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侍卫亲军

长沙城外的校场之中。隆武一身戎装。带着几个随从,轻车简从来到此处。

还没有来到营地之中,隆武帝就听见号角之声,一时间只觉得精神一震。

到了营门之处,周之藩与熊纬督带着几十名将校纷纷行礼道:“拜见陛下。”

“免礼,诸将甲胄在身,不用如此。”隆武翻身下马说道:“让朕看看,朕的亲军。”

在周之藩的带领之下,将隆武帝引入营中。

这个军营并不大,全军不过三千人而已。但是这三千战兵,却是隆武这一段时间,左右腾挪才弄到手的。

从崇祯,到弘治,然后到隆武。

可以说是一个大明自然解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并不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不过是外力而已。

最根本原因是,洪武年间的制度,已经不适应于这个时代了。

太平年间还能维持。但是而今根本无法维持了。

朝廷无法调动地方人力物力。即便能够调动其中消耗也非常严重。

而由崇祯到弘治,更是连人心也无法聚集了。

隆武接到的班子,其实是一个各方联合的体系,隆武名为皇帝,其实不过是一个牌位而已。

其实,隆武还要感激清廷。

如果不是清廷南下,吸引了曹营北上,将曹营的兵力吸引到了襄阳,否则隆武自己还能不能长沙安坐,却也是一个问题。

但是隆武本人,决计不愿意为一个牌位。

当局势稍稍安定之后,隆武一方面大规模提拔大臣,在朝中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想办法,自己掌握一支军队。

毕竟乱世之中没有什么比一支军队更让人有安全感了。

不管愿意不愿意,马士英与何腾蛟两人联合执政,已经不可动摇了。

隆武还要仰两人鼻息。

不过,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恩泽尚在,两人虽然跋扈,但都是士林出身,对隆武还是给几分面子了。自然不会比郑芝龙做的太过。

于是隆武帝才有了这三千侍卫亲军。

这三千侍卫亲军,被隆武分为左右两卫,分别令周之藩,与熊纬督两人执掌。这两人都是隆武帝的侍卫出身。要知道隆武帝当初在南阳的时候,也组织过团练。

而这两人都是当年的老人,虽然团练不过是旋起旋灭,但是还有几个老人以侍卫的身份跟随隆武。

隆武坐在高台之上,观看侍卫亲军的阵势。

隆武并不通兵法,所见不过,旗帜招展,号角齐鸣,看上去很是壮观。所谓之,如山如林,如火如荼。

“好。”隆武说道:“看赏。”

随即有太监带来银子,分发下去。

银子并不多,分到每一个士卒不过二两而已。

不要看不多,但这已经是隆武帝曾皇后收刮出来的体己钱了。

朝廷从武昌一路败退到长沙,几乎所有积蓄都丢到了武昌,已经沿途了。

这些钱都花在襄阳之战中了。

而到了长沙之后,又是重整军务,又是支撑章旷与张应元两人对峙。又是重建百官衙门。

等等,千头万绪,都是一个“钱”字。朝廷用度不足,草草算来,缺口最少在百万两之上,甚至更多。

隆武率先节俭,食不重味,衣不着锦。曾皇后更是遣散下人,亲自织布。

隆武院子里,只有十几名老仆太监,以供洒扫而已,多了就没有了。隆武身边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书。隆武酷爱读书。所以身边的书多一点,至于金玉之物,一概不取。

所以赏赐军中,这几千两白银,已经是隆武与曾皇后最后的一点钱了。

“吾皇万岁。”下面的士卒,纷纷下拜。

其实,这侍卫亲军装备并不好,火铳装备的不多,装备最多的,不过是刀枪而已。至于训练什么的,周熊两人也不过是王府侍卫出身,谈不上什么骤登高位,但也实在说不上什么天下名将。

毕竟打仗这东西,是讲经验的。

除却少数开挂与,韩信,霍去病一般的天生将种。一般人还是一步步历练上来比较好。

而周熊两人,显然是忠诚有余,能力稍欠。

不过,即便如此侍卫亲军之中的士气却很高昂。

隆武时时盯着,一般军中情弊都没有发生,再加上隆武即便是紧衣缩食,也不缺侍卫亲军的军饷。而皇帝在下层百姓之中,大多数时候都是至高无上的,见隆武,时时来巡视,对普通士卒又是嘘寒问暖的。

即便是例行公事,但皇帝光环加身,所有士卒都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相报。

隆武看过非常满意,对周熊两人说道:“我已经与两位阁老商议过来,从明日起,由你们接管大内防务。你们好生做事。”

“臣定然实心用事,不敢有负陛下所托。”周之藩说道,

熊纬督立即说道:“臣也是如此。”

隆武争取到这一个条件,也不是太容易的。毕竟他到岳阳的时候,身边根本没有多少人。只有数百家将,这侍卫亲军就是由这数百家将之中发展而来的。不管怎么说,从此之后,由长沙巡抚衙门改为皇宫,还有附近的官府,都由侍卫亲军守护。至少确定了隆武帝的位置巩固了,最少,隆武用自己的实际行为表面,他绝对不是一个牌位。

他要做光武帝。

按大明朝的祖宗之法,一个皇帝对朝政是有绝对权力的。在权力架构之上,就确定了没有权臣滋生的土壤。不得不说朱元璋一代豪杰,最少他设计的体制,六百年间,几乎没有什么权臣的土壤。

不管怎么的大臣,皇帝想杀的时候,只需一道命令而已。

这样的体制传到如今,虽然千疮百孔了,但是对体制之中的人,还是有约束能力。而偏偏马士英与何腾蛟都是体制中人,他们或许有跋扈的心思,但却无法抗衡这种习惯的力量。

即便总览整个南明时期,真正将皇帝踩在脚底下的,其实都是大明朝廷体制外的人,比如郑芝龙,与孙可望,乃至缅甸人。

“报陛下,马阁老,何阁老请陛下立即回宫。”一个侍卫跪在地面之上,说道。

隆武帝问道:“有什么事情?”

