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

帝国的驻外使馆不多除了专业外交人才的缺乏外,也和帝国目前的对外联系,海外利益不多有关,目前帝国的对外联系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清末枭雄434章)。

由于没有海外殖民地,仅有的海外利益就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了,尤其是生丝、茶叶、瓷器,然后就是一些技术人才的交流,比如派遣人员留学,招纳外国技术人员到华任职,最后则是高技术设备的进口。

这三大项里,实际上也牵扯不了帝国多少精力,其中最简单的是技术设备的进口,现在可不流行技术限制,只要你出得起钱,那些外国的资本家没有什么是不敢买的,而且各国政府一般也不限制设备类的出口。

留学和人才引进也不困难,这年头的人才流动是相当宽松的,各国政府不会阻止帝国的企业和学校招募人才,至于留学嘛,很多国家甚至是持欢迎态度的,他们才不管你送了多少学生过去呢,只要你有实力和关系把这些学生送进学校,随便你送。

生丝、茶叶、瓷器的话,生丝和瓷器简单,这些属于中国的特色商品,而且是属于没有多大竞争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哪怕是各国把关税抬高, 他们该进口还是得进口。

倒是茶叶的话,最近面对印度等新兴茶叶产地的冲击,中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英国对华的茶叶进口增长幅度有所减少,1860年的茶叶出口增长幅度只有百分之二十三,这远远低于工商部门预测的百分之三十五的增长幅度。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外交方面的影响也不大,因为英国是一个自由贸易主义国家,除非特殊情况下,一般不会对中国茶叶征收歧视性的税收,中国茶叶之所以受到冲击,还是因为印度等新茶叶产地的价格低廉有关。

可以说,目前帝国除了和英国、俄国有着领土方面的矛盾纠纷外,其他方面的国际矛盾冲突是相当少的,那些外交人员基本都是无所事事,除了收集当地的各种公开情报外传回国内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事可以做了。

毕竟十九世纪的地球还没有成为地球村,虽然远洋电报已经出现,信息交流比较快速了,但是物资人员的交流依旧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到欧洲来往一趟至少也得几个月的时间,所以除非必要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交流实际上是比较少的。

目前帝国的外交事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和英国上头,法国和美国次之,至于和俄罗斯嘛,纯粹是领土纠纷引起的武装冲突,而两国虽然也三天两天进行谈判,但是很明显不管是帝国还是俄罗斯都没有打算在谈判桌上屈服,所以目前帝国和俄罗斯在北方地区的边境摩擦和冲突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个时间度有可能是两三年,也有可能是十几二十年。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只要不出现太大的意外,那么两国之间也不可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原因很简单,双方都很难在领土冲突地区,也就是外兴安岭、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汇集重兵彻底击败对方,了不起就是万人左右的大规模冲突,但是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战争基本不可能出现。

在俄罗斯把西伯利亚铁路建成,或者中国把延伸到外兴安岭或者西北新疆地区的铁路修成之前,两国是没有能力在上述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的。

因此不客气的说,短时间内,至少十年内中国和俄罗斯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还不如中国和英国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

中国和英国的冲突更多,缅甸、香港,泰国、西藏等问题然后还有贸易上的冲突,这些都是战争的引发点,双方如果不克制的话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规模的战争,而且一旦引发了战争还真能打的起来,比如说中华军可以出兵缅甸,出兵香港,而英国可以直接派遣海军封锁中国沿海地区,甚至再来一次大规模的海上登陆。

不过总体而言,帝国不管是和俄罗斯还是和英国还是说法国等,冲突虽然有而且还不少,但是近期内都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这一点林哲是非常清楚,这也是他在1860年大规模削减军费的主要原因!

近期内帝国的外部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部分边境地区的军事冲突以及新疆那边的战事影响不了帝国内部的大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林哲才得以把大部分帝国的资源都投入到内部发展来!

在八月份的御前教育会议中,教育部大臣江道泉再一次递交了帝国教育发展计划书,并要求中央财政拨款高达五百万圆用以扶持教育的发展。

只不过这一次江道泉不再执着与什么百年树人之类的老旧观念,而是学着其他改革派一样拿出了诸多数据来支撑他的计划书。

江道泉虽然是帝国的传统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下头有着相当多的保守派支持江道泉,并对帝国的很多激进改革政策提出反对意见,但是江道泉虽然保守并不代表他对教育事业保守。

相反,江道泉非常清楚教育事业才是他的大本营所在,他在官场内的威望,甚至陛下对他才华能力的肯定都是建立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

所以这几年他为了发展国内教育是花费了诸多心思的!

“今年上半年毕业的帝国大学毕业生中,很多在没有正式毕业之前就已经被诸多机构部门和企业预定,很多企业言明现在帝国的高等人才过于稀缺,让他们无法招聘到足够的人才,只能是花费大代价从国外聘请!”

