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营

赤扈虽处于绝对的强势,不知道要在江淮一线对峙多久,要填入多少尸骸血肉,才能稍稍稳住阵脚。

徐怀此时是完全没有争权夺势的心情。

回到淮源,他与众人甚至都担忧防线太长、防区太大,会过度摊薄楚山有限的精锐战力,却不得不采取虚外实内的防御策略。

而现在就算襄阳给他再多的钱粮、编制,徐怀他也不愿意一下子将兵马规模扩编太大。

楚山目前仅有七千能战之力,在徐怀看来,扩编到一万五千到两万人左右较为合理;倘若无限制的扩编,只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严重下滑。

却是周鹤、高纯年以及顾蕃这些人,即便都亲眼目睹、清醒意识到当前的形势是何等的恶劣,但还是摆脱不下骨髓深处以文御武、争权夺势的烙印。

徐怀无法改变周鹤、高纯年以及顾蕃等人什么,便索性将光州东部,包括淮川、光山、璜川及九里在内的三县一关,原定纳入楚山行营防区的东段部分,交给宣威军防守,以便宣威军在从荆湖北路诸州兵抽调兵马组建之后就能保持接敌,锻炼战斗力,共同分担赤扈人即将施加过来的强大军事压力。

荆湖北路在并京西南路部分州县之后,所辖县域六十余处,民户逾五百万口。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着荆湖北路出钱出粮之外,也应该直接从荆湖北路直接征调兵马参与对赤扈人的抵御战事。

虽说武威公赵翼还在前往青州的途中,但考虑到鲁王一系在青州、齐州所面临的迫切威胁及军事压力,说服他们调集兵马南下到徐泗寿楚等地布防,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而到时候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将合并为淮南路,连同淮河以北的徐泗青沂等地都交由鲁王一系自领、自筹钱粮。

襄阳所直辖行营及诸军兵马的钱粮补给、扩编,在蒲坂议策的基础之上也有所调整。

景王在从蒲坂动身之前就派往川峡四路的信使,目前都陆续赶到襄阳。

川峡四路目前虽说还是受士臣集团绝对控制,但大多数官员都还能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形势下,拥立景王在襄阳登基组织兵马抵御赤扈人,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也很清楚唯有高峻阳、郑怀忠守住陕西、河洛,川峡四路才能避免战火的波及。

因此,陕西、河洛行营从川峡四路征调钱粮支撑前线作战的计划保持不变,并同意各调派一部兵马北上,接受陕西、河洛行营的节制。

对蒲坂议策最大的调整,就是蔡州不设行营。

张辛、邓珪所部、太原守军合并襄阳府军,组建左右宣武军,与左右骁胜军,都归由襄阳直接统辖。

兵马大元帅府设都行营司,作为左右宣武军、左右骁胜军的直接统兵机构。

周鹤、顾蕃以长史、从事中郎兼领都行营使、都行营副使作为正副主官,维系士臣统领军队的传统;大将文横岳提举军务,负责都行营司日常事务。

邓珪、张辛、刘衍、杨麟出任四军统制。

胡楷以大元帅府司马辅佐景王负责军政及兵马征调等事。

周鹤、高纯年、顾蕃等人最初想着以徐怀任天雄军统制,归由都部署司直辖,驻守桐柏山及外围城寨,仅统领军务,而地方官员还是由襄阳直接任命。

最终还是景王与胡楷、许蔚、钱择瑞以及朱沆、王番等人坚持将楚山划为战区,设置行营。

汴梁未陷之前,诸部禁军辖十厢五十营军卒,满编约两万五千余众。

目前都行营司直辖的能战之兵有限,襄阳府军看似有两万之众,但在景王等人的坚持下,这些人马都要汰弱留强,原京西南路都部署司所辖的军将,没有经历战火的淬炼,也都要降一到两级留用。

