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内部隐患

大同军忽然举起反清的大旗。山西的局面就已经糜烂,阿济格不得不抽调北线的兵力疲于应付。尤其是丁乙率乙字营和两个地支营兵临普铜关的时候,八旗兵更显得进退失据。

首先是试图抽调胡甲一线的人马护卫侧翼,当胡甲大战正式展开的时候,又试图放弃普铜关去增援主战场。一来一去就耽误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其中三千多人不停的在路上来回奔走,其实根本就没有完成任何有效的战略动作。

当普铜关方向还在死守的时候,当抽调出的机动兵力还在朝令夕改的调动中不知所措的时候,胡甲正面最先被路涧突破。

这场战斗是双方争夺晋中门户的一个关键,列阵的双方也都是精锐力量。但是这场事关阿济格生死的大战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惨烈,无论是赴死军还是八旗精锐,死伤都极为有限。

严格的说,路涧并没有实现对清军的重要打击,也远没有将敌人打的崩溃的地步。

八旗战兵崩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吴三桂也反了。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吴三桂的精锐铁骑突进到山西,从永州到临县这样一个宽大的方向上,几乎是被吴三桂的人马同时突破,然后明车明马肆无忌惮的摆开正面横扫的姿态,大举东进。

虽然阿济格也对吴三桂最了防范,可本身就捉襟见肘的兵力让这种提防薄弱的象是纸糊,根本就很难对蓄势待发的吴三桂构成任何实质性的迟滞。

一举突破的吴三桂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以席卷之势在一个昼夜之内突进百十里,兵锋直接太原。

其实从突破了最初的屏障开始,整个晋中就已经再没有了任何有意义的险要之地,就算是有相当兵力也不可能在这么仓促之间构建什么防线,何况阿济格早就没有兵力了。

所以赴死军西路军的当面之敌不敢再做什么死守,而是在抵抗一阵之后仓皇撤退。

姜瓖和喀尔喀蒙古部,再加上南边的赴死军,摆开的就是一个三英战吕布的局面,让阿济格部手忙脚乱,最后的覆灭已经是时间问题。而吴三桂的突然杀入,则是压垮清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尤其是难免和路涧对峙的清军,唯一的出路就是飞速后退去和阿济格汇合,否则就是被全歼的结局。

消灭敌人断后的力量之后,路涧并没有踩着八旗战兵的脚印穷追猛打,而是回头去解决身后沁州。

老神棍装神弄鬼的把戏唱不了多久,不可能把沁州的敌人欺骗太久,必须回过身子把后面的麻烦解决掉。

对于吴三桂的再次反水,李四是半点也不感觉意外,这太正常了,他吴三桂现在若是还不反,那是不正常了呢。

对于姜瓖和吴三桂这些有莫大实力的藩镇来说,不管他们脑袋上顶着是哪个主子,都不可能真正效忠。时局一边。他们变的比谁都快比谁都狠,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国家利益,对这些人而言,都是说说而已,都是当作抹布使用的。只要能确保他们的利益和地盘儿,这块抹不也就更不值钱了。

李四甚至可以断言:无论是吴三桂还是姜瓖,都不可能全面参与到反清当中,只要确保他们的地盘之后,立刻就会隔岸观火准备做收渔翁之利了。

姜瓖和满清是有杀子之仇的,多铎斩了姜瓖的儿子姜之升(前文曾提及,是在扬州大战中——作者按),这也是老狐狸起兵的一个借口。也仅仅是个借口罢了,要不是时局的改变,多铎就是再杀他几个儿子,他也不会起兵反叛。

至于姜瓖的代言人,那个子虚乌有的大明宗室代王,完全就是一个傀儡而已。

相对于吴三桂的起兵动机,李四甚至没有关心的必要,反而对这个一反再反再再反的吴三桂的起兵借口有了一点点儿兴趣。

要说吴三桂打起的旗号,可比姜瓖高明的多。

“为大明崇祯天子复仇”的幌子怎么看怎么有意思,崇祯皇帝早死的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才想起复仇未免太晚。而且众所周知的是崇祯算是死于闯军之手,就是复仇也和清军没有最直接的关系。

