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双璧陨落

“噼里啪啦——”

“嘭嘭嘭——”

天启十六年九月初五,当鞭炮礼花声在辽北大地响起,大明第一条超过一千里的铁路正式竣工。

耗时六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从北京北站经漠东省朵颜府,抵达辽东省沈阳府的京辽铁路全线通车。

大明选的这条路线并不好,如果选择的是从京城经过山海关,走辽西进入沈阳的路线,那京辽铁路根本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走关外的这条路线能够替大明实现关内与关外的串联。

京辽铁路的通车,代表从沈阳到京城,最短只需要二十个时辰,两天不到的时间,明军就能调动北直隶资源支援东北南部。

不仅如此,随着各条铁路的不断推进,眼下能够直达京城的省份已经有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湖广、四川、河西、东海等一京八省。

这代表了京城成为了各省的物资转运中心,加强了京城对于各地的控制。

驻扎在顺天府的上直十六卫军一旦需要出发,他们可以在短短十天内准备好,五天内抵达上述任意一行省。

朱慈燃见状,也转头责令:“把枪放下。”

这样的话从他口中说出,不由让人觉得他是不是在说谎。

他们骑着车到了军队的中军位置,让中军的南军士卒好奇地不停打量。

他这一举动,天下官员比死了亲妈还难受……

门被打开,出现在广州明军眼前的,是一群举着步枪,身着便服的人,他们不知道这是锦衣卫,于是纷纷举枪戒备。

曾经被努尔哈赤吭哧吭哧开垦出来的那些田地,眼下也被官府分发下去。

“南军都督府广州营参将戚武隆参见殿下,殿下千岁!”

十月十四,当广州的朱慈燃在拿到一周一报的《大明报》,并看到其首页内容多出来一个版块后,他的只觉得头晕目眩,却是再也看不进去其它。

“既然如此,那请殿下与末将处于中军位。”

不仅仅是婢女们,就连黄龙本人都呈怀疑态度:“天天吃肉?哪有这么好的地方。”

他突然觉得,自家这一脉似乎对戚家的第三代没有什么影响。

尤其是南直隶,在京辽铁路通车的半个月后,大明第一条长江大桥修成,北京火车可以直抵南京郊外。

“是!”刘顺作揖应下,看了一眼戚武隆,没有说什么,而是安排锦衣卫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在锦衣卫收拾的时候,朱慈燃也和善的笑道:“小国公比我想的还要年轻。”

想到这里,朱慈燃刚想叫刘顺他们来议事,结果他们所居住的院外突然响起了甲胄声。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其它铁路的不断修通,中枢可实际控制的范围会不断延伸,不断地加强中枢力量。

“王叔派来的?”朱慈燃微微一愣,戚武隆也作揖回答道:

“万岁有旨,请殿下带着圣旨赶赴忠州吊唁,并宣旨加封武隆伯、石柱伯为侯。”

他路过四川时,本准备去成都府拜见秦邦屏和秦邦翰,结果却得知二人回忠州养病去了,无奈只能错过。

戚武隆看了看朱慈燃的肤色,觉得这样的肤色,不敢说别的什么,吃苦应该是可以的,所以提出了现在出发。

在他头疼的同时,刘顺等人手脚麻利的收拾了东西,闻言的朱慈燃只能回到现实:“既然这样,那出发吧。”

这里已经准备好了一辆马车,但朱慈燃见到后却连忙摆手道:

“我有车,就不乘坐马车了。”

为什么当初他们不能配合好一些,林丹汗不能快一些。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本来应该在这次出行里,尽可能替自己父亲拉拢秦戚两家,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盒子被解开,戚武隆双手托住,朱慈燃见状也率先作揖,随后才小心翼翼打开了盒子。

吃完一碗酥山,黄龙将空碗放在了旁边婢女托着的木盘上,而坐在他对面,刚刚从旅顺港返回的李旦则是微微颌首,但随之又说道:

“殿下那边,似乎开始忙着加强朝廷在地方的控制了,瞧这架势,恐怕距离就藩也不远了。”

“不是本侯舍不得离开大明,是殿下没有就藩前,我不放心离开。”

从京城运送至吉林县的二十吨白菜,只在一个时辰内就被抢购一空。

“就藩……”听到就藩二字,黄龙就本能的脸色难看了起来。

如果说这还只是皇帝个人行为,那如果将皇帝换成都察院的官员,整个江南地区的士绅官员就该颤抖了。

如果他们把朱由校解决了,那现在就没有那么多糟心事了。

天天吃肉,人人吃肉……别说辽东侯府,就是皇宫也做不到。

“家父婚配有些晚,因此末将稍微年轻了些。”戚武隆不卑不亢,倒是和朱慈燃印象里,自家叔父所说的戚金脾气有些相似。

两千一百里的距离,只需要二十六个半时辰就足以抵达,这让原本天高皇帝远的南京城和江南地区,成为了北京“脚下”的一个地区。

“今年瀛洲就会先迁移十几万劳改工过去齐国,后续四年也会陆续迁移,直至劳改工迁移完毕。”

