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1)

威信高的人更不能留下

刘伯温命悬一线

朱元璋决心杀刘基,其心已不可动摇。

这与刘基也有关系,他被绑到午门外时,朱元璋问他有什么话说,刘基竟说:“从前的朱元璋死了,面对今日的权力野兽,更有何言!”

这让朱元璋在群臣面前尽失体面,到了不杀刘基难以平愤的地步。

从午门外回到奉先殿后,朱元璋一言不发,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马秀英望着他,试探着问:“皇上又不想用膳了吗?”

朱元璋道:“朕觉得有一张网,很大很密又看不见,朕就在这张网里头,怎么也钻不出去,这张网越收越紧,这是很可怕的。”

马秀英劝他:“皇上太过于劳累了,该好好将养将养,大事小情有太子呢,还有丞相替皇上分忧呢!”

“分忧?”朱元璋冷笑道,“不添乱就烧高香了,谈什么分忧。你说,这皇权与相权必定是要相抵触的吗?”

“我只管后宫,这是朝廷上的事,我没有说话的份儿。”

“叫你说又不说了,”朱元璋翻了翻眼睛,道:“不叫你说,你又偏说。好了,朕让你说,不算后宫干政。”

马秀英便直言:“对有野心的人,不可不防,但又不能草木皆兵。如果把所有的臣子都看成危险的叛臣,那是把大家都变成了敌人,谁人可用?得饶人处且饶人,譬如这刘基,皇上真要杀他,必犯众怒。”

朱元璋急了,不高兴地说:“怎么又来了!越是百官对他奉若神明,越是证明他们重刘基而轻朕,越不能留下刘基。万一他日后堂上振臂一呼,岂不是阶下百诺了吗?”

马秀英也起了脾气,气恼地说:“既然如此,你问我干什么?”

与此同时,午门外的围观民众越来越多,很多百姓公开为刘基喊冤。刘基被绑在左面柱子上,他的儿子刘琏绑在右面柱子上。午门前监斩台上坐着胡惟庸和刑部尚书吴云,只等时辰一到,便要开刀问斩。

尽管都督府出动了几千武士组成人墙维持秩序,人们好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往前拥,围观的民众人山人海,有的备了万民书,要呈给皇帝,要求赦免刘基。刘基神态自若,面带笑容,仰脸看天。

刘琏大声说:“父亲,我死不足惜,你就这样冤死了吗?你看民众,他们都为你不平啊!”

对此刘基并不意外,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虽然急流勇退了,但仍未躲过去,没有做到全身而退。

朱元璋一个人仍在奉先殿空旷的大殿上走来走去,在巨大的廊柱下,他显得孤单而渺小。值殿官上殿来,小心翼翼地启奏:“回皇上,监斩官刑部尚书吴云启禀皇上,问什么时候问斩,他说再不动手,恐怕要出事了。”

朱元璋仿佛听到了午门前的汹汹人声,也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三顾茅庐,去青田请刘基出山的场景,正在踌躇,忽然听到奉天门外的登闻鼓响了,一声,两声,敲得朱元璋一阵阵发愣。

登闻鼓下击鼓的,是朱元璋的国丈郭山甫。当值殿官来报是国丈在击鼓,朱元璋惊道:“宁妃这又是弄什么把戏?”他急忙下殿,到了登闻鼓跟前,鼓声才止。他无心去责备郭宁莲,快步走到郭山甫面前说:“岳父在上,你怎么来了,事先说一声,也好派人去接呀!”

“我一个山野村夫,哪有那么大的排场。”郭山甫冷冷地说,“你一定怪我多事吧?我听说击这面鼓,是向皇上陈述冤情的?”

朱元璋说:“是。不知岳丈为何事喊冤?”

郭山甫说他刚刚从浙江归来,因为听小女说,浙江谈洋地方有人点出了一块龙脉皇田,他有点不信,也想开开眼,便不惜病身去看了看。

朱元璋惊问:“你是为刘伯温而去?今天又是为刘伯温而来?”

