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敌去思功

晋城乃是州治所在,驿馆占地也大,但驿馆之内很多建筑都已经扒倒,砖石房梁都扒下来运上城墙用于守城,此时院中留下来一堵堵土墙,就剩唯数不多的几栋院子还保留着。

景王赵湍回到驿馆也没有睡下,此时正与钱尚端、乔继恩、张辛、邓珪坐在小花园的一座凉亭下,喝着从沁水河畔采摘的野茶。

缨云郡主坐在景王身边,替众人沏茶,远远看到徐怀与朱沆他们在驿馆门口相遇走进来,扬手招呼,却是不好意思发出声音相唤。

“你们跑去哪里了,怎么才回来?”景王赵湍朗声招道徐怀他们一并坐到凉亭下饮茶。

此时天气已然炎热起来,入夜后却还凉风习习,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只小火炉,没有木炭,也没有干燥的柴草,新伐了一些树桠截断烧水,烟气薰人。

景王赵湍、钱尚端、乔继恩这段时间都能做到与将卒共甘苦,坐下凉亭下顶着薰眼的烟气、喝着涩口的野茶,却也是相当的怡然自乐。

凉亭狭小,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在景王身边坐下喝茶,徐武碛、徐心庵、吕文虎等人走到亭下行过礼后,便先行告退。

“徐军侯年纪轻轻,便为国事如此殚精竭虑,我等叹为不如啊!”钱尚端热情的招呼徐怀、朱沆二人进凉亭坐下来。

鄢陵相遇之时,钱尚端受种种传闻的影响,对徐怀意见甚大,防范也深,最初他是坚决反对驰援巩县的,奈何景王赵湍坚持,他不得已才与卢雄赶往蔡州找胡楷搬救兵。

不过,钱尚端是亲眼看到守御巩县得成,守陵军在嵩山北坡袭扰敌军作战成长起来,等到这次徐怀力谏景王赵湍渡河北上成为主战派的旗帜,率翼骑营斩获大功,却尽可能避免与地方官员、士绅接触,使渡河北上之声望咸集于殿下一身,守陵军前营军、中营军、后营军招募义军健勇皆扩编三千余众,翼骑营仅在绛县、沁水等地招揽二三百人补充战时损耗。

且不管徐怀内心到底是如此想法,但他能如此谨守分寸,钱尚端便认可此时的他对景王忠心可鉴。

“徐怀略知行军作战之事,也痴心于此,不觉为累。”徐怀微微一笑,坐下来谦逊道。

“朱沆兄,我父皇及王戚庸、汪伯潜诸相如今对河东、河北之敌,是作何想的?”景王赵湍待朱沆坐下,从女儿缨云郡主接过茶壶,亲自替朱沆、徐怀沏茶。

朱沆随同郑怀忠等西军将帅抵临晋城,之后便是在刘致远、马思静等地方将吏的陪同下,进城

视察防务、参加夜宴,宴席间也谈及朝堂形势、官家及诸相的心思变化,但都是泛泛之论。

过去一个多月,景王、钱尚端与汴梁多有书信往来,但对朝堂形势的了解,因为种种顾忌,书信所述往往不会特别透彻。

现在朱沆到晋城来,他作为主战派在朝中的主要人物,接触的层次也高也深,听他亲口讲述,当然会更清晰、透彻。

众人酒宴归来,深夜不眠,就是等着朱沆说一说朝堂的形势,再决定他们后续的取舍。

“不敢当,”朱沆接过茶盏,犹豫了一会儿,觉得在当下的场合没有必要将话说得太隐晦,轻叹道,“虏兵南寇河淮,圣上与诸相心多忧惧,而待虏兵渡河北还,却又思起事功来了……”

“思起事功?”邓珪有些难以置信的问道。

“……”朱沆苦笑着点点头,不管多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朝中近期以来的微妙变化。

