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汉口 (2)

那些经历过战争的城市——例如70年代的西贡、索尔兹伯里、罗得西亚,还有80年代的贝鲁特和耶路撒冷——总会因为战地记者的驻扎而涌现一批著名酒店,那是记者们在一起交流、喝酒、相爱或者背叛对方的场所。在西贡有著名的洲际酒店的酒吧,在索尔兹伯里有奎尔俱乐部,在贝鲁特有考曼德酒店,在中国的汉口则有美国海军的俱乐部和其附近的德明饭店。汉口的近代史与长江上的巡逻队有密切联系,美国海军特遣部队长期驻扎在那里保护居住在当地的美国人以及周边的炮艇舰队。然而在媒体看来,这个巡逻队的真正贡献就是这个俱乐部。根据美国海军的规定它也是禁酒的,然而汉口的媒体团如此频繁地在那里出没,因此有人怀疑他们想办法打破了这一规定。

史沫特莱就是海军俱乐部和德明饭店媒体喝酒、聚会的核心人物,于是,她将乔治·霍格介绍给各路媒体认识,乔治也很快地和大家打成一片。

几年后,当年也活跃在汉口的新西兰记者路易·艾黎,一名共产国际的支持者,也是霍格在中国的一个重要朋友,这样评价霍格和史沫特莱的关系:

乔治为史沫特莱的自由天性、她的社会生活以及她的观点着迷。史沫特莱也很喜欢他,因为乔治与媒体队伍里的其他人不同,除了来自家庭的和平主义理想,他并没有带任何成见来到中国。当然,史沫特莱觉得那种和平主义理想有些荒谬,因为中国人的确在为他们的生存而战;她相信人类必须为生命赋予的一切而战。乔治赞同她的观点。他们是朋友,但我相信仅此而已。

史沫特莱喜欢霍格,希望能让他认同自己的观点。她还同意乔治用自己的银行账户兑换现金或支票,也经常告诉乔治到什么地方才可以采访到好新闻。乔治的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或者可以说他很喜爱那些坚强、不循规蹈矩、有点“难相处”的女人。他的母亲和穆里尔阿姨就是有主见的女人,而史沫特莱则是穆里尔阿姨的更加危险的版本,只不过没有穆里尔中产阶级式的严格礼数和道德要求。

在汉口,还有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赋予汉口勃勃生机的阿基鲍尔德·克拉克·科尔爵士。1938英国驻华大使馆从南京迁到汉口不久,阿基鲍尔德·克拉克·科尔爵士就被派来中国,担任英国驻华大使。他是一位开明、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他和他美丽的智利妻子琪达无论是在汉口还是在之后的重庆,都热衷于举办由国民党、、记者、商人等各界人士参加的聚会。他的妻子拥有一头金黄的卷发、漂亮的五官,娇小可人,说话的时候可以听出她的西班牙口音,活像一个洋娃娃。然而,孩子气外表掩饰不了她是个充满智慧、见闻广博的女人。克拉克·科尔和他的夫人是汉口社交圈里的风云人物,乐于和各路媒体搞好关系。

和其他客人一样,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接到英国大使的宴会邀请后有些惊讶。那天晚上,史沫特莱身穿一件借来的礼服,做好了因为自己对于大英帝国的观点而受责难的准备,因为她毕竟曾因为印度民族主义运动走私军火而在纽约坐过牢。然而,阿基鲍尔德先生当晚的表现让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大为惊讶。因为她发现这位英国人“是位身材瘦弱、皮肤呈褐色的苏格兰人,拥有坚韧的精神和卓越的幽默感”;他甚至还和自己在民族政治的问题上拥有相同的看法,实在让人难以将他的魅力和富有同情心的政治观点和他的英国大使身份相匹配。因此,史沫特莱得出结论:他是位“不错的苏格兰人,一不小心成为了英国驻华大使。”对乔治·霍格来说,当天晚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克拉克·科尔透露,而后由史沫特莱告诉他的两个重要信息。这将改变他的一生。