郭山甫更正他:“我是为皇上而来,刘伯温与我无亲无故,他有罪没罪,杀不杀头,与我何干?但是皇上如果错杀无辜,这无辜者又是极负众望的人,就会有损天子的威仪,我就不能坐视不管了。”

朱元璋知道,普天之下,看坟山风水,怕是没有人能超过岳丈的了,既然他亲自去看过,便忙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郭山甫说:“除非刘伯温是个白痴,才会相信那块田有帝王之气。话又说回来,如真有灵气,刘伯温也就不会有今日刑场之灾。”

朱元璋表示信服,他喃喃道:“这么说,纯属子虚乌有了?”

郭山甫说:“正是这样,皇上快降旨放人吧!”

朱元璋对郭宁莲吩咐说:“先送岳丈到后宫休息,晚上再为他老人家接风。”他自己则带上云奇等侍从,一阵风似地赶往午门。

朱元璋的出现,令监刑官和武士们大惊,胡惟庸、吴云为首纷纷跪倒,口呼万岁。百姓们先是惊愣,随后海浪推进一样跪下去,欢呼声里夹杂着“皇上开恩”、“赦免刘伯温”的喊声。

朱元璋登上高处,大声宣告:“刘伯温无罪,刑部尚书吴云所奏不实,放人!”一时间群情振奋,午门外欢呼声震天动地。

刘基却并无特别感激涕零的表示,他对刘琏一半感叹、一半戏谑地说:“一幕生死戏,这么匆忙地收场了。”

刘琏说:“多亏皇上是个明君啊!”刘基却用意不明地笑。刽子手用鬼头刀割开他们的绑绳。

朱元璋对跪在地上的吴云说:“你怎么说?”

吴云说:“臣有失察之罪,听信了下面的一面之词。”

“你说得轻巧。”朱元璋说,“你一个失察,险些让朕铸成大错。刑部尚书你不要做了,杖你一百军棍,你没有冤情吧?”

“谢皇上警戒之恩。”吴云马上被拖了过去,就在百姓面前行刑。

胡惟庸小心地对朱元璋说:“险些坏了大事,还是皇上决断英明。”朱元璋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这令胡惟庸胆战心惊。

内幕消息

放了人就不了了之,郭山甫很不以为然。马秀英也主张朱元璋该好好安抚刘基一番,朱元璋采纳了,决定大摆宴席,为刘基压惊,郭山甫不给他面子,不肯出来作陪,朱元璋只得请出来还没归去的宋濂,而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加入,又使气氛变得扑朔迷离了。

席间,朱元璋亲自为刘基斟酒,并且赧颜抱惭地说:“朕有失察之过,先生不介意为好。”

刘基并不买账,道:“死都差点死过一回了,还有什么可介意的。皇上其实不是失察,许多事情,皇上还是明察秋毫的。”听他这么说,宋濂又在桌子底下踢他脚。

“皇上看,宋夫子又在踢我脚呢。”刘基这么说,也是故意。

朱元璋心情好,听了哈哈大笑。

刘基转对宋濂说:“你步履蹒跚,脚步拖沓,已使皇上生厌了,请君回家,今后是升斗小民了,你还有必要这么战战兢兢的吗?”

宋濂红了脸,朱元璋笑道:“你二位都是禀性难移呀,来,喝酒,给伯温先生压惊。”

胡惟庸为讨朱元璋喜欢,特别强调皇上用膳,从来菜不过四道,今天却叫御膳房上了十二道菜。刘基玩笑地说:“这是老夫鞠躬尽瘁半生赚来的吗?还是误走鬼门关的补偿?”

李善长温和地调解气氛,认为伯温虽是戏谑的话,却也是对的,这番心意,正是皇上的褒奖。

朱元璋说:“南京也很好,伯温不要回浙江去了吧,宋夫子也可留下,礼贤馆照住,朕早晚有事也可求教。”

刘基说:“那位走路拖沓的夫子留恋繁华,可留下,我是要回青田去钓我的鳊鱼的。”

宋濂忙说他也想回去,“人老了,总是恋自己的故乡。”

朱元璋说:“既如此,朕也不勉强。不知对时政还有何见教?”

