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落幕

刘皇帝与太子的一席对话,效果是明显的,就像给朝廷沸腾的局面注入了一泓清水,老皇帝从疯狂的杀戮边缘被拉了回来,那些脑子发热的人也逐渐“清醒”过来。

未免夜长梦多,重回政事堂理政的刘旸,第一件事便是对张逊、吕蒙正那二十八臣的处置安排。

大汉官场的竞争空间是越来越小,一个萝卜一个坑,空缺的职位越来越少,每一个都能面临激烈的争斗,要一次安排二十八臣,还是京官朝臣,显然不是那么轻松的。

但同样的,大汉官场的体量又很大,别说二十八人,就是二百八十人,说安排也就安排了,只看上面的去掉决心有多大。

而在朝中,太子刘旸去掉在人事上的话语权,也是说话算数的,何况,上有老皇帝默许,下有吕端辅助,因此,只用了半日时间,张勋、吕蒙正那一干人的去处便有结果了,二十八个人,安排得明明白的,连制书都拟了出来。

按照刘皇帝的意思,分散安排,天南海北的,高昌、漠南、云南、广西都有,当然,最多还是河陇,那里最缺人。

河陇那边最近变动也大,首先便是久任布政使的王明被调离,如今还在回京途中,陇右事起,河西先动,这也是河陇一体的传统。

同时,这也意味着朝廷对河陇新一轮整顿的开始,意味着西征大政真正开始动摇了,至少,王明是西征的支持派。

王明也是一名老臣干将了,允文允武,还在统一战争时期,除了带兵作战之外,还曾多次负责大军后勤供馈。能力资望方面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也正因如此,为供馈西征大军,方才把河西地皮都几乎刮干净了

当然,张、吕等人结果出来,并不意味此事就彻底结束,可以翻篇了,很快刘皇帝便又降了一道诏书,宣告他态度。

诏意内容,高度肯定了皇城司功能作用,夸誉皇城司历来的功劳建树,最后加恩旨,正式组建皇城营兵,同时与其批捕、审讯六品及以下官员的权力。

和武德司的“武德营”一般,拥有自己独立的半军事化力量,是过去几十年王继恩一直在追求的,但始终被刘皇帝压制着,没曾想竟然在这样的局面下意外地实现了。

而批捕、审讯之权,则给此前皇城司大部分逾制行为打了个补丁,从此“合法”了,可以说,这份权限,就是武德司都没有明确诏旨赋予的。

当然,皇城司也不是没有损失,至少罪证确凿的皇城司探事督张尽节及其一干罪行深重的下属,都被处以极刑。

不过,对皇城司而言,献祭张尽节等人性命,换来这两项职权,怎么算都是赚的。这样的结果,很难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若是知道冒着重大政治风险进行斗争,却反而使皇城司的职权扩大,那还折腾个什么劲儿?

而这显然就是刘皇帝摆出的态度,没人能逼迫他做任何事,而他的作风也越发极端化,甚至不惜给皇城司这头恶兽松绑,就像当初对武德司松绑一样。

一直以来,由于职权范围、发展方向的不同,皇城司对于勋贵与官僚的威慑力都要比武德司更大,随着刘皇帝这道诏书的下达,那满朝上下,对皇城司就真要畏之如虎了,过去,更多是忌惮,但今后恐怕要以惧怕居多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得在刘皇帝当国时期,毕竟,皇城司的权势乃是皇帝赋予的,等太子上位,会是何等情况,还不得而知。

但就眼下,诸多大汉贵族、官僚们,不管有没有牵涉进此次风波,都不由感到一股寒意袭来,更有甚者,对张、吕等人怨怼不已,没事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好么,为何要去对付王继恩,要去针对皇城司,要去惹皇帝!

到此时,很多人都忘记了此前上表请命之时的群情汹涌、大义凛然了。

皇城司职权的扩张,对朝廷影响还是很大,贵族、官僚们感觉身上的束缚又紧了一层,而作为竞争对手的武德司,则只能用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武德司表现得很低调,很克制,但若说武德司规规矩矩没有丝毫动作,那是谁也不信。而在刘皇帝的心目中,或许从薛彻开始,就已经有武德司的手脚了。

如今朝堂内外,乌烟瘴气多了,同样笼罩着的迷雾也更密集了,浓得让老皇帝都有些看不清了,这迫使他不得不采取一些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洗清耳目,看破那迷雾

刘皇帝实则也有害怕的时候,他怕百姓造反,也怕内外臣子勾结欺瞒,当然,最怕的还是看不清忠奸善恶。

而若说最失落的,毫无疑问是辛苦“倒王”的张、吕等臣了,非但差点丢掉性命,结果还那般不如意,自己官丢了,职位降了,王继恩那老阉却还安安稳稳地在皇城使位置上待着

何苦来哉?

