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

郑家内乱将起,南明政府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派认为此时是联合台湾解决郑经的好时候;一派认为应该观望胜败再作定夺;一派认为可借机迫压,控制金厦,使海军的基地转向东南,能更有利地配合陆军作战。

而金厦的郑经和台湾的郑袭都向广州派出了使者,拜见朱永兴,希望达到各自的要求。郑经要承袭延平王的爵位和国姓爷的荣誉,并请朝廷允计他讨伐台湾的叛逆乱臣;郑袭则拿出了郑成功的遗书,希望朝廷不准郑经承袭爵位,只许其监守金厦,并封郑袭为招讨大将军,镇守台湾。

从郑成功的遗书上分析,尽管郑经忤逆、众将抗命,他在最后还是在为郑氏家族做着打算。把台湾留给弟弟,金厦留给郑经,可谓是双保险。如果朱永兴照此处理的话,郑经没有了朝廷允准,又要担心明军的行动,可能不敢强行武力解决台湾,郑家内讧、自相攻杀的局面显然不是郑成功所希望看到的。

也正是看出了郑成功的心思,朱永兴才并没有按照遗书上的请求去做;也正因为福建战局的发展,他又不肯损耗水师力量,用武力解决郑经;也正因为他要借此谋求最大的利益,便不能轻易答应郑经或郑袭。

“殿下有意观望胜败,才能最后定夺否?”易成比较倾向于借机解决郑经,毕竟目前有实力阻碍朱永兴的只剩下郑氏一家。

“孤无意观望胜败。”朱永兴摇了摇头,说道:“若是金厦与台湾开战,郑经必胜无疑。而解决郑经,也不是最佳时机。孤的办法很简单,一个字‘拖’。”

占据台湾的郑袭与黄昭等诸将资历太浅,并不足以服众。而郑经却得到了郑成功族兄郑泰的支持。以及金厦诸将的拥戴。无论从声望,还是从实力,郑经都能够轻易取胜。如果不是碍于朝廷,碍于朱永兴。郑经早就按历史上那样。继位发丧,兵指台湾了。

如果在台湾的是郑泰。朱永兴使会做另外的布置,而不是现在这样用“拖”来待变,等着最有利的结果。

“台湾使者夸大其辞,言兵力足以抵挡郑经。却不知道在布防上是大错特错,战事未开,已输了一半。”朱永兴嘿然冷笑道:“澎湖为台湾四达之咽喉,外卫之藩屏,攻台则必先取澎湖,守台则必先守澎湖。台湾孤悬于海涛之中,若澎湖一失。则进退失据,其势已败矣。”

“然殿下却未加以提醒。”易成稍有些醒悟,但还是有不解之处。

朱永兴点了点头,苦笑一声。说道:“因为这只是郑家内讧的开始,孤只是给郑经添点麻烦,使我军在东南有更有利的态势。等到郑经打下台湾,嗯,你觉得他会怎么做?”

易成沉思半晌,试探着说道:“统一事权,巩固根基,消除对其不利的议论和影响?若是外姓,恐怕在郑氏集团中无人可威胁到郑经——”说到这里,他的眼睛猛然睁大,惊讶道:“郑泰,殿下是要说郑泰和郑经会起争斗?”

“是啊!”朱永兴无奈地叹息一声,但在易成耳中却听出了些许期盼的味道,“说起来有些令人费解,那郑泰不仅是郑家德高望重的老臣,更在关键之时用自己的声望稳定了金厦军心,甚至不惜触怒延平王,保护了郑经。说是郑经的救命恩人也不为过,郑经怎么就会向他下手呢?”

“属下明白了。”易成重重地叹了口气,“郑泰是延平王的族兄,久经战阵且深得军心,还长期打理郑家商业贸易,于厦门大捷亦多有功勋。这样一个有实力、有本事、有声望,还不肯惟命是从的家伙,郑经得位不正,要统一事权,树立威信,必然要对其下手。”

“嘿嘿。”朱永兴冷笑了两声,用鄙夷的语气说道:“郑经学会了乃父的杀伐果决,却——,哼哼,虎父犬子啊!”

