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

建隆十九年夏初,洛阳西苑,在一场盛大的揭幕仪式之后,大汉帝国政法大学堂新校正式宣告落成,投入使用。

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试验、调整,帝国政法大学堂已经彻底融合诸家思想、诸派理念,成为一座百花齐放的学问殿堂,也是帝国毋庸置疑的第一学府。

二十年间,大学堂已经为帝国各级官府衙司提供了三万多名官僚,并且成材率不低,早几批中的佼佼者,已然成为帝国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

到建隆十七年为止,从大学堂毕业、科考入仕之“名人”,已经能列出一长串了,比如:包拯、富弼、韩琦、欧阳修、文彦博......

到建隆十八年时,大学堂在校学生已然突破五千人,而此前的学院,地方狭小,设施陈旧,已然无法满足各项教学活动,因此,新校的建设在皇帝的推动下,早早地便提上日程。

而新校的选址也很特殊,就在西苑这片风景秀丽的皇家园苑之中。刘文济不似康宗那般痴迷畋猎,对西苑的使用也很节制,因此二十多年下来,西苑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恢复。

更特殊的地方在于,新校是在当年康宗后期那座烂尾的“水晶宫”遗址上,重新起建,修复完善。有此基础,可想而知,帝国大学堂的新校区,是何等瑰丽壮观。兴建工程,费时一年,耗钱两百余万贯,抢赶工期之时,击凿之声,夜以继日。

虽然耗资不菲,但作为培养帝国精英与统治基石的学府,也完全配得上,足表皇帝与朝廷的重视,同时在舆论上多少正面、积极的评论,总归比皇帝拿着国家财税去大修宫室寺观,去实现个人享受要好得多。

宣光阁,是新学堂的中心建筑,为为贡祭先贤及举行大型学院活动之所,阁楼立于水上,阁外是开阔的金龙湖,四条水上廊道稳定地铺开,连接堤岸与阁台,潭中另有四座人造沙洲,广植绿树繁花,春夏之交,极尽妍丽......

引伊洛之水灌成的金龙湖边,半头华发的刘文济,就像他的皇祖父那般,拄着一根朴素的竹杖,顺着雕栏柳岸,迎着当空旭日,缓缓前行。

默然良久,方才住步,抬手遮眼望天,又扶栏远眺烈日下熠熠生辉的宣光阁顶,刘文济怅然道:“国如大日,阁生宝气,朕却老了......”

陪王伴驾的,除了内侍近臣之外,主要有两名大臣,内阁大学士、吏部侍郎杜衍,以及大学堂校长蔡齐。杜衍乃是唐代名相杜佑之后,康宗朝那唯一一届科考的进士出身,就和几十年来汉帝国诸多有所建树成就的庶族名臣一般,杜衍少时的经历也很艰苦坎坷,虽然免不了一些运气成分,但这也是他们学有所成很重要的因素。

入仕二十八载,从京畿到地方,历职多方,累有政绩,为人称道,到如今,杜衍已成为朝廷一等一的人才,以清廉强干闻名,更是“预备宰臣”。

也是在建隆朝形成的潜规则,当一个部司大臣头上加“内阁大学士”时,那么拜相也就不远了。而杜衍在吏部,主管官吏人才选拔,他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毕竟老相公张俭的年纪也的确大了,皇帝不得不为接下来十年做准备。

至于蔡齐,是深深烙刻着刘文济时代印记的名臣学士,这个端拱二年的状元,虽然在吏能上与他同届的诸多才士有差距,尤与范仲淹相比,但在治学、教育上,却苦心钻研,多有成就。

因此,在不到五十岁的年纪,不只参与完成了《册府元龟》这部大书的修撰,还是《国史》的主编之一,四十五岁时,被刘文济放到大学堂校长的位置上来,这可是从二品的职位,天下学府之首。

当然,刘文济提拔蔡齐,委以重任,除了看重他本身在治学教育上的才器,更重要的,还是他身上所具备的“干净与纯粹”,这可是实实在在,经他这一朝选拔、培养、成长起来的大臣。

事实上,到刘文济统治的中后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人才”,不论嫡庶,成长成为帝国基石,在帝国统治运转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名气最盛者,便是范仲淹,刘文济可是亲口夸过,这是济世之才。而以范仲淹等建隆时期崛起的一批后进才士,也是刘文济作为一个实权皇帝最重要的底气来源之一。

“陛下春秋鼎盛......”见皇帝迟暮叹老,蔡齐不禁出言劝慰。

不过,刘文济可不需要旁人的安慰,摆手打断蔡齐,而后以一种情绪复杂的口吻,语气严肃地吩咐道:“朝廷耗费民钱,便是为修这治学胜地,也没少非议。学堂已经给你们修好了,朕要看实效,定要多给朕,多给朝廷,培养出一些人才来!”