雾气沉沉,春风瑟瑟,分明是暖春时节,但洛阳郊景却给人一种凄凉肃杀的气象,当然,萧索的或许不是春景,而在人心。

延禧驿,作为洛阳近郊第二大驿站,自西入京必由之路,自然建在“洛长直道”上,其氛围也自然热烈的了,不缺人声,不少畜鸣,延禧驿景也堪称京畿繁庶风貌的一道缩影。

春风拂柳,绿遍谷水两岸,长亭送别,那翠绿的枝丫娇嫩得让人不忍折断。永安驿外柳亭边,青草地间,几驾马车停留道侧,几名车夫安抚着驽马,几道身影伫立良久,抬眼东望,数十里远的洛阳远在视野开外,但并不妨碍他们对帝都的留恋。

以吕蒙正为首,共八人,身着常服,作为放逐者,即将远赴关山,到河陇、高昌任职。他们是不幸的,一朝被打落天庭,又是幸运的,保住了性命,留住了官身,没有直落凡尘,还赚取了不小的名声。

然而,若是给一个重来的机会,恐怕大部分人都是要后悔的,包括吕蒙正。

对于吕蒙正,太子刘旸还是比较看重的,此番特地将他放到河西,知甘州。从京尹到知甘州,其中之落差远比品级上呈现的要大得多。

甘州是个什么地方,虽然属于河西的核心要地,但放到整个大汉,实在是排不上号,政治地位与洛阳更是天悬地殊,显然,对吕蒙正来说,这是仕途上的一重大挫折。

在庶族官僚中,与吕蒙正同辈、同资历的,以张齐贤、李沆最为著名,三人合称“三杰”,并且是公认的前途无量,未来最有可能登堂拜相。而从知洛阳府开始,吕蒙正就彻底走在了另外两人的前头。

然而,经此挫败,那原本明朗的前途,一下子晦暗了起来,谁也不知道,他会在甘州待多久,也许就是一辈子。因而,此时的唏嘘,不只因为离京,更因自己那显得晦暗不明的前途。

与之对比,张齐贤在榆林六州劳苦功高,穷数年之辛苦,总算让当地从绝域中恢复了些生气,据报六州人口已然重新突破三十万。在艰苦条件下有所成就,方显真才干,在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刮得一些税收,赚得一些名声,那不算本事。

得益于在榆林恢复发展的出色工作,张齐贤也获得了朝廷的高度认可,升任关内道。刘皇帝很欣赏那些在艰苦地区做出成绩的官员。张齐贤早就简在帝心,再兼多年的磨砺,下一步宰堂在望。

而李沆也是稳中有进,郑州任上,税改工作做得极佳,速度与效率兼备,还没有引起太大的动荡,其安抚民情、协调工作之能,可见一斑。如今,已是京畿道副布政使,专门负责京畿税改推进,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做得仍然不错,卓有成效。

当与张齐贤、李沆相对比时,吕蒙正此番谪迁对他的影响,是愈加凸显的。当然,往好的方向想,甘州一任,倘若能出些成绩,那对吕蒙正而言,也是一种缺陷的弥补,毕竟此前吕蒙正缺的,正是地方州部的履历经验,从入仕开始,他便一直是京官。

然不论如何,前提是离得开甘州,而经此一事,在刘皇帝当国时期,怕是千难万难,想要从老皇帝心里拔除一颗刺,既困难,且风险极大。

当然,也不是一点值得慰藉的事情都没有,比此时站在吕蒙正身边的徐士廉。一身淡蓝色的锦袍,头顶一个轻纱幞头,目光镇定,神色淡然,就连那一抹小胡子都显得格外有个性。

指着西行大道,徐士廉冲吕蒙正道:“吕知州,再往前,便要出永安县境了,恕在下就此别过,此去关山路远,万万珍重!”

“徐庶子一番盛情,吕某拜谢不已,还请留步!”吕蒙正颔首,冲徐士廉郑重拜道。

言罢,率先登上马车,再度回望洛阳,又瞥了眼徐士廉,冲他微微颔首,矮身钻入车厢内。

吕蒙正与徐士廉过去连交流都不曾有过,更别提交情了,然而徐士廉却数十里出洛阳相送,吕蒙正也坦然接受,同时保持着一定尊重。

原因自然不言而喻,这也是唯一能让吕蒙正心中得到慰藉的地方,如今的吕蒙正,心里对太子充满了祝福,祝愿他一切安好,将来能够顺顺利利承继大统。

相比于吕蒙正这边的“人多势众”,张逊那边可要冷清得多,他是单独一家上路,去临潢府,前来送行的除了“义弟”虞国公魏咸信所遣家人外,同样有太子派的人,一样的不多言语。而比起吕蒙正,张逊心中可要有底得多。

随着张、吕等人离京,也正式宣告着,洛阳这一场表面针对皇城司、实则限制皇权的抗争彻底宣告失败,在强势的君权面前,实在不堪一击。

有人凄凄惶惶走边关,自然有人嘻嘻哈哈笑开颜,皇城司自王继恩以下,可是高兴坏了,就像取得了一个大胜一般。刘皇帝那道加强皇城司职权的诏书,据说被王继恩当成宝一般,放在枕头底下,睡觉都得枕着。

而在接下来的十余日间,王继恩的日子别提有多舒心了,皇城营在他的主持下,快速进入筹备阶段,在得到刘皇帝的同意后,专门到武德营挑了几名武德使王玄真的得力干将,然后调到皇城营当马夫。

