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中亚危机

进入1864年的夏天,美国南北内战依旧持续着,尽管从整体上来看美国北方合众国已经取得了战略优势,在陆地上牢牢的压制了南方联邦,海上持续保持着封锁,中间虽然出了华盛顿号这么一个意外,但是北方海军也是迅速反应过来并展开围剿。

最后华盛顿号虽然没被北方海军在海战中直接击沉,但是依旧沉没在北方海军布置的水雷上。

这一切都是充分表明,现在的美国内战已经是局势非常明朗,南方联邦的战败是肯定的,剩下的就是南方联邦还能支持多久了。

美国内战的胜败与否,和帝国的关系说大不大,但是说小也不小,从长远考虑,美国重新统一后就会掀起西部开发,铁路建设等新*,进而彻底奠定工业革命,再发展几十年后妥妥就是世界老大的预备国,美国的崛起,势必会和帝国在太平洋地区发生严重的冲突,这一点可以参考后世美日之间的冲突。

日俄战争之后,美日两国就是彻底进入了敌对关系,日`本海军的扩张其实就是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而放在这个时代里,如果林哲真的能够率领帝国崛起并工业化,到时候帝国就会取代日`本人的历史轨迹,进而和美国在太平洋上进行竞争。

如果说这些事还太过遥远,现在多想无益的话,那么只说短期利益。

对于帝国而言,怎么样的美国内战才是最符合帝国利益的?

持久甚至永无尽头的美国内战才是符合帝国的最大利益,因为美国目前是帝*械外销的第一大国,从美国内战爆发以后,帝国向美国南北双方销售了大量军火,以1858年型林德步枪为主。再加上前装线膛炮以及其他一些战争物资几乎是充满了美国南北两军。

过去几年里,帝国已经累计向美国南北两军销售了大约五十万支1858年型林德步枪,另外帝国库存的一些米尼步枪也是在战争的早期销售颇多。另外还销售了以十二磅为主的各口径前装线膛炮将近五百门之多,然后弹药。被服等其他军用物资无数,然后还有一艘铁甲舰华盛顿号。

除了直接出口销售外,还针对美国人的要求,先后进行专利授权,以便让美国人自行生产1858年型林德步枪以及前装线膛炮、新式榴弹炮等。

要知道美国内战数年,双方的军队加起来超过两百万了,而这些军队除了早期还在使用燧发枪外,中期是米尼步枪和后装步枪混装。而到了1864年的今天,已经是清一色的后装步枪,其中又以1858年型林德步枪为主。

南北两军累计装备(包括之前装备但是已经损坏等)的1858年型林德步枪总数超过一百万支,其中半数是从中国直接进口,半数是美国根据专利授权自行生产。

出口销售的利润以及专利授权的专利费,就几乎是足以养活帝国国防工业,更别说帝国国防工业还有着国内的庞大订单,因此这几年对于帝国国防工业来说,是一个丰收的年份,三大武器公司的规模都是连接翻倍。不仅仅规模扩大,产量更高,而且也拥有了更多的基金进行技术升级。引进培养技术人才。

如今三大武器公司里,除了皇家武器公司拥有完善的各类武器研发机构外,北方武器公司和湖广武器公司也是陆续建立研发机构。

这将进一步提高国内各类武器研的技术水平。

同时国防工业并不是一个单独封闭的产业,国防工业依旧是属于重工业体系的一环,并设计到部分轻工业产业。

国防工业的发展,同样会带动大部分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化工产业的发展。

制造枪支大炮以及战舰可都是需要大量钢铁的,而大量的钢铁需求也是促进了帝国钢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发展。从来都是一环套一环的,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就能够带动相关的诸多产业一起发展。最后形成一个工业体系的循环发展。

由此可见,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并不是止能够为军队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武器,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国防工业的发展,就是美国内战给帝国带来的最好好处。

可惜的是,现在美国内战已经局势明朗,南方联邦就算继续强撑下去,但是估计也就只能撑到明年,了不起就是拖到1866年。

美国南北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中华帝国对美国进行军售就能够,历史上人家英国人同样对美国南北大规模军售,但是照样也没有影响美国内战的实际进程。

