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战略之争

国债的发行对于帝国财政来说,虽然有着比较好的前景,但是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提供太多的帮助(清末枭雄241章)。

因此1858年度的财政预算中,依旧是以八千八百万的税收为基础而制定的!

而支出预算上,由于军方的态度实在太坚决,同时林哲也是默许了军方上保持强硬的态度,所以尽管内阁总理大臣毕余同为首的文官集体反对并表示了不满,但是依旧无法让军方退步太多!

最后内阁进行了多次部议后,面对军方的强硬要求,不得不大幅度答应了军方的财政预算要求,不过他们同时也是相应提高了1858年度的财政支出预算,达到了九千万之巨,和财政收入预算相比,多出了两百万的赤字,至于到时候如何解决这两百万的赤字,财务部那边的官员还不知道要凑白多少白发呢。

最后按照统帅部和内阁方面议定的1858年度财政支出预算中,皇家陆军、皇家海军、协防军三支正规军事力量的预算为六千六百万银圆。

占据总支出预算九千万的百分之七十三,比起1857年的军费预算比例还要高三个百分点。

支出预算中最大的困难,即军费比例解决后,很快内阁、统帅部、督察院、**院这帝国的四大权力机构进行了联合部议,十余名部堂文官和多名高级将领联合签署了1858年财政年预算案,并提交平仁堂请天子御笔亲批(清末枭雄241章)。

次日,林哲用朱笔在该预算案做出批示,批示相当简单,只有一个字:‘准’!

如此一个简单的‘准’字,就已经表示该预算案正式获得天子的恩准,稍候财务部就会根据这份预算案进行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工作。

这份预算案中,军费就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二,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七,即两千四百三十万的预算由内阁各部门。督察院,宫务厅,**院分配,对于其中他们又怎么争夺这两千多万的预算就和军方没有什么关系了。

现在的军方上下洋溢着一片喜庆中。这可是六千六百万的军费预算啊,比今年的两倍还要多,而如何用这一批钱,军方的头头脑脑们是进行了诸多会议。

就连在前线的施清瑄、徐言青、沈驰云等诸多将领虽然无法亲自回南京主持该事,但是一个个都是和南京频繁通信。通过属性发出自己的意见!

不过这些高级将领虽然说一个个在外人面前都是骄横无比,但在军方内部,这又是一个等级更加森严的地方!

而如此使用具体的使用这一批军费,实际上前线的实权将领无权决定,统帅部的诸多部门也没有权利做出决定,能够做出这一决定的乃是一个军方内不太起眼的部门,即联合参谋部之战略司!

如果说联合参谋部的作战司就是负责制定各项重大会战的实权部门,那么这个同样汇集了海陆两军最精锐人才的战略司,那么就是肩负着中华军未来之战略发展,整个帝国今后战略走向的部门。

期内任职的校尉军官都是军方最优秀的人才。大多数还是海陆两大军校的兼职教官!

在1858财政年预算案通过统帅部、内阁、督察院、**院联合组成的文武部议,并获得天子朱批得以施行后,联合参谋部之战略司的司长陈安旭就是加班加点,战略司要根据帝国如今的战略环境,制定下一年度的乃是后续两三年的战略规划。

同时根据这些战略规划制定军队的扩编、训练计划!

军队的扩编和打仗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先扩编了军队,然后再去选定目标,而是先选定了目标,然后再针对性的一一解决问题,看看需要多少的兵力。需要提前准备多少大炮枪支以及弹药,要准备多少粮食豆料等,需要向民间征集多少牲口,需要动员多少民夫输送军需。而这些民夫的口粮又需要多少,怎么解决!

这些事情是一样一样的来,严格上来说,后续诸多事和战略司没什么关系!

但是为什么说战略司重要呢?因为要执行什么战略是它提出的,而后续作战司以及其他军方的部门才能够根据这些计划制定一项一项详细计划,并一一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战略司肩负如此重任。身为司长的陈安旭上校背负的责任是相当的大!

