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苏轼三言

第573章 苏轼三言

苏辙在三司条例司并无他事,只是每日讨论免役法,科举改革。

官员议事的奏疏,一经官家,中书过目就立即转发至三司条例司,由条例司的官员们进行讨论,苏辙目前所为之事便是这些。

这一日苏辙正要退衙,吕惠卿走来笑着对苏辙道:“今日王相公设宴于私第款待,一会你叫上子正咱们一同前往。”

苏辙听说王安石设宴本不愿意去,但见吕惠卿说得郑重其事,心想还是不要与王安石冲突,且去看看王安石有何话要说?

苏辙与张端二人坐上车子。

张端与苏辙同是条例司详检文字,他是枢密副使陈升之的门下,与苏辙一般都是外面安插进条例司的人,还一人则是蔡京,他是韩绛,韩维两兄弟举荐入条例司的,同时还是王安石门下学生蔡卞的兄弟,但蔡京不是详检文字,不过是编修官而已。

而条例司其余三四十名官员都是王安石举荐的。

数人抵达王安石私宅后,众人便吃了一顿便饭。

是真的‘便饭’。

这令苏辙明白王安石真的不是请他们来家里吃饭的。

用饭之后,王安石取出一卷书给几人言道:“此书中所载为青苗法也,汝等三人仔细阅之,有疑问当堂相告,我等在此详细议之,期间我们谈论了什么,以及此青苗法的内容不可与外人透露一字。”

王安石说完后便离开此地。

苏辙听王安石说得郑重其事,当即取了书来细看。

苏辙一看便知到此书所主张多都是出自吕惠卿的手笔,平日在条例司之中便属吕惠卿看法最多,想法最激烈,在苏辙眼底吕惠卿所提及的都是害事之举。

眼下张端还在看这青苗法如何样子,苏辙已是忍不住对吕惠卿道:“此青苗法怕是吉甫所作的吧!”

吕惠卿一听变色道:“子由这话是何意?”

苏辙道:“这青苗法实在失当,除了吉甫我想不出来还有谁可以办这样的事来。”

吕惠卿急得少有的失态,红了脖子道:“此法吕某也是第一次见,之前是闻所未闻,子由对吕某不满何不当堂告之,何必出言伤人?”

苏辙道:“我不同意此法,还请吉甫拿回去改之吧!”

说完苏辙不看吕惠卿脸色,以及张端的挽留,当即离席推门而去。

苏辙正遇到在门外徘徊的王安石。

苏辙向王安石拱手,王安石问道:“怎么子由以为此青苗法不可行吗?”

苏辙道:“相公明鉴,这青苗法本意是好的,然出钱……”

苏辙一番长篇大论,王安石听得十分认真。

最后苏辙言道:“……相公之青苗法说到底不过是常平仓法的变通,还望相公三司而后行。”

王安石听完苏辙之言道:“子由之言甚好,此法仆当徐议而行之。以后子由如有异论,还请如这般当面相告,切勿与外人言也!”

苏辙见王安石竟采纳了自己意见,看来并非传闻中的执拗。

苏辙行礼告退。

又过了片刻之后,吕惠卿走出门来。

王安石看向吕惠卿,吕惠卿即禀道:“张子正对青苗法并无异议,便是这苏子由……我连分说两句也不得,此人便推门而去。”

王安石点了点头道:“我方才已是听了他言青苗之弊了。”

吕惠卿一愣,这青苗法大部分章程都是他自己写的,如今看来苏辙竟有些打动王安石的样子。

王安石道:“这苏子由确有所学,这青苗法当年我知县地方时曾试行之,如今过得太久了……你再回去改一改,以后一个月之中勿再议论青苗法。”

吕惠卿心道王安石若真听从苏辙的意见,那么自己的青苗法不就打水漂了?所有功夫都白下了。

吕惠卿想到这里,只好暂且作罢,回去再修改青苗法。

苏辙回到了家中便问兄长去哪了。

苏轼的行踪一向是飘忽不定,每到一地任官便访问僧道,不是求问些烧金方术,便是养生金丹之法。

或者便是同僚请他去吃酒。

苏辙以为这个时候苏轼多半不在家,问了老仆却得知苏轼回家之后一直坐在书房不肯出门一步。

苏辙心想苏轼不是一直抱怨官告院没什么差事么?每日都清闲出鸟来了,怎地居然也有公事带回家。

苏辙走至庭院中,但见苏轼书房里仍是亮着灯。

苏辙走进书房中,苏轼于灯下挥毫,竟是撰写奏疏。苏辙拿起苏轼写废的文章过目,苏轼竟是在给皇帝上疏,题目是《论学校贡举状》。

苏辙知道三司条例司议论科举改革,于是官家下令三馆以上官员必须在一个月以内写一封奏疏言此事。

三馆以上就是有馆职的官员。

由此可知官家这一次下诏让官员言事的范围之大。

苏轼如今是馆职是直史馆,正好是可以上疏言事的范畴内,于是苏轼便上疏给官家了。

苏辙看苏轼的奏疏面上露出忧虑之色。

苏轼看向苏辙道:“怎么了?是不是在条例司又与吕吉甫,王介甫争议了?”