虽然只是大白菜,并且价格比起其它三季的偏贵,但对于冬季几乎没有太多菜吃的吉林县百姓们来说,这些白菜可以说是他们冬季唯数不多能吃到的蔬菜。

“你!”黄龙见来人是自己麾下的侯府百户,差点脾气暴起拿东西砸过去。

戚武隆作揖行礼,朱慈燃见状也微微颌首,他知道众人,这人是戚元功的长子,戚元功的左右手:

“有!”听到朱慈燃询问圣旨,戚武隆解开了胸前的结扣,这会儿朱慈燃才注意到戚武隆背上背着一个长条形的盒子。

“我听闻齐国金银铁矿遍地,齐王殿下选这里就藩,应该是做足了万全准备的。”

黄龙抓了抓自己的短须,李旦却皱眉道:“万岁不应该是最希望殿下就藩的人吗?”

确认了圣旨的真伪,朱慈燃合上了盒子,随后接过盒子递给了旁边的张修,紧接着他才对戚武隆询问道:“何时出发?”

“那是你不了解殿下和万岁的。”黄龙摇了摇头。

“忠州侯……薨殂了!”侯府百户作揖躬身,一句话让黄龙脑中一空,向后倒地坐在了摇椅上……

“殿下,收拾好了。”

他走出会厅,来到院里示意锦衣卫开门,刘顺见状,当即安排了一些锦衣卫戒备。

朱慈燃之所以提起戚元功,实际上想要知道,戚武隆的到来,是戚元功派的,还是他自己来的。

“按照瀛洲的消息来看,恐怕等到天启二十年左右的时候,齐国便能养民三百万。”

他虽然政治眼光不行,但眼睛却不瞎,朱由校对自家齐王那种不舍之情,他一个老粗都能看出来,更何况其它人?

“侯爷!”

如眼下,闲赋在家已经好几年的黄龙便躺在书房里的摇椅上,手里拿着碗“酥山”食用。

丰国公是戚金死前,朱由校和朱由检对他的册封,而戚元功作为长子,加上有军功,他理所应当世袭了这个爵位。

说到最后,李旦看了眼黄龙,发现黄龙在沉思后,他便没有继续开口了。

他们纷纷为自己的步枪装弹,而门口的两名锦衣卫见众人准备好,互相对视一眼后便打开了门。

只要皇帝想,他完全可以在三天内抵达江南,然后在三天内赶回去。

说白了,就是当地的野牛太多了。

取消固定的京察,改为顺天府都察院不定时巡查天下各地。

如果戚家都这样,那秦家呢?

不仅仅是白菜,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属于这个季节的商品都出现在了皇店的货架上。

略微燥热的书房里,吃口酥山让人心情欢畅,便是黄龙都不由的哼唧了几声。

【天启十六年十月初九,忠州侯秦邦屏薨殂于忠州,终年六十八岁,陛下于仲夏宫追封其为忠州王,谥号武壮,以亲王之礼下葬。】

这样的安排也就是说,朱由检将京察固定化,常态化。

只需出动百来人,就可以轻松收获够十几万人吃的牛肉。

朱慈燃心里明白,因此他看向了戚武隆:“可有圣旨在?”

“还是新鲜的!”

“下官询问了一下瀛洲的海军弟兄,眼下齐国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里面的锦衣卫见明军举枪,纷纷紧张的将手指头放到了扳机前。

只是他的想法还没有实施,侯府百户的一句话便让他大脑一片空白。

吉林县都能如此,更别提南边的辽东了。

这对已经习惯了一年只忙碌那么几天的江南官员来说,就好像头顶悬着一把刀,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刀会落下。

来到院外,朱慈燃才发现原本空无一人的小巷已经挤满了身着甲胄的南军士卒。

他去过印度厮当、南州、南洋、甚至利未亚的情况他也有听闻,在他看来,利未亚已经算物产丰富的地方,但该地疟疾横生,能够耕种的土地不多,而且上面的一种长得像马的牛,也不过几十万头罢了。

“这……”

当黄龙埋怨着林丹汗的时候,府里的一名将领一路小跑闯进了屋里。

年轻将领在目光扫到皮肤梭黑的朱慈燃时,立马转身破口大骂,示意所有明军把枪放下。

一时间,朱慈燃感觉到了自家的处境到底有多么艰难。

“真有这种地方?”黄龙摸了摸下巴的胡须,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他的态度有些冷淡,这让朱慈燃心里有些不好的预感。