这位大使将他的计划告诉当晚的客人,即在中国农村组织一个工业合作联合会,以取代以前存在的简陋的工业基础设施,并为抗战提供武器和装备。他随后又解释说来自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正在劝说政府接受这一建议,他对此印象深刻。此话一出,全场突然鸦雀无声。

据史沫特莱说,有人认为艾黎是位喜欢追逐奇迹的“魔术师”,而大使认为如果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来,那么“奇迹”就会发生。

克拉克·科尔明确表示他要帮助艾黎,并会将这个主意告诉蒋介石和他的夫人宋美龄。他信守了诺言,而宋美龄也成为了在乡村成立小规模工厂的热情支持者和组织者,她也是这个运动早期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人物。

那时,艾黎是一名政府职员,负责检查上海的大小工厂。1938年,他花了几个星期来到汉口为工业合作运动奔忙,并结识了乔治·霍格。牵线人也是工业合作运动的热心者,史沫特莱。她介绍两人认识,并希望霍格能就此写篇关于这个项目的文章。艾黎调查了计划将要复兴中国工业的乡村,随后就离开了。

在圣公会住下来后,霍格的首要任务就是赚钱缴纳房租。吴德施主教是位善良的基督徒,但还不会好心到为来来往往的记者提供免费住所。对乔治来说,钱也的确是个问题。

霍格在范·里库姆兄弟公司的工作通常是从早上九点到中午在汉口一家高档酒店和中国的商人和客户会面。他的工资刚好够缴纳房租,没有多余的钱购买一辆自行车。而自行车对于一名整天奔波在大街小巷的记者来说,可是必要的装备。那时的他太缺钱了,甚至连往日两星期给家里写封信的习惯都要改成一个月写一次,为的就是节省邮费。他还要求家里用很轻的信纸和信封给他回信,因为他发现如果信件过重会加收额外的费用。在中国的战争年代,邮政服务费用计算的非常精细,为的就是能够维持正常运作。霍格父母寄来的信有些确实石沉大海,但是大部分还是到了乔治的手中。那时从英国到中国的信件要经过海运到香港,再陆运到中国内地。然而,从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从英国到中国的邮件甚至要经过俄国这样漫长且不可靠的行程才能到达中国。

霍格尝试过教授俄国外交团英语,然后又到汉口大学教书来赚更多钱。他签订了从新学期开始教授英语和经济学的合约——可9月份的时候日军已经兵临城下,学校被迫关闭。

后来,乔治得到了合众国际社兼职记者的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经济问题,他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当时的工资是每个月80美元,在面临急剧通货膨胀危机的当地来说,已经算很合理的了。霍格很快就放弃了和中国商人在一起的工作,还买了一辆自行车。

合众国际社的口号是“报道发生在每时每刻,地球上每个角落的新闻”,他们已经在汉口派驻了一名优秀的全职记者——杰克·贝尔登;而且时不时还会有新的明星记者出现,例如报道战争冲突的贝蒂·格拉汉姆。贝尔登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汉口帮”的其中一位。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将乔治介绍给他,而他也很高兴身边能有一位新手帮助他做些跑腿儿的工作。

在合众国际社的工作是幸运之神对乔治的最大垂青,因为这使得乔治拥有了媒体资格,给了他结识更多改变战争格局的人和事件的机会,还包括给了他在各路媒体中的地位。总之,这份工作为乔治打下了坚实的新闻报导工作的根基。建立于1907年的合众国际社和当时的路透社、美联社之间是竞争对手,且以其更加栩栩如生、更加丰富多彩的报道笔触挑战新闻界的霸权地位。在合众国际社的总编罗伊·霍华德看来,其他的通讯社的新闻报导太过沉闷与无味,因此非常鼓励他的员工在稿件中注入更人性化、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

