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

我叫胡硕,1985年底出生在东部某省的一个小县城。我出生那个年月,大学生就很了不起了,硕士研究生就更是了不得的牛逼人物了。因此,我父亲就起了“硕”这个字作为我的名字。

小时候的我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我读初三时,父母离异了,原因是他们双方都出轨了。

父母离异后,我跟随父亲生活。母亲后来去了上海,跟我交流也不多,偶尔回来看看我。

父亲很快组合了新的家庭,后妈带来了一个妹妹,比我小6岁。

还好,我也没感觉到继母对我的各种苛刻。因为自从父母离异后,我一直在学校住读。

节假日我喜欢一个人去泡图书馆,当然不是看与学习有关的东西,我认为那都没用。

我曾经最喜欢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都是我的挚爱。

历史我也感兴趣,白话二十四史我也翻了个遍。没办法,文言文的二十四史认识我,我却不认识它。

总而言之,我很少回家。家对我来说,好比是个客栈。不在学校的日子,天黑了,就回家睡觉。

因此,我没有感觉到一个组合家庭给我带来的创伤。当然,也就感觉不到家给我带来了多少温暖。

后来,我上了一所普通高中。2003年高中毕业后,上了省内一所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

大学时也谈过两次恋爱,因为家庭条件不咋地,我都被别人毫不留情地给踹了。

我也曾经有过短暂的郁闷,但我自认为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凡事看得开”。你说别人好好的一个姑娘,当然有追求幸福的权力。跟着我这个屌丝,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受苦受穷一辈子,那不是傻吗?

想通这一切之后,我很快就从失恋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继续自己的屌丝生活,该干什么干什么。

大学的生活很闲,我不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因此开展的一些活动,我也很少参与。除非是大家都要参加的诸如运动会什么的,我就参加一下。

课余时间我还是喜欢泡图书馆,这个期间我几乎什么书都翻翻,就是不看专业书。毕业考试我也是传说中的“XX(你懂的)挂镰刀――稍微动一下就会被割掉!”,21岁的我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大专文凭。

当然,在大学期间,我也去过医院实习,总之是没学到什么东西。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没认真学。

嘿嘿,我的第二大优点就是勇于承认错误。

大学期间,也有很多同学积极地入了党,我可是连申请书都没交过。因为当我看见什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的头就大了。

正因为如此,2006年5月,大学快毕业时,我就傻B了。以前读大学,父亲还每月给生活费。虽然不多,但起码够早上吃馒头、中午晚上吃小菜的。

母亲虽然很少看我,也很少给钱我。但每年总得给个一、两千,这也够我偶尔改善下生活。加上节假日偶尔去街上发点广告传单,去肯得基、麦当劳打点小工,生活也还能过得去。

这下要毕业了,父亲可是早就明确告诉我了,大学毕业后自食其力。我去干什么呢?

说实话,就我这大专学历,就我这家庭背景,想找个好工作的确很难。

但总得找个工作先混口饭吃呀!

最后一学期开学没多久,也有一些本省小县的乡镇卫生院来招过人,有事业编制,但名额不多。我也去交过报名表,但结果大家应该都能猜得到――无人问津。

也有一些没听说过名字的药品企业、医疗器械企业来招过产品销售人员。我觉得不合适,因为我嘴笨,不善于与人沟通,搞销售肯定一个月挣不了几个工资。

想做点小生意吧。没本钱,当然自己也不是那块料。

摆个早点摊什么的,倒是不用什么本钱,起早贪黑的我也吃不了这个苦。关键还是我那点仅存的自尊心不想让我从事这种行业。你说我摆个早点摊,哪天我的同学来吃个早餐,我想想都觉得不好意思。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2006年国家出台了“三支一扶”的相关政策。

时值西部大开发叫得最火的那几年,西部一些贫困地区亟需教师、医生等人员。

这一年四川省“三支一扶”招聘考试医疗卫生专业网上报名人员严重不足,而当地一些偏远乡镇医疗卫生人员又十分稀少。

因此这些地区的招考人员便在各个开设了医学专业的大学广泛开展宣传,力图有更多的人去报名考试,去四川省的偏远地区。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一丝就业的希望。毕竟能混口饭吃,虽然条件是艰苦点,但一个大老爷们儿,总得有点迎难而上的勇气。