易成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并不是他百分之百相信朱永兴的猜测,而是因为朱永兴能想得这么深,让他感到欣慰和放心。郑家内乱,这只是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一个侧面的写照,朱永兴能想到这些,自然也会对自己以后该何去何从有清醒的认识。按照易成所想,朱永兴已经意味到政治斗争的残酷,那么,在与永历,或与其他觊觎大位的家位争斗时,便不会心慈手软。

“等到郑经要统一事权,在内部大事杀伐之时,方是咱们动手的良机。”朱永兴的目光已经移注到桌案的文件上,语气也变得平和,“或大举扩充实力,或逼迫郑经避走台湾,大陆沿海将尽是我水师驰骋之地。介时,风帆所指,南极高、琼,北尽登辽,何地不可以聚兵,何地不可以攻掠?满清,败矣!”

满清败矣!易成如听到了洪钟大吕,蓦然注视朱永兴。而朱永兴的神态已恢复了自然沉静,笔在纸上刷刷地写着,似乎正在绘制胜利的宏图。

……

“发丧,起兵,待灭了乱臣贼子,再看那岷藩还有何说辞?”郑经怒不可逷,拍案而起,把茶碗都扫到了地上。

重礼送至广州,使者极尽谦卑,郑经觉得已经给足了朱永兴的面子,但使者派人传回来的消息却令他感到失望,感到愤怒。

要请示永历天子,这明显是推托延宕。虽然在承袭王爵的程序上确实如此,但明眼人都已经看出来,只要朱永兴同意,事无不准,且时间长短,也在其掌握之中。那是想快便快,想慢便慢,全由其心意而定。

“世子袭爵,名正言顺,又何必仰人鼻息?”冯锡范对朱永兴的印象也不好,就着郑经的话煽风点火,“便是对外言说世子已承袭王爵,又能怎样?”

陈永华心中很矛盾,既感念郑成功的知遇之恩,又认为对抗朝廷有违他心中的春秋大义。沉思良久,他才委婉地说道:“若是背上僭越之嫌,恐于世子不利。岷藩怕也是有些顾虑,才不敢擅专,要请示天子定夺吧?”

“哼,他还不够擅专吗?”冯锡范有些不屑地冷笑道:“就是一个活曹操,把天子弃于异邦,不言接驾,谁还不知他是个什么心思?”

“话虽如此,岷藩毕竟是朱氏子孙,如今兵强马壮,亦不可轻易与之为敌。”建平侯郑泰咳嗽一声,缓缓说道:“大义名分在手,先王亦要在表面尊奉。依吾看,承袭王爵可以稍待,攻打东宁却不可以拖延。只要击败了那些贼子,王爵还是只能由世子承袭。”

郑经停下了急走的脚步,犹豫着问道:“只怕明军包藏祸心,趁我军攻打东宁时偷袭金厦。介时我军浮于海上,进退失据——”

“属下觉得不会如此。”刘国轩见郑经欲言又止,便接话道:“明军正专心于闽省战事,必欲灭耿逆而后快,又哪里能抽调出兵力?”

“台湾可取,当速取。”郑泰轻轻一拍桌案,大声说道:“金厦弹丸之地,而东宁却是万世不拔之基。如能着力经营,可具自立自强之实力。若据有东宁,对外可攻掠大陆,对内则可安身立命,使我军将士家属有退路可言。若是世子担忧,吾愿镇守金厦,以策万全。”

“伯父久经战阵,经验丰富,镇守金厦可保万无一失。”郑经的态度极客气,笑着说道:“岷藩要观望胜败,那便让他看看,我军在东南依然是举足轻重,依旧是兵马雄壮。嗯,吾有意任命周全斌为五军都督,随吾攻取东宁,不知伯父以为如何?”