刘基说:“这自有肉食者谋之,我不好多嘴,本来已经很讨人嫌了。”他有意无意地斜了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笑着转移了话题:“来,大家尝尝这道菜,烧河豚。”

刘基夹起一块,讥刺地说:“胡丞相对河豚情有独钟,这也难怪,当年是给李丞相做河豚发迹的,我是得尝尝,借点运气。”

朱元璋大笑,李善长很尴尬,宋濂左顾右盼,只有胡惟庸不动声色道:“是啊,不过,李丞相显然不是因为鄙人会做烧河豚而相中我,若那样,我如今该是个御膳房的领班。”

这一回李善长顺了气,也忍不住笑了。

赴宴归来,朱元璋让胡惟庸过一会儿到奉先殿去见他,胡惟庸便不敢离开皇宫,想去达兰那里,大白天又怕耳目多,便随意在御花园转转,恰巧与达兰走了个碰头。她见胡惟庸有意躲她,便抄近路拦住他。

胡惟庸忙问安:“真妃娘娘安好。”问安毕,便想走开,但桥窄,达兰无意让他过去,胡惟庸因为随从离他没有几步远,大声说他要去奉先殿见皇上,又小声说,晚上让达兰出宫到他外宅去。

达兰却说他没良心,把他当成了风尘女子,高兴了就去逛逛,不高兴了十天半月不见人影。

胡惟庸有苦难言,因左右有人,他只好说官话:“有事娘娘尽管差遣。”达兰开门见山问他朱梓去封地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胡惟庸说:“潭王去封地的事已定,这事我给你办了。”

“你别卖好。到年龄的王都到封地去了,梓儿并没什么特殊。”

“那你还有什么吩咐?”胡惟庸见随从在桥下等他,心里着急,想尽快敷衍了事,便道:“皇上在奉先殿等我呢。”

达兰说:“乐极生悲,我看皇上对你不像从前那么言听计从了。”

胡惟庸愣了愣,道:“你说详细点,皇上是不是说什么了?”

“这回不急着去面见皇帝了?”达兰揶揄地笑着。

“我可是对得起娘娘的,有一回皇上问起皇子来,我说潭王最有帝王之资。”

“谁知道你说没说。说不说在你了,我今天真不是来求你了,是来救你的。”

胡惟庸心头一阵发紧:“你快说呀,我会铭记你一辈子的。”

这回轮到达兰卖关子了,她说她很忙,没空说,说罢转身走了。

这明摆着是吊胡惟庸的胃口,勾他晚上相会。

胡惟庸不是不愿意,在风月场上,像达兰那样能使男人满足的女人真不多见,谁沾上她也得酥骨,问题是这是危险的游戏,说不上什么时候被虎所伤,所以每次去赴达兰的幽会,都是喜忧参半。

胡惟庸从朱元璋那里出来,便到在城外新买的外宅去等达兰,在这里,比宫里相对安全多了。

尽管自古后宫妃子不得擅自离宫,但达兰总能找到各种冠冕堂皇的出宫理由,加上她时常赏赐看门的大小太监,所以这次又是顺利出宫,并且准时到达。来不及寒暄,达兰就在起居室的太妃躺椅上,与胡惟庸起来,等仆人们端了茶点叫门时,他们已经完事。胡惟庸连衣带都束好了,早文质彬彬地坐在了客位上。由于是偷情,又是揩皇帝的油,大多数时间都是胆战心惊,由此养成了快马加鞭速战速决的习惯。

胡惟庸一边喝茶,一边问达兰说的危险是什么。达兰撇撇嘴,说他关心这个胜于关心她。达兰显然不是单纯骗他来幽会,她问起了皇上交代给他三百零八个县令、知府的委任名单。

胡惟庸心里咯噔一沉,这正是这几天他心里不落底的事,原本是他做得没分寸了,成了一块心病,唯恐皇上有微词,果然就出事了。

胡惟庸说:“不是皇上交给我的,是我提给皇上的名册。今年有三百零八个府县官员任满,或升或贬,都要换地方。”

“于是你就提了个名单?”

