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亲而有礼 爱渐成敬

邢昺曰:“狎则怠慢生焉。”“狎”就是太亲近了,儿女跟父母太亲近了,没有礼数了,儿女对父母也就怠慢了。我们看到很多父母没有教导儿女任何的礼数,一味的溺爱。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儿女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怠慢父母,稍有不顺,就会耍脾气,甚至会大发雷霆,怠慢父母到极点。原因是什么?父母跟儿女太亲近了,没有一点距离,没有一点礼数,在儿女面前没有尊严,就变成这么个结果。

刚才讲到《论语》那段给我们启示很深,孔子是怎么教导他孩子的?保持一定距离,反而有好处。不能够没有礼数,要及时提醒,该批评教育的时候,就要拿出家长的威严来,孔子就是这样对他孩子的。问有没有学礼,教诫“不学礼无以立”,等于是对儿子的批评,这是显示出了父亲的尊严。一个父亲,也是君,君是领导,也是师,是老师,即父亲兼有领导和老师的角色,所谓君亲师,这样才能把儿女教好,这是教敬。

唐玄宗注解:“抑搔痒痛,悬衾箧枕,以教爱也。”这是父母跟儿女那种亲情,在生活当中照顾着儿女,帮助儿女搔痒。儿女小的时候,甚至到五六岁还可能尿床,父母常常洗衣服、洗衣被。“悬衾”就是挂,把衣服挂起来,把被子挂起来,在生活上点点滴滴照顾儿女,教爱。儿女对父母有一种爱意,不会舍离父母,他知道世间对他最亲最爱的人就是父母,自己也应该如此对待父母。圣人教儿女的敬,“趋而过庭”,也有敬的意思,儿女见到父母“进必趋,退必迟”,这也是教敬。儿女也应该帮父母搔痒抚摩、洗衣服、洗衣被,这也是体现他的爱心、孝心。父母与儿女的爱和敬这种教法是双向的。

十、天性施教政教和顺

经文:【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圣人根据人的天性来施教,“因亲以教爱,因严以教敬”,就能够达到教化的效果,“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肃”是严肃,不需要很严厉的、严肃的教学方式也能成就人。“其政不严而治”,执政者不用很严厉的法律、政治、酷刑,就能够使社会安定、天下和平,因为人人都懂得孝亲,懂得尊师,懂得爱人,懂得敬人,社会就和睦了。

唐玄宗注解:“圣人顺群心以行爱敬,制礼则以施政教,亦不待严肃而成理也。”这是讲到圣人是顺着群心,“群”就是群众、百姓;人的本心,本心是什么?就是本性本善。爱敬是性德,本性本善,顺着这种性德来行爱敬之道,这当然就很容易了。顺民心,所以能够顺天下。圣人“制礼则”,“礼”就是礼度,制礼作乐;“则”就是规则,我们讲的法则、法律这一类的。不管是用礼还是用法律,目的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回归本善,制定这些礼法来施政、施教,都是顺着人的性德的。所以“不待严肃而成理也”,不需要很严厉的方式、严肃的方式,他也能达到目的,什么目的?天下和顺,和谐世界。为什么?经文讲的“其所因者本也”,“因”就是根据、依据。依据什么?依据的是本,根本,“本谓孝也”,根本就是孝道。所以以孝治天下,就能达到“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天下和谐,垂拱而治。

十一、父子君臣生续临重

经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这是进一步的为我们阐明父子之道、君臣之义都是天性。

唐玄宗注解:“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天性之常”,常是长久,长久是什么?是不变的,在时间空间上都不变。时间上讲,过去几千年前的人也有父子之道,天性,父子有亲,几千年之后的人,也是父子有亲;在空间上讲,中国人父子有亲,外国人也是父子有亲。所以父子之道这种天性是超越时空的,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这种爱心的原点就在父子有亲,这是“其所因者本也”,圣人教化百姓,他就是用这个根本,以爱心为原点来教爱。加之以尊严,就成为君臣之义,君就是领导,臣是被领导,上下级之间跟父子之间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是什么?是爱,君对臣要仁爱、要关怀,臣对君自然也就尽忠。但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跟父子之间的关系又不同,君臣之间多了些尊严。因为有尊严了,所以不能像父子那么亲近,臣对君以敬为主,恭敬、忠诚;君对臣的那种关怀、照顾、体贴、爱护,当然也要尊重,就是义,所谓君臣之义。这样才能达到君仁臣忠、上下和睦。

下面经文讲道:“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子之道这种天性,怎么样显现出来?因为是父母所生,才能让天性得以彰显。“续莫大焉”,续是什么?继续,也就是能够发扬下去,能够延续下去。父母生什么?生我们的身体,父精母血形成我们最初的身体。如果没有父精母血,即使我们有灵魂,也没办法投胎,它要有一个载体,载体就是身体。所以投胎就是我们的灵入到父母的受精卵当中,然后逐渐长大。“父母生之”,我们的??体这样由父母生了出来。所以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跟父母的身体没有两样,因此我们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宗明义章》就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开始,因为这个身体其实是父母的身体。虽然它逐渐长大了,但确实是父母的身体,还是父母的一部分。通过爱自己的身体来敬父母,更要爱自己的人格,自爱自重,修养德行,这样才是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灵性得以延续下去,有个载体了,投胎以后做了父母的儿女,长大后对父母尽孝,把这种父子之道的天性彰显出来,称作“续莫大焉”。假借这个身体行天地之德,行圣人之道,所以“续莫大焉”。

