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李氏

乐平公乃县公爵,爵位是传自李处耘,不加开国,依制是要降等世袭,不过,毕竟是老皇帝的女婿,娶的还是他最喜爱的大公主刘葭,于是又使了个改封的手段,在李继隆积累了足够功绩与威望后,抬至公爵。

李继隆也已年逾不惑,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时期,家庭事业皆是如此,整个人威仪孔时,一举一动都带有上位者的气度。

书房内,明亮的灯光映出三道人影,英武的少年站姿笔挺,侍候在侧,乃是李继隆与刘葭所生长子李昭贤,如今业已十八岁,已然从军校的少年班毕业,被李继隆安排在军中历练。

李继隆居主座,神采奕奕,丝毫不见日暮时分该有的疲态。坐在旁边的,还有一名面相端正、态度恭谨的男子,这是其弟李继和。

李继和此番上门,自然不是来送行的,李继隆并不在随驾大臣之列,他另有重任,相反,李继和则作为大内军军官随行护卫。

不过,看着兄长,李继和笑吟吟的,道:“开拔在即,近些时日一直忙着营中事务,还未恭喜大哥,更进一步,正位殿前都虞侯!”

在老皇帝决心出巡之后,对京城军政又进行了一次不算小的调整,李继隆正式进位殿前司都虞侯,这可是当下殿前司实权最大的职位,是真正的“殿前副帅”,负责主持殿前司日常工作,只要是殿前司的事,都虞侯都能插手。

到了这一步,接下来就只需要等待着进入枢密院,乃至直接登堂拜相,以李继隆的身份、功绩与资历,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只要不出差错,政事堂早晚必有其一席之地。

同时,与李继隆一道有职务变动的京畿高级将领,乃是真定侯曹彬,这个老枢密使,被老皇帝安排就任巡检司都指使,掌管西京及周遭三万巡检兵马。

与殿前、侍卫二司不同,巡检司长官,可是拥有实权,任何时代,掌握枪杆子的,腰杆子也都硬。

至于朝中,担任了差不多十年吏部尚书的吕端终于挪窝了,更进一步,任尚书左丞加同平章事,与赵普一道协助太子监国,成为朝廷事实上的副相。

这一次变动,又没赵匡义的事,他还在东京坐镇,协调黄淮诸道州灾后恢复重建事宜。虽然早已抱定了主意,对前路有清晰认知,但听闻西京朝堂的人事变化,赵匡义依旧差点破防,连吕端都爬到他前头去了

涉及这么些公卿大臣、军政要职的变动,影响自然是广泛的,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此番调整造成的连锁反应,几乎形成了一道小政潮。潮起潮落,也伴随着人来人往,得意失意。

当然,权贵们除了关心此次人事调整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影响之外,更好奇的,显然是老皇帝在临行前搞这么一出的目的,就包括在此番调迁中处在聚光灯下的李继隆。

关于此事,李继隆也思考好几天了,最终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老皇帝挑选的,都是他足够信任,并且对他无害,能让他远在数百里之外,依旧帮助他把控朝廷局势的人

这一点,很多具备政治智慧的人都看得出来,然而,老皇帝此番举动带给人的感受,也与过往大不相同。

就比如李继隆,除了感怀老皇帝的信任,以及新掌殿前司庶务的得意之外,心中又何尝没有产生一些异样。

这丝异样来源仍是老皇帝,原因也不复杂,在李继隆看来,比起过去,如今的老皇帝隐隐有些不自信了,他一人镇国的雄主,从来只有他鞭策天下,天下何人敢反抗他,何须搞这种“小动作”。动作越多,反倒显得没有底气

当然了,这只是李继隆站在臣子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也不可能真切地理解一个老皇帝的矛盾心理。

同时,连李继隆都产生这样带有怀疑与审视的目光,也能反应出当下这些勋贵大臣们的心理状态。按理说,作为老皇帝的大女婿,他是连类似的思考都不该产生,就像过去一般,但如今

大伙依旧敬畏老皇帝,这份敬畏也逐渐发生质的改变了,当着老皇帝的面,那必然是如履薄冰、小心伺候,然一旦离开视线,那真的是什么想法与念头都能蹦跶出来。

李继和的恭贺,一下子勾起了这些日子思考所得,不过,有些事情,还不便与在场的这叔侄二人议论。

看着李继和,李继隆威严的面庞上露出点作为兄长的宽和笑容,摆手叹道:“比起衙司内的大小庶杂务,我还是更喜欢直接领兵作战,镇守一方。这几日,我是越发怀念当年领兵漠南的时光了”

对于大哥的履历,作为一个合格的弟弟,李继和基本能够如数家珍,听其感慨,当即附和,把他在漠南的建树讲出来:“大哥六次出塞,六征漠北,可谓名闻天下!”