徐怀安静的坐在一旁。

王禀病逝、叩宫事变发生后,在徐怀的眼里,汴梁城里的余味所剩已然不多,徐怀就将周景等人都带在身边,继续留在汴梁搜集情况的暗线就没有几人了。

不过,朱沆、王番以及王孔、郑寿等人都还在汴梁,徐怀跟他们没有中断过书信往来,兼之他对时局的预判到这时候还没有出过大的偏差,因此他对朝中形势的变化,是非常清楚的。

主要是不想引起钱尚端、乔继恩等人无端戒防,朝中有些跟沁水战局直接关联不那么密切的微妙变化,徐怀就刻意装糊涂没提。

一定要说天宣帝与王戚庸、汪伯潜以及大多数站在士臣这个群体金字塔上层的朝臣们,完全可以拿“好谋无断、色厉胆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句话形容。

赤扈人侵入河淮,天宣帝与诸多朝臣惧汴梁失陷、身陷囹圄,为乞和卑躬屈膝毫无底线。

在赤扈人迫于汛季及炎热的夏季将至,不得不暂时北撤,天宣帝及王戚庸等人主要还是想着乞和,并秘密派出割城议和使前往雄州、定州以及太原传旨。

河北北部两座重镇雄州、定州的守军,皆于五月中旬打开城门献城,数万守军抛弃两地民众南撤魏州,但割城议和使前往太原宣旨时,为太原守军所拒,目前还没有陷落敌手。

不过,由于赤扈人北撤,朝中很多士臣不再有迫在眉睫的威胁之感,突然想到还有“气节”这事来,有些事会阖棺而论的。

銆愯よ瘑鍗佸勾鐨勮佷功鍙嬬粰鎴戞帹鑽愮殑杩戒功app锛屽挭鍜闃呰伙紒鐪熺壒涔堝ソ鐢锛屽紑杞︺佺潯鍓嶉兘闈犺繖涓鏈楄诲惉涔︽墦鍙戞椂闂达紝杩欓噷鍙浠ヤ笅杞 銆

这时候朝堂再有要事召集群议时,主张求和的声音就少了许多、弱了许多,主

战派的声音也就变得更响亮起来,甚至还有言官弹劾王戚庸、汪伯潜等人乞和之举。

太原军民拒绝打开城门向赤扈人投降,执意坚守太原这事,朝中更是没有谁敢公开斥责太原守军抗旨不遵。

在同样的背景下,朝中当然更不会有谁会公然指责景王赵湍率守陵军渡河北上有违规制至于缨云郡主被劫到景王赵湍的身边,所有人都装聋作哑,似乎都恨不得忘了缨云郡主的存在。

一方面太原守军拒绝献城投降赤扈人,一方面太原作为河东第一重镇,战略地位极其突出,朝廷拟定新的防御策略怎么都绕不开太原。

月前的几次廷议,天宣帝的态度也倾向于先解太原之围,再议和战,甚至还颇为迫切,甚至寄望解太原之围能创造军事上的奇迹,对赤扈人予以重创,以彻底赤扈人打消南侵的心思。

这才有这次郑怀忠出任河东制置使,奉旨率部经太行径北上之事。

这也是朱沆所说的“见敌忧惧、敌去思功”。

作为最为坚定的主战派,特别是二十万军民坚守太原大半年,始终能守住底线不投敌,甚至拒绝奉旨献城,徐怀不能说不支持解太原之围。

然而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诸部兵马“迫切”去解太原之围,注定是大越在军事上即将再次遭受的一次惨烈溃败,很可能大越在黄河以北的军事反抗潜力会被彻底的摧毁,从而致使汴梁的陷落势难避免。

看清楚这些,徐怀才真正认清楚,什么叫历史的轨迹不可扭转。

他能反对去解太原之围吗?又或者说他个人的反对有意义吗?