“是!臣等遵命!”闻言,杜衍与蔡齐对视了一眼,紧跟着拜道。

“去,将在校士子们,召集到广文馆,就说朕有话讲!“刘文济顿了下,又吩咐着。

“亲闻圣训,乃学子们之大幸,必欣然而往,望眼欲穿......”闻言,蔡齐面飞喜色,表示道:臣即刻去办!“

“世昌,你也跟着去吧,朕这里不需侍候!”刘文济冲杜衍也摆了摆手。

“是!容臣告退!”

又将左右随从屏开,一人独处,树荫下,弱柳随风摇曳,刘文济轻倚在石栏边,一脸迟暮的面庞上,老眼尽是迷离,望着波光粼粼的金龙湖,嘴上低沉地呢喃着:

“三弟啊三弟,你的‘水晶宫’未成,但一座宏伟雄阔、传之百世的大学堂,却拔地而起,我这也是匡你之失,赎你之过,你该感谢二哥……”

广文馆,是大学堂主要学馆之一,是平日举行学术活动、会议及考试的地方,当皇帝宣召讲话的消息传开后,整座大学堂都沸腾,一应师生人员无不欢欣鼓舞,蜂拥而至。

其他方面且不提,当今天子刘文济在天下士林学子心目中的地位,是要超过历代先皇的,庶族阶级、文臣集团的真正崛起,恰恰是在建隆时代迎来爆发。

而大学堂的学子,不是权贵之后,就是天下士林、学子精英,也帝国统治阶级的后备力量,而皇帝对他们而言,是具备“致命”诱惑的。

熙熙攘攘的广文馆,随着圣躬到来,迅速平静下来,恢复庄严肃穆。刘文济缓步走至台前,俯视着满面殷切的学生们,接受他们的朝拜......

原本,刘文济是准备了一大段场面话要讲的,然而,真如此“亲近”地与学子们待在一块儿时,却决定说些实在点的话:

“在场诸位,都是大汉精英,每一人拿出来,都讲得出一番不俗来历,最次都是各道州精心选拔的贡生、童生,优中选优,资质卓越。

朕与朝廷,对尔等也是寄予厚望,希望尔等能够成为大汉的栋梁与榱桷。国家之未来,社稷之安定,黎民之康乐,最终都得靠你们去维持与巩固。今日看到各位,朝气蓬勃,朕亦满腹感慨,只觉朝廷有指望了!

过去的近二十载,有三万余名从大学堂走出,他们大多学有所成,在帝国诸道州发挥着才干与功用,有些已泯然众人,有些则已成为国家柱石,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官场这座大染缸,在是非名利、蝇营狗苟之中,堕落沉沦......

后者,朕希望诸位,能引以为戒。朝廷斥巨资,修建如此宏伟瑰丽之学堂,比许多紫微城的殿堂楼阁都要亮丽多姿,只盼尔等能够潜心学习,学有所成,成有所用,才为国家,能为社稷,兼济天下,造福黎民......

朕犹记得,少时在世祖膝下读书时,曾听闻这样一番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世祖之器识雅量,盖三皇五帝,绝千秋来者,数十年来,朕默默牢记此言,亦以此言时时勉励鞭策,然世祖之高度,又岂是朕所能企及?

此言,朕珍藏了五十年,今日见机,就将之转赠诸位学子,后生俊杰,望尔等以此自勉!盼他日居高位,判大事时,犹不忘今朝刻苦读书之初心......”

刘文济这番话言罢,广文馆内静了好一会儿,方才在蔡齐的带领下,敬拜称是。连老夫子都为“横渠四句”的出世,念念自语,神光焕发,就更别提那些年轻的学子了,几乎每个人都心潮澎湃,热情难抑。也很难想象,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会有学子对这四言,对由皇帝亲口道出的勉励之语而无动于衷。

就在刘文济满腹感慨地结束对大学堂的考察后,回宫途中,收到了一则消息,一则不幸的消息,于洛阳而言更是一道震动朝野的噩耗,极有可能深刻地影响到大汉帝国的未来。

帝国储君,当了二十年太子的刘继礼,薨于东宫弘德殿!

