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大夏军制二

罗玉龙听了张轩的话,心中微微点头。随即暗自叹息一声。

在张轩的规划之中,禁军与边军,不过也因为驻扎地方不同而已。但是现实之中并非如此。

且不说高杰与郑家类似藩镇一般的,即便是大夏内部,也有这样那样的情况。

根本没有定为一的可能。至少现在没有。

“然。”张轩话音一转,说道:“如果这样的话,财政压力太大了。”

“崇祯年间,战兵一年关饷十八两。如果禁军与边军待遇一样,臣恐怕一年军费在一千五百万两以上。”

军费不仅仅是军饷,还有军械,物资。张轩一千五百万两的数目还是少算了。

特别是水师之中,船只的费用远远的超过军饷的数量,而且火器的大规模运用,更少不了军费开支的爆炸性增长。

一想起军费,罗玉龙也觉得牙疼。

能不牙疼吗?

如今大夏兵马在百万之上,但是其中很多都是滥竽充数的,即便如此军费开支也有入不敷出的感觉。

南直隶江南数府,再加上浙江一省。赋税占据了整个大明赋税的三分之一,也在一千多两左右。

而这一段时间,罗玉龙左右支撑,再加上从武昌附近府库之中收刮干净,才堪堪支撑住襄阳一战的消耗。

而且人多,也未必有战斗力。

“裁军。”罗玉龙心中猛地冒出一个念头。或者是整顿夏军上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否则这样的财政压力,让罗玉龙喘不过起来。

其实如今,现在三个政权,大清,大夏,大明都承担的沉重的财政负担。但某种程度上,财政情况是大夏还算占优,而大明最糟糕。

不过,这仅仅是插曲而已。罗玉龙继续听张轩说下去。

张轩继续说道:“故此,臣以为当为边军授田。以田土补贴军饷,多征本地人为士卒。如果战时,可以禁军进驻各部,受各地将领节制。这就是边军与禁军之间的差别所在。”

一句话概括,边军有更强的独立性。

边军授田虽然是填补军饷,其实也增加边军的独立性。不过这也没有办法的。

中国皇帝说起来至高无上的。但是实际上,以一人治天下,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罗玉龙不置可否。其实他现在对淮安与福建两地的控制权,比张轩规划的边镇,还差劲。

张轩继续说道:“边镇具体情况,在后面再说,臣继续说枢密院。”

“臣以为枢密院当有枢密使一员,枢密副使数员,与内阁大学士相匹敌。枢密院下设五部,军政,后勤,军备,作战。军法。分别以枢密院副使领之。军政乃是掌管战功核对,人员晋升。臣还在军政部下设军校司,以特地以老将领之。分三级军校。”

“设军中阶级之法,以百户以下为士。百户以上,营官以下为尉。营官以上为校,杂数营为一军,以将军领之。将官分为杂号,四镇四征,大将军,总领天下兵马为帅,或以太子任之。”

其实在张轩设计之中,还有军一级,如之前的汝宁军,徐州军等,几个营合并起来。为一军。但是军一级是常设,还是临时机构,这还不能确定。如果安明代的制度,一个卫,也不过五千六百人左右。已经是大明朝廷的兵力的基本单位了。

“军官,由士升尉,由尉升校,由校升将,接在军校之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或充陛下近卫,或为枢密院官员,人任过后,再下去带兵。”

这一点是张轩的独创。

可以说,将张轩原本的亲兵制度,给明确化,制度化,同样也强调了枢密院的权威。在制度上消灭各级将领的独立性。在张轩的安排之下,一个小卒出身的大夏将领,履历很可能是这样的。作为一小卒参军,花三年左右的时间,爬到百户,然后进入军校学习,大概学习一年的时间,然后调任枢密院做基层小吏,或者当皇宫之中的御前侍卫。然后担任一两年的时间,下放为百户。如果顺利从百户爬到营官。再重复之前的过程。不过这很可能在枢密院担任干员,再过一两年,下放为营官。然后用数年的时间积攒到将军衔之后,再学习一段时间,调任枢密院。

这个时候,就枢密院四总部某个司的长官了。就相当文官之中某部侍郎的角色。

到了这个位置,很多人一生就走到头了。除非特别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去角逐四镇将军,上将军,与大将军的名头。特别是大将军,凡是带大将军。在张轩的规划之中,至少是方面之任。

而这种人事之上的统一安排,背后隐藏的就是军事训练上的统一,补给上的统一,军纪上的统一,征兵的统一。否则一个将领从一部调任另一部。熟悉军队各个方面就要好长时间。

根本不可能互相调动。

打个比方,将戚家军一个百户,忽然调到辽军,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百户一定不能适应,固然有人事上的种种原因。但是实际上,两支军队,虽然是明军,但是各个方面几乎完全不同。甚至连语言之上,恐怕未必相同。

浙江话与边塞话,说起来恐怕还真是鸡同鸭讲。

张轩这个设计上有一个野心,或许这个野心可以被称作,军队现代化。从上到下,自成一体的军事体系,能与文官体系分庭抗礼的存在。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渠道。即便将来开国勋贵都死了,这个体系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与文官对抗的。

“后勤部,与兵部交接,兵部一切补给物资乃至军饷,都交给后勤部。后勤部在险要之地设仓库,设兵镇守,厢军也隶属于后勤部。各地军需转运,各军补给全部由后勤部负责。”

“军备部,与工部交接,军中所有器械接由军备处提供。”

罗玉龙听了之后,立即暗道:“这两部,乃夺兵部与工部之权。”