“北边传来消息,清摄政王多尔衮下剃发令。”侍卫说道。

“剃发令?”隆武帝第一时间没有想明白,是怎么回事?问道:“什么剃发令?”

这侍卫立即将一封情报递了上去。

隆武打开细细一看,不过片刻,脸色涨红,手恨不得将纸给捏破,从牙缝之中崩出几个字来:“丧心病狂。”

剃发令这命令传到长沙本不会这么快,只是剃发令一出,很多滞留在清军地界的士绅,纷纷南逃,有一些回到了大夏,自然有一些回到了大明。这消息自然传到了朝廷手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轻损?

在后世,这仅仅是一个发型的关系。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严格的精神污染,甚至可以说是精神上的阉割。凡是每一个读过《孝经》的人,都无法容忍的。

对隆武帝来说,更是无法接受。

很简单,就现在而言,南明与清廷还是盟友关系,最少在襄阳之战的时候,南明的军队,有力的牵制了夏军一部分。一想到与这样的蛮夷联合,隆武帝就觉得好像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

“朕有罪于天下。至少百姓赤子,受此荼毒。朕死后当以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隆武帝脸色晦暗,深吸一口气,随即想道:“越是如此,越是大丈夫有为之时,朕决计不能就此放弃。”

第七十七章 恪尽职守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钦臣第五十四章 临门一脚第七十五章 凤阳地动五第三十四章 失败的渡河第五十八章 朱儿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二十一章 朱仙镇第九章 罗玉娇第四十章 吴之屏的决定第十七章 金声桓的抉择第八十章 一日两遭丧败信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战三第六章 明军的应对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三十五章 投名状二第四十八章 襄阳暗潮第七十八章 托天王第五十一章 闲言第四十九章 郑森今日名成功第七十章 论功行赏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一章 决河之意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十七章 废奴策第一百二十章 撤围第四十六章 攻防转换第六十五章 杨山之死第三十一章 驱虎第三章 往来无白丁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约第五十八章 竭泽而渔第三十章 弃襄阳第四十一章 袁时中的困境第十四章 城陵矶之战五第五十八章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二第八十八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第十二章 撤军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谁堕泪二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三十五章 崇祯十六年的元宵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三十一章 请缨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尔衮二第八十三章 凤阳总督袁时中第二十章 风起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七十八章 开拔第二十六章 论东虏二第五章 高斗枢第十四章 城陵矶之战五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计第八十二章 郧阳之战二第四十七章 会师第二十章 谈判开始第四章 贫贱夫妻百事哀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六十七章 郑大财主第五十章 杂务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二章 曹营建制第二十五章 试点第四十一章 夺门二第七十三章 刘文秀东行记二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战第七章 万事民为先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镇武昌第五十二章 不见长安见浮云第九十二章 送别第八十八章 夜谈三第二十一章 朱仙镇第三十一章 铁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归德第七十七章 大夏军制二第二十二章 朱仙镇二第八十三章 凤阳总督袁时中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二十六章 儿戏的造反第六十九章 凤阳地动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战四第三十四章 失败的渡河第六十章 闯营的崩溃第八十四章 将变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战三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华三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二十三章 工兵营第三十九章 傅宗龙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一百零八章 宋献策之毒第八十二章 马士英的应手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四十三章 玉带编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
第七十七章 恪尽职守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钦臣第五十四章 临门一脚第七十五章 凤阳地动五第三十四章 失败的渡河第五十八章 朱儿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二十一章 朱仙镇第九章 罗玉娇第四十章 吴之屏的决定第十七章 金声桓的抉择第八十章 一日两遭丧败信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战三第六章 明军的应对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三十五章 投名状二第四十八章 襄阳暗潮第七十八章 托天王第五十一章 闲言第四十九章 郑森今日名成功第七十章 论功行赏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一章 决河之意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十七章 废奴策第一百二十章 撤围第四十六章 攻防转换第六十五章 杨山之死第三十一章 驱虎第三章 往来无白丁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约第五十八章 竭泽而渔第三十章 弃襄阳第四十一章 袁时中的困境第十四章 城陵矶之战五第五十八章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二第八十八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第十二章 撤军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谁堕泪二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三十五章 崇祯十六年的元宵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三十一章 请缨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尔衮二第八十三章 凤阳总督袁时中第二十章 风起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七十八章 开拔第二十六章 论东虏二第五章 高斗枢第十四章 城陵矶之战五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计第八十二章 郧阳之战二第四十七章 会师第二十章 谈判开始第四章 贫贱夫妻百事哀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六十七章 郑大财主第五十章 杂务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二章 曹营建制第二十五章 试点第四十一章 夺门二第七十三章 刘文秀东行记二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战第七章 万事民为先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镇武昌第五十二章 不见长安见浮云第九十二章 送别第八十八章 夜谈三第二十一章 朱仙镇第三十一章 铁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归德第七十七章 大夏军制二第二十二章 朱仙镇二第八十三章 凤阳总督袁时中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二十六章 儿戏的造反第六十九章 凤阳地动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战四第三十四章 失败的渡河第六十章 闯营的崩溃第八十四章 将变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战三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华三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二十三章 工兵营第三十九章 傅宗龙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一百零八章 宋献策之毒第八十二章 马士英的应手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四十三章 玉带编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