“些许虚名,受之有愧!”李继隆摇头,神色倒也认真,略带怅然道:“至今仍旧被诟病为仰公主之幸,实有负先父英名啊!”

见状,李继和当即劝慰道:“都是些嫉妒流言,大哥不必挂怀,若莫作此想,反倒遂了小人之意。陛下用人,向来量才举贤,殿前都虞侯如此重要职事,岂是裙带关系就能走通的,那么些名驸马,也只有你与杨元显(杨延昭)得到重用”

李继和这番话,若是让老皇帝听了,估计也得汗颜。虽然老皇帝“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提倡了几十年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用人唯私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或许在李继和这些人眼中,就只“贤”与“才”的那部分。

听其劝慰,李继隆笑了,他是何等样人,哪里需要这个兄弟来疏导情绪。别看李继和也是快三十的人了,但在李继隆眼里,依旧只是个小弟。

笑意收敛,李继隆严肃地看着李继和,沉声说道:“你此番来得正好,我恰好有事需向你交待!”

顿了下,李继隆缓缓叙来:“陛下有将近二十年不曾出巡远游了,大内军也是一般,须知,常驻宫廷,与护驾出巡,是完全不同的,容不得疏忽大意!

这些年,大内军中,多了不少懈怠之风,大量勋贵子弟充斥其中,这固然是陛下对功臣子弟的爱护与提携,但他老人家也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御林军滑堕。

此次出巡,就足以看出许多问题了,谁优谁劣,谁长谁短,谁能谁庸,多少能有所体现。

你护驾途中,当谨记一点,要将此次出巡当作是打仗,面临的是沙场上的生死考验,而不是去游山玩水、避暑看花。

端正态度,一丝不苟,虽不至于让你出类拔萃,从大内军官中脱颖而出,但至少不至于出差错!

寒门子弟不容易,勋贵之家,同样也没有多少犯错的余地”

李继隆的交待,虽然语气始终平和,但态度上有些过分郑重,让李继和感受到了一股巨大压力。迎着兄长认真的目光,李继和平复下心情,也满脸肃然地应道:“大哥教诲,小弟定然铭记在心,不敢懈怠!”

“如此甚好!”

李继和时年二十九岁,在大内军中任指挥使,营级单位,手下也就管着六百来人。这个职位,可一点都不低,大内军可不是一般人能进的。

早期的大内军,是从禁军中选拔最精锐、最忠诚的将士,入驻禁宫,保卫皇帝与朝廷。后来扩大到全国军队,尤其是久经考验、最出精兵的诸边戍卒以及有功将士,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总之没有一个不能打。

不过,后来慢慢地有了些变化,随着二三代勋贵子弟的长成,其中出众者,也被挑选到皇城当值,大内军是人数最多的去处。到如今,已然演变成一项殊荣,甚至能与家族地位实力挂钩,乃至于,后起的官僚也是想尽办法将家中子孙送到大内军。

如此一来,大内军的战斗力当然无法像乾祐时代那般,始终保持天下顶尖。充斥的勋贵子弟,毫无疑问都是贵族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向上竞争格外激烈,但同样的,一些不好的风气也在不断蔓延。首先就精神属性上,大内军是远远不如早年了。

多年的发展下来,除了立功之外,军校培养、武举选拔以及军中惯性的资历考核升迁,军队将士进步最主要的三条渠道,但实则大内军也是一条,并且大大胜过其他。

大内军,才是大汉真正的军官摇篮,有一点优势是无可比拟的,那就是“皇帝的近卫军”这条属性,对于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帝国而言,这一条属性的光环实在太耀眼了,就和文官科举的“天子门生”是一个道理,甚至更近,毕竟他们在接受忠君爱国洗脑的同时,离皇帝也更近,是皇权下最忠实的捍卫者。