除开钱粮有限外,襄阳将臣也都能意识兵贵精不贵多,因此左右宣武军左右骁胜军都暂编六厢三十营军卒。

楚山行营以天雄军为正军,也仅允许编六厢三十营军卒。

虽说襄阳目前不会立时推行募兵制,但襄阳可尽可能通过赏功钱等种种方式,保证每年往楚山输供五十万贯钱粮。

当然,除了天雄军作为正军外,楚山行营还可以编练厢军、乡兵作为补充,但兵甲粮饷就需要从地方自筹。

行营除了徐怀兼领兵马都总管,总领楚山军政事务外,徐怀所推荐的行营僚佐人选,也都原封不动得到襄阳的认可。

朱沆这次过来,也携带一批任命状。

史轸、苏老常兼领行营左右长史,率领诸参军事统管仓储、工坊、屯田、营造、官牧等事。

徐武江、陈子箫兼领左右司马,率领诸参军事统管操训、兵籍、赏功、刺探等事。

徐武碛兼领马步兵使,统领马步兵院总监行营军狱及刑罚等事。

以唐盘、徐心庵、王宪、韩奇、唐青、殷鹏为都虞侯,统领天雄军六厢正军。

在天雄军六厢正军之外,另设一厢侍卫亲兵,王举以都指挥使执领。

楚山行营行虚外守内之策,程益出知淮源县,统领淮源民政、刑狱等事;史轸兼知信阳县。

除淮源、信阳两县之外,确山、上蔡、真阳、罗山等地的民户都要往南疏散,不再设县。

徐怀计划在青衣岭、罗山设立两个都巡检司,以守将兼领都巡检使,并各辖两到四座军寨(巡检司),构建直面河淮平原的楚山防线。

徐怀现在计划将罗山以东的璜川、光山、淮川以及九里关让出去。

倘若得到襄阳的批准,他就将兵马都总管的行辕设于周桥,亲自留在周桥坐镇。

这样不仅他就可以兼顾到青衣岭、信阳(罗山)的防御,如有必要,还可以直接统领兵马渡过淮河,与进入汝水、颍水沿岸的虏兵作战。

倘若荆湖北路(湖北路)所辖的宣威军,不敢将璜川、光山、淮川及九里关的防守接过去,徐怀就只能将行辕设于信阳城,这样才能更好的兼管到东线防御。

虽说汴梁年前沦陷后,京畿以南的民众大规模往南逃难,目前又有数以万计的新增难民涌入桐柏山,后续还要将确山、上蔡、真阳等的民众往南疏散,青壮是不缺的,楚山目前是不缺青壮男丁的。

不过,徐怀并无意将天雄军六厢三十营的编制用满。

他目前只打算每厢暂编三营正卒,加上直辖的侍卫亲兵,正军保持一万人编制。

徐怀兼领知州、州兵马都监司,还可以整编、统领一定规模的厢军、乡兵。

徐怀计划招募青壮健锐编十营厢军、六营工辎兵,负责内部治安、诸城寨基础防御以及大规模的道路铺筑、城寨营造。

潘成虎、郭君判以厢军左右都指挥使,统领十营厢军;以徐武坤担任营造使,执掌六营工辎兵。

朱沆动身前往寿春之前,徐怀就紧急派人赶往襄阳,陈述宣威军当出九里关,守璜川、光山、淮川与敌接战的情状。

襄阳最终决定重新设立申州,将楚山、信阳等地并入申州。

申州、弋阳、义阳都是淮上诸县的旧称,千余年名称更替,郡县州府合并拆分不知道经历多少轮回了。

徐怀此时同意将楚山行营防区的东部拆分给宣威军,新置申州统辖楚山、信阳等地,当然是最便捷的方式。

徐怀以楚山行营兵马都总管兼知申州。

在接到襄阳的批复后,徐怀就直接派唐盘率一厢兵马前往罗山接管防务,以唐盘兼领罗山都巡检使坐镇罗山;同时使徐心庵率一厢兵马留守青衣岭,兼领青衣岭巡检使。

徐怀正式将行营大帐都设于周桥,同时将州院事务都合并到行营长史司之中……



第九十九章 凿穿第五十八章 风月交椅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将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恶虎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战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一百三十六章 哗变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营第九十九章 巨陵镇第三章 未雨绸缪时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五十章 编军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四十二章 老成谋国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选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二百六十九章异姓封王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萧林石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一百六十三章 隐秘真相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继统第五十六章 庙堂远谋第六十三章 羊毛第八十一章 风乱新寇至第九十八章 夺军之谋第五十九章 败算第二百三十三章 补给线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窑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涂鬼第一百章 人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转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机第七十八章 乱夜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二十章 问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对策第九十章 赴襄阳第三十八章 误会第七十二章 拦截之地第二十七章 传习第一百四十八章 恢河第一百六十八章 划清界线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气第八十一章 离去第三十五章 防务第四十七章 极限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一百章 死士第八十一章 离去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简单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谋族兵第一百七十五章 国公爷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二百六十七章残都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军寨第一百九十四章 浓雾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一十九章 敌去思功第一百四十五章 将行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一百六十三章 国殇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门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击第二百一十九章 圣意何为第一百九十章 东洲寨第四章 望山津第二十二章 兵饷第一百二十八章 错与罚第一百三十五章 杀阵第一百三十二章 围砦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门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卷第二十七章 将变第一百一十七章 弃留第一百二十八章 残兵第十一章 牢房风月第二百四十六章 译者布剌蛮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五十四章 破盾第一百二十三章 师其长技第九十二章 筹划第二十一章 处置第九十二章 客远不为阻第九十九章 恐吓第一章 七寸
第九十九章 凿穿第五十八章 风月交椅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将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恶虎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战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一百三十六章 哗变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营第九十九章 巨陵镇第三章 未雨绸缪时第六十三章 北上第五十章 编军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四十二章 老成谋国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选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二百六十九章异姓封王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萧林石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一百六十三章 隐秘真相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继统第五十六章 庙堂远谋第六十三章 羊毛第八十一章 风乱新寇至第九十八章 夺军之谋第五十九章 败算第二百三十三章 补给线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窑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涂鬼第一百章 人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转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机第七十八章 乱夜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二十章 问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对策第九十章 赴襄阳第三十八章 误会第七十二章 拦截之地第二十七章 传习第一百四十八章 恢河第一百六十八章 划清界线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气第八十一章 离去第三十五章 防务第四十七章 极限第四十九章 山道真情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一百章 死士第八十一章 离去第二百五十八章 莫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简单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谋族兵第一百七十五章 国公爷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二百六十七章残都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军寨第一百九十四章 浓雾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一十九章 敌去思功第一百四十五章 将行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一百六十三章 国殇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门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击第二百一十九章 圣意何为第一百九十章 东洲寨第四章 望山津第二十二章 兵饷第一百二十八章 错与罚第一百三十五章 杀阵第一百三十二章 围砦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门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卷第二十七章 将变第一百一十七章 弃留第一百二十八章 残兵第十一章 牢房风月第二百四十六章 译者布剌蛮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五十四章 破盾第一百二十三章 师其长技第九十二章 筹划第二十一章 处置第九十二章 客远不为阻第九十九章 恐吓第一章 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