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

^_^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政治以及军事援助的含义要更大一些,他们非要用白银支付的话,帝国也是接受了,不过自然是要加价的(清末枭雄660章)。

但是太平洋贸易公司接受了这批白银后,转手就跑到伦敦去换成了黄金,然后才运回国内。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太平洋贸易公司的单独行为,实际上这几年帝国的官方机构一直在减少国内白银的储量,换购黄金。

大量从民间收集的白银被运送到了国外,换回工业原料或者机械设备,又或者是干脆兑换为黄金。

过去十年来,帝国国内白银外流是相当严重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黄金内流的规模也是非常的庞大,由于连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加上帝国的国际贸易多采用黄金结算,所以国内的黄金储量也是越来越大(清末枭雄660章)。

同时帝国为了增加黄金储量,国内的诸多金矿也是加大了产量。

等到了1872年的时候,帝国的金银混合本位制度已经颇见成效。

不过随着奥斯曼土耳其执意要用白银支付,再加上太平洋贸易公司在出售这批白银的时候,导致了伦敦白银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导致了不小的损失。

这一次事件是引起了帝国财务部的密切关注,等到了十一月份的时候,财务部就是上书请求废除黄金白银混合本位,确定黄金单本位制度。

这种重大的经济改革,自然是引起了帝国上下的震荡!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此都是有着激烈的争论,其中最大的反对意见就是如今帝国国内的白银储量依旧非常大,这完全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那么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动荡,无数民众的财物将会化为一旦。

但是对此,财务部也是早有应对,他们拿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是承认现有的纸币、银圆的价值,以往的纸币直接承袭,白银金属以及白银银币则是按照原有价格回收。

不过回收后,给予兑换的并不是金币,而是金圆纸币。

并且推出了新一代纸币的发行方案。

随着帝国在五十年代就开始推广纸币,这十多年来多的纸币已经是比较普及了,民众的接受度也很高,真正拿着银币或者铜币进行交易的人已经不多了。

现在民间的大量存币,很多都是被当成了储备资金使用,日常使用倒是不多。

目前帝国的金融体系是比较混乱而复杂的,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辅币,有铜币也有纸币,基本就是一般一般,而较大额交易,则是使用银圆或者银圆纸币。

而大宗商业往来的话,则是很少使用现金交易了,往往是使用支票或者银行本票,其中又以银行本票使用最为广泛。

皇家银行的银行本票,认票不认人,而且皇家银行的分行除了在国内的每个县级行政区都有分行外,在国外地区,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的各大城市也都有分行,日本的江户、鹿儿岛、朝鲜汉城、越南顺化、河内、广宁等、其他殖民地的新加坡、仰光、宁王国京师、等地都有着皇家银行的分行。

甚至在美国、美洲、欧洲都有少量皇家银行的分行,基本上皇家银行的分行,都是跟随着帝国大使馆的步伐走,有帝国领事馆的地方,一般都有皇家银行的分行。

有着众多的分行,再借助电报通讯的便利,可以全球范围内对银行本票进行查证以及兑换。

支票的话,虽然也有,但是限制比较大。

由于实行金银混合本位,所以除了银圆外,还有金圆。

颁发金圆的时候,是按照当年的金银汇率,规定了一银圆含有纯银24.3克、一金圆含有纯金1.5887克,由于当年的汇率,所以当年的一银圆和一金圆的价值是对等的。

后来由于白银持续贬值,使得金圆和银圆的兑换比例有了变化,等到了1872年的时候,金圆和银圆的兑换比例已经比刚发行的时候增值了百分之九点三。

这相当于以往一百银圆能够兑换一百金圆,但是现在要一百零九点三圆才能够兑换一百金圆。

这种白银贬职幅度哪怕实在过去的七年里慢慢变化的,但是普通人兴许感受不大,但是帝国的财政金融部门却是感受非常深。

这意味着,如果过去多年里,帝国继续使用白银作为国际贸易支付货币的话,就会损失至少百分之九点三的财富,这可不是百分之九点三的关税啊,而是整个进出口总额的九点三啊。

而且受到白银产量持续加大,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相继采用金本位,未来白银的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帝国必须紧跟其他国家的步伐,同时实行金本位。