“敌近心惧、敌去思功,如此惶惶,怎谋大计?”景王赵湍听朱沆提及月前几次廷议,竟然连议和派都迫切想解除太原之围后再议和战,也是相当的震惊。

此时的景王,已不是半年前刚出汴梁遇敌之时,在众人辅佐下统领守陵军守巩县、渡河北上,他对天下形势、攻守和战以及大越朝野的真实情况有真正的认识与思考。

倘若说朝野一心、诸军将卒都能齐心协力与虏兵作战,大越在郑州、汴梁、泽州、魏州以及蔡州、宋州总计集结有四五十万兵马,先重新在河东、河北中部地区建立有效的防御,并最终解去太原之围,是能做到的。

问题是这一切前提根本就不存在,而赤扈人目前的部署,就等着大越兵马仓促去解太原之围。

шωш ⊙Tтkan ⊙C○

钱尚端、邓珪、张辛等人了解到朝中形势最新的微妙变化之后,神色也都凝重起来。

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图之第一百九十五章 夺寨第四十四章 请守第八十三章 争先第二百一十六章 潜伏第二十二章 拙计笨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师第一百零六章 义军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二百零一章 大势失去第七十三章 澜起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三十七章 假痴不癫第一百四十五章 离别第一百五十八章 当务之急第一百二十四章 各执己见第九十六章 放归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说恩义第一百六十四章 侨置第五十一章 借刀杀人计第七十八章 乱夜第二十二章 军使请上座第七十章 丰月楼第九十二章 噩耗频传第一百五十九章 军侯莫怪第二十七章 决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击第二十六章 水攻之策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营第四十一章 焉无虎威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旧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计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择第十七章 换血第九章 少年奸计第十三章 聪明误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脸第一百二十八章 残兵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谋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二十三章 黑锅能否习惯第六十五章 风光各异第一百六十一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储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传信第一百三十一章 萧林石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八十三章 铁桥第一百零八章 狩猎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二百三十三章 补给线第三十五章 城头第一百零三章 风雨茅津渡第八章 柳林之内有堂奥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五十九章 铁桥第七十章 送别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转第一百五十八章 驰援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一百六十八章 张目一百三十一章 算计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袭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四十五章 将计第八十三章 铁桥第五十八章 不与之谋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脸人第二十九章 迂回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气第一百七十四章 误会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离别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五十三章 疏影横斜藏踪第四十五章 临战第二十七章 决定第九十六章 请援第七章 撤离第十五章 登城第七十章 送别
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图之第一百九十五章 夺寨第四十四章 请守第八十三章 争先第二百一十六章 潜伏第二十二章 拙计笨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师第一百零六章 义军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二百零一章 大势失去第七十三章 澜起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三十七章 假痴不癫第一百四十五章 离别第一百五十八章 当务之急第一百二十四章 各执己见第九十六章 放归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说恩义第一百六十四章 侨置第五十一章 借刀杀人计第七十八章 乱夜第二十二章 军使请上座第七十章 丰月楼第九十二章 噩耗频传第一百五十九章 军侯莫怪第二十七章 决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伏击第二十六章 水攻之策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营第四十一章 焉无虎威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旧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五十六章 借兵之计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择第十七章 换血第九章 少年奸计第十三章 聪明误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脸第一百二十八章 残兵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二十八章 破冰之谋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二十三章 黑锅能否习惯第六十五章 风光各异第一百六十一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储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传信第一百三十一章 萧林石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八十三章 铁桥第一百零八章 狩猎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二百三十三章 补给线第三十五章 城头第一百零三章 风雨茅津渡第八章 柳林之内有堂奥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五十九章 铁桥第七十章 送别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转第一百五十八章 驰援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一百六十八章 张目一百三十一章 算计第一百三十章 初附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袭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四十五章 将计第八十三章 铁桥第五十八章 不与之谋第六十六章 退路之思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脸人第二十九章 迂回第七十二章 少年心气第一百七十四章 误会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离别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五十三章 疏影横斜藏踪第四十五章 临战第二十七章 决定第九十六章 请援第七章 撤离第十五章 登城第七十章 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