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

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学徒制,注定了匠术传承的封闭与保守。

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就算徐怀决定今年就在州学之下设立匠师斋舍,但相当长时间里,楚山诸匠坊矿场里学徒制仍然要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也注定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摆脱其局限制。

即便是沈炼也难例外。

沈炼改良连炉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独自揣摩、研究,身边也有几名视之为弟子的年轻匠师跟随,也只是让他们帮着干些杂活,个中曲折却不会说透。

徐怀也不会因为沈炼等人没能超越当世的局限制而加以斥责。

徐怀除了八月下旬留在铁场,了解、推敲倒焰新炉的设计细节,亲自带领匠师推敲铁线、角铁制备工艺,九月上旬则将煤铁监年轻、年长的匠师,都召集到十八里坞,交流、总终近两年来推行连炉法的得失;这次也将沈炼改良过的冶炼法正式命名为“沈炼倒焰法”,拿出来讨论。

九月中旬,徐怀又将军械监、营造院、船场的主要工官、核心匠师以及长史院、司马院的一部分将吏,都召集到十八里坞来,讨论连炉法所出精铁在各种兵械、器械以及各种工程用具锻制、战船打造,以及实际作战中的良劣表现,进一步从内部打破技术传承、交流的壁垒。

徐怀同时还与众人在十八里坞铁场讨论了匠师斋舍的组建问题。

大越立朝以来,破除世族门阀垄断朝堂的格局,大兴科举,使士臣正式成为主导朝堂的主流,家境殷实的中小地主出身,从此也有机会跻身公卿之列,在社会各个角落兴起读书为贵的风潮。

即便当世匠户受到的限制要比前朝为轻,但读书人犹视之为贱业。

以往楚山倘若设立匠师斋舍,很难想象有多少有文化基础的少年学子赶来应试。

汴梁陷落以来,这一状况至少在楚山已彻底改变过来了。

数百万的流民南逃,滞留楚山境内也有十数万人,其中有成百上千自幼读书识字、家境殷实的少年学子,流落异乡。

他们除读书识字之外,大多不识五谷、不耐苦作,与家人仓促南逃时也没有办法变卖田宅,不多的盘缠消耗一空后,生计就骤然成了问题,只能寄居于屯寨,与平时他们看不起、瞧不上的贫民一起辛勤劳作。

当然,这些人抱着暂时栖身屯寨的心思,并没有打算长久留在楚山,却是汝颍大捷之后,武士斋舍年初招寻少年生员,提供免费食宿,每月还会比照士卒额外发放一笔薪饷,很快就寻满六十名少年学子。

当然,这些少年自幼家殷实,初逢大难,被迫流落异乡,心思也是热切而单纯,除了学习各种军事知识外,日常操练兼习枪刀骑射都非常的刻苦。

如今州学设立匠师斋舍,选录一批有文化底子、算学基础的少年学子,也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问题。

大越立朝之后,官方就编修了《营造法式》、《新仪器法

要》等器械、营造方面的著述,《武经总要》的攻城、水攻、水战、守城等篇,也收录大量兵甲军械、守战工事及战船等方面的修造之法,兼之历朝都有农书、工书传世,普通教材是不缺的。

虽说庄守信、沈炼、陈荣钧等人都是大匠级的人物,但徐怀设立匠师斋舍,选寻文化底子扎实、懂算学的少年学子,批量培养高水平匠师是一方面,但最终的目标乃是进行理论的总结与开拓,而非单纯的经验传承。

在这些基础理论总结与研究方面,庄守信、陈荣钧等作为传统的匠人,都是有缺陷的。

沈炼在这方面极有天赋,根基却不能算有多扎实。

却是作为水运仪象台的实际建造者,在算学、天文、历法有深厚基础及极高造诣、曾经有志于科举的丁崇,才是匠师斋舍山长最合适的人选;徐怀使沈炼给丁崇当副手,还特意吩咐他跟丁崇弥补他在数书等方面的不足。

徐怀最终决定将匠师斋舍暂时选址于淮渎,以便将斋舍前期的教学,与“沈炼倒焰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铁丝、角铁等制备器械设计结合起来推进。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花这么大精力,将工造之事梳理一遍,但到底有多少成效,还需要后续相当长的时间来逐一呈现。