加上我当时所处的那个家庭环境,我也想离家远点。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自身条件好点儿的同学肯定不会去报名和我竞争。因为家庭有背景的,工作早就找好了;一些平时“积极向上”的、和老师关系好的,也都在学校的积极推荐下,在东部地区找到了工作。

有些事情回想起来也觉得很有意思。你说当年有那么一少部分人,举起拳头宣誓:“……为XX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XX牺牲一切……”

可是真正当一些老少边穷地区需要他们奉献青春的时候,他们都不知哪儿去了。

至今还记得,当年我们班上就我和另外一位男同学报名了。听说他是失恋受刺激了,他后来好象是去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下某个县下面的乡镇卫生院。对于这种号称“情种”的男人,我是不屑与他交往的。

因为报名人少,后来的考试都是顺风顺水。笔试我记得自己考得比较靠前。面试虽然我其貌不扬、语言表达能力不算很好,但也还过得去。

最后考试是顺利通过了,体检也没有什么问题。

到了7月底,我的名字就在相关网站上作为拟招募人员进行公布了,并接到了通知,把我分配在阿坝州的理县,让我8月上旬去理县报到并签订志愿服务协议。

出发之前,我在网上也对阿坝州及理县作了一番了解。从成都坐汽车过去还得要5、6个小时,交通不是很方便。

虽然通知报到后到参加培训正式上班还有10多天时间,但我也没打算回家。一是因为路途遥远,二是因为待在家也没什么意思。

因此,我便准备好了行李,直奔理县,去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吧。

到了理县县城,我找到相关部门报了到,并签订了三年的志愿服务协议,并讲了自己的实际情况。

当即就被告知把我分配在理县北部某乡卫生院。我办妥相应手续,在县城停留了两天,对当地做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理县隶属于阿坝州,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

理县总人口只有4万多人,其中藏族约占了48%,羌族约占了32%,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了20%。

说得通俗点,理县的人口比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一个镇的人口还少。我所要去的乡只有2000多人,比东部地区的一个村的人口还少。

大家不要误会,我并没有贬低理县的意思,我只是要说明这个地方地广人稀。

说实话,来了两天,我对这个地方还有了几分眷恋。因为这里的生活虽然是单调,没有灯红酒绿,但更多了一份宁静。

而且这地方平均海拔2000多米,境内山峦起伏,高差悬殊,沟谷纵横,景色十分迷人。加上没有工业污染,天总是那么蓝,一出门就能给人一种心情愉悦的感觉。

整个县城其实就是沿着317国道线而建。虽然县城面积不大,但能感到强烈的藏族、羌族氛围,给了我一种置身于异国他乡的新奇感。

两天后,我便坐汽车去了我的分配地――北部某乡。汽车驶离317国道后沿着盘山公路一路颠簸了约3、4个小时,其实直线距离应该是不远,但走山路可就有得受了。

车上有些当地居民都吐了,我其实也是胃里翻江倒海的,但最终还是强忍着到了目的地。

乡政府所在地很小,我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乡卫生院。我看了看手机,信号较弱,已经快下午1点钟了。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红砖砌着的小院,面向南方,看外墙上的水泥搓沙似乎还很新。

院外大门两边的墙上挂着两块长条的牌子,一块是白底黑字,上面写着“理县XX乡卫生院”;另一块是白底红字,上面写着“理县XX乡卫生院机关党支部”。

正对院门的是一排5间面南背北的房子,左右两边各是4间一字排开,院门的两边各还有两间面北背南的房间。

所有的房子都只有一层,上面盖着水泥机瓦。整个院子的格局其实就是用四排房子围成了一个院子,然后在院门处留了个空,没建房子,建了个院门。

院子的西北角,也就是西面那排房子与北面正对大门那排房子的的接合处有一个小过道,过道后面应该就是厕所等附属房间。

院子内有一个大操场,约20多米见方。院子里停着2台稍显破旧的摩托车。

东西两边的房子前都有人扯了铁丝晾晒着衣物。铁丝的两头都是用膨胀螺钉固定在南北两面房子的墙上,铁丝的中间还有用三根木棍绑成的一个三角架把铁丝撑着。应该是防止衣物晾晒过多后,铁丝中间低两头高,衣物都会往中间滑。