可吴三桂高明也就是高明在这一点儿上。

吴三桂献山海关放满洲人入关,也是打的这个旗号,一路追击李闯也是用的这个旗号,这是吴三桂一贯使用的幌子,当然就是他自己也不可能真有这个打算。

吴三桂这样的人物,把脸皮当抹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可以做出一幅痛心疾首的样子,说当初是借满洲兵为天子复仇的。而且满洲入关的时候也确实使用的是这个堂而皇之的旗号。只是他吴三桂没有看清楚满洲人的狼子野心,为主复仇心切之下,被满洲人给利用,现在幡然醒悟了云云。

这个旗号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面子上这些东西,关键之处就在于“崇祯天子”这四个字上。崇祯是怎么死的全天下都知道,和反贼是有莫大的牵连。要是为崇祯报仇的话,肯定是要找反贼下手的。

现在哪里还有反贼?四川呗。

四川的张献忠已经露出了疲态,和豪格数战不胜,到时候吴三桂大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川剿杀反贼,“顺便”把已经两败俱伤的豪格和张献忠一锅端,再“顺便”把四川也纳入囊中……

还有一点,这就是吴三桂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吴三桂是为崇祯天子复仇的铁骨铮臣,南都的兴武小皇帝的崇祯天子的嫡血大统继承者,这也等于是变相的承认了兴武小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时把他吴三桂自己抬高到了一个高度。我是为你老子报仇的,你总不能不承认我吧?

只要兴武小皇帝那边承认了,吴三桂就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的“镇守”川陕,甚至整个西北。莫说江南朝廷没有力量把他吴三桂怎么样了,就是有那个实力,中间还隔着赴死军和山西呢。

可以想象的到,兴武朝廷对于吴三桂的承认是一个必然,这么一来,他吴三桂就是西北王,就是真正的土皇帝了。到时候,就是素有天下第一强兵之称的赴死军,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

对于吴三桂的幡然悔悟,南都朝廷方面的反应多多少少就显得有点迟疑了。

甲申年间,闯军进犯之际,大行崇祯皇帝曾诏令吴三桂回师勤王。可就是这个吴三桂在路上磨磨蹭蹭,一直到闯军兵临京师,不仅没有进京勤王,反而掉过头去跑了。

同样是这个吴三桂。献山海雄关放鞑子进入,引出的事端就不必说了,全天下人都是有眼珠子的,早就看的清清楚楚。

这时候吴三桂叫着嚷着要给大行皇帝复仇,早干什么去了?

受形势所迫,同时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这才打起为崇祯复仇的幌子,就是三岁娃娃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在经历了最初的迟疑之后,朝廷还是出了明令。

在明令当中措辞严厉的斥责吴三桂有眼无珠,竟然被鞑子的小小伎俩所蒙蔽,做下千古恨事。好再大行皇帝在天有灵,感召吴三桂“幡然而悟”。当是朝廷用人之际,“特旨允其戴罪立功,暂领本部继续追剿敌寇,功过容后再议”云云。

其实朝廷的诏令也就是个表面儿上的玩意儿,不可能真的起到什么作用,除了在名义上收归了陕西和甘东之外(那时候宁夏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作者按),得不到什么真正的实惠。

就是到了现在,朝廷也弄不明白现在的吴三桂究竟有多少实力。在这个动辄就号称多少多少万人马的混乱时代,又隔着万水千山,想要知道对方的底细还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管吴三桂的“幡然悔悟”究竟有几分是真的,可他反清的举动是真的不能再真了。尤其是现在赴死军已展开全面进攻的大背景下,杨廷麟的王师也有所成就,正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故道)……