总之是不能让帝国成为其他国家实施金本位后,成为国际白银的倾销地。

历史上,满清的就是继续使用银本位,结果在1870年后,随着各国相继使用金本位,白银的价格一跌再跌,而中国成为了世界白银的最大使用国,说句不好听的话,当时的中国就是白银垃圾场,各国都把白银运到中国去,然后购入各种产品或者黄金。

结果短短三十年里,白银和黄金的汇率就是直接翻倍,中国也是承担了大量白银流入而造成了通货膨胀。

林哲主导下的帝国自然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帝国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为金本位做准备了,国际贸易只接受黄金支付,而每年的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的黄金流入中古。

同时发行金圆,让民众开始接受金本位制度。

而现在随着国际金价的进一步上涨,林哲认为金本位一事已经是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几年的话,估计国际上的所有白银就会一股脑的涌进中国,到时候国内白银储量翻倍增加后,就更加难实施金本位了。

进入1873年后,一月一日,帝国正式颁布金融改革法令,宣布确定金本位制度,同时发行金圆为基础的新版纸币、金币。

新版帝国金圆每圆含金量依旧为1.5887克纯金,有一金圆的金币,此外发行一金圆的纸币。

这一金圆的金币以及纸币,是主力货币,除此之外,则是还有辅币,分别是面额五角、两角、一角、五分、一分的辅币。

为了保障民众的财富不流逝,帝国财务部宣布,国内之前发行的银圆纸币皆可按照1873年1月1日的相关金银汇率全部回收,并兑换为新版金圆纸币。

存在银行里的相关银圆资产,立即按照1873年1月1日的汇率进行兑换为新版金圆资产。

国内现存的白银银币,则是限期在1873年6月1号之前进行兑换为金圆,汇率按照1873年1月1号金银比价为准,1873年6月1号之后,则是按照市场的金银比较进行回购。

实际上,帝国发行的银币数量并不多,由于帝国很早就推行纸币的发行,银币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发行的比较多,后期基本以纸币发行比较多。

而纸币的回购因为不涉及到金属价格问题,所以直接按照固定汇率进行回收就可以了。

同时由于帝国的国内的黄金储备也是有限,不可能无限量发行金币,所以发行的货币依旧以纸币为主,一圆的金币,实际上以象征性为主,只少量发行,而且依旧主要用以国际贸易。

为了维持新版纸币的币值,帝国官方自然是需要站出来背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就是宣布自1873年后,帝国的所有税收以及行政机构,将会全部接受新版纸币。

同时也是为了彰显帝国发行新版金本位纸币的储备金实力,中央银行和皇家银行达成了黄金置换协议。

中央银行以现行金价,用纸币向皇家银行购入了三百三十吨的黄金储备,用以充实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

如此加上中央银行原有的黄金储备、宫内支持的一部分黄金、财务部支持的一部分黄金,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已经是提高到了八百八十吨的水平。

这一部分黄金储备,足以让帝国发行五亿七千多万圆的新版纸币了,而且这五亿多还是可以无限制兑换的纸币。

而纸币的实际发行中,超额发行是常有的事,以帝国范围来说,就算是发行十个亿的纸币也是难以满足帝国的货币需求的,所以这一次的纸币发行,超额一倍发行是最少的,有可能是超两倍甚至三倍发行。

不过为了维持币值,这发行货币总量有多少,黄金储量有多少,暂时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总是民众只要知道中央银行里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就知道了。

而这一次的金本位纸币发行,也是透露出来了一个非常让人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堂堂一个帝国的中央银行,竟然还要向商业银行购入或者说是借黄金,然后才能够凑足黄金储备。

这不能说是中央银行太弱了,而是应该说皇家银行太强势。

皇家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甚至亚洲地区最大的银行,业务范围非常的广泛,兴许他们自身的资本并不多,也就那么一两个亿而已,但是他们掌控的资金却是非常庞大。