看格局,应该东西两边的房子是宿舍或者住院病人的病房,而正对大门那排面南背北的房子才是办公用房。

我进了院门把行李丢在门口,径直走向里面正中间那间房子。

房门是农村那种普通的木门,刷着绿漆。房门旁边还有一扇两开的窗户,也刷着绿漆。窗户开着,能看见窗户上还有钢筋的窗齿,上面刷着银白色的防锈漆。

房间靠窗户的墙边放着一套老式的办公桌椅,椅子上坐着一位约四十开外的妇女,穿着白大褂,正低头伏在桌上写着什么。

桌上有一个台灯,一部电话,一个旺仔小馒头的罐子充当了笔筒,里面插着几支笔。

房子里面有个隔间,也是刷绿漆的木门,但门锁着,看不到后面的情况。

外面这间房子大约4米多宽,3米多长。靠近隔间这面墙边放着排木柜子,柜子门是木板的,不是玻璃的,因此也看不到里面放了什么东西,估计不外乎是文件、资料类的东西吧。

我敲了敲完全打开的房门,中年妇女抬起头看着我。

我也打量这中年妇女,皮肤很黑,应该是长年在这种高海拔地区生活,接受的紫外线照射较多形成的。有抬头纹,头发简单地扎着,颧骨较高,眼神深邃,看面容应该不是汉族人。

我开口到:“大姐,我是今年分配来我们乡卫生院支医的应届毕业生,请问我们卫生院谁管人事工作,我先向他报到。”

尽管当时我21周岁都还没满,而对方可能比我大20多岁,我应该叫阿姨是不是显得尊重一些。但我想:女人总归是喜欢别人夸自己年青的,因此叫她大姐,她肯定心理高兴些。

另外,我说是来我们乡卫生院,也是无形之中想拉进与她们的距离。毕竟现在是在人家地盘上混,我可是个纯粹的外来户,不清楚这种少数民族地区是不是也跟我们汉族好多地方样,有欺生的习惯。

果然,中年妇女咧开嘴对我笑着,操着比较生硬的普通话道:“欢迎欢迎!昨天我们就接到了县卫生局的电话,说今天有个支医的大学生过来,让我们搞好接洽工作。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了,你还没吃饭吧?我先给你倒杯水啊!”

说着,就从后面的柜子里拿出一个塑料的方便杯,放了点茶叶,提起办公桌旁边墙角里的开水瓶,给我泡了杯茶。

我连说:“谢谢!”

中年妇女道:“不用客气!我叫拉巴子,羌族人,你可以叫我拉巴子大姐(嘿,果然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顺竿子爬得倒快。)。你先坐下休息一会儿,我去叫厨房给你准备点吃的。”

说着把她刚才坐的椅子拉过来让我坐,然后笑着向院门东边的角落走去。

我坐下来,手里拿着这杯茶。

茶叶泡了快两分钟了,还是没怎么舒展开来。估计是这地方海拔高,开水烧不到真正的100摄氏度的缘故吧。

我看了看桌上,放着一叠资料。有政府的文件,有什么巡诊计划安排表、值班表之类的,还有的上面好象是藏文,反正我不认识。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拉巴子大姐回来了。

和他一同来的,还有一个男人,看不出年纪。因为显得比较老,要是硬让我猜的话,我猜快60岁了。脸上皱纹很深,皮肤黝黑黝黑的,两眼倒是很有光芒。

他看见我咧开嘴角笑了,伸出手向我握手,嘴里嘟嚷着:“总算把你们盼来了,欢迎啊!”

我连忙伸出双手去握他的伸出的右手,以显示出对他的尊重。我估计拉巴子带他来,肯定这人在卫生院也是个能说上话的人,至少也得是个副院长什么的吧。

果然不出我所料,拉巴子大姐开始给我介绍了:“这位是我们卫生院的党支部书记兼院长,姓李,汉族人,我们都叫他李院长。”

我连忙双手握着李院长的手不停地晃,嘴里说:“李院长,您好!您好!我叫胡硕,今年毕业于某省某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初来乍到还请您以后多多帮助和指导。”

我也不知道自己从哪里学来的这一套。以前在老师面前都是唯唯诺诺的,怎么今天表现得这么自然呢?难道是自己成熟啦?