苏辙道:“些许争议倒是无妨,大家都是闭起门来讲,只是王介甫不许我言于外罢了。只是兄长这上疏怕是会触王介甫之怒啊,三郎一直与我说,不可触及王介甫政柄,如今你上疏……不是公然与他不和吗?”

苏轼道:“我入京以来虽是不懒拙不事事,但官家此番上疏让三馆以上官员言事,我又岂可不言。”

“既然说了,我又如何能说假话。王介甫说变革新法,恢复学校取士说是尧舜之制,恢复三代之时,其实自汉唐以来科举取士久矣,我辈皆是受益于此,怎能不言。”

苏辙见苏轼坚持不再说什么了。

次日苏轼便行上疏,而同时章衡亦是上疏。

章衡上疏与苏轼皆然相反,他反而是赞成以学校取士之法,但并没有谈论诗赋取士还是经义取士的优劣。

于是这两份奏疏同时在官家的案头。

御案左首的奏疏是殿中丞直史官判官告院苏轼的名字,题目是《论学校贡举疏》。

右首则是右正言直集贤院判太常寺章衡名字,题目是《论大学小学之教疏》。

苏轼与章衡的议论各有千秋,论科名苏轼是制科入三等,章衡则是嘉祐二年的状元,甚至压了苏轼一头,但这一次二人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却都受到官家的赏识。

官家身旁侍直的正巧是修起居注陈襄以及天章阁待制章越。

内宦道:“陛下,苏轼,章衡皆已到殿外等候陛见,不知传召何人?”

官家道:“先见苏轼吧!”

不久苏轼翩翩入殿,官家一看苏轼,真是好个苏子瞻,果真风采照人。

其实没见苏轼之前,官家已被苏轼的文辞所折服,对此官家方才询问章越苏轼如何时,章越已是感觉到了。

章越也没忘了在官家面前给苏轼点个赞。

官家对苏轼问道:“苏卿所言学校之制,虽盛于三代,然而今日却不复用,文中有可观之处。但言反对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朕却觉得不然。”

苏轼道:“陛下,这正是臣要讲。君王若以孝取人,则有人故意割股事亲,以廉取士,则有人故意恶衣劣食,凡是能符合上意的,总有人无所不用其极。汉朝以孝廉取士之弊如此,怎么不警惕呢?如今陛下以经义取士,读书人读圣贤之书则失了本意,本以经义欲教化人,反令世人相率作伪。”

章越是认同苏轼的说法,后世八股文的劣名,大家都知道的。但话说回来,明知八股文的弊端,但明清二朝为何还是坚持要用呢?

官家问道:“那么如今诗赋取士难道比策论更能择士吗?”

苏轼言道:“陛下,以文章而论,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用也。但以作官理政而言,则诗赋,策论皆是无用,祖宗以诗赋取士必有道理。”

“书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自古尧舜以来,进人何尝不以言,试人何尝不以功,然而以区区策论便定一个读书人贤愚,而不观其言,试其功,此举可乎?”

听苏轼之言,官家已是信服对苏轼道:“朕早就疑此法可以行否?如今得卿所议可以解惑了,卿与朕言,朕登基以来为政之得失?就算是朕有什么过失,卿也可以直言。”

听到这里,章越给苏轼狂打眼色,示意他不要乱说。

领导要伱批评,你还真批评啦?

但苏轼听了官家这话后,对于章越的暗示完全无动于衷。苏轼连半句铺垫也没有,直接言道:“陛下为政至今有三处失当,一是求治太急,二是听言太广,三是进人太速!”

章越听了苏轼之言,差一点一口老血吐出。

你批评也就算了,还骂了这么多人。

进人太速?

啥意思啊?

指着和尚骂秃子?

要不是你当真我的面说出来,换了背地里,我肯定以为你是在官家那拆我的台。

仅仅是这一句话,你可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吗?