“同时我手头上的另外一份报告也表明,在过去两年内,帝国的数所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随江道泉收集的诸多资料报告被摆了出来,那些内阁大臣们也是一个个暗自思索了起来,这到底该不该支持看教育部的大规模扩张计划。

毕竟这份扩张计划的花费实在太大,头年的经费投入就是五百万之巨,明年、后年以及以后肯定还是持续投入的,总花费少说也得几千万之多。

而中央财政的经费是有限的,让教育部拿走了这么多,其他部门肯定就拿的少了。

但是如果不支持教育部的发展计划,他们也是很清楚目前帝国的中高等技术人才的缺乏已经是严重影响到了帝国工商业的发展。

比如说工商部要搞工商业,让企业们开工厂,这工厂不是有钱有设备就可以开的起来的,你还得有人啊,普通工人简单,随便招来农民培训几个月就行了,但是那些技术人员却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目前为帝国的工商业提供高等技术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直接从国外聘请,这也是很多大企业最常用的方式,第二个就是从帝国大学,那些高等中学毕业生里招聘,这些人的底子都比较好,学习个一两年基本都可以当骨干使用。第三个则是上海多家大企业,比如林德机器厂等联合主办的上海工商学校,这所学校除了提供会计,行政管理等现代企业所需的人才外,也培训技术人员,不过这些技术人员的能力比较有限,最多只能充当中级技术人员。更关键的是,上海工商学校不对外招生,乃是属于那些几家大企业的下属学校,只培养他们的员工学校,其他企业根本不可能从这里获得技术人才。

然后帝国的另外一所大学江南大学虽然已经开办,但是第一期学生都还没有毕业呢!

总体而言,目前帝国自主培养的技术人才是相当缺乏的,而这给目前的帝国工商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而按照教育部的发展计划,他们除了进一步调整维持现有的县小学、府中学这两级基础教育制度外,将会进一步扩充高等中学的数量,争取在1865年以前让国内的高等中学数量达到五十家以上。

同时为了接纳这些高等中学的学生,帝国会新建两所大学,人家江道泉连名字地点和都取好了,一所是预备在天津设立的直隶大学,另外一所则是在广州设立南广大学,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城市的理由也简单,直隶和广东这两个省份的极力拉拢教育部在他们的辖区办大学,为此提出了诸多地方财政支持,比如广东那边就是承诺如果开办南广大学,省财政将会投入至少三十万圆,而广州府的地方财政也会支持十万圆以上。

不过仅仅四所大学还是不够的,对此江道泉打算对现有的师范学校进行深入改革,在规模较大,师资力量比较深厚的师范学校里选择五家到八家左右,并将其改革为高等师范学校,其学制从一年延长到三年,学生从只学单一科目转为学习多个科目。

学制比正式的大学要少一年,而且师范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就算好一些,但是和正式大学对比还是远远不如,所以学校效果肯定是要差一些的。

但是这将会极大程度上缓解目前高等教育规模过小的问题,短时间内为帝国提供更多的精英人才。

这些计划都是教育部方面推出关于扶持开办官办学校的计划,同时教育部还计划推出政策甚至资金上的扶持,让民间广泛参与到办学事业上。

目前帝国的民办教育主要是集中在学前教育上,即启蒙类的私塾上!

此外还有少量几家高等中学,比如福州高等中学,苏州高等中学等,然后还有一家比较特殊的企业学校,即上海工商学校。

而现在教育部显然是对此不满的,启蒙教育倒还好,民间的参与力度相当广泛,但是在高等教育上就少了许多。(。)

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493章 初临北平第615章 舜帝级战列舰第408章 文武之争第25章 广德激战第356章 新军之间的厮杀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636章 风波起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150章 劝进表第85章 大婚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779章 立储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673章 内部妥协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538章 国运之战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6章 办团练捐道员第322章 渔船和情报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285章 势均力敌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后装枪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275章 严阵以待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697章 前无畏战列舰时代第318章 面圣第474章 日`本局势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304章 正面激战第603章 倾销地第341章 办学难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204章 官员任免事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第233章 中华门第71章 扩军五千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107章 城破殉国第7章 募兵买枪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116章 弹劾和防备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622章 大陆军政策第613章 市场和战争第97章 城头激战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361章 谈判中的战争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312章 财务部的苦和乐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310章 谈判重启第195章 科举题目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550章 夏威夷战事再起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467章 天津北方钢铁厂第280章 退守广州第631章 教育强国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605章 三国之势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348章 对策第361章 谈判中的战争第191章 清军南援
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493章 初临北平第615章 舜帝级战列舰第408章 文武之争第25章 广德激战第356章 新军之间的厮杀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636章 风波起第429章 缅甸局势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150章 劝进表第85章 大婚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398章 横扫北方第779章 立储第211章 三国领事来访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673章 内部妥协第338章 科举改革第538章 国运之战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6章 办团练捐道员第322章 渔船和情报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285章 势均力敌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713章 英国的退缩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266章 新式火炮和后装枪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372章 利者欲也第275章 严阵以待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697章 前无畏战列舰时代第318章 面圣第474章 日`本局势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166章 攻克南京第115章 刺刀冲锋第304章 正面激战第603章 倾销地第341章 办学难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第521章 裕祥号事件第204章 官员任免事第599章 双方的纠结第233章 中华门第71章 扩军五千第699章 海军军备竞赛第661章 朝鲜局势动荡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230章 阿来,放狗第107章 城破殉国第7章 募兵买枪第427章 大理苦战第116章 弹劾和防备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622章 大陆军政策第613章 市场和战争第97章 城头激战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361章 谈判中的战争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100章 太平军的战壕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312章 财务部的苦和乐第353章 都兴阿的决断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310章 谈判重启第195章 科举题目第181章 帝国海军在行动(二)第550章 夏威夷战事再起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460章 订单大爆发第207章 激战六安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467章 天津北方钢铁厂第280章 退守广州第631章 教育强国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523章 千里最强兵力第605章 三国之势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348章 对策第361章 谈判中的战争第191章 清军南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