李院长,还是紧紧握着我的手没分开,激动地对我道:

“感谢党啊!现在政策好,我祖上是赤脚医生,16岁起我就在这个卫生院工作。那时还不叫卫生院,叫卫生室。现在算来整整31年了。

我刚参加工作时,卫生室就我和我的父亲两个人,房子也只有两间,十分破旧。

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我们这个卫生院是第一批由国家投资兴建的,现在建成都3年了。

以前我们卫生院就两个人,现在我们有9个人了。今天你来了,我们正好10个人了。

目前,加上你再算上我,我们就有4个医生了。还有3个护士。

加上拉巴子,他主要管行政办公这一块,什么档案、人事、会计都归她管。

还有一个藏族小伙子,比你大几岁,负责收费、药房、单位出纳什么的。

还有一个叫德吉,负责厨房等后勤工……”

正说着,外面有人喊道:“李院长,可以吃饭了。”

李院长“呃”了一声,对我道:“这就是德吉,今年50出头了,你可以叫他德吉大叔,或者叫德吉师傅也行。我们快去吃饭吧,今天听说你要来,正常吃饭的时间点,我和拉巴子都没吃,等着你来呢。”说着就拉着我往外面走。

我心里暗忖:“这李院长也不错,估计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都朴实耿直,我这刚来,就对我这么亲热。”

厨房在院门东边角落的那间房子里。因为在角落上,所以实际上有两间房,外面一间是个小餐厅,里面才是厨房。

到了餐厅门口,李院长看见了我放在院门口的行李,说:“这是你的行李吧!”

我“嗯”了一声。

李院长又朝厨房喊到:“德吉,快来帮小胡把行李搬进他的房间里,他就住我旁边那间。”

我连忙摆手,说道:“李院长,还是我自己来。这行李不重,我住哪个房间,你指给我看就行了。”

说着我背起一个背包,然后拉起我的拉杆箱,我就这两件行李。

这时,德吉过来了,抢过我手时的拉杆箱,对我满脸堆笑道:“是胡医生啊!欢迎你啊!你把背包给我,我给你放,你先去吃饭。”

李院长、拉巴子都说:“快先去吃饭吧!”

我只好将背包交给德吉,跟着李院长和拉巴子进了餐厅。

午餐虽说不算很丰盛,但我估计,他们也是用了心的。

主食一人有一碗米饭,估计是特意为我准备的。因为后来我知道他们很少拿米饭当主食,因为这里不产水稻,大米得从县里买回来。还有青稞饼、糌粑当主食。

菜有干牛肉、腌萝卜丝、炒水芹菜,还有酥油茶和青稞酒。

在车上颠簸了一上午,这会儿我真有点饿了。于是也就不客气了,吃了个大饱。

李院长和拉巴子还都敬了我青稞酒。我虽然推辞说不喝酒,但他们说这是藏族的礼仪,不好违背。但好在青稞酒度数很低,我在大学还是练了点酒量的,这点酒也就不在话下。

饭后,李院长又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了这个医院的情况、其他几个职工的情况,又拉我到几个办公室串了串门子,算是同事互相认识。

末了,李院长又拉着我的手说:“我们卫生院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医疗人才。我们现有的医生除了你,都不是科班出生,以后大家可都指着你突破一起技术难题了。”

我心里暗忖:“这下可不好,我本来学艺也不精,专业水平真的不咋地。本来打算来混口饭吃,历练历练。这下可好,本来是来抱大腿的,最终,自己倒成了最粗的大腿。”

李院长跟我唠叨完后,让我先去房间休息休息。这几天先适应一下这里的环境,和同事也熟悉熟悉。

我先回房间整理了一下行李。德吉又给我送了一些生活日用品,说是乡里条件差,好多东西买不到,他经常去县城采购东西,以后有什么需要可以尽管跟他提。

我说要给钱,他说不用了,说是李院长交待过了。

我的房间是东面这排房子从北向南数第二间。第一间是李院长住的,因为在东北角,所以是个套间。他就把外面这间当成办公室,里面当卧室。

我这间就是个普通单间,约4米多宽,6、7米长,倒是挺宽敞。

屋里有张床,被子褥子是病房的那种,有一组衣柜,还有一套办公桌椅。虽然室内陈设较简单,但屋里打扫得很干净,我也很满意。

晚餐时,单位加上我正好10个职工全部在场,正好坐了一圆桌。

李院长又向大家介绍了我,又特意叫德吉多炒了几个菜,让大家轮流向我敬了青稞酒,一切都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奶奶的,幸亏还有点酒量,虽然青稞酒酒精含量低,好入口,但还是有后劲的。