现在,我们已读不到乔治·霍格在合众国际社工作时的报道了,但是从日后他为《曼彻斯特卫报》撰写的新闻稿件以及从他寄回家的信中可以发现,他的写作风格很好地研习了在合众国际社时习得的要点。这份新的工作让他放弃了继续从事教师职业的计划。在接下来的18个月中,他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外国记者。那时的工作很艰苦,且乔治很少得到总编的表扬。然而,他学会了如何编写一篇短小精悍的新闻,还练就了妙笔生花的本领。

霍格是幸运的,作为记者,他赶上了不平凡的年代。从他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始,抗日战争愈演愈烈,不断攀升的伤亡人数、不断暴露的日军残暴行径都是新闻记者不得不报道的残酷题材。

1938年5月,日军控制了铁路枢纽徐州。中队则没有借助台儿庄之战乘胜追击,而是从中部继续向南撤退,在汉口北边的山区及周边城市驻扎重整。

日军则是乘胜追击,南京大屠杀的残暴行为并没有让这个民族感到一丝羞愧;而国际社会的沉默也助长了其嚣张的气焰,日军继续在中国内陆地区实行烧杀抢掠奸的行为,所到之处的很多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慰安妇。

为了阻挡日军的南进,中队在1938年6月初炸毁了黄河花园口堤坝,凶猛的河水冲出河床,堵住了日军南下的去路,淹死上千日军士兵,装甲车也深陷泥沼,动弹不得;铁路等地面交通也被迫中断。当然,由此导致的民生损失也是惨重的,洪水冲毁了11个村镇,4000个小村庄,200万百姓无家可归,生活陷入贫困。那次洪水究竟使多少人丧命还处于争议中,到目前为止,官方公布的数字是32万5000人。从军事策略上看,中队那次的策略是成功的,使得日军进军汉口的日期推迟了3个月。然而,对于这个导致重大平民伤亡的战略,国民政府则矢口否认黄河堤坝被炸毁是故意所为。

面对日军的不断进攻,总司令蒋介石命令汉口的所有机械制造业停止工作,转迁中国内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将大陆沿海城市的大量人口、政府、学校和工厂转移内陆,免受战争伤害的一个方式。这次的大迁移使得形势发生戏剧性变化。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从沿海开放的大城市,转移到中南部的山谷中。四川、云南、广西、湖南、陕西和甘肃的广大省份成为了抗击日军的重要根据地。面对日军精良的战斗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蒋介石不得不选择利用中国广袤的土地及庞大的人口来抵抗侵略。

1938年春,蒋介石已经50岁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获得了一些认可。然而,他领导的国民党和国家政权一直没有稳固。从19岁参军,随着满清王朝*1911年的衰亡而走向成熟;他也被认定是当代中国之父的孙中山的继承人。孙中山是一名卫理公会派基督徒,且主要都是在国外的夏威夷接受的教育。1911年,为了推翻守旧的封建王朝,建立新的共和国,他将部份“新军”编进同盟会的队伍。第二年,他就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然而,在他当权的几个月后,因为地方军阀的强大势力而不得不选择放弃。

接下来的十年是中国处于无政府状态、历史上蒙羞的十年。任何中央政府仅只是在形式上领导着这个国家,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和外国铁蹄践踏的两难境地。有两个人从黑暗的岁月中浮现出来,走上了领导之路,他们注定将改变中国未来的命运

1921年,一名曾经当过老师、图书管理员、充满理想的年轻人在上海参加了一大成为了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字叫。27岁的他从那时起就放弃了之前的职业规划,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革命家。

蒋介石从莫斯科为国民党寻找资金援助回国后,报告说俄国只是在由另外一个沙皇统治。他称俄国在中国的真正用意是将中国“苏维埃化”。1924年,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为国民党军队培养、输送高级军官。不出所料,在1925年孙中山去世之后,掌控了国民党的蒋介石通过与的决裂巩固了自己在这个分裂的党中的权力。为了捍卫他的权位,他在同年迎娶了孙中山的小姨子宋美龄。宋家都是基督教徒,1929年蒋介石也皈依了基督教。但是直到1938年,随着国民党在汉口召开大会,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总裁,他才取得了了对国民党内——而并不是全中国的,——完全领导地位。