“家父也不知道殿下来了,是齐王殿下下发令旨,让家父派末将前来拱卫殿下的。”戚武隆解释了一下他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李旦见黄龙脸色难看,也不免安慰道:

倒是黄龙,他在想了想后还是说道:“齐国要去,不过得观看观看再去。”

“有车?”戚武隆疑惑开口,但他很快就看到了被锦衣卫推出小巷的那辆四轮人力车。

朱慈燃故意说着一些亲近的话,戚武隆听后却只是点了点头,附和道:“让殿下劳烦了。”

秦家一下子薨殂两位侯爷,剩下撑场面的也就只有武隆伯秦民屏和石柱伯秦良玉了。

黄龙猜到了李旦的心思,反问了李旦一句,李旦闻言也张了张嘴,却最后没能说出些什么。

戚武隆害怕骑这车太慢,以至于拖累了行军速度,不过朱慈燃却笑道:“一日走一百里不成问题。”

他推开屋门,寒风刺骨的吹入屋里,让李旦和黄龙乃至一群人纷纷哆嗦了起来。

戚武隆让兵马退出了小巷后,带着朱慈燃他们来到了广州城的一条辅道上。

整齐的甲胄声让刘顺等人心里一紧,连忙跑来了会厅,但朱慈燃却很冷静的抬手示意他们别慌张。

戚武隆作揖做出安排,学习过兵书的朱慈燃闻言也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和刘顺与两名干瘦锦衣卫坐上了四轮车。

他们好奇的打量朱慈燃,并不知道朱慈燃的身份。

“殿下方便的话,现在如何?”

不仅是黄龙,就连他也觉得燕山官员不会那么轻易放朱由检离去。

派朱慈燃过去,就是为了确定两个侯爵继承人的态度。

年轻参将骂了一句,紧接着便卸下了腰间的军械,只着一身甲胄走进了院内。

对于明军,他很敬佩,却因为政治而不敢轻易信任。

靠着东北的煤炭,以及后续规划成熟的城池布局,迁来的移民在冬季基本都能享受得到集中供暖的舒适。

“殿下!”

“就这点来看,齐国能养民数百万应该不是虚言。”

“这车,倒是和自行车有些相像。”

“你说什么?!”

戚武隆不知道朱慈燃骑行大明的事情,他只知道太子微服私访,却没想到这太子居然是骑自行车来的。

想到这里,朱慈燃对于自家叔父的就藩事宜愈发头疼。

“这车一日能走多少里?能跟上马步兵吗?”

在大明,哪怕加上整个草原都找不出百万头野牛,但在齐国,野牛的数量是数千万头。

——————

不怪刘顺警惕,他毕竟是朱由校放在朱慈燃身边保护朱慈燃的,作为朱由校的亲信,他当然经历过当年林丹汗入寇的事情。

派作为太子的朱慈燃去,是最能看出秦家态度的一个办法。

【天启十六年十月十二,酉阳侯秦邦翰因悲伤过度而薨殂,终年六十六岁,陛下于仲夏宫追封其为酉阳王,谥号武顺,以亲王之礼下葬。】

只是,难受的只有官员,舒服的人则是百姓。

不出意外,盒中放置着玉轴所制的圣旨。

“下官最初也不相信,但眼下来看,确实如此……”李旦叹了一口气,紧接着简单介绍了一些齐国为什么能天天吃肉。

二人对大明的感情深,自然站在朱由校这一边,但他们的子嗣就不一定了。

“好!”听到戚武隆的话,朱慈燃转头对刘顺吩咐道:“收拾收拾,我们现在就出发。”

“真的有菜!”

“不仅他们不愿意,万岁恐怕也不愿意。”

武将不爱,文官不喜……能把这个皇位坐稳,真是全靠了自家叔父。

不出江南官员的意外,当长江大桥修通的第二天,齐王下达了新的行政。

当“薨殂”二字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心里一紧。

它们不仅数量多,重量也比大明的野牛、耕牛体重要重。

“一百里?”戚武隆有些诧异,这速度比他们平时赶路还快,再快些都比得上他们强行军的速度了。

“燕山的那群小子心眼忒坏,你能猜到他们会干什么事情?”

刘顺示意锦衣卫关门,门口的锦衣卫也当即关上了院门。

李旦说着自己推断,并且他也开口道:“大明虽大,但齐国也不小,唯一的差距就是人口。”

“都在外面站好,等我出来!”

“别动!都把枪给我放下!”