晚饭后,我去共公浴室洗了个澡。有太阳能热水器,因此有热水。

回来后,感觉太累了,便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的事,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

用了大概3天时间,我和单位的同事都混熟了,也就开始了正常的支医工作。

因为我所在的乡人口少,平时上班也是挺闲的。根本就没多少病人来看病,而且医院的设备也很少,稍微复杂点的病我们也没办法检测。

遇上情况稍微严重点的病人,就只能把他们转到县医院,因此经常充当送病人的120医生。

因为县医院也经常派不出救护车,我们卫生院也没车,如果有病人要转院,只能让病人家属自己包个面包车。我们派个医生在车上跟着,以应对突发情况。

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去各村巡诊。这也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困难,因为交通不便,一些行动不便的病人也很难到卫生院来就诊。因此,我们只能提供上门服务。

因为我是最年青的,也是他们中学历最高的,因此基本上我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外巡诊。

去村里巡诊只能骑摩托车,单位有两台旧摩托车是专门提供给我们使用的。

我以前会骑自行车,但没骑过摩托车,因为我老是感觉它不够安全,是“肉包铁”。

但现在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骑。好在会骑自行车,学骑摩托车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骑慢点,也没多大问题。

刚开始,院长还派个护士和我一起去,主要是考虑到我对当地不熟悉,不认识路,和藏民、羌民的交流沟通怕有障碍。

半年后,我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执行任务了。有时连着去几个村,晚上宿在村委会或者村民家,要几天才回乡里卫生院来。

在支医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感觉到自己水平不够,经常把《内科学》放在医疗箱里,带出去巡诊,遇到疑难杂症力争在书上找到答案。

说实话,经过1年多的工作,我的水平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当然,我处理的主要问题,都是诸如感冒、食物中毒、摔伤之类的,偶尔也有想不开喝农药的。