不管从哪个层面上看,起码从名义上归属大明朝的军事力量占据了绝对的主动,并且一再前进,形式真的是一派大好。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消停过的东林人士,尤其是活跃是在民间的下层东林人反而更加活跃。

即使是在形势空前恶劣的时候,就算是在万马齐黯的那个时刻,东林的热血学子们也从来就是主站的,而且是力主决战。一个个东奔西走上蹿下跳,一群群慷慨陈词热血沸腾,呼吁人们参军入伍,大肆抨击朝廷中的稳固派,调门起的那叫一个高。除了没有真正的参战之外。叫喊决战的声音比前线的将士还高,仿佛就是这繁华兴盛的江南之地也能杀死几个鞑子一样。

可书生们自然有书生的价值观。

几百年来,学子们所受的圣人教诲就是以手中笔为刀剑,以案上纸为战场,鼓噪唇舌摇旗呐喊。在后方掀起风潮搅动朝局,这才是一个斑斑大才的圣人门徒的价值所在。至于列阵厮杀两军对垒,那是武夫们应该做的事情。至于经纬天下的文人,只要指出前进的方向,喊出决战的口号。剩下的事情就由武夫去做好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让鞑子灰飞烟灭,这是真正的风流勾当。真正说起浴血疆场,未免太掉文人学子的身价了。

因为局势的好转,尤其是各路大军纷纷传来捷报,光复国土再现盛世繁华的景象似乎已在眼前了。这当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学子们的功劳,要不是他们这么卖力的叫喊,要不是他们这么搅动,能有几天的大好局面?

几个在朝中任职的东林骨干慷慨解囊,包下了临江楼上下三层,开起了所谓的“庆功大会”。

两浙、福建、赣东甚至更远的东林党人都收到了请柬,至于南都城内,更是请柬漫天飞的局面,只要稍微有点名气的,都在邀请之列。

能在这么大的场面中接到请柬,就证明了清流的身份,更是对自己的一个认同,能在天下学子面前捞点儿光彩,谁肯不来?

就是那些早就叫嚷着要归隐山林与鹤鹿同老的所谓“遁世高人”,也巴巴的赶了过来,唯恐错过这一清流盛宴。

就是那种没有多少名气,整日在江南百无聊赖的读书人,也是闻风而动。齐齐往南都汇合。

短短几天的工夫,临江楼附近的客栈家家爆满,堪比开科选士一般热闹。如此一来,可把那些开店的卖饭的店家给乐坏了。

这些穷酸虽然口袋里也没有多少钱,可多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菜要佳肴酒要极酿,仿佛表现的寒酸一点儿也会掉了他们的身价。寻常的一尾草鱼改名为“清风鱼”,就能卖出多一倍的银子,江南随处看见的状元红兑一半的凉水,然后称为“盛世状元红”,反正这些死读书读死书的家伙也尝不出来。这钱,太好赚了。

这种既捞名声又露脸面的事情自然得是钱谦益钱老大人的首尾,这事情本就是他最先发起的,还能少了这个重量级的人物?

今天的钱谦益钱老大人一身白衫,衣裳上都熏了香的,腰里还挂着锦囊扇袋,头发梳理的一丝不乱,不住的朗声大笑着,仿佛还是二三十岁的风流郎君一般。

从辰时到现在,已经一个半时辰了,钱谦益一直都在不停的拱手为揖,不住嘴儿的说着“久仰”之类的客套话。其实呢,很多面孔根本就不知道来者究竟是何方神圣,更谈不上什么久仰了。

不过被这么多人称为“宗师”,受万人瞩目的这种感觉真的然钱老大人很受用。

越是这样,那些个东林人,尤其是那些籍籍无名的读书人,更是拼命的挤上起来,说什么也要和钱谦益这个东林风头人物寒暄几句,然后报上自己的名号,听着钱谦益说一声“久仰”才肯心满意足的离去。

能被东林领袖说一声久仰,绝对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回到家乡之后也是吹嘘的资本。说不准哪天,还能用上钱谦益这个“座师”呢。

读书人里头的事情,还不就是为了找个好座师谋个好出路么,要不然读书还有什么用?

