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山丹 (1)

霍格用他的应急基金在当地买了3座老房子。房子都是空的,地方上的地主都很乐意把房子卖出去换点现钱。他们把房子都拆了,拆下来的砖头、木头和其他东西都用手推车运到镇外大约500米远的庙里。霍格从兰州不知道怎么雇来的卡车已经由司机开了回去,所以学校里的运输工具只剩下装着橡胶轮胎的手推车。

霍格到达山丹后写的第一封家信让他的家里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再为他的安危担忧。他在信中这样描述他现在面临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这里,那些手推车整天都被用来运老房子里拆下来的废料……寺庙现在就是我们的学校,我们把老房子里拆下来的材料一点一点地塞进去。最近的能够买到木材的地方也在60多公里以外,所以能从老房子里拆些砖头、木材下来用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当地的村民对他们这项工程很不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个洋鬼子竟然带头把庙里的菩萨搬了出去。在山丹的前几个星期里,就有人在街上冲着霍格叫骂。在他骑车经过的时候,有人冲着他喊“洋鬼子”。于是霍格和村民进行了深入的谈判,最终大家同意将三尊最大的金箔佛像留在庙里;留下的还有另外两座宝塔和护院的两座门神石像(两座门神很应景地放在了学校储藏室的门口)。这终于平息了当地的舆论,但还是有很多人对学校的那些运输工具感到很困惑。“当地人还没有先进到能发明手推车的地步。这儿没有手推车,有的只是成堆的佛像。”霍格这样写道。他和孩子们都对镇中心一座30多米高的木制佛像惊叹不已。

1945年的3月、4月和5月,霍格和孩子们都在忙着修整学校。刚开始当地人跟他们相处时还有所保留,当意识到学校能带来商机和钱时,他们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当地的官员和显贵经常来学校转。校长展示给来客们看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庙里的大厅。三座9米到12米不等的佛像高高的矗立着,孩子们在佛像下边组装哥什机器,把大厅变成了一间纺纱车间。20世纪的中国少年在传承了佛教几千年历史的大厅里利用19世纪的工业技术工作,一定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

霍格用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材料在寺院的一侧改建出了几间车间,用来放木工长椅、蒸汽机、一台发电机、几台车床、一台刨机、铣床和纺纱机。教室安排在另外一边。宿舍被建在第三道墙旁边。寺院里的钟被用来挂在了教室外面,但钟舌不见了。他们就用一柄大锤子敲钟来代替,结果大锤子把钟敲裂了。于是大锤子又换成了小锤子,这样响亮的钟声每天都会传遍整个小镇。

这段时期只有两位中国老师在帮助霍格,路易·艾黎为了让重庆政府认可新学校而在外奔波。没有工业合作运动的官方认可的话,当地的地霸(多是地方官员和地主)就会来插上一脚。

霍格在这里如鱼得水。在从兰州翻山越岭去往山丹的旅途中,霍格过了他的30岁生日。一直以来他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的家人也问过:他在中国到底在干什么?现在他有了答案。几年的走南闯北、在合作社运动中的工作、写书、写新闻稿,一切的一切在山丹变得有意义。他在战乱之中建起了一个学校。他战胜了重重困难把学校转移到了偏远的戈壁滩边上。他又重建了学校,让60多个孩子有了安全的栖身之所。

那些年长的孩子记得重建学校时,校长和他们一起工作。他情绪高昂,还时不时和他们打闹嬉戏。范文海说:“记得在那个时期,一家之长,一校之长或者公司的领导人代表着一种威严。有时候你很尊敬他们是因为你怕他们。但霍格不一样,他总是和我们在一起。不管他是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运动还是一起在教室里工作,他总是在我们身边。那是很特别的,所以我们那么爱他。”

这期间,霍格的家信都反映出他的积极心态和做这些事时快乐的心情。他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这片荒凉的地区建起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而且他喜欢待在远离——他是这么想的——战争和官僚的地方。他毫不夸张地说他一打开后门,面对的就是群山,山的那边就是蒙古。而他的前门面对的山脉一直绵延到可可诺尔——当时那里还归西藏管辖。但当他发现寄往兰州的信要花一周的时间才能到那时,住在边远地区就慢慢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没有报纸,这里什么都没有!”他哀叹道。

学校的生命线就是锅炉、蒸汽机和发电机。这些机器正常运转才能给那台教学用的机器提供动力,同时也能在难熬的冬天供暖供电。夏天的时候还要来20个孩子和更多的教工,所以到秋天的时候学校人数估计会有100个。很多的新学生就来自当地的镇上:家长们会领着自己的儿子到学校门前,请求让他们入学。镇上没有电,但当地是露天采矿的中心地区,于是霍格提议用电来跟镇上换取免费的煤炭,但这项计划在他有生之年都没有实现。山丹也给校长提供了一间屋子而不是一个窑洞作为住所。装货物的箱子被用来搭了床,做了书架。从他的小房间里俯视下去就是一座荒废的宝塔,更远一点就是包括了整个学校、教室、食堂、车间和宿舍的围场。所有的东西都在一处有一个优点:“以前我在双石铺要花一天做的事情在这里(山丹)一个小时就能做完,而且还不会那么累。”

那时一个由乔治·伍兹带领的英国代表团来到了山丹。这位尊敬的神父是位工党合作派下院议员。虽然他当时已经59岁了,在阅读了霍格的《我看到了一个新中国》一书后,他还是决定千山万水从伦敦来到这里,亲眼看一看在中国大西北的荒野里建立起来的这所学校。这样的访问很花时间,因为霍格一整天都得带着他的访客去山里参观;但他们给学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庇护。伍兹给他带了一本《画报》杂志,上面有一则小麦片的广告。逼真诱人的谷物照片让霍格想起了家乡让他最想念的东西——英式早餐,哪怕只是战时简易的早餐。