总之,我的支医生活,似乎正朝着波澜不惊的方向不断前进。我也满以为我的3年支医生涯将要平平安安地度过。

第二百六十七章 此人大有来历第四百五十一章 宽慰蓝玫第五百二十二章 当局者迷第四百一十九章 地皮交接第一百二十三章 突袭开始第三百六十三章 六脉神剑是假的?第一百七十九章 刘聚的折衷方案第一百四十二章 初战告捷第二百九十七章 秘密训练基地第五百四十九章 张子明被擒第五百四十四章 郁闷的谢再兴第九十五章 湖口救险第五章 盆地脱困第四十四章 常遇春中箭第三百一十四章 巧制朱亮祖第三百五十二章 廖永忠的损招儿第六百八十四章 计赚太原第一百五十三章 制造混乱第五百七十二章 华容道再现第二百五十三章 准备投资集庆第六百八十七章 “可悲”的奶奶第二百二十五章 羞愤的张思淑第四百八十一章 正能量的重要性第三百四十六章 天完内讧第三百六十八章 节外生枝第三百四十一章 高丽要崛起?第四百一十章 批评与表扬第四百三十二章 智取衢州第十八章 刘家惨案第三百一十四章 巧制朱亮祖第一百九十二章 热脸贴了冷屁股第二百五十七章 买房置地第二百七十章 黑蛟帮遭人挑堂口第二百三十七章 谋取采石矶第四百四十六章 保存实力第四百四十三章 羞辱天完第一百三十一章 计赚定远城第二百八十二章 地价疯涨第三百零三章 限量版火枪第二十章 舍命相搏第一百八十九章 吴钥有喜第513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死里逃生第五百七十九章 杀人灭口第九十一章 营救思淑(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三百零八章 这个账算得不错第二百三十八章 太平献策第二百三十四章 太平送弹第三百九十四章 小舅哥的眼光第四百六十二章 说漏嘴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价涨疯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五路伏兵第五百三十一章 进攻庐州第六百七十五章 丞相请吃饭第四百三十八章 退守九华山第三百四十章 叔明见元帝第六百一十九章 朱文正之死第四百八十章 相煎何太急?第七百一十五章 杨宪下狱第七百二十六章 杨日礼的昏招第三百一十二章 常遇春受伤第五百六十一章 常遇春救驾第七百二十六章 杨日礼的昏招第一百七十九章 刘聚的折衷方案第五百七十七章 蜜桃成熟时第五百三十九章 陈友谅的王炸第二百八十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四百零二章 下辈子还做兄弟第六十八章 围点打援(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阿鲁温投降第一百三十八章 朱元璋来信第二百二十五章 羞愤的张思淑第三百四十八章 怂恿朱文正第三百二十四章 敢不敢过扬州?第四百六十二章 说漏嘴了第四百四十九章 给花云配个副将第三百六十三章 六脉神剑是假的?第589章第五百二十六章 巧施离间计第二百一十四章 放虎归山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元璋欲称吴王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令智昏第六百八十五章 蒙古骑兵的克星第二百零八章 采石矶告急第五百六十一章 常遇春救驾第三十五章 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第一百一十四章 竹林话别第九十五章 湖口救险第三百一十六章 取出箭头第五百八十五章 思想超前的焦玉第一百四十九章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一百三十八章 朱元璋来信第七百二十章 追杀恭定王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战在即第三百一十六章 取出箭头第五百七十章 冲出湖口第六百二十章 假伊尹,真董卓第五百三十八章 城墙已破!第五百六十三章 半路里杀出程咬金
第二百六十七章 此人大有来历第四百五十一章 宽慰蓝玫第五百二十二章 当局者迷第四百一十九章 地皮交接第一百二十三章 突袭开始第三百六十三章 六脉神剑是假的?第一百七十九章 刘聚的折衷方案第一百四十二章 初战告捷第二百九十七章 秘密训练基地第五百四十九章 张子明被擒第五百四十四章 郁闷的谢再兴第九十五章 湖口救险第五章 盆地脱困第四十四章 常遇春中箭第三百一十四章 巧制朱亮祖第三百五十二章 廖永忠的损招儿第六百八十四章 计赚太原第一百五十三章 制造混乱第五百七十二章 华容道再现第二百五十三章 准备投资集庆第六百八十七章 “可悲”的奶奶第二百二十五章 羞愤的张思淑第四百八十一章 正能量的重要性第三百四十六章 天完内讧第三百六十八章 节外生枝第三百四十一章 高丽要崛起?第四百一十章 批评与表扬第四百三十二章 智取衢州第十八章 刘家惨案第三百一十四章 巧制朱亮祖第一百九十二章 热脸贴了冷屁股第二百五十七章 买房置地第二百七十章 黑蛟帮遭人挑堂口第二百三十七章 谋取采石矶第四百四十六章 保存实力第四百四十三章 羞辱天完第一百三十一章 计赚定远城第二百八十二章 地价疯涨第三百零三章 限量版火枪第二十章 舍命相搏第一百八十九章 吴钥有喜第513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死里逃生第五百七十九章 杀人灭口第九十一章 营救思淑(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三百零八章 这个账算得不错第二百三十八章 太平献策第二百三十四章 太平送弹第三百九十四章 小舅哥的眼光第四百六十二章 说漏嘴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价涨疯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五路伏兵第五百三十一章 进攻庐州第六百七十五章 丞相请吃饭第四百三十八章 退守九华山第三百四十章 叔明见元帝第六百一十九章 朱文正之死第四百八十章 相煎何太急?第七百一十五章 杨宪下狱第七百二十六章 杨日礼的昏招第三百一十二章 常遇春受伤第五百六十一章 常遇春救驾第七百二十六章 杨日礼的昏招第一百七十九章 刘聚的折衷方案第五百七十七章 蜜桃成熟时第五百三十九章 陈友谅的王炸第二百八十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四百零二章 下辈子还做兄弟第六十八章 围点打援(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阿鲁温投降第一百三十八章 朱元璋来信第二百二十五章 羞愤的张思淑第三百四十八章 怂恿朱文正第三百二十四章 敢不敢过扬州?第四百六十二章 说漏嘴了第四百四十九章 给花云配个副将第三百六十三章 六脉神剑是假的?第589章第五百二十六章 巧施离间计第二百一十四章 放虎归山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元璋欲称吴王第五百六十六章 利令智昏第六百八十五章 蒙古骑兵的克星第二百零八章 采石矶告急第五百六十一章 常遇春救驾第三十五章 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第一百一十四章 竹林话别第九十五章 湖口救险第三百一十六章 取出箭头第五百八十五章 思想超前的焦玉第一百四十九章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一百三十八章 朱元璋来信第七百二十章 追杀恭定王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战在即第三百一十六章 取出箭头第五百七十章 冲出湖口第六百二十章 假伊尹,真董卓第五百三十八章 城墙已破!第五百六十三章 半路里杀出程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