估摸着时候也差不多了,钱谦益和几个老东林碰了碰头,这才站立在厅堂正中大声的清咳几声,以表示他要说话了。

“肃静,肃静……”

“座师要有所训教了,都听着。”

在几个好事的读书种子的维持之下,嗡嗡作响的厅堂逐渐安静下来。

刚才还闹闹哄哄互相寒暄客套,忽然这么一静,还真有几分气势。

现在的钱老大人站在最中央成为所有人瞩目的焦点,钱谦益很满意这样的效果,再次清咳一声,做个罗圈儿揖,仿佛是大喊一般的说道:“诸位,诸位都是圣人门徒,乃我国朝栋梁,天下希望之所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辈久受圣人教诲,朝廷危亡之际,皆披肝沥胆东奔西走……”

“今各路大军正行攻取之事,建奴跳梁再难当我天威之一击。山河光复社稷再兴,已是指日可待,特与诸君同贺之……”

钱谦益和几个东林首脑皆是高举酒盏,四下环敬。

周遭的读书们正听的气血上行之际,看老大人要以酒为贺,登时就有点儿乱了。离桌子近的立刻就抄起酒杯,拿起来之后才发现是个空杯子,又火急火燎的找酒壶……

没有摸到酒杯的则是干着急,不住的催促身边之人:“兄台速饮,我尚要借杯一用……”

“老大人还未曾饮,我辈如何敢先?”

“……”

端着酒杯子好半天,下面还是乱糟糟的一片,钱谦益干脆也不等了:“为光复社稷,为再开盛世,满饮!”

颇为豪迈的一饮而尽。

周遭的人们也是跟着往肚子里灌酒,直到钱谦益把杯子放下,还有年轻的书生在找杯子……

“今为东林复社之集,天下士林风云际会,往来者皆为一方鸿儒。”钱谦益这么一说,所有的人的骨头都轻了三两。不管是不是有名气,好像都成了“一方鸿儒”。

“鸿儒之说实不敢当,不过是久受圣人教诲熟读经史子集而已……”这种装模作样的谦逊还不如直接承认自己脸皮厚呢。

“如今天下初定,旋即可开盛世繁华,正是我辈大展才学之时。”钱谦益再次拱手:“吾等已合诸多同僚,联名上奏,恳求朝廷早开科举之事,以真才实学选拔俊才英杰,想来朝廷不会不允。若是如此,今秋就是大比之时。届时诸位有志报效者,可一展胸中锦绣,金榜题名寻常事尔……”

朝廷要开科选士了?这可真是太好了。

学子不盼望个别的,整日里想着盼着的就是能够再开科举,好晋身仕途。

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寒窗苦读,为的是个什么?还不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还不就是为了当官求财的做人上人?意思是这么意思,话是不能这么说的。在读书人嘴巴里,科举可不是为了当官儿,而是为了报效朝廷。

从弘光朝到兴武朝,虽然也没有多少时间,可就是没有开过科举呢。不开科举不选拔人才还叫什么朝廷?

尤其是这些年来,战乱频频,各地的地方官员死的死跑的跑,空出来的位子数也数不过来。随着朝廷在军事方面的一再胜利,那些占领区也需要人去治理,这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实缺,立刻就可以外放的官职。牧民之事,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夫做不来,他们也就是能打打仗而已,这治理天下的本事还得是看读书人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场的诸人当中哪个不是把论语都翻烂了?治理天下自然是游刃有余。

弘光朝的时候,读书种子们还期望着这个江南小朝廷能够开科,可弘光朝短命的很,眨巴眼儿的工夫就没有了,连个浪花也没有翻腾起来。

眼看这后来居上的兴武朝已经逐渐稳固,更是显露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尤其是在这种眼看着就要光复故国的情况下,读书人想要做官儿的心思一个比一个热切。