苏轼却完全没有感觉,直觉得自己在君前直道无隐,国家出了问题,他就要说出来,这是直臣的本色。

官家听了苏轼的话也是很羞愧,苏轼不仅说得对,还一针见血,正好把他为政至今的问题说得是清清楚楚。

简直让这位登基当了两年多皇帝的官家,差一点下不了台。

但官家是个爱才之人,对苏轼之言不仅没有生气,还是十分虚心地道:“卿之三言,朕必会细细思之。”

(本章完)

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795章 三道营墙第128章 吃蟹(感谢罐装冬瓜茶成为盟主)第512章 不可用之第336章 见王安石第554章 不嫌事大第1027章 又是上元节(第一更)第66章 富在深山有远亲(感谢楠木的咖喱番书第885章 报复第564章 熙宁二年第1005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两更合一第395章 更替第448章 天下第三至文第673章 大战第90章 策问第5章 破案(感谢书友历史啥时真实盟主)第691章 盐井第127章 说亲第778章 就事论事第1033章 Showhand是一种智慧(两更合一更)第436章 击石震虎第935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508章 儿臣想出来的第767章 国事相托第835章 兵临城下第809章 度之第507章 梯子没了第877章 章吕分歧第224章 表白第202章 给他第523章 言事第636章 知制诰第417章 求教第146章 学诗第156章 客人第320章 相交第172章 成例第370章 崇政殿说书第56章 焚香礼进士第745章 嫉妒第765章 这个人可以用第1019章 远利和近利第517章 临轩策问明日更新第191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第282章 上巳第377章 宫中第696章 出战第792章 决战第639章 功劳第980章 辽国的馈赠第110章 说亲(感谢书友小抽的金爷双盟)第756章 数其罪第107章 见识第361章 新的官职第117章 大学之大义第559章 天章阁待制第446章 投名状第232章 搏击长空第926章 起复二苏第448章 天下第三至文第941章 分歧第460章 弹劾任守忠(第二更)第135章 答案第995章 必也正名(两更合一更)第27章 二哥又坑我第969章 驻真定府第598章 司马光的态度第744章 左右第830章 平洮州之战第1023章 惟精惟一(两更合一更)第873章 你也算故人?第665章 陛下,小儿辈破敌了(两更合一更)第323章 强干第842章 还是女婿好啊第416章 政事堂论政第149章 外室第821章 结算货币第773章 异化第215章 夏雨第759章 登门第867章 补锅第677章 火烧天都山第1029章 黄裳,元吉第434章 演讲第1006章 元随傔从(两更合一更)第920章 执政第1015章 进退又何妨(两更合一更)第367章 惩罚第269章 媒人第67章 媒婆(第二更)第1006章 元随傔从(两更合一更)第494章 国士待之第507章 梯子没了第481章 新三司使第966章 官家的动摇第677章 火烧天都山第730章 大丈夫当马革裹尸第829章 长风破浪第229章 吴府(感谢乐乐笑笑妮妮书友成为本
第655章 箭在弦上(第二更)第795章 三道营墙第128章 吃蟹(感谢罐装冬瓜茶成为盟主)第512章 不可用之第336章 见王安石第554章 不嫌事大第1027章 又是上元节(第一更)第66章 富在深山有远亲(感谢楠木的咖喱番书第885章 报复第564章 熙宁二年第1005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两更合一第395章 更替第448章 天下第三至文第673章 大战第90章 策问第5章 破案(感谢书友历史啥时真实盟主)第691章 盐井第127章 说亲第778章 就事论事第1033章 Showhand是一种智慧(两更合一更)第436章 击石震虎第935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508章 儿臣想出来的第767章 国事相托第835章 兵临城下第809章 度之第507章 梯子没了第877章 章吕分歧第224章 表白第202章 给他第523章 言事第636章 知制诰第417章 求教第146章 学诗第156章 客人第320章 相交第172章 成例第370章 崇政殿说书第56章 焚香礼进士第745章 嫉妒第765章 这个人可以用第1019章 远利和近利第517章 临轩策问明日更新第191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第282章 上巳第377章 宫中第696章 出战第792章 决战第639章 功劳第980章 辽国的馈赠第110章 说亲(感谢书友小抽的金爷双盟)第756章 数其罪第107章 见识第361章 新的官职第117章 大学之大义第559章 天章阁待制第446章 投名状第232章 搏击长空第926章 起复二苏第448章 天下第三至文第941章 分歧第460章 弹劾任守忠(第二更)第135章 答案第995章 必也正名(两更合一更)第27章 二哥又坑我第969章 驻真定府第598章 司马光的态度第744章 左右第830章 平洮州之战第1023章 惟精惟一(两更合一更)第873章 你也算故人?第665章 陛下,小儿辈破敌了(两更合一更)第323章 强干第842章 还是女婿好啊第416章 政事堂论政第149章 外室第821章 结算货币第773章 异化第215章 夏雨第759章 登门第867章 补锅第677章 火烧天都山第1029章 黄裳,元吉第434章 演讲第1006章 元随傔从(两更合一更)第920章 执政第1015章 进退又何妨(两更合一更)第367章 惩罚第269章 媒人第67章 媒婆(第二更)第1006章 元随傔从(两更合一更)第494章 国士待之第507章 梯子没了第481章 新三司使第966章 官家的动摇第677章 火烧天都山第730章 大丈夫当马革裹尸第829章 长风破浪第229章 吴府(感谢乐乐笑笑妮妮书友成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