不知不觉寒风萧萧,黄叶飘转。

十月初,徐怀才在史轸、王举等人一再来信催促下,离开淮源,踏上返回舞阳的道路。

各地的秋收也都在九月底之前完成。

除了遂平、确山两县新增三十万亩屯田,明溪河两岸的屯田今年也扩到四十万亩;此外,叶县、舞阳、潢川、罗山、襄城以及新置县的乌桕,也恢复逾八十余万良田的耕种,加上对桐柏山的深耕细作,秋收以麦豆等作物为主,总产量达到三百万石。

虽说相比较楚山五十多万军民,人均粮食年产量不足六石,还包括大量必备的牲畜用粮,还远远谈不上宽裕,虽说蔡州真正称得上精华的汝水沿岸,三四百万亩肥沃的良田都还抛荒在那里,但楚山可以说明年的口粮缺口已经不大了,至少不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今年为弥补楚山的粮食缺口,朝廷应诺拔付的三百万贯军资,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千辛万苦从荆湖等地辗转运进来的粮食。

到明年这部分军资就可以节约下来,干点别的事了。

秋收结束了,但不意味着就可以坐等过年了。

大量青壮劳力从农田耕种中解放出来,接下来是各乡司、屯寨组织青壮丁兴修堤堰、驿道、屯寨,开挖河渠的时机。

兵马都监司所属的数百名将吏以及武士斋舍结束学业的新一批生员,这时候都进入乡司、屯寨,召集乡兵寨勇进行冬季操训、备战。

州兵也从常编一万兵卒,扩编到三万,协助左右军抵御京西敌军入冬后即将对淮上展开扰袭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淮上也早就进入枯水季,虽说汝

颍中下游已变成水泽之地,大量的淹水无处排泄,但滍澧等水以及颍水的上游河道,都变得浅窄起来。

许昌敌军也已经派出大批的斥候,直接渡过颍水,进入襄城、召陵以北活动,更有大规模虏骑往许昌集结的迹象,留守舞阳的史轸、王举、范雍、郭君判等人,才一再催促徐怀早日返回舞阳,亲自主持冬季防务。

大雾弥漫的清晨,徐怀在百余选锋军骑兵的簇拥下,进入舞阳城。

行辕、州衙都放在舞阳,主要也是为了更方便指挥、部署西线的防务,舞阳城外围地形平阔,易为敌骑渗透袭扰,也不是物资集散的必经之地。

因此在汝颍大捷之后,行营也一直有意控制舞阳的人口。

绝大部分人还沉浸于美梦之中,铺以条石的南北大街没有什么行人。

石板上雾汽凝结,湿漉漉的,钉有铁掌的马蹄踩踏出清亮的响声。

行辕衙堂里灯光通明,史轸、王举、范雍、郭君判、周景等人几乎通宵未眠,将徐怀迎进衙堂,也没有说让徐怀与柳琼儿回宅院休息一二,就直接谈起昨夜斥候刚传回来的河洛、京西敌军动向:

“……在汝颍大捷之后,敌军的军事重心彻底往东转移,其在陕西留下三万骑兵,并将原陕西五路投降被俘的兵马,在陕西总管府旗下编了五万人马的汉军,与退守秦岭的顾继迁、高峻阳等部,在渭水以南拉锯不过,他们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完全往东线转移,而是重点加强河洛、京西。旬日来,京西敌军差不多有一万五六千骑兵往许昌集结,还派遣大股精锐甲卒进入颍水南岸,建立营寨,在颍水上游搭设浮桥……”

“岳海楼、木赤老儿还没有吃够苦头啊,这个冬季又要来给我们送大礼?”徐怀咧嘴一笑,问道,“岳海楼、木赤老儿搞这么大的动作牵制我们,河洛、徐州方向有什么大的动作吧?”

“曹师雄从洛阳出兵,沿伊水南下了!前锋兵马已经进入嵩县北部,”周景禀报道,“与我们预测的不一样!”

