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江都大总管

南方官员见杨广心意已决,也就没再发表意见。众臣起身之后。杨广又与众臣说了自己大致的方略,就是自己亲帅骁果军战兵以及部分官员返回东都洛阳,平定北方。其余宫人,百官留守江都,由自己十二岁的儿子赵王杨杲坐镇。但大军离开江都之前,要先平定淮南之贼杜伏威,解除江都的直接威胁。

虞世基再次禀奏道:“陛下,赵王今年方年满十二,尚且稚幼,政务军事尚不熟悉。还需由陛下指定几个文臣武将在南方辅佐于赵王殿下。”

杨广点头说:“这是自然,鉴于当今天下大乱,朕决定恢复总管府制。这第一个设立的便是江都总管府,统管都督古扬州辖境内的诸军事。由赵王杨杲任总管,由你虞世基,还有御使大夫裴蕴分任总管府长使,司马。至于副总管,朕也已有人选,但今天不便透露。”

恢复总管府制如同一声惊雷在群臣心中炸响。自杨广即位以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自南北朝以来,有数百年历史的总管府制。地方上只留有郡县两级行政机构,整个大晋王朝当下有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这总管府制权力相当大,总管副总管可自行设立幕府,除了朝廷在总管府内任命的高级官员外,其余幕府官员都由总管自主任免。他们在辖区之内上马管兵,下马管民。可以说,除了不能自行颁布律法税法外,总管府等同于一个独立王国。

而杨广口中的古扬州辖境是指先秦时期九州划分之中扬州的管辖范围,包括了淮南,江表,岭南诸郡。所以这江都总管府相当于分出去了小半个大隋江山。

在退朝之前,杨广又当众要内书侍郎拟定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罪己诏,另一道是大赦诏。罪己诏自不必说。这大赦诏主要内容是,天下各地的反叛武装,自诏告之前的反叛之罪完全赦免。只要日后能招安于朝廷,保境安民,听调平叛者不仅免其前罪,还能受封功勋。

内书侍郎将两道诏书拟好后,给杨广过目。罪己诏杨广没有意见,只是在大赦诏上改了几处。将谋反的原隋朝官员排除在无条件赦免范围之外。将【自诏告之前的反叛之罪】条件放宽为【自接到诏告之前】。

在众臣的万岁山呼声中,杨广退朝而去。瑟瑟秋风中,孤身一人的杨广来到江都城东南面的长江之畔,此处南临长江,东靠大运河的一段--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方圆五里地都已经被隋军戒严。

他对此处其实很熟悉,在某个平行空间,楚汉之争时,他在这里构筑坚城对峙兵仙韩信。那时,这里还叫广陵。只是沧海桑田,地形地貌已与当时完全不一样了。

系统面板一展开,他就发现有十三万积分可用,其中三万积分是【诛杀宇文二贼】这个临时任务所获得的奖励。杨广在系统面板上操作一番,大江之畔,邗沟一侧就耸立起一座长宽各两里宽的小城。建城不仅没有花费积分,反而因为完成建城任务获得了额外的两万积分奖励。

杨广步入小城,城中依旧有三五成群正在忙碌的各个建筑设施人群。城池的南门和东门都有延伸到江河之中的码头。还有一条宽大的沟渠将江水引入城内,消失了一个时代的船坞出现在这条沟渠之旁。

杨广将宫殿和军营以及工坊先后升至启蒙时代初级,花费了两万四千积分,而后花费六千积分将船坞升级至高级船坞。

军营的选项上,背嵬卫已成了玄甲铁卫的替代选项,每名的生成花费就需要十五积分。他们的原型是后世岳飞军精锐背嵬军,是一支步骑两用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是无法短期之内用土著模仿训练出来的。他们配备长短坩锅钢刀,三尺虎头圆盾,射程五十仗的反曲复合硬弓。他们的铠甲是全套的山纹锁甲,这种锁甲比鳞甲还好。头戴铁盔,面部也被链甲覆盖,只露出两只眼睛。除此他们还配备飞爪,手镐,手铲等辅助工具,用于攻城挖壕。

在主力步兵上,长柄武器兵种再一次占据了主流,这个选项就是【山地长枪兵】,原型是瑞士长矛兵。长达五六米的长枪所构成的密集方阵再次重回战场。但这与当年的马其顿长枪方阵有着本质的差异。

他们的这种长枪方阵是由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的小阵构成,而不是马其顿方阵那样连绵几里的大阵。他们之所以叫【山地长枪兵】,是因为灵活多变的阵形可以适应更多的复杂地形,而不仅仅是像马其顿密集方阵一样只能在平原地带发挥出优势。

因为阵形多变,因此也就不存在类似马其顿方阵那样侧翼后背必须由其它兵种给予掩护的缺点。除此每个人都带着钢刀和连弩。用于必要时候的肉搏战和长距对射。这一点和原版的瑞士枪兵不同,后者配的是专门的短戟手和十字弓手。

但是这些山地长枪手的机动性是通过削弱防护而得来的,兵士们除了穿戴一个金属胸甲外,其余甲胄都是皮制。也没有盾牌。

杨广诧异的想没有铁甲,如何防御住漫天的箭矢。他仔细琢磨了一下,才悟出其中道理。

原来这个历史时期,因为武器装备,通讯手段,交通辎重运输的发展,弓弩快马的大量应用,军事思想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敌对双方很少会将所有兵力集中到一个地点,而后摆好各自大阵,最后一决雌雄了。绝大多数战斗都是遭遇战,攻坚防守战。遭遇战中,双方不可能来的及布成兵种合理分配的大阵,都只能将行军对形迅速演变为作战队形展开战斗。这种情况下很难发生遭遇密集弓弩射击的事,除非是遇到伏击。所以牺牲防御来提升长枪密集方阵的机动性,地形适应性是合适的。