在山丹,整个学校的人都被迫省吃俭用。没有蔬菜,没有水果,没有鱼也没有乳制品。最开始的日子主食一般都是馒头、小米汤,偶尔有点马铃薯;低质肉——往往是肥牛肉和羊肉——一个星期吃两次,有时候也会有点心。霍格总是期待着星期天的早餐,那天老师和孩子们会吃牛肉汤、煮水煮蛋。鸡蛋实在是太稀少了,所以不奇怪有一次他在家信的开头就写他早餐吃了四个煎蛋——不过都是小小的中国鸡蛋,他解释道。

霍格总是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他们都难过地感叹山丹伙食变差了。1945年春天,学校的访客都发现霍格又瘦又憔悴。计划学校的转移事宜,带着孩子们跋山涉水,再从头开始重建学校让一个健康的年仅30岁的年轻人倒下了。凯瑟琳·霍格后来说,她觉得当时她儿子对感染的抵抗力估计是非常弱的。她几乎是说对了。为了改善伙食,男孩子们在河边种了蔬菜,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在双石铺,河流给他们提供了游泳和早晨洗漱的场所。

此外,通讯非常闭塞,偶尔的访客会带来一些消息。霍格知道欧洲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了,“但我们这里的战争还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我觉得会有新的转机出现。”他在1945年5月5日这样写道。

到了1月份,学校逐渐成形。最大的寺庙的墙刷上了白色,柱子刷成了红色,一块木匾高高地挂在学校门口,匾上金龙盘绕,仿佛在自豪地宣布山丹培黎学校成立了。一块篮球场被划了出来,旁边留出了一块地来满足校长日常体育运动的爱好。煤的供应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当地的地霸控制了煤矿,好在他们还算能够找到足够的煤来给发电机和机器提供动力。

头几个月对木材的需求成了最大的问题。要弄到柴火和建筑木材非常困难。山丹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给骆驼商队提供补给最重要的站点,这使得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随着财富越积越多,小镇越扩越大,当地的森林资源也慢慢消耗殆尽。木头都拿来建造成百上千的寺庙,然后小寺庙又扩建成大寺庙,用来炫耀小镇日益扩大的名望。另外,为了防止野兽接近家畜,镇上的人还经常在干燥的夏季放火烧山,好让树带界线后退到山里。过度放养的山羊和绵羊也席卷了周围山坡的植被,只留下几个光秃秃的山头。

为了弄到木材,学校经常派出小队去祁连山北部5、6十公里远的地方。那儿山脉延伸到今天的青海省,山里到处都是杉树。霍格跟孩子们要在那花好几天的时间砍几棵最高的松树。然后再用牛车把卡车拖回到大路上,这样他们就能坐着卡车回山丹。山里有很多狼和土匪,但他们那段时间经历过的最痛苦的事情是有一天暴风雨来临,刮走了他们的帐篷,孩子们被迫在荒郊野外淋了一晚上的雨。

第19章 在路上 (2)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25章 校长 (3)第32章 尾声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18章 在路上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24章 校长 (2)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22章 在路上 (5)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8章 汉口 (3)第16章 洋秘书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5章 上海第23章 校长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30章 山丹 (2)第6章 汉口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31章 山丹 (3)第16章 洋秘书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31章 山丹 (3)第6章 汉口 (1)第25章 校长 (3)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章 序 言第6章 汉口 (1)第23章 校长 (1)第17章 洋秘书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7章 汉口 (2)第5章 上海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23章 校长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8章 汉口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6章 洋秘书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16章 洋秘书 (1)第14章 同心协力 (2)第20章 在路上 (3)第7章 汉口 (2)第20章 在路上 (3)第32章 尾声 (1)第5章 上海第18章 在路上 (1)第31章 山丹 (3)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28章 翻山越岭 (3)第6章 汉口 (1)第8章 汉口 (3)第33章 尾声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29章 山丹 (1)第7章 汉口 (2)第6章 汉口 (1)第24章 校长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33章 尾声 (2)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20章 在路上 (3)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31章 山丹 (3)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32章 尾声 (1)第17章 洋秘书 (2)第21章 在路上 (4)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20章 在路上 (3)第5章 上海第16章 洋秘书 (1)
第19章 在路上 (2)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25章 校长 (3)第32章 尾声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18章 在路上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24章 校长 (2)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22章 在路上 (5)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8章 汉口 (3)第16章 洋秘书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5章 上海第23章 校长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30章 山丹 (2)第6章 汉口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31章 山丹 (3)第16章 洋秘书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31章 山丹 (3)第6章 汉口 (1)第25章 校长 (3)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章 序 言第6章 汉口 (1)第23章 校长 (1)第17章 洋秘书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7章 汉口 (2)第5章 上海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23章 校长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8章 汉口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6章 洋秘书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16章 洋秘书 (1)第14章 同心协力 (2)第20章 在路上 (3)第7章 汉口 (2)第20章 在路上 (3)第32章 尾声 (1)第5章 上海第18章 在路上 (1)第31章 山丹 (3)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28章 翻山越岭 (3)第6章 汉口 (1)第8章 汉口 (3)第33章 尾声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29章 山丹 (1)第7章 汉口 (2)第6章 汉口 (1)第24章 校长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33章 尾声 (2)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20章 在路上 (3)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31章 山丹 (3)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32章 尾声 (1)第17章 洋秘书 (2)第21章 在路上 (4)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20章 在路上 (3)第5章 上海第16章 洋秘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