第22章 反攻序幕第148章 人心自有不同
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129章 想看清沈抚台的长相,就要付出代价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17章 入国子监第82章 新年计划第91章 仗打完了,内斗推卸罪责却才刚刚开始第305章 十四万人齐厮杀第116章 不要在敌人选择的战场上跟敌人耗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64章 这梁子结大了,不死不休第261章 连锁应对第44章 你们有点追求好不好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80章 能把现有的知识充分用好就不错了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308章 席卷残敌第55章 悄悄惊艳沈道台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370章 清堡宗顺治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第48章 说了让你们别离开同知大人的保护范围,结果死了吧第307章 身中百弹豫亲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321章 千年大计(六千字)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66章 舆金辇璧,窃盗鼎司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320章 百废待兴第187章 拉帮结派非我本意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158章 闯贼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渡过汉水第83章 才给我两年,就还了你一个新的苏州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61章 先生缪矣第352章 生死赛跑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锦还乡第49章 黄州的天,是沈老爷的天第57章 哪儿看着都原始第78章 借点关宁铁骑当死士第219章 张献忠崩溃第18章 天道本源(有政治哲学内容,不喜可以跳过这章)第275章 南阳围城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88章 一代“名将”孔有德(六千字大章)第217章 亲征收尾(五千五百字)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敌391章 对于新归化的蛮夷就要温水煮青蛙第389章 工人的人头税,当然找老板代扣了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191章 论功行赏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谕能不能算遗诏?第369章 兵临沈阳第379章 扶桑人肯定不懂怎么防官渡之战第187章 拉帮结派非我本意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30章 两千年来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94章 一波又起第159章 惨败放弃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卧龙岗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迁海令”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第82章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第272章 杀鞑初战第218章 危如累卵第266章 两百日皇帝第353章 以秒杀速度光复山西第74章 一鸣惊人,再鸣又惊人第126章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样需要科技人才第304章 准备万全,对多铎的最后一战第371章 鄂王爷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时候的事儿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来,地肥肯定招苍蝇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148章 人心自有不同第323章 部分美洲农作物有害健康第215章 各怀鬼胎第343章 中央突破,两翼齐飞第27章 困兽之斗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41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第45章 我说这是无主之地这就是无主之地第150章 纲举目张第65章 威慑就是只吓不用第86章 陆上攻不下南蛮子水寨,就让我大清水师上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74章 吃一堑长一智的阿济格第22章 反攻序幕第148章 人心自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