在罗玉龙看来,军备一部根本就不用单独列出来。只需隶属后勤部就可以了,毕竟这个时代的军械技术含量并不高。更新换代并不是太快。根本无需单独列出来。

只是张轩见惯了后世的技术革命,自然要将军备部单独列出来。

不过,罗玉龙心中虽然另有心思,但是却没有多说。等张轩继续说下去。

“作战部,乃是枢密院的最核心部分,规划所有军事行动。凡是在京有将军衔的将领,都归入作战部管理。凡有战事,都是作战部在御前提出作战计划,由枢密院使以及副使,与内阁诸阁老在评议。由陛下决断,然后由枢密院拟定命令,发布各军执行。”

“军法部,顾名思义乃是执行军法的部门,臣拟定在哨一级设军法官,由上一层军法官管理,军法官同时兼任主官亲卫队长。也主管情报事务。到镇一级,就是监军。确保大军在朝廷的手中。”

“如此一来。”罗玉龙说道:“是不是下面各营之中,是不是要添加不少佐贰官?”

张轩说道:“陛下明见万里。”

罗玉龙说道:“微微一叹,凭之的规划虽然好,但是不好执行。”

张轩当然知道不好执行了。

别的不说,这么多文职军人就不好找。这念头在军中识字的人,可是稀罕人。张轩即便一直培养,也不敢保证每一个基层军官都识字。更不要说建立这个体系中,数以千计的文职军官了。

第三十四章 威远城下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二十九章 斩尽杀绝第九十五章 困兽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将之姿第七十一章 前哨战第一百一十二章 别临颍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发第六十四章 临颍炮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态炎凉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画第一百三十六章 结义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六十章 张轩的大礼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五十五章 大战落幕第一章 淮河之上论形势第四十八章 覆军杀将五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战一第七十三章 曹营长史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余波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七十三章 张可望失言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七十三章 战长沙之交锋第十九章 敌袭第十五章 离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关之战落幕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顾第三章 授田二第二十九章 路振飞的举动第九十一章 火马阵第七十四章 临阵第二十三章 决策第四十三章 玉带编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来使第一百章 侠义第二十八章 大逃杀第三十四章 缺口争夺第九十四章 黑虎头旗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十五章 大舅哥来援第五十二章 马踏开封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杀第五章 朝议大政第六章 萧县第一百章 赴汤蹈火二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无弘光二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十九章 决战四第八十八章 夜谈三第六十七章 瓮城第三十三章 兵变余波第六十五章 信阳城第三章 袁时中的选择第二章 樊城二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二章 撤军第三十六章 纷纷勤王兵第二十三章 炮战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现状第四十六章 周党第一百三十四章 说袁时中二第十八章 谋徐州第五十一章 立营第十八章 胜负之数第五十章 覆军杀将七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敌黄得功二第五十二章 不见长安见浮云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九章 抢收第四十三章 玉带编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遗训第十二章 城陵矶之战三第八十三章 凤阳总督袁时中第三十八章 夺炮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华三第八十一章 临危之际老臣心第六十四章 临颍炮第二十三章 许都之谋第一百零九章 滚滚狼烟第五十七章 后勤第四十章 夺门第五十五章 行路难第一章 汝宁第四十二章 岘山争夺战二第三十二章 攻闽第九十三章 下扬州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二十二章 许都之胆第九十六章 三侯并封第六十二章 河南节度使李信第五十一章 贼营孤忠第七十四章 阵战第八十九章 临颍城南第四十一章 夺门二
第三十四章 威远城下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二十九章 斩尽杀绝第九十五章 困兽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将之姿第七十一章 前哨战第一百一十二章 别临颍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发第六十四章 临颍炮第二十八章 炮战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态炎凉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画第一百三十六章 结义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六十章 张轩的大礼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五十五章 大战落幕第一章 淮河之上论形势第四十八章 覆军杀将五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战一第七十三章 曹营长史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余波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七十三章 张可望失言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七十三章 战长沙之交锋第十九章 敌袭第十五章 离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关之战落幕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顾第三章 授田二第二十九章 路振飞的举动第九十一章 火马阵第七十四章 临阵第二十三章 决策第四十三章 玉带编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来使第一百章 侠义第二十八章 大逃杀第三十四章 缺口争夺第九十四章 黑虎头旗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十五章 大舅哥来援第五十二章 马踏开封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杀第五章 朝议大政第六章 萧县第一百章 赴汤蹈火二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无弘光二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十九章 决战四第八十八章 夜谈三第六十七章 瓮城第三十三章 兵变余波第六十五章 信阳城第三章 袁时中的选择第二章 樊城二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二章 撤军第三十六章 纷纷勤王兵第二十三章 炮战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现状第四十六章 周党第一百三十四章 说袁时中二第十八章 谋徐州第五十一章 立营第十八章 胜负之数第五十章 覆军杀将七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敌黄得功二第五十二章 不见长安见浮云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九章 抢收第四十三章 玉带编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遗训第十二章 城陵矶之战三第八十三章 凤阳总督袁时中第三十八章 夺炮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华三第八十一章 临危之际老臣心第六十四章 临颍炮第二十三章 许都之谋第一百零九章 滚滚狼烟第五十七章 后勤第四十章 夺门第五十五章 行路难第一章 汝宁第四十二章 岘山争夺战二第三十二章 攻闽第九十三章 下扬州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二十二章 许都之胆第九十六章 三侯并封第六十二章 河南节度使李信第五十一章 贼营孤忠第七十四章 阵战第八十九章 临颍城南第四十一章 夺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