周全斌是郑军猛将,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奉命领一军前往南澳镇守。郑氏内乱初起之时,有传言说郑成功有密谕给周全斌,命他相机行事。郑经心中猜疑,即趁周全斌回厦门之机,将其拘捕囚禁。如今郑成功病逝,郑经觉得周全斌已无威胁,必然会投效自己。

“周全斌去过东宁,了解虚实,正是攻打东宁之人选,世子决定英明。”郑泰表示同意,并顺口恭维了郑经一句。

攻打台湾的决心已下,经过一番商议,郑经任命周全斌为五军都督,并由侍卫冯锡范、咨议参军陈永华随行,即日进兵台湾。

会议散了,各人分头去准备,冯锡范却独自留了下来,向郑经秘禀事务。

“王爷可考虑过放弃金厦,专力经营东宁之事?”冯锡范话一出口,郑经便愕然瞪视,不知道他吃错了什么药,竟想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金厦。

“王爷,我军将士多为闽籍,金、厦与大陆近在咫尺。”冯锡范一口一个王爷地叫着,脸色却很郑重,不慌不忙地陈述着,“明军若是击败耿逆,据有闽省,恐对我军军心大有影响。若是人在东宁,海涛千里,无船则不可渡,军心可稳。”

郑经听明白了,不由得赞赏地点了点头。若论影响力和号召力,郑家不如朝廷;如果明军能光复福建,对于郑军中乡土观念极浓的闽籍士兵来说,更加具有了吸引力。为免将士效仿陈霸去投奔明军,放弃金厦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到了台湾,只要严格控制船只,士兵们既便是想回归故土,也难以渡过茫茫大海。

……

第63章 求助他国第79章 雪中送炭第59章 名将展威,以势制敌第105章 二等辅兵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26章 兵临城下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112章 兵溃第38章 三师相会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46章 火箭列装第42章 北伐新策第71章 局部——大局第47章 大战(一)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69章 讥讽第145章 妥协第37章 焚告上天稳军心第36章 史载之降将第55章 土官表忠诚第2章 无题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82章 燧发枪第47章 齐集元江第54章 再退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10章 大胜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122章 水利部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85章 急行第26章 初涉杀场第5章 琉球第154章 赴广东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章 无题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126章 无题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15章 被误导了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52章 血战厮杀第73章 小朝会第98章 有后之喜,酒后之语第79章 雪中送炭第6章 暹罗来使第258章 坦诚相待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巅峰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0章 急躁,伏击第77章 意外之功第84章 抢滩登陆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112章 兵溃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55章 滇缅战事第40章 两奸计议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83章 水西之变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19章 景东会师第32章 赐名白族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7章 欢歌畅饮第273章 溃败第110章 胜利的意义第85章 无题第91章 外交,内政第25章 三鬼之谋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115章 缅甸的条件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58章 明智,千秋节第33章 无题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106章 法阵第84章 失败之源第9章 决战第196章 鉴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134章 失败,争吵
第63章 求助他国第79章 雪中送炭第59章 名将展威,以势制敌第105章 二等辅兵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26章 兵临城下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112章 兵溃第38章 三师相会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46章 火箭列装第42章 北伐新策第71章 局部——大局第47章 大战(一)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69章 讥讽第145章 妥协第37章 焚告上天稳军心第36章 史载之降将第55章 土官表忠诚第2章 无题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82章 燧发枪第47章 齐集元江第54章 再退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10章 大胜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122章 水利部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85章 急行第26章 初涉杀场第5章 琉球第154章 赴广东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章 无题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126章 无题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15章 被误导了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52章 血战厮杀第73章 小朝会第98章 有后之喜,酒后之语第79章 雪中送炭第6章 暹罗来使第258章 坦诚相待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巅峰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20章 急躁,伏击第77章 意外之功第84章 抢滩登陆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112章 兵溃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55章 滇缅战事第40章 两奸计议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73章 瘟病的担忧第83章 水西之变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19章 景东会师第32章 赐名白族第153章 锋指广州第7章 欢歌畅饮第273章 溃败第110章 胜利的意义第85章 无题第91章 外交,内政第25章 三鬼之谋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115章 缅甸的条件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58章 明智,千秋节第33章 无题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106章 法阵第84章 失败之源第9章 决战第196章 鉴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134章 失败,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