“我哪敢那么一手遮天!”胡惟庸说,“皇上说他太忙,顾不过来,让我先提个升迁调派的单子,他再过目。”

达兰一语中的:“打死你也不该提呀!提一个两个尚可,算是荐贤,三百多州县府衙门的官员由你提、你定,你不成了皇上了吗?”

胡惟庸吓了一跳,喃喃道:“你可别胡说,这是杀头掉脑袋的玩笑啊!”顿了顿,他又忐忑不安地问:“皇上到底是怎么说的?”

达兰告诉他,昨天皇上到她宫里去,手里拿个名单,她问他,他说府州县长官名单,是胡惟庸提的。皇上说这里面有他的外甥、小舅子、两姨弟兄、姑表兄弟,连奶妈的儿子、管家的儿子也都成了七品县令,皇上说你的权比他都大。

第14章 (1)第7章 (3)第11章 (1)第37章 (3)第4章 (4)第14章 (1)第18章 (1)第50章 (3)第10章 (2)第17章 (4)第51章 (4)第2章 (2)第47章 (4)第49章 (2)第29章 (1)第5章 (1)第34章 (2)第52章 (1)第4章 (4)第45章 (2)第4章 (4)第8章 (4)第46章 (3)第49章 (2)第45章 (2)第6章 (2)第54章 (3)第24章 (3)第34章 (2)第5章 (1)第21章 (4)第19章 (2)第19章 (2)第22章 (1)第38章 (1)第10章 (2)第46章 (3)第3章 (3)第52章 (1)第14章 (1)第32章 (4)第7章 (3)第49章 (2)第1章 (1)第48章 (1)第42章 (2)第17章 (4)第51章 (4)第24章 (3)第26章 (1)第7章 (3)第19章 (2)第52章 (1)第49章 (2)第48章 (1)第29章 (1)第46章 (3)第14章 (1)第14章 (1)第35章 (1)第29章 (1)第26章 (1)第32章 (4)第6章 (2)第24章 (3)第21章 (4)第23章 (2)第52章 (1)第47章 (4)第28章 (3)第40章 (3)第45章 (2)第3章 (3)第54章 (3)第44章 (1)第36章 (2)第35章 (1)第19章 (2)第8章 (4)第21章 (4)第9章 (1)第54章 (3)第29章 (1)第16章 (3)第42章 (2)第16章 (3)第41章 (1)第17章 (4)第20章 (3)第16章 (3)第11章 (1)第36章 (2)第41章 (1)第1章 (1)第28章 (3)第18章 (1)第12章 (2)第11章 (1)
第14章 (1)第7章 (3)第11章 (1)第37章 (3)第4章 (4)第14章 (1)第18章 (1)第50章 (3)第10章 (2)第17章 (4)第51章 (4)第2章 (2)第47章 (4)第49章 (2)第29章 (1)第5章 (1)第34章 (2)第52章 (1)第4章 (4)第45章 (2)第4章 (4)第8章 (4)第46章 (3)第49章 (2)第45章 (2)第6章 (2)第54章 (3)第24章 (3)第34章 (2)第5章 (1)第21章 (4)第19章 (2)第19章 (2)第22章 (1)第38章 (1)第10章 (2)第46章 (3)第3章 (3)第52章 (1)第14章 (1)第32章 (4)第7章 (3)第49章 (2)第1章 (1)第48章 (1)第42章 (2)第17章 (4)第51章 (4)第24章 (3)第26章 (1)第7章 (3)第19章 (2)第52章 (1)第49章 (2)第48章 (1)第29章 (1)第46章 (3)第14章 (1)第14章 (1)第35章 (1)第29章 (1)第26章 (1)第32章 (4)第6章 (2)第24章 (3)第21章 (4)第23章 (2)第52章 (1)第47章 (4)第28章 (3)第40章 (3)第45章 (2)第3章 (3)第54章 (3)第44章 (1)第36章 (2)第35章 (1)第19章 (2)第8章 (4)第21章 (4)第9章 (1)第54章 (3)第29章 (1)第16章 (3)第42章 (2)第16章 (3)第41章 (1)第17章 (4)第20章 (3)第16章 (3)第11章 (1)第36章 (2)第41章 (1)第1章 (1)第28章 (3)第18章 (1)第12章 (2)第11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