嘴里喊着淡泊名利甚至是傲笑山林,可又有几个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些的?要不是为了当官儿,谁稀罕读那些子曰诗云了?就是那些自称要归隐的老家伙们,也不过是因为没有门路和机会,这才故意做出清高的姿态。只要朝廷露出一点儿要启用的意思,他们蹿出来的比谁都快,恨不得立刻就能为“朝廷效力”。

钱谦益虽然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职,可好歹也是三朝元老,联合起一竿子人的话,说话还有一点点儿的分量。尤其是开科选士这种事情,本就是为了朝廷选拔人才的好事儿,朝廷里头没有道理不允。

对于读书人来说,再开科举绝对不赶走鞑子还要重要百倍。

赶走鞑子听着虽好,毕竟是天下人的事情。可科举这种事情可是干系到切身利益的,而且最大的利益。

尤其是对这些还是白丁的读书人而言,要是有门路的话早就托门子走关系的挤进官场了,还用得着在这里鬼魂?正是因为身后没有势力身前没有关系,才不得不把所有的希望放在科举上头。

钱谦益撺掇……不能说是撺掇,应该说是促使。钱谦益老大人极力促使朝廷快开科举,这对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是一个最大的好消息。

读了半辈子的书,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虽然经常唱几嗓子高调,可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甚至还要倒贴盘缠。比如说来南都一趟,就要把家里老母亲辛辛苦苦织造的布匹变卖掉,要不然就没有脚钱。

要说别的,读书人肯定是不行。可要说是做八股,这些人都是行家里手,一个赛一个的厉害。花团锦簇引经据典的文章随手就能做出几篇来。

钱老大人这么一说,众人顿感前途一片光明,高中三甲虽不敢夸口,可要说说弄个举人老爷啥的当当还不如探囊取物一般?

钱谦益给立刻就成了在场所有人,甚至是天下读书人的眼里的好人,因为他给了这些人一条光明的大道和一个希望。

“切勿欢喜的过早。”万众瞩目的钱谦益可没有这些年轻的读书人这么单纯,开科选才这样的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是重中之重,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的事情:“如今朝政为学官把持,这些学官倚老卖老,自以为是首拥之臣,便把持各部各司,早已架空了天子圣君。如今开科已成潮流之所向,估计这些老学官们也难以逆转,可他们要是在科举之中营私舞弊,我等也断断不能坐视束手……”

如今文禁言禁都开了,也就没有了因言而罪的忌惮。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尤其是东林指摘人物风评政事的传统之下,说起话来愈发的肆无忌惮,就差指名道姓的说哪个哪个是奸佞之臣了。

不管什么世道,科举里头的黑暗之事都不曾少过。多少寒门学子虽有满腹经论,却被排挤在金榜之外,庸庸碌碌了此一生。

对于探摸或者渎职这样的罪行,读书人虽是口诛笔伐,可最恨的就是在科举之中上下其手的那种人,因为这堵死了他们晋身的路子,伤害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容忍。

朝廷里的局面确实有向老学官们倾斜的意思,无论是中枢还是军机,甚至各部各衙的要害部门儿,都是老学官的人在把持。曾经也出力不少的东林人除了摸到一点边边角角的闲散官职之外,基本就没有得到什么实惠。

眼前的钱谦益钱老大人身负清流之望,隐为东林领袖,就算进不了中枢军机,最低也得是个尚书的缺,要是补个侍郎都委屈。可现如今呢,四品的书官儿而已,连上朝的机会估计都没有多少。

照这么下去,东林人迟早被排挤干净。那些学官为了进一步把持军、政大局,肯定会在科举中安插他们的自己人。至于这些一腔热忱满腹锦绣的“斑斑大才”,都得靠边儿站。

一想到这些,读书人就是再有涵养再怎么斯文,也忍不住的齐声大骂。

钱谦益等人只是冷眼旁观,等这些人的情绪上来了,估摸着火候也差不多的时候,这才双手虚按,示意众人肃静。

“如今圣君身旁小人环伺,正是我辈奋发之时。可我等无权无势,何以抗之?”钱谦益环视众人。

下边儿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世道就是这样,究竟的是实力。你就嗓门儿再高,把临江楼的顶棚都掀翻了,又有什么用?怎么对付那些大权在握的老派学官?

