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朝堂的风波

bookmark

冬季怕冷,夏季怕热,这两年,刘皇帝对于冷热是越发敏感了,而每至酷暑寒冬,对他而言都是一种煎熬。这不,又是一年盛夏至,刘皇帝几乎逃离一般撤出皇宫,到琼林苑避暑,虽然宫内有藏冰,但冰块那东西,用得多了,也感觉不适,对身体不好。

说实话,琼林苑并不是避暑的上家场所,不过环境优美,金明池也能带来一定凉爽的感觉,再加上侍扇的宫人,也能满足刘皇帝的需求。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同样的,上有所恶,下边人也不缺积极进言提出解决办法的人。刘皇帝畏寒惧热的习惯,已经不是什么隐秘了。

前不久,右谏议大夫高锡就上表刘皇帝,说陛下为国家操劳,为百姓谋福,十数年如一日,乃有今日江山一统,帝国之盛,黎民安康,然而却长受寒暑之苦,作为臣子,他都看不下去了。因此,高锡建议刘皇帝,召集建筑精英,征召能工巧匠,修筑一座冬暖夏凉的离宫,以作冬夏之用,如此摆脱了寒暑之苦,也可让陛下更好地治理天下......

对于这道奏章,刘皇帝是呵呵一笑,真的是一番“直言极谏”,体贴入微,为君父考虑分忧。刘皇帝是真的觉得,自己这个皇帝能够抵挡住那么多的诱惑,实在是不容易,放眼天下,任何事物唾手可得,整个帝国都可以任自己畅游,天下人都可专门为自己服务,还不时会有人跳出来,提醒自己,诱惑自己......

自律,大概是刘皇帝最重要的一项品质了。而高锡的这道奏表,却让他想到了一人,尚且东京的金丝笼里苟活着的孟昶。

当年,孟昶也是怕热忌寒,因此,大发民财力,极尽奢华地在摩诃池上修筑了一座水晶宫,以供他同花蕊夫人享用。

结果呢,国家亡了,他投降了,水晶宫被掠夺一空,一应珍奇装饰被拆送东京,而艳名远播的花蕊夫人也成了刘皇帝的榻上玩物......

不得不说这高锡倒霉,过去也有进谏皇帝修行宫,修别馆,扩皇城的,虽然刘承祐都拒绝了,但也没有其他表示。

然而,这一次,让刘皇帝联想到了孟昶这亡国之君,那后果就有些严重了。因为刘承祐觉得,这是媚上馋幸之徒,很可能是奸臣,然后就授意皇城司张德钧去查一查这谏议大夫。

不管刘皇帝在吏治上下了多少功夫,如何严格标准要求他的臣工,又如何标榜廉治,但现实就是,大汉的官吏是怕调查的。

不查自无事,一查准有事,更何况还是在皇帝亲自关照,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没事都能查出事来。而张德钧可谓深谙其中道理,倒不需要他故意去罗织罪名,那高锡屁股底下本就不干净,查出的受贿行为,最早竟然追溯到乾祐五年......

人证、物证齐全,案情清晰,处置也很快下达,夺职、抄家、流放。这已经是刘皇帝手下留情的结果了,至少,没有将之剥皮实草点天灯。

或许高锡到死都不会想到,自己只是效仿其他人,给皇帝上奏一道讨好的奏章,竟招致如此不测之祸。原因说起来,也是挺令人惊奇的,只是刘皇帝联想到了不好的地方。

不过,如果高锡立身正直,大概率也不会有其下场。再与其他同僚相比,又不得不叹其运气不好。

而刘皇帝通过此事,也有另外一番感慨。哪怕他已经不断用言行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并劝诫臣下,但似乎总有人前赴后继地,逢迎他,取悦他,魅惑他......

他就像一座坚固的堤防,但总有人如潮水一般,持之以恒地想要腐蚀他,冲垮他,然后奔向那自由广阔的天地,然后祸及天下。

刘皇帝的被迫害妄想心理,似乎越发严重了。

在刘皇帝于琼林苑避暑的这段时间内,大汉朝廷内部,也是风波不止,舆情汹涌,其中缘由,还在于河西的战事。

到四月下旬,随着甘肃二州的陆续收复,河西的战事也就基本告一段段落了,而来自河西的战报以及诸类消息也陆续传回东京。

按照以往的情况,捷报东传,官军大胜,收复河西,这样的功业,当时满朝欣喜,道贺皇帝。而朝廷也该,对于新纳入朝廷体系的河西诸州进行善后工作,并商讨对有功将士的封赏事宜了。

此番一样,只不过在落实这些事项的过程中,朝中突兀地生出了一些异声。总体而言,此番收复河西,从发兵开始算起,到诸城尽复,回鹘投降,前后也就一个月出头,可谓迅疾了。

然而,很多朝臣都有非议,关键还在于西进的过程。比如,柴荣的屯集兵马,聚众不进,徒费钱粮,耽误农时,就有人提出疑义,既然能够如此迅捷地扑灭回鹘,那前面的行为,又作何解释?