美国南北双方在工业规模,人口上的巨大差距早已经是奠定了双方的胜负。

如果美国内战结束后,失去了美国那边的订单,国内的三大武器公司就会失去最大的利润,到时候只能是薄利多销为国内军方生产军火了。

嗯,偶尔还尽量开发国外的一些小市场,到时候外销订单虽然少,但是总比没有好,毕竟军火外销的利润非常高,外销一支步枪,比给军方生产六支步枪的利润都要高。

只是外销市场并不多,欧洲那边基本不用指望了,人家随便拿出一个来,工业基础都比帝国强,他们也许工业规模不齐全,但是普遍具体自行设计生产后装步枪的能力。

非洲和中亚的话,根本就没有什么独立国家,有少数几个也是没有什么钱的。

南美那边帝国的影响力实在太差,而且这世界上又不止帝国才有后装步枪,英国和法国都已经是开始小规模试验列装全新设计的小口径后装步枪。

而且这些新式步枪帝国方面虽然还没有得到太多的情报并进行试验,但是可以判断的是它们的性能并不会比帝国的1858年型林德步枪差多少,甚至有可能还更先进。

毕竟1858年型林德步枪是多年前的产物了,而这些年来皇家武器公司虽然对该枪进行了技术升级改进。

不过改进后的步枪已经不是1858年型林德步枪了,新式步枪使用金属子弹。重新设计,专门配属后装步枪的刺刀,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款步枪使用的材料是江南矿务公司提供新型钢材,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所以在射程上上表现超过了旧枪,同时使用金属子弹后,其精度更为优良。

漏气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用和以往那样一场战斗结束后,就得更换橡胶垫了,枪手们也不用太过担心自己的眼睛会因为瞄准而变瞎。

唯一的缺点就算是后坐力比老款林德步枪略大一些,造价更为昂贵一些。

这新款林德步枪依旧沿用以往的命名方式,被称之为1864年型林德步枪。去年开始小规模试验服役,今年开始正式批量列装。

而这种最新式的步枪自然是不可能现在就拿出去外销的,这外销的主力依旧会是1858年型林德步枪。

如此就会面临着国际上其他后装步枪的竞争!

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军火外销市场只剩下亚洲地区里的日`本、越南,缅甸,和泰国等地了。

不过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限,根本就买不起太多的后装步枪,其中最大的客户算的上是林成庭了,他这几年累计购入了超过一万五千支1858年型林德步枪,用以对抗英国的进攻。

而越南那边。也是累计采购了大约八千支后装步枪,用于维持和法国人的战争。

日`本那边,主要是幕府那边采购了三千支的后装步枪。

后装步枪对于他们而言还是比较昂贵的。一些价格低廉的前装步枪如果能用的话,他们更乐意接受。

不过如今全球范围内已经进入了后装步枪时代,在缅甸作战的英军,在越南南部作战的法军,都已经是普遍装备后装步枪。

如果林成庭或者越南人的军队还继续用米尼步枪的话,下场会很不妙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经过前几年的频繁战争,不管是在缅甸还是越南,实际上大规模的战争行为都已经结束了。

缅甸方向。英军这几年和林成庭交手多次,却是都没能在大规模战役里取得比较体面的胜利。更别说彻底摧毁了林成庭所部了。

法国在越南虽然经常获得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奈何阮王朝死活不投降了。大有后世历史上的越南战争的架势,死都要撑下去。

持久不下的战争,也是让英法两国的上层对这些战场充满了怀疑。

英国人已经是尝试着和林成庭进行和谈,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结束战争。

法国人的话,他们早就想要和谈了,阮王朝也是想要和谈的,再打下去的话,法国人固然不好受,但是越南人自己更不好受,为了筹集这几年的战争费用,阮王朝基本上是把该买的都差不多卖掉了,而且国内的赋税非常高昂,民众普遍反抗,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起义,试图推翻阮王朝。

奈何中华帝国却是坚持要让阮王朝打下去,阮王朝自己要是敢单独和法国人议和的话,估计停泊在顺化外海的中华帝国海军的战舰就会直接派遣直接杀进顺化,然后扶持另外一个越南国王把战争继续下去了。

在越南拖住法国人,打消法国人试图在东南亚地区殖民的打算是帝国的既定策略,是阮王朝都无法抗拒的决定。

于是乎就造成了目前的这种状况,法国人和阮王朝依旧保持战争状态,但是法国人已经停止了继续向北发起进攻,阮王朝同样没有能力反攻,所以双方只能持续保持军事对持的局面。

即不打不和!