喊口号肯定是没有用的。

“何以抗之?”钱谦益再次提问,声调低沉的出奇,似乎是在问在场的所有,又是在问他自己。声调陡然提高,钱谦益大喊道:“唯有合力同心,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团结起来,扎成堆儿抱成团儿,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千千万万个读书种子汇集成滔天大浪,才能直达圣听,清除圣君身侧的阴翳邪气……”

“对,对,咱们要团结起来。”

“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谁也挡不住,谁也不敢挡。”

“咱们这就去叩阙请愿……”

本就热切的学生们受了钱谦益这么一激,顿时就鼓噪起来。更何况还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前途?

“我的意思呢,也和几位德高望重的同僚商议过了,就是成立东林社,按照地域划分成十三个分设……”钱谦益绕了这么大的圈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老夫不才,暂为东林社之社首,待有才德兼具又足以领袖群伦之俊杰之后,老夫必然让贤绝不贪恋,诸位以为如何?”

从东林出现之初,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甚至连组织也算不上,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和利益而已。后来党争纷起,也没有出现一个实质性的组织。如今的钱谦益就是要把这个松散的东林组建成一个真正的组织,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组织。

其实钱谦益和几个自认有功又不得志的官员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并且一直在筹划把这个想法付诸现实。近来这件事情得到了两浙方面的支持,才借着这个机会正式提出。根本的根本当然不可能是为了天下读书人的福祉,绝对是另有目的。

但是这些死读书的学子们哪里能知道这些深而有深的东西?一听了钱谦益的提议,立刻就是一哇声的叫好:

“我等团结如一,力可断金。”

“钱师为社首,实至名归。”

“好,”钱谦益大赞一声:“既然诸位如此器重,老夫就勉力一试,暂为社首。也要为天下的圣人门徒争这一回……”

很快就有人把单子分发下去,十三个分设的详细构成、东林社的上下构置等等一目了然。

“今日东林社初立,再饮以庆。”钱谦益带头喝了一大杯,下面又是闹闹哄哄的好一阵子,中间还挤到了板凳什么的,发出很不协调的刺耳声响……

“入社事宜稍后办理,诸位入社之后,当以我东林社团之大局为重,尽心竭力发展谋取……”鼓励的场面话儿说了不少,钱谦益再次抛出一个很是香甜的诱饵:“至不济也要谋个考官之职,不能让那些个幸进小人堵了我寒门学子的出路。”

科举之事,一般都是一主两副三名考官。主考官自然是做主拿总的,可副考官也不全都是摆设,若有异议,主考官也不能强行通过。

若是大伙儿尽心,给钱谦益谋了个考官的职位,哪怕就是个副考官,也等于是在选拔人才方面给东林人开了一个口子。

东林社社首若是做了考官,不用说也是这些人的福音。谁还不抢着争着的入社?

能有一个座师当考官,这里头的利害关系可就大到了天上去。只要能有几个东林新人通过这个路子晋身仕途,以后大伙儿的路子可就宽阔的多了。

谁还能不明白这里头的道理了?

在一片嗡嗡如万蝇齐舞的乱声当中,东林社算是正式成立了,钱谦益这位几起几落的东林领袖正式成为社首。

主要的事宜算是完成,剩下的就是钱谦益这个社首和几名骨干举杯共庆,周遭的那些地方名流和风望人士也是欢喜的很,饮了一杯又一杯。

可不就是应该欢喜的么,眼下的鞑子已经不成什么气候了,赶出关外也就是转眼就能看到的事情。战事一了,紧接着就是安抚地方展布民生的事情,这些可都是文人的拿手好戏。要是不这么提早准备,朝里朝外的大权实权还不都给那些学官们刮分了去?