同时,皇家银行还是中国进行国际贸易支付的主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一家银行,而在国际贸易支付的是,往往都是真金白银,你拿一箱子纸币出来可没人认。

而国外的客户们存钱兑换银行本票这些,也都是真金白银进行交易,要么就是用英镑交易。

如此也就导致了,皇家银行的掌控的诸多存款,相当多一部分都是以白银、黄金的方式存在的。

皇家银行的金库里,保存的黄金以及黄金债券,比如英镑,金卢布这些金本位国家的货币,总价值比中央银行黄金储备都要多。(。)

第477章 日`本内战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392章 走投无路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138章 败退和首秀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45章 南撤湖州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318章 面圣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452章 演习和变革第332章 捷报东来第103章 黑夜混乱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96章 沉默冲锋第101章 压制和进攻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79章 主政一方第96章 沉默冲锋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500章 八年甲舰试验舰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610章 订单争夺第286章 惨烈交锋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70章 图谋江海北关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236章 腥风血雨第217章 北上迎敌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534章 进驻九龙第101章 压制和进攻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348章 对策第571章 铁路网的野心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402章 九江前线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432章 新旧更替(二)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40章 敌踪初显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历史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307章 骑兵出击第261章 李鸿章的战俘生涯第74章 上任设衙第583章 防护巡洋舰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70章 图谋江海北关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17章 长兴初战第322章 渔船和情报第80章 扶持军工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279章 洋人出兵第37章 遭袭第63章 神经病和伟人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256章 绝望之战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224章 清点战果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140章 暴风雨夜的前夕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308章 胜了吗?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49章 董离第131章 敌骑来袭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441章 铁甲舰第577章 马政杂谈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617章 出巡第672章 弹药告急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322章 渔船和情报第141章 起兵的借口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91章 中美密谋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39章 董阳红的冲锋第668章 布拉镇第536章 利益得失
第477章 日`本内战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392章 走投无路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八十八 掌增援湖州第138章 败退和首秀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45章 南撤湖州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318章 面圣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452章 演习和变革第332章 捷报东来第103章 黑夜混乱第683章 册封太子(一)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96章 沉默冲锋第101章 压制和进攻第537章 备战英舰队第79章 主政一方第96章 沉默冲锋第221章 骑兵之冲锋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500章 八年甲舰试验舰第366章 北上直隶第610章 订单争夺第286章 惨烈交锋第22章 改装褐贝斯第376章 第九协防师改革第70章 图谋江海北关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236章 腥风血雨第217章 北上迎敌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455章 大封功臣(二)第630章 建设浪潮第534章 进驻九龙第101章 压制和进攻第653章 新式步枪选型第348章 对策第571章 铁路网的野心第446章 庞大订单第402章 九江前线第172章 残忍的工业第432章 新旧更替(二)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40章 敌踪初显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历史第352章 第六军的北伐第307章 骑兵出击第261章 李鸿章的战俘生涯第74章 上任设衙第583章 防护巡洋舰第590章 海关舰队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70章 图谋江海北关第695章 现代文明推广运动第17章 长兴初战第322章 渔船和情报第80章 扶持军工第21章 谎报和扩军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279章 洋人出兵第37章 遭袭第63章 神经病和伟人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311章 俘虏问题第256章 绝望之战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224章 清点战果第437章 交通部和铁路公司第140章 暴风雨夜的前夕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308章 胜了吗?第509章 中英宁上海条约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149章 董离第131章 敌骑来袭第612章 陈月川的野望第12章 机器缫丝厂第355章 都兴阿的炮灰第441章 铁甲舰第577章 马政杂谈第65章 吴健彰进城第513章 美国重归统一第560章 阿拉斯加第617章 出巡第672章 弹药告急第646章 皇子独立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210章 工商发展第220章 对决练军第322章 渔船和情报第141章 起兵的借口第511章 武装倒幕第691章 中美密谋第419章 移民屯边第39章 董阳红的冲锋第668章 布拉镇第536章 利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