——————

太子刘继礼之薨,属于猝死,大概是心脏方面的毛病。长久以来,太子刘继礼都是一个恭顺孝敬、谦虚有礼、待人以宽、处事有度的人,但在谦逊平和的表面之下,实则满怀心事,满腹压力,甚至一度抑郁。

刘继礼的抑郁,一方面来源于皇父,康宗殷鉴在前,刘文济对于所有皇子的教育培养都十分重视,时时关注众皇子的学习与表现,作为太子,帝国的继承人,受到的关注自然是最多的,而皇帝的严格约束与过度关注,必然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强烈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则源自宫廷内外的期待,以及众兄弟们的挑战了,尤其是来自有杨氏支撑的幼弟刘继英的挑战。夺嫡之争,自古以来便是宫廷内部的一个主要戏码,循环往复,从无断绝,而以建隆朝的皇室格局,夺嫡之势的形成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刘继英年纪渐长之后。

而刘继礼,即便有刘文济的悉心培养以及赵王生前多年熏陶,性子偏软,甚至有几分懦弱,这也是面善心狠的刘文济唯一不喜的一点。

但除此之外,对这个太子刘文济还是比较满意的,谦逊知礼,规矩本分,不望其开拓,但该是个合格的守成之主,也相信其能够遵从自己的政策理念。

同时,刘继礼在权贵官僚、文武百官中的名声也很好,他们也没法不喜欢一个性情柔顺、礼节下士、宽以待人的储君。

因此,在刘继礼三十五岁过后,刘文济便让他真正地参与到朝政大事的处置上来,进一步培养他的实践能力。

这也是刘文济彻底表明对帝国继承人态度的一个决定,几乎直白地告诉宫里朝外那些不安分的人,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他的意志更不可动摇。

这样的背景下,即便作为大汉帝国有史以来最弱势的太子,刘继礼的太子之位依旧很难为人所撼动,惯性是强势的,帝国近九十年形成的各项制度是成熟完备的,有太多传统保守的势力支持巩固着刘继礼的地位,这份“保守”与“顽固”也包括刘文济本身。

但是,刘继礼自己不“争气”,壮年而薨,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储君没了,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制度,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毕竟,国本动摇了。

刘继礼死得突然,让无数念其好的人哀惋叹息之余,也打破了皇帝刘文济的既定安排,以及诸多大臣的期望。在皇帝日渐老迈,不堪国事的情况下,更引发了众多仁人志士的担忧。

事实上,还在的刘继礼治丧期间,宫廷内外、朝廷上下不少人就已经蠢蠢欲动了,等丧期一结束,新一轮的夺嫡之争,就刻不容缓地在洛阳城内展开了。

而最具竞争力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由杨皇后所生睢阳郡公刘继英,以及章德太子刘继礼嫡长子刘维箴。

在大汉帝国最巅峰的岁月里,刘文济怎么也不曾想到,在自己的统治后期,他面临的最大挑战,竟是继承人的选择问题......

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497章 重拾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38章 争执第5章 王朴走了第32章 郭氏之虑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1759章 生财之道第245章 出兵伐蜀世宗篇终 驾崩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286章 宗室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76章 去邺都第87章 兄弟第198章 转折点第15章 襄阳第306章 为了统治需要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171章 东京火灾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83章 辽帝之亡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260章 诱敌之计落空第79章 父子问对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398章 换个思路第172章 潦倒的钟谟第1752章 放手第376章 对策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9章 用兵筹划,自此而始第17章 鼓噪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197章 决断!第56章 是非第184章 教训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13章 杨业述职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110章 西南将帅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105章 河北局势第421章 为什么不喝酒?第100章 城战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69章 东出太行第78章 召还二郎?第297章 怪圈第51章 耿淑妃薨第413章 分食第25章 李史合谋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178章 祭拜第60章 家事、国事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209章 各执己见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8章 琼林宴第1724章 叛贼虽败,封锁继续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276章 玉如意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亚风云(上)第311章 李沆第399章 还债第163章皇后染病,储君人选第1743章 臣服尚有门槛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208章 狱吏之贵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79章 楚昭辅之政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150章 蜀亡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264章 孺魏王第99章 北使南归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152章 压抑的成都
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497章 重拾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38章 争执第5章 王朴走了第32章 郭氏之虑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1759章 生财之道第245章 出兵伐蜀世宗篇终 驾崩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286章 宗室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76章 去邺都第87章 兄弟第198章 转折点第15章 襄阳第306章 为了统治需要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171章 东京火灾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83章 辽帝之亡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260章 诱敌之计落空第79章 父子问对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398章 换个思路第172章 潦倒的钟谟第1752章 放手第376章 对策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9章 用兵筹划,自此而始第17章 鼓噪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197章 决断!第56章 是非第184章 教训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13章 杨业述职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110章 西南将帅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105章 河北局势第421章 为什么不喝酒?第100章 城战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69章 东出太行第78章 召还二郎?第297章 怪圈第51章 耿淑妃薨第413章 分食第25章 李史合谋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178章 祭拜第60章 家事、国事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209章 各执己见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8章 琼林宴第1724章 叛贼虽败,封锁继续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276章 玉如意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亚风云(上)第311章 李沆第399章 还债第163章皇后染病,储君人选第1743章 臣服尚有门槛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208章 狱吏之贵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79章 楚昭辅之政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150章 蜀亡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264章 孺魏王第99章 北使南归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152章 压抑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