骑兵方面,同样牺牲防御换取更高的机动和灵活性也成了趋势。【轻甲飞骑】就是取代拐子马的兵种。他们的原型就是十二世纪纵横欧亚陆桥的蒙古轻骑。

第五章 汉营第四十一章 初定关中第九章 商路,从朝歌到盘龙城第二十一章 私订终身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二十四章 兵进襄阳第四十四章 霸王夺鼎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六十四章 御驭宇内(本卷完)第二十六章 火枪之威第五十一章 一举溃敌第二十三章 战车归来第一百零四章 南下荆州第八章 扬子江水战第六十一章 一战定生死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二十八章 火绳机铳第四十五章 河湾血战第八十六章 战武关第二章 霸王之击第二十七章 近卫军的首次野战第十四章 兖州之战第八章 买卖人第十章 广陵战灌婴第十六章 直线进军第九十六章 沿黄河而进第二十五章 为何纠扯第七十章 燕云腹地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试第二十三章 行走的城堡第十四章 兖州之战第十四章 废物战车第三十六章 一战定淮西第四章 自立于世第三十章 血色婚礼第六十七章 环状营垒第五十四章 密约第二十一章 要枪不要炮第九章 翻脸第三十二章 广陵之围第十章 阴谋第二十九章 帝姬与传国玉玺第八章 上雒战李蒙第十四章 包衣啊哈第六十一章 一战定生死第二十八章 消失的吴三桂第十五章 钱塘伏龙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张方第九章 翻脸第一卷 甲申正月第十三章 蜈蚣战舰第二十四章 天师第十五章 算盘城第九章 霹雳箭 vs 神臂弩第五十四章 天下太平第十六章 久别重逢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军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乡第一章 龙困江都第三十五章 先开口为强第十一章 两分钟夺一国(求推荐)第五十五章 混乱的金廷第八十三章 奇兵进河洛第三十三章 和谈第八章 反围剿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二十一章 私订终身第十一章 汉中攻略第六十六章 南征巴蜀第五十六章 阆中的反击战第十一章 天上人间第七章 何为大义第二卷 长平公主第十二章 血染宫院第二十五章 刺头司马囧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四十八章 初战黑山贼第一章 说破美人计第九章 黑暗时代初级第五十五章 前哨战第六十一章 北进的黄河第二十七章 兵入关中第二十四章 天师第二十三章 项伯投敌第六十章 马市诱饵第十六章 冀州猛将第十四章 逃亡大师第四十三章 河北战场第三十二章 广陵之围第六十七章 会宁府风云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八十五章 进占弘农第十九章 汉军的反击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军
第五章 汉营第四十一章 初定关中第九章 商路,从朝歌到盘龙城第二十一章 私订终身第八章 男女大防第二十二章 洪武西征第二十四章 兵进襄阳第四十四章 霸王夺鼎第二十六章 雄踞宛城第六十四章 御驭宇内(本卷完)第二十六章 火枪之威第五十一章 一举溃敌第二十三章 战车归来第一百零四章 南下荆州第八章 扬子江水战第六十一章 一战定生死第九十三章 打通商於道第二十八章 火绳机铳第四十五章 河湾血战第八十六章 战武关第二章 霸王之击第二十七章 近卫军的首次野战第十四章 兖州之战第八章 买卖人第十章 广陵战灌婴第十六章 直线进军第九十六章 沿黄河而进第二十五章 为何纠扯第七十章 燕云腹地第三十一章 生擒帝辛第四十三章 牛刀小试第二十三章 行走的城堡第十四章 兖州之战第十四章 废物战车第三十六章 一战定淮西第四章 自立于世第三十章 血色婚礼第六十七章 环状营垒第五十四章 密约第二十一章 要枪不要炮第九章 翻脸第三十二章 广陵之围第十章 阴谋第二十九章 帝姬与传国玉玺第八章 上雒战李蒙第十四章 包衣啊哈第六十一章 一战定生死第二十八章 消失的吴三桂第十五章 钱塘伏龙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四十四章 引狼之策第五十二章 吃人魔王张方第九章 翻脸第一卷 甲申正月第十三章 蜈蚣战舰第二十四章 天师第十五章 算盘城第九章 霹雳箭 vs 神臂弩第五十四章 天下太平第十六章 久别重逢第七十四章 水淹七军第四十六章 攻略南乡第一章 龙困江都第三十五章 先开口为强第十一章 两分钟夺一国(求推荐)第五十五章 混乱的金廷第八十三章 奇兵进河洛第三十三章 和谈第八章 反围剿第三十五章 曹操的怒火第二十一章 私订终身第十一章 汉中攻略第六十六章 南征巴蜀第五十六章 阆中的反击战第十一章 天上人间第七章 何为大义第二卷 长平公主第十二章 血染宫院第二十五章 刺头司马囧第四十九章 李密之死第四十八章 初战黑山贼第一章 说破美人计第九章 黑暗时代初级第五十五章 前哨战第六十一章 北进的黄河第二十七章 兵入关中第二十四章 天师第二十三章 项伯投敌第六十章 马市诱饵第十六章 冀州猛将第十四章 逃亡大师第四十三章 河北战场第三十二章 广陵之围第六十七章 会宁府风云第二十二章 巴蜀解危第二十六章 汝南伏兵第十七章 汝河谷地的征服者第八十五章 进占弘农第十九章 汉军的反击第二十二章 勤王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