然而,中国政府的政治变更并没有引起乔治·霍格多大的兴趣。他和所有驻扎在汉口的媒体们只对一个话题强烈关注:那就是战争。1938年初夏,这场战争步步逼近汉口,但是记者却仍然无法准确预计战争的进程及发展。在日军展开空中攻势的策略下,任何地方都成为了战争的前线。虽然汉口挡住了日军继续南下的路,但是他们仍然可以肆意轰炸。霍格曾经在上海目睹了大炮和各种迫击炮轰炸后的可怕场景,在汉口,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真正处于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火线上。

1938年5月到7月,整整三个月,一批又一批的日军轰炸机编队在汉口地区的三个城市上空飞过,他们在一万到一万五千米的高空飞行,避开了中队的防空火力。日军战机的轰炸十分精准,首先对准汉口的机场,随后便在周边城市展开大规模轰炸。

第7章 汉口 (2)第1章 序 言第19章 在路上 (2)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20章 在路上 (3)第8章 汉口 (3)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29章 山丹 (1)第14章 同心协力 (2)第30章 山丹 (2)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21章 在路上 (4)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23章 校长 (1)第23章 校长 (1)第25章 校长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7章 汉口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5章 上海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8章 在路上 (1)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5章 上海第33章 尾声 (2)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21章 在路上 (4)第24章 校长 (2)第31章 山丹 (3)第22章 在路上 (5)第25章 校长 (3)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29章 山丹 (1)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23章 校长 (1)第25章 校长 (3)第8章 汉口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30章 山丹 (2)第29章 山丹 (1)第33章 尾声 (2)第1章 序 言第25章 校长 (3)第22章 在路上 (5)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23章 校长 (1)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18章 在路上 (1)第24章 校长 (2)第5章 上海第22章 在路上 (5)第16章 洋秘书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5章 上海第7章 汉口 (2)第7章 汉口 (2)第29章 山丹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1章 序 言第1章 序 言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33章 尾声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1章 序 言第28章 翻山越岭 (3)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6章 汉口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30章 山丹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25章 校长 (3)第28章 翻山越岭 (3)第1章 序 言第32章 尾声 (1)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25章 校长 (3)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
第7章 汉口 (2)第1章 序 言第19章 在路上 (2)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20章 在路上 (3)第8章 汉口 (3)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29章 山丹 (1)第14章 同心协力 (2)第30章 山丹 (2)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21章 在路上 (4)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23章 校长 (1)第23章 校长 (1)第25章 校长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7章 汉口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5章 上海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18章 在路上 (1)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5章 上海第33章 尾声 (2)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21章 在路上 (4)第24章 校长 (2)第31章 山丹 (3)第22章 在路上 (5)第25章 校长 (3)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19章 在路上 (2)第29章 山丹 (1)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23章 校长 (1)第25章 校长 (3)第8章 汉口 (3)第19章 在路上 (2)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30章 山丹 (2)第29章 山丹 (1)第33章 尾声 (2)第1章 序 言第25章 校长 (3)第22章 在路上 (5)第3章 通往中国之路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10章 汉口的陷落 (2)第23章 校长 (1)第27章 翻山越岭 (2)第17章 洋秘书 (2)第15章 同心协力 (3)第18章 在路上 (1)第24章 校长 (2)第5章 上海第22章 在路上 (5)第16章 洋秘书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5章 上海第7章 汉口 (2)第7章 汉口 (2)第29章 山丹 (1)第11章 汉口的陷落 (3)第12章 汉口的陷落 (4)第1章 序 言第1章 序 言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22章 在路上 (5)第33章 尾声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1章 序 言第28章 翻山越岭 (3)第26章 翻山越岭 (1)第6章 汉口 (1)第4章 通往中国之路 (3)第30章 山丹 (2)第18章 在路上 (1)第25章 校长 (3)第28章 翻山越岭 (3)第1章 序 言第32章 尾声 (1)第13章 同心协力 (1)第25章 校长 (3)第9章 汉口的陷落 (1)第2章 通往中国之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