可那些学官深得天子信赖,不是说话就能扳倒的,也只有集合下层的力量再次形成风潮,或许才能分到一点权利。

兴武小皇帝被以前的弘光帝现在的福王软禁在兴善寺的时候,东林可是出过大力气的,甚至在太子登基的过程中,东林人也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可事情完了,一把子力气也卖在那里了,风险同样没有少担了,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实惠和好处,叫人如何能够平心静气?

眼看着圣天子和学官共治天下的局面日趋稳固,谁还记的东林这匹老马?再这么下去,东林人就只能被一点一点的边缘化,直到彻底出局为止。

这个时候要是再不争点儿什么,可就真的是来不及了。

要说结党而争,东林绝对是一把好手。

把东林实质化,不仅仅是他钱谦益的意思,也同时得到了一些在朝官员的认同,这中间自然也少不了两浙方面的支持。

眼看着一个个被鼓动起来的读书人争抢着报名入社,拿着个纸片子欢天喜地的模样,钱谦益也是志得意满,仿佛见到了自己桃李满天下的盛况,仿佛见到了自己的学生一排排一列列站立在朝堂之上的英姿……

要是这个事情成了,即便是百年身后,也少不了文人领袖的盛名。

一直闹腾到天色擦黑,各地蜂拥而来的学子们这才渐次离去,热闹了一整天的临江楼这才逐渐安静下来。

毕竟是有了年纪,身子骨大不如前,折腾了这么一整天。钱谦益也累的如同磨过三斗谷子的老驴,通身的骨头架子都要散落一般的酸疼。

迈步出了临江楼,迎面的冷风一吹,刚才的暖意和热切顿时就下去一大半儿,仿佛还冬日一般的风寒侵骨,忍不住的打个哆嗦。

想不到外面竟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雨水,虽然不算大,可也是绵绵密密,远望之下,街道上弥漫的都是若有若无的潮气,就连已经亮起的灯笼都显得是那么昏黄晦暗……