还是与六谷土豪以及诸羌酋长,过往甚密,有收买人心之嫌疑;军中多故旧,唯其马首是瞻,大将皆俯首听命;调兵遣将,轻敌急进,竟陷将士于危地,死伤惨重......

很多讨论上表,明显变了味,不像是在褒奖,更像一种问责,并且,似乎在针对英国公柴荣。还有更为人所指谪的,就是王彦升与郭进杀俘的事情,已经后续在删丹城的劫掠与杀戮,谈及这些,可让一干臣子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将帅们的残暴大加诘难。

在这种舆情之下,原本开疆拓土地的喜事,也蒙上了一层阴影。经历了血战的西进将士们的功劳,在这种非议之下,也黯淡了许多。

这种舆论是不正常的,有些意见也是可笑的,然而却确确实实地在东京朝堂间发生了。客观得来讲,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来说,有些不公平,魏仁溥虽然也不喜屠杀,尤其是杀俘这种有伤天和的行为,但还是表现出了首相的担当,为将帅们辩解,和谐舆论。

枢密使李处耘则大表愤慨,对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官员加以鄙视与谴责。而出身武将的荣国公赵匡胤,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就一个看客,在贵宾席上,默默地看戏。

这场舆论的背后,当然有人在推动,而推动的人地位还很高,国舅、刑部尚书李业。显然,哪怕十多年过去了,李国舅爱搞事的性格仍旧没有改变,目的也很简单,立威。

说起李国舅,这是个有大志,功业心重的人,但是,哪怕在地方上历练了十多年,颇有政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他被皇帝调回中枢任职高官之时,仍旧有不少人看不上他,觉得他是靠着太后的关系,才有如今地位。

因此,回朝之后,意气风发,打算施展奇才,辅佐圣君,再创大业的李业,明显感觉到旁人对他的小觑。

这对于心高气傲的李业而言,是很难受的事情,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他也干得不错,然而,想要施展,却要有足够的权威。

去岁户部侍郎扈蒙的案子,也是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其人从云端的高官打落凡尘。此番,西征之事,让他发觉了可钻的空子,也就果断利用上了。

连英国公柴氏他李业都敢针对,都敢搞,可以想见,不管最后成还是不成,谁又敢再小瞧他李国舅?

朝中的有些变化,刘皇帝是洞若观火的,与乾祐时期相比,开宝年虽然才开了个头,但方方面面都复杂了许多。

很多乾祐年间不存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一一暴露出来。就像天下百姓,在天下从分裂转向统一的过程中,需要调整适应,刘皇帝的统治从乾祐进入开宝,也将面对新的挑战。

如今,就冒出个苗头,党争!这一回,是功臣与外戚之间的冲突,认真地来讲,以柴郭之间藕断丝连的关系来讲,柴荣也属于外戚。

第50章 小满与临盆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265章 杨无敌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20章 屯务废改第196章 开宝八年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282章 新形势,新阶段第203章 胜利的意义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1707章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20章 室韦女真战争第1713章 机遇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第119章 难审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295章 难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忧虑第331章 泰来楼第1733章 王侁要倒霉了第29章 请缨第286章 宗室第147章 德胜渡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79章 “抚远之战”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贸易的真正爆发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30章 御汉大计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27章 相对公平第20章 威临荆南第374章 推倒重来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29章 请缨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84章 示警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11章 大败蜀军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9章 公府密议第122章 相互诛心第1797章 吸血的拍卖会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385 礼宾馆第261章 大捷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第87章 栾城之战(1)第190章 热情相待第85章 少壮派第29章 请缨第482章 李氏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349章 边情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7章 轻取江陵1第413章 分食第322章 再启西进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章 何谓开宝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676章 惨重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52章 幽燕变故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1768章 崩第146章 骄将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59章 不知死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718章 太孙之争早有苗头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416章 面试第182章 大汉最北端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81章 两日而克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
第50章 小满与临盆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265章 杨无敌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20章 屯务废改第196章 开宝八年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282章 新形势,新阶段第203章 胜利的意义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1707章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20章 室韦女真战争第1713章 机遇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第119章 难审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295章 难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忧虑第331章 泰来楼第1733章 王侁要倒霉了第29章 请缨第286章 宗室第147章 德胜渡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79章 “抚远之战”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贸易的真正爆发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30章 御汉大计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27章 相对公平第20章 威临荆南第374章 推倒重来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29章 请缨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84章 示警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54章 贵妃母子第11章 大败蜀军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9章 公府密议第122章 相互诛心第1797章 吸血的拍卖会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385 礼宾馆第261章 大捷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第87章 栾城之战(1)第190章 热情相待第85章 少壮派第29章 请缨第482章 李氏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349章 边情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7章 轻取江陵1第413章 分食第322章 再启西进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章 何谓开宝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676章 惨重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52章 幽燕变故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1768章 崩第146章 骄将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59章 不知死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718章 太孙之争早有苗头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416章 面试第182章 大汉最北端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81章 两日而克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