朝廷内外,那些攻讦他与皇城司的声音一下子消失了,不管是高官,还是下臣,都对他毕恭毕敬的,事实证明,他还是那个权重势大的皇城使、王大官。

当然,最最可喜的,还是刘皇帝。就像是经历波折之后,主仆二人,再度恢复了从前的亲近模样,刘皇帝仿佛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屡屡主动召见他,听取他的汇报,了解他的工作进展,甚至不乏嘘寒问暖,这些无不让王继恩怡然自得。

二月的尾巴,春暖花开的,阳光明媚,这一日是王继恩六十正寿,大概是为了冲一冲之前那场风波的晦气,在洛阳北城的王府,举行了一场隆重寿宴。

宾客逾千,除了皇城司下属的头头脑脑,还不乏一些逢迎的朝臣、属吏以及商贾,甚至于,连刘皇帝都特地命人送了一副亲手题的字,以示祝贺。来自皇帝陛下的恩赐,无疑是在场礼物最为贵重的,也将气氛烘托到最高潮,喜庆的喧嚣一直持续至半夜。

大概是高兴的缘故,王继恩是很喝了些酒,甚至醉倒了。王继恩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他身体可没刘皇帝的那些毛病,至于酒量,谦虚得讲,一二斤都是不醉的。

然而,翌日从宿醉中醒来,榻前的情景,却让王继恩心里直发毛。皇城司副使张彬领着四名下属就站在屋里,好像在“看护”一般,只是那默然的目光让人心悸。

“你们为何在我房里?”已然隐隐察觉到某些不对,王继恩故作不愉,摆出他皇城使的气势,冷声斥问道。

“司使既然醒了,就请移步吧!”平日里,张彬对王继恩也算恭敬异常,然而此刻,却是不卑不亢地做了个请的手势。

“去,去哪里?”强势了几十年的皇城使,到此时,舌头却不禁打颤。

“奉官家口谕,下狱!”张彬朝皇城方向一拱手,淡淡道:“司使,为了您的体面,还请主动移步,莫教我等为难!”

当听到这么一句,王继恩老脸更白了,两眼中先是茫然,再是恍然,然后有些焦急地起床,一下子摔倒在地,冲张彬道:“我要见官家!”

“在下的任务,乃是将司使下狱!”张彬语气还是那副平淡的样子,但却明显不想给王继恩丝毫机会。

“你是什么东西,敢阻我见官家?”见其状,王继恩不由厉声呵斥道。

张彬呵呵一笑,冲身边的下属道:“你们都愣着做甚?还不执行官家谕旨?”

根本没有丝毫反抗的可能,对王继恩而言,一觉醒来,天翻地覆,而对朝廷而言,哪怕王继恩乃是秘密逮捕,也再起波澜,谁都没想到一夜之间的反差变故能这般大……

但在某些老狐狸眼中,这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精明如赵匡义者,可早就给王继恩判了死刑了!

第8章 这就是真相?第235章 南口大战4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324章 相安为上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29章 请缨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01章 王彦升之死第497章 重拾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402章 太子有后了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346章 底层第99章 北使南归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231章 全国大水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56章 腹心之谈第291章 酬功第30章 “宽刑简政”第145章 了结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425章 开宝十年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380章 开宝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30章 收获第78章 召还二郎?第79章 势孤危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129章 叔父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187章 琐屑第206章 症结难以解决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1687章 癸未年科举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60章 “暴毙”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58章 正面互怼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336章 这仗怎么输?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15章 郭、李之争第306章 北面事务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327章 派系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28章 下狱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32章 做媒第1755章 良平岛第1771章 襄阳王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20章 屯务废改第208章 君臣密议第1782章 数百年后的问候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第115章 冬月第287章 反击从野狐岭开始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2052章 回京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803章 运动第59章 皇帝与太子第249章 枢密院内第126章 近臣之殇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299章 一个一个给朕说第324章 交代第370章 刘鋹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06章 影响扩大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99章 潞州来客第365章 边事结论
第8章 这就是真相?第235章 南口大战4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324章 相安为上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29章 请缨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01章 王彦升之死第497章 重拾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402章 太子有后了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346章 底层第99章 北使南归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231章 全国大水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56章 腹心之谈第291章 酬功第30章 “宽刑简政”第145章 了结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425章 开宝十年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380章 开宝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30章 收获第78章 召还二郎?第79章 势孤危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129章 叔父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187章 琐屑第206章 症结难以解决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1687章 癸未年科举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60章 “暴毙”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58章 正面互怼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336章 这仗怎么输?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215章 郭、李之争第306章 北面事务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327章 派系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28章 下狱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32章 做媒第1755章 良平岛第1771章 襄阳王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20章 屯务废改第208章 君臣密议第1782章 数百年后的问候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第115章 冬月第287章 反击从野狐岭开始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2052章 回京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803章 运动第59章 皇帝与太子第249章 枢密院内第126章 近臣之殇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299章 一个一个给朕说第324章 交代第370章 刘鋹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406章 影响扩大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99章 潞州来客第365章 边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