街角处,一倩影手持油伞正翘首期待,钱谦益知道那是柳如是,紧跑几步过去,溅起的污泥把白袍子都弄的星星点点……

远处还有许多学子正找地方避雨,身影是何其狼狈……

第205章 生机和转机第90章 似是而非的道理忽悠人第5章 共同致富第148章 你看我们多齐心第196章 生死之间(3)第13章 木之本水之源第68章 多情环哇多情环第1章 崇祯年间的烟民第105章 左跑跑的凌波微步第128章 倾尽全力最后一击第212章 代价第129章 金玉碎而沟壑平(1)第101章 你怎么在这里?第169章 底牌第172章 变数第76章 不,没有花瓶,绝对没有第18章 利益和野心的结合第101章 你怎么在这里?第70章 最后的絮叨第84章 这里的人们很好战第43章 最后的君王第85章 通道一定要打开第62章 日月长照鲜血满地第158章 各有心思三两片第140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第69章 打跑了劫匪我就是抢劫的第70章 最后的絮叨第164章 识字了吧第15章 检验蝴蝶第87章 小萝莉的婚嫁事第46章 小小逆流第107章 最血腥的一天(1)第25章 他们说去死第228章 算是做到了吧第223章 神魔同道第188章 其实早就注定了第182章 搬家第212章 代价第217章 战战和和第66章 血对血,牙对牙第138章 三天和五天的差别第146章 水混才好摸大鱼第152章 一缕发 三千血第44章 托孤之重第64章 怎么狠怎么来第140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第207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23章 狰容初露第198章 掩盖的目的第72章 胆子大的都能包天了第109章 恐怖之烈第68章 多情环哇多情环第120章 逆风扛大旗第229章 大结局第117章 我就知道你是硬骨头第102章 底层力量真的有用?第95章 你心知来我肚明第10章 老办法也有效第185章 古今辉映第46章 小小逆流第173章 金无足赤第101章 你怎么在这里?第178章 大帅的评语第143章 以后不胡来第203章 渔翁之利第56章 他不是大善人第182章 搬家第98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25章 他们说去死第223章 神魔同道第187章 都谈利益第58章 乱象纷呈第204章 分分和和第97章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25章 他们说去死第125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第88章 补铁锅第164章 识字了吧第76章 不,没有花瓶,绝对没有第11章 情窦初开,绝对是情窦初开第66章 血对血,牙对牙第85章 通道一定要打开第72章 胆子大的都能包天了第74章 该胆大的时候没有胆大第39章 大年初一头一天第58章 乱象纷呈第105章 左跑跑的凌波微步第226章 民风在变第33章 山寨版战略家第156章 又砸又补一大锅第205章 生机和转机第59章 大火无湿柴第219章 真正的底气第23章 狰容初露第96章 我容易嘛我第155章 收保护费第162章 宁静的太多了第29章 我想要你的权利第185章 古今辉映第215章 连环炮
第205章 生机和转机第90章 似是而非的道理忽悠人第5章 共同致富第148章 你看我们多齐心第196章 生死之间(3)第13章 木之本水之源第68章 多情环哇多情环第1章 崇祯年间的烟民第105章 左跑跑的凌波微步第128章 倾尽全力最后一击第212章 代价第129章 金玉碎而沟壑平(1)第101章 你怎么在这里?第169章 底牌第172章 变数第76章 不,没有花瓶,绝对没有第18章 利益和野心的结合第101章 你怎么在这里?第70章 最后的絮叨第84章 这里的人们很好战第43章 最后的君王第85章 通道一定要打开第62章 日月长照鲜血满地第158章 各有心思三两片第140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第69章 打跑了劫匪我就是抢劫的第70章 最后的絮叨第164章 识字了吧第15章 检验蝴蝶第87章 小萝莉的婚嫁事第46章 小小逆流第107章 最血腥的一天(1)第25章 他们说去死第228章 算是做到了吧第223章 神魔同道第188章 其实早就注定了第182章 搬家第212章 代价第217章 战战和和第66章 血对血,牙对牙第138章 三天和五天的差别第146章 水混才好摸大鱼第152章 一缕发 三千血第44章 托孤之重第64章 怎么狠怎么来第140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第207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第23章 狰容初露第198章 掩盖的目的第72章 胆子大的都能包天了第109章 恐怖之烈第68章 多情环哇多情环第120章 逆风扛大旗第229章 大结局第117章 我就知道你是硬骨头第102章 底层力量真的有用?第95章 你心知来我肚明第10章 老办法也有效第185章 古今辉映第46章 小小逆流第173章 金无足赤第101章 你怎么在这里?第178章 大帅的评语第143章 以后不胡来第203章 渔翁之利第56章 他不是大善人第182章 搬家第98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25章 他们说去死第223章 神魔同道第187章 都谈利益第58章 乱象纷呈第204章 分分和和第97章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25章 他们说去死第125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第88章 补铁锅第164章 识字了吧第76章 不,没有花瓶,绝对没有第11章 情窦初开,绝对是情窦初开第66章 血对血,牙对牙第85章 通道一定要打开第72章 胆子大的都能包天了第74章 该胆大的时候没有胆大第39章 大年初一头一天第58章 乱象纷呈第105章 左跑跑的凌波微步第226章 民风在变第33章 山寨版战略家第156章 又砸又补一大锅第205章 生机和转机第59章 大火无湿柴第219章 真正的底气第23章 狰容初露第96章 我容易嘛我第155章 收保护费第162章 宁静的太多了第29章 我想要你的权利第185章 古今辉映第215章 连环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