如此情况帝国方面虽然不太满意,但是阮王朝自己都不想打了,自然也是无法强迫他们打下去,只能是保持现状。

而在1864年的夏季,除了美国和东南亚局势外,中亚那边也是事情频繁,牵扯了帝国,尤其是帝*方的部分精力。

1864年五月份,俄军从北方发起进攻,绕过了中国控制的皮什别克,从土尔克斯坦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下进攻。、

并在中华军反应过来之前,就是杀进了塔什干。

此时,战略重镇塔什干的失守,也就代表着浩罕汗国彻底失去了阻挡俄军大规模南下的能力了。

如果放任俄军继续南下的话,俄国吞并浩罕汗国就会成为定局!(。)

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116章 弹劾和防备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238章 财政预算第59章 炮击上海第414章 方德嫔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346章 李鸿章的好奇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第312章 财务部的苦和乐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600章 开战争论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26章 里维拉贸易公司第624章 婆罗洲第515章 林碃上学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396章 咸丰身死第331章 噩梦般的惨败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15章 公然敲诈第30章 救援长兴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239章 狮子大张口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672章 弹药告急第659章 敌人和朋友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48章 厘金初显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648章 三国之势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125章 林成庭东进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488章 所谓治国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470章 派系之争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657章 船头对敌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397章 史荣椿的抉择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232章 奏折第594章 海军修正案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466章 海河工业区第61章 爆破攻城第588章 畸形的社会第102章 保护军帅第41章 三冲敌阵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529章 骑虎难下第147章 围攻杭州第572章 东北铁路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544章 女蜗号战沉第543章 撞击敌舰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438章 电报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608章 南美的战舰市场第147章 围攻杭州第281章 黄以典再现第321章 风云再起第643章 方家
第514章 快速发展的1865年第116章 弹劾和防备第692章 各有顾虑第238章 财政预算第59章 炮击上海第414章 方德嫔第49章 湖州厘捐局第346章 李鸿章的好奇第478章 密室会谈第547章 海军技术改革第312章 财务部的苦和乐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600章 开战争论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485章 视察上海第663章 废黜朝鲜国王第444章 后装枪时代的来临第137章 提前造反第626章 里维拉贸易公司第624章 婆罗洲第515章 林碃上学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218章 桃源大决战(一)第251章 望风而逃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250章 半斤八两第396章 咸丰身死第331章 噩梦般的惨败第546章 战后封赏第15章 公然敲诈第30章 救援长兴第175章 生丝产业链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239章 狮子大张口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672章 弹药告急第659章 敌人和朋友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48章 厘金初显第133章 协防团和镇江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658章 海军上将科伦克级铁甲舰第601章 李昊通的恐惧第517章 母凭子贵第648章 三国之势第324章 战争中的发展第125章 林成庭东进第541章 钢铁巨舰的对决第184章 线列对射第439章 财政和军费第711章 全面战争第491章 中英萨战争第488章 所谓治国第462章 隆丰收购案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450章 工业基础第470章 派系之争第347章 李鸿章面圣第657章 船头对敌第254章 一夜寒风起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397章 史荣椿的抉择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270章 战争通牒第582章 新舰招标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232章 奏折第594章 海军修正案第177章 江南矿务公司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499章 帝召民女第329章 最好的步兵第145章 南下浙江第323章 联军增援抵达第466章 海河工业区第61章 爆破攻城第588章 畸形的社会第102章 保护军帅第41章 三冲敌阵第468章 皇室资产管理处第529章 骑虎难下第147章 围攻杭州第572章 东北铁路第258章 硝烟中的尸体第553章 争锋相对的谈判第29章 林成庭来袭第473章 新疆设省第544章 女蜗号战沉第543章 撞击敌舰第501章 中亚危机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第438章 电报第50章 林德机器厂第608章 南美的战舰市场第147章 围攻杭州第281章 黄以典再现第321章 风云再起第643章 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