而且每天都有诸多军方大佬的书信送到他手上来,有施清瑄的,有徐言青的,有沈驰云的,一个个都是军方的实权大佬,而这些大佬们送来书信,说的大多是他们自身的一些战略见解,比如说施清瑄就不断重申山东以及河南的战略重要性,称夺取这两个省后,就可以直夺北京,彻底奠定九州归属。

而在福建折腾的陈云陶则是送来书信说,两广乃是华夏南门户,而广东之广州更是通商港口,工农商业发达,如夺广东,势必再为帝国再添一个堪比苏南浙北的财富重地。

就连徐言青和林安飞也是不甘寂寞,说着江西、湖北的战略重要性,如果能够夺取这两地,那么帝国根基稳矣!

这些大佬们说的问题其实带有一丝的私人意愿,都期望着帝国的整体战略能够倾向于自己负责的战区,施清瑄和沈驰云想要北伐,徐言青和林安飞想要西进,陈云陶想要南下!

为何?

因为这些高级将领的未来前途以及百年富贵,都系于一身战功之上,但是这要建功立业单单靠他们的军事才华是不够的,你后面还得有着统帅部的倾力支持。

施清瑄为什么能够横扫扬州、合肥、六安、凤阳、泗州,最后在桃源以北大败清军僧格林沁部?

真是因为施清瑄的能力比徐言青等人要强得多,堪为中华军内第一人?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如果没有军训部给施清瑄源源不断补充新兵,施清瑄麾下的皇家陆军第一师和第三师早就打残了,如果没有军需部源源不断补充的粮草甚至鞋袜被服,第一军早饿死了。如果没有军械部给他们持续不断的提供枪支火炮,第一军的米尼步枪早就不够用了。

施清瑄之第一军的连战连捷,是和统帅部各部门的倾力支持分不开的,但是再往里深究的话,为和统帅部会支持施清瑄的第一军呢?

因为在当初战略司制定的1857年下半年战略规划中。定下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江北,巩固皖南,有限南下!’

换句话说就是,统帅部将会把大部分的战略资源都投入到江北战场上。而皖南和福建战场所能够获得的资源就会非常少。

要不然为何第四军现在还没能拿下九江?第二军现在还没能拿下安庆?是因为他们的将士不如第一军的勇猛?又或是因为徐言青和林安飞的能力不如施清瑄以及沈驰云?

都不是,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统帅部对他们的支持力度非常的有限,他们连攻城用的炮弹都不够,皇家陆军的士兵折损了就很难获得补充。就算是协防军士兵也没有办法维持太多,因为统帅部的军需部那边根本就没有给他们太多军粮。

上述的这些都一一表面,战略司在中华军内部的重要性是值得那些军方大佬们重点关注的。

而能够当上如此权重部门的司长,陈安旭自然也不是普通人!

他和中华军里大部分军官的出身一样,都是书生出身,1853年即慕名加入余胜军,并考入了当时的随营学堂,而后学习数月后成为随营学堂第一期学员中的其中一员。

不过和很多人直接进入了野战部队任职不同,他却是因为成绩优秀,加上对于外语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仅仅几个月呢,就能够和翻译们一起翻译外国的军事著作了。

于是乎他留校任教,同时还兼职翻译,过去几年里翻译了十余本外国的军事著作,同时还参与到了军校的教材编写。

而后他虽然一度被调离随营学堂,到了部队任职,但是一去就是少校营长,而且只任职了不到三个月,就是被调回了随营学堂,担任教务处处长。随后又是进入当时的督练处工作。主要负责战略研究。

今年上半年,他一度短暂的任职第一师第一团团长,但是这个任职经历也只持续了四个月而已,当中华帝国拿下南京后。成立统帅部,他就是被调任联合参谋部战略司司长。

纵观他的履历,就会发现他的野战任职经历很少,而且一直都是文职和武职来回变,别人都是副连长升连长,连长升副营长。副营长升营长这一个路子。

但是他却是文职和武职交叉进行,而且两次下放到部队里任职,都是一部主官,从少校营长到中校团长,而在中央机构里任职的时候。都是担任要职,以前的随营学堂教务处处长,督练处协办,现在的战略司司长,可都是实权职位。

如此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被上头寄予厚望,属于重点栽培的哪一类人!

如果说过上一段时间,并且时机恰当的话,他晋升为少将也是不用惊讶的,甚至直接出任某一个皇家陆军步兵师的师长都是有可能的!

而每一个被培养,有望短期内晋升为少将的军官,都是属于被林哲重点关注的人,他们不需要别人作为靠山,也不用虚施清瑄这些前辈大佬,因为林哲就是他的靠山!