李旦说这些话的时候,一些婢女和侯府的掌事忍不住看向了他。

十月初九癸卯日,当吉林府吉林县东城区安定坊的皇店里传来嘈杂声,在这已经零下的东北平原上,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第一次在冬天看到了新鲜的蔬菜。

比起几年前,他显得年轻了不少,白皙了不少,不过从将军变成勋贵,他还是经历了不少,比如那曾经平坦的肚子,此刻已经堆满了脂肪。

“开门!”

“遵命!”刘顺头皮发麻,连忙让人把枪放下,生怕擦枪走过。

“这日子舒坦,过得人都不想挪窝了。”

现在南军主动示好放下枪,他自然也不可能让人瞄着南军。

“我正想去见见丰国公,不曾想丰国公就派人来了。”

铁路修抵的每一个地方,当年户籍统计的数量都会有不少的增长。

“只是五年的时间,齐国那边就已经能自给自足,而且能人人吃肉,天天吃肉,耕地开垦的速度也是以每年几十万亩的速度在飞速开垦。”

说着,朱慈燃看了一眼戚武隆,戚武隆也微微颌首,带着朱慈燃他们走出了这座小院。

“侯爷!忠州侯……薨殂了!”

不曾想,这一时错过就是一辈子错过。

“不放心?”李旦愣了下,他本想询问,但想了想还是没有唐突。

曾经一年只能来一次的都察院“京察”行动,眼下完全可以每个月,每十天来上那么一次。

以前还能凭借经验躲一躲,但现在只能死死盯着它了。

一想到这些糟心事,黄龙就坐了起来,他不由有些埋怨林丹汗和出卖消息的那群人。

一颗颗从北直隶地里拔出来的大白菜,在经过两天的运输,成功送到了吉林县的皇店里。

这种情况下,朱由检自然可以在二人袭爵后,再封为国公,但不管怎么做,他都得确定秦拱明和秦仲明的态度。

秦邦屏和秦邦翰薨殂的太过突然,快到连朱由检都反应不及,因此他们少了一个步骤,两人的长子只能凭借军功,在爵位不降的情况下世袭侯爵。

“这次来到广州,未能与丰国公见面,实属憾事,等吊唁的事情结束,我一定要再回广州拜访丰国公。”

穿着棉衣棉服的吉林县百姓喜笑颜开的带着买好的菜回家,这个曾经被努尔哈赤设为兴京的地方,眼下已经生活了六万多汉人移民。

“按照这些天我在旅顺港看到的那些蒸汽轮船来说,如果用来运送移民,一百艘船只,一趟就能运十几万人过去。”

他们开门的瞬间,一名二十来岁的参将正准备敲门,因此这一开便让他敲了一个空。

朱慈燃的计划发生了变故,由于秦邦屏和秦邦翰这两人的薨殂,西南的局势会被重新洗牌。

当然,这种集中供暖本质上还是十九世纪的供暖方式,室内温度无法达到近代的标准,但即便这样,也比许多移民在曾经老家时要舒服多了。

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地方也就算了,上面有几千万头野牛?

一时间,黄龙在不相信的同时,心里也对齐国有了一些好奇。

“说不定,十几年后,齐国真的能赛比江南。”

面对他们的目光,朱慈燃还阳光灿烂的笑着,而刘顺和两名锦衣卫则是摇了摇头。

“好奇……等过些日子你们就不好奇了。”

“不过这么多人,估计够用很久……”

刘顺他们这么想着的时候,戚武隆也看了一眼这四轮车,随后翻身上马。

伴随着一声出发,三千马步兵开道,护送朱慈燃向着忠州赶去……

第68章 海纳百川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237章 党争爆发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212章 合围开始第11章 噩梦开局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畴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650章 蝼蚁举臂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163章 齐王党第652章 齐王东渡(终章)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69章 满桂到来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466章 终末第116章 吸血虫的勋贵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403章 明莫战争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365章 南洋风起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428章 一正两贵三平妃第191章 生擒徐鸿儒第3章 难兄难弟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304章 建虏内斗第523章 荆棘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135章 打得一拳开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180章 全歼荷兰远征军第246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399章 官学开办
第68章 海纳百川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421章 沙俄东侵第237章 党争爆发第527章 盛世之下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212章 合围开始第11章 噩梦开局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畴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650章 蝼蚁举臂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163章 齐王党第652章 齐王东渡(终章)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69章 满桂到来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466章 终末第116章 吸血虫的勋贵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403章 明莫战争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365章 南洋风起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500章 古来白骨无人收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428章 一正两贵三平妃第191章 生擒徐鸿儒第3章 难兄难弟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304章 建虏内斗第523章 荆棘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135章 打得一拳开第498章 任他几路来第397章 从善如流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180章 全歼荷兰远征军第246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399章 官学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