徐怀眉头微微蹙起来。

郑怀忠放弃河洛之后,敌军占据河洛,设立河洛总管府,以曹师雄为河洛总管、都元帅,除了曹师雄所部五万兵马外,赤扈人还将两万改习步战的色目精锐,放到河洛总管府旗下,受曹师雄节制。

而在河洛南部,郑怀忠所部神武军控制洛水上游卢氏等地,杨麟所部左骁胜军控制伊河及滍水上游的嵩县、汝阳、梁县等地,与楚山西线唇齿相依。

洛水上游与伊水上游的河谷,被伏牛山与熊耳山东麓的崇山峻岭分隔开,曹师雄只要在伊水中游的伊川县境内派驻精锐,就可能心无旁鹜的对盘据洛水上游的郑怀忠所部用兵。

因此,在预测西线敌军今年的冬季攻势时,行营众人都推测河洛敌军会最终对洛水上游的郑怀忠所部下手。

河洛敌军的最新动向,显示行营众人的判断出了偏差……

第二十七章 将变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灭第五十三章 偏师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敌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营第六章 献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涂鬼第八十章 牵挂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章 京师第一百七十章 突围之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师其长技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袭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军第一百零八章 防线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测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二百一十三章 击溃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十六章 贼心难安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八十章 议和第一百五十六章 进城第二百六十九章异姓封王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敌第四十一章 焉无虎威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夺军第一百六十七章 软禁第一百二十八章 胜负总有时第二十四章 九里关第一百三十一章 难行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三十七章 守如磐石第九十八章 夺军之谋第五十四章 相疑难相知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败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四章 岳海楼第二十四章 深夜谈谈情第二十九章 迂回第四十五章 夜谋第一百四十九章 前锋第六章 危急第一百六十五章 建邺第七十一章 乱起第六十四章 马鞍颠簸第九十八章 春风得意幽愤枪第一百七十四章 识破第一百五十八章 冲阵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头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选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龙第六十八章 奇袭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战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谋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四章 徐徐图之第三十六章 时不待人第二十八章 进退第七十章 丰月楼第七十一章 乱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四十九章 擒贼先擒王第二十九章 迂回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九章 信任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将行第四十六章 强攻第九十五章 残战第二十四章 缉拿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败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一百二十一章 旧忆第二十六章 罪问千古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镇双柳庄第八十一章 离去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归第二百二十六章 会合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战来监第二百六十四章 魏州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十五章 牢骚太甚防肠断第五十三章 疏影横斜藏踪第一百四十二章 随风潜入夜第六十章 作茧自缚第八十一章 中牟残城
第二十七章 将变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百三十三章 屠灭第五十三章 偏师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敌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营第六章 献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涂鬼第八十章 牵挂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八十七章 雨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章 京师第一百七十章 突围之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师其长技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袭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军第一百零八章 防线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测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二百一十三章 击溃第一百十一章 孤驿第十六章 贼心难安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八十章 议和第一百五十六章 进城第二百六十九章异姓封王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敌第四十一章 焉无虎威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夺军第一百六十七章 软禁第一百二十八章 胜负总有时第二十四章 九里关第一百三十一章 难行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一百三十七章 守如磐石第九十八章 夺军之谋第五十四章 相疑难相知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败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四章 岳海楼第二十四章 深夜谈谈情第二十九章 迂回第四十五章 夜谋第一百四十九章 前锋第六章 危急第一百六十五章 建邺第七十一章 乱起第六十四章 马鞍颠簸第九十八章 春风得意幽愤枪第一百七十四章 识破第一百五十八章 冲阵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头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选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龙第六十八章 奇袭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战第三十九章 蔡州之谋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四章 徐徐图之第三十六章 时不待人第二十八章 进退第七十章 丰月楼第七十一章 乱起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四十九章 擒贼先擒王第二十九章 迂回第二十九章 相遇第九章 信任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将行第四十六章 强攻第九十五章 残战第二十四章 缉拿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败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一百二十一章 旧忆第二十六章 罪问千古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镇双柳庄第八十一章 离去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归第二百二十六章 会合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战来监第二百六十四章 魏州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十五章 牢骚太甚防肠断第五十三章 疏影横斜藏踪第一百四十二章 随风潜入夜第六十章 作茧自缚第八十一章 中牟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