只要你表现的有足够的潜力,那么林哲就保证会让你顺利成长到足够高的地位!

所以面对施清瑄等人的来信,陈安旭虽然也看了这些信,但是都是一笑而过!

开什么玩笑,明年甚至后续数年的帝国战略,怎可让某个高级将领的个人喜好利益而左右!

他带着战略司的一群才华出众的参谋们连续工作多日后,终于是把之前制定的一些未来战略规模给弄出了详细文件。

而后,他可不愿意继续等下去,而是直接向宫务厅递交了求见圣颜的请求,如果是其他普通官员想要求见天子,大部分只是走个过场,林哲时间有限,能够获准面圣的人实际上只占申请人中的极少一部分,而按照惯例,这些没能见到林哲的官员一般会有内阁部臣代替接见。

不过陈安旭不同,他的身份地位足以让他第一时间获得面圣的机会!

得到了宫务厅秘书处来人的通知,陈安旭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先是整理了身上一尘不染,整洁全新的校官礼服,然后才是提上了自己的公文包,然后稳步走进了林哲的办公室!(。)

PS:

最近几天起点活动双倍月票,手里有票的同学现在就投吧!

第566章 战舰和炮台的较量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385章 沧州激战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589章 筹办新战舰第160章 军事散步第327章 倾巢而出第404章 林成庭的选择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113章 决一死战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414章 方德嫔第529章 骑虎难下第157章 围魏救赵第672章 弹药告急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506章 宁沪线试运营第164章 多方惊慌第61章 爆破攻城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75章 出兵松江第442章 女蜗号铁甲舰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282章 连夜抢修第300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二)第550章 夏威夷战事再起第四百而十二章 独特的上海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670章 帝国炮兵第80章 扶持军工第16章 贼军来袭第316章 国宴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63章 神经病和伟人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236章 腥风血雨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237章 甚于厂卫第577章 马政杂谈第346章 李鸿章的好奇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461章 林德步枪改进型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33章 炮弹下的盾牌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51章 团练大臣第51章 团练大臣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142章 革职下狱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第148章 悍卒李阿大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84章 水师初成第313章 筹款国宴第122章 扩大商贸区第487章 报童卖报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403章 大势所趋第45章 南撤湖州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40章 敌踪初显第650章 超前的设计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320章 编制改革第92章 抽十杀一第369章 太平军入川第474章 日`本局势第3章 比烂的战争第118章 扩军再扩军!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24章 新军服和军衔第16章 贼军来袭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57章 一路横扫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345章 工业规划第80章 扶持军工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
第566章 战舰和炮台的较量第301章 势均力敌第385章 沧州激战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589章 筹办新战舰第160章 军事散步第327章 倾巢而出第404章 林成庭的选择第584章 二等铁甲舰的争论第113章 决一死战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638章 宁耀安之死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414章 方德嫔第529章 骑虎难下第157章 围魏救赵第672章 弹药告急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506章 宁沪线试运营第164章 多方惊慌第61章 爆破攻城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75章 出兵松江第442章 女蜗号铁甲舰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282章 连夜抢修第300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二)第550章 夏威夷战事再起第四百而十二章 独特的上海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670章 帝国炮兵第80章 扶持军工第16章 贼军来袭第316章 国宴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63章 神经病和伟人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236章 腥风血雨第295章 炮台和火炮第237章 甚于厂卫第577章 马政杂谈第346章 李鸿章的好奇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703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461章 林德步枪改进型第552章 英国人的顾虑第33章 炮弹下的盾牌第420章 东北设省第51章 团练大臣第51章 团练大臣第405章 湘军动乱第142章 革职下狱第476章 炮击下关第522章 殖民时代的外交官第148章 悍卒李阿大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666章 世界第四海军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第193章 混战皖北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84章 水师初成第313章 筹款国宴第122章 扩大商贸区第487章 报童卖报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403章 大势所趋第45章 南撤湖州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540章 敌踪初显第650章 超前的设计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106章 大胜而归第320章 编制改革第92章 抽十杀一第369章 太平军入川第474章 日`本局势第3章 比烂的战争第118章 扩军再扩军!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24章 新军服和军衔第16章 贼军来袭第126章 倾巢而出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57章 一路横扫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345章 工业规划第80章 扶持军工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