大内军编制是两厢八军十六营,连后勤算上,全军一万余人,其中有近三成都是权贵子弟出身。在这样“高质量”的队伍中,李继和作为十六分之一的营指挥使,其含金量自然是不低的,若是外放地方,往小了算也得是一州兵马指挥使起步。

此番老皇帝出巡,大内军自然不可能悉数随驾,恰巧的是,李继和及其下属一营官兵,都在护驾之列。这既是荣幸,也是考验,很严肃的事情,让李继隆都忍不住要特意交待一番。

除了李继和之外,李继隆还有一个兄弟李继恂,李处耘去世时才五岁,和李继和一样,也是李继隆如兄如父抚养长大的。不过与两个哥哥不同,走的是文官路线,二十六岁的年纪,正在关内盩至县任主簿,再熬些年头,就能扶正了。

府中正忙,李继和自家府上也得做好交待,晚上就得回营准备,因此,兄弟俩稍微交谈一番后,就匆匆告辞了。

李继隆也安逸不了,叫上李昭贤往内宅去。李昭贤年纪虽轻,但那沉稳像几乎是和他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显然是权贵之家精英教育的结晶。

看着长子那严肃到有些苦大仇深的表情,李继隆不禁莞尔,笑道:“怎得如此严肃,你有些压抑了,我是不是该任你随你娘去,放松一番也好!”

闻言,李昭贤摇了摇头,一本正经的道:“儿初入禁军,一切尚不熟悉,还需时间沉淀。而留京,既可时时接受爹的教诲,也可代弟妹尽孝,娘也能安心出游”

听长子如此回答,李继隆心中不禁感慨,他过去一向是忙于公务的,家中事都是公主在料理,包括子女的教育。

李昭贤作为长子,受到的关注要多一些,但也多得有限,不过,如果从一个继家承业的角度来看,李昭贤是合格的,就这份沉稳的表现,同龄人中少有能及,李继隆心中自然也是无限满意。

父子俩这边叙谈着,还没赶到,公主那边得知叔叔已走,已然派人来催了。这又引发了李继隆不小的感慨,公主好是好,可以说李继隆能有今时今日的权势地位公主占至少一半的功劳,但在这内宅之内,也确实彪悍了一些。

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12章 方略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第69章 虞国公也走了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149章 降表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321章 瑶女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28章 皇子戍边第433章 韬光养晦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339章 那一脚第153章 削藩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771章 襄阳王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1809章 饯行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438章 与太子的牵涉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77章 刘知远终于动了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94章 善后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450章 落幕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31章 进军令第113章 十年之争也该结束了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56章 南平王让朕好等啊第1746章 需要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第13章 举城同欢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99章 潞州来客第49章 求援第4章 西南事务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243章 总结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第108章 井陉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22章 真正引以为豪之处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474章 立场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52章 幽燕变故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88章 皇长孙出世第56章 腹心之谈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57章 朝堂的风波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78章 会猎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第41章 小风波第44章 听政湖湘第60章 皇后进言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480章 “新对策”第13章 市井之声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63章 河东风云(终)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第224章 邺都文武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51章 诏令西进第376章 对策第23章 慕容都帅用兵第1755章 良平岛第458章 再临东京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5章 安心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
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12章 方略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第69章 虞国公也走了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149章 降表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321章 瑶女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28章 皇子戍边第433章 韬光养晦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339章 那一脚第153章 削藩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771章 襄阳王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1809章 饯行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438章 与太子的牵涉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77章 刘知远终于动了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94章 善后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450章 落幕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31章 进军令第113章 十年之争也该结束了世宗篇35 安东事变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56章 南平王让朕好等啊第1746章 需要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第13章 举城同欢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99章 潞州来客第49章 求援第4章 西南事务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243章 总结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第108章 井陉第32章 郭氏之虑第322章 真正引以为豪之处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474章 立场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52章 幽燕变故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88章 皇长孙出世第56章 腹心之谈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57章 朝堂的风波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78章 会猎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第41章 小风波第44章 听政湖湘第60章 皇后进言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480章 “新对策”第13章 市井之声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63章 河东风云(终)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第224章 邺都文武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51章 诏令西进第376章 对策第23章 慕容都帅用兵第1755章 良平岛第458章 再临东京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85章 安心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