唐玄宗注解得很简单:“父母生子,传体相续。”就是传一个身体给你,我们身体就是从父母那里来的。相续什么?让我们的父子之道,这种天性得以相续,当然也包括世俗所说的香火的延续。

“人伦之道,莫大于斯”。是讲五伦关系当中最大、最重要的就是父子。

唐玄宗注解“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谓父为君,以临于己。恩义之厚,莫重于斯。”父亲的角色有君的成分,他有尊严。“临于己”,就是上对下,我们对父亲就要尊重,这也是在传续天性之道,传爱和敬,所以“恩义之厚,莫重于斯”,这是讲“厚莫重焉”。君亲也就是讲父亲像君、领导一样,对臣下就有恩义,这种厚重的恩义,在父子之间得以体现。用这种爱敬的心,和在父母那里学得的孝心,来对待日后的君上、领导,自然能够做到忠诚。

十二、爱敬其亲身教化众

经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这两句话,意义很深刻。如果我们对父母双亲都不能够尽孝道,不能够爱父母,这就叫做“悖德”,违背了道德。如果对自己父母亲都不能够敬,而去敬别人,这就叫做“悖礼”。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父母能爱能敬,然后才可能爱敬别人。

唐玄宗注解:“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于人,违此则于德礼为悖也。”是说爱敬之道,我们要自己先做到。对自己的父母,我们要有真诚的爱心,能够恭敬父母,这是“德之本”。自己能够把爱敬之道行出来,才能够帮助别人行爱敬之道。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够去行爱敬之道,而想要让天下人去行爱敬之道,这叫做“悖德”、“悖礼”,即违背道德和礼义。所以一个君子,他必定是正己而后化人,能够自己尽孝了,然后才可以教化别人去尽孝。所以德行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只有做到了,这个德行教育才有真正的效果。比如,父母教导孩子孝道,如果儿女看到父母给他表演出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儿女自自然然就能够学到、做到。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够尽孝,那么他也不可能教得好自己的儿女。所以,教育要懂得,我们教育者自己要先受教育。

爱敬,是一种性德。人要把这种性德彰显出来,最好的方式是在家里去落实孝道,将自己的爱敬之心向父母来显现。爱敬之心培养出来以后,就能够在社会,对所有的人都行爱敬之道,这就叫顺德顺礼,而不是悖德悖礼。所以,不爱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而爱敬别人,那就叫做悖德悖礼。即能够爱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而后才爱敬别人,这就是顺德顺礼,顺着自己的性德,与本性本善相应。

十三、违背性德民无法则

经文:【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如果不是顺着自己本性,这种德叫“凶德”,后文会说到的“皆在于凶德”。“凶”是凶悍,凶德就是对性德的损害,违背了我们的本性,那么结果也必定是凶的,招致凶灾。

和谐社会,实际就是性德彰显,本来社会就应该和谐。人人都顺着本性本善而行事,社会就必定和谐,这叫顺着本性、天性。如果对父母双亲不能爱敬,而去爱敬别人,这就是逆着性德、逆着天下的人心了。所以百姓就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搞不清楚顺逆,就“无所法则”,“则”是效法,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人。这说明天下所行的是逆道,不是顺道。天下之所以行逆道,是因为天子行逆道,百姓都是在看着天子,天子能顺着性德行事,百姓也就顺了,民心也就顺了。如果反之,那么必定会有灾难。

唐玄宗注解:“行教以顺人心,今自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教化。《礼记·学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建立政权了,最重要的是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人民在政权建立以后,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安居乐业。所以教育是要顺人心,人心本善,也就是说,教化要懂得顺着本性本善。如果是逆了,“今自逆之”,自己逆着人心,也就逆着本善了,百姓就“无所法则”,即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会做错误的事情。

十四、谨守善道免致灾祸

经文:【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邢昺《正义》:“不在于善”即“心之所在”,人心就不在善道了,就变恶了。当人心从善转成恶了,那就“皆在于凶德”,“凶”就是凶害,损害了德行。结果必定会招致国家的灾难,或者是天灾,或者是,甚至可能国家政权都不稳固。历史朝代的更替,皆是因为最后的国君昏庸,不知道行善,荒淫无度,出现种种问题,政权就被推翻,所谓“皆在于凶德”。

唐玄宗解释:“善,谓身行爱敬也。凶,谓悖其德礼也。”这是扣紧前面经文“不在于善”讲的,善是身能行爱敬之道,爱父母、敬父母,这是百善之先的孝道。行善,包括身,也包括心。身,要懂得敬,照顾关怀父母;心,是爱着父母。能够如此的尽孝,必定是吉祥。如果不能够这样去行孝,就叫做凶德,“悖其德礼”,违背了道德礼法。如果百姓都违背道德礼法,这个国家、社会就不太平了,必定会有灾难。所以善的果报,就是吉祥;不善的果报,那就是凶灾。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推行孝治、仁政,用教育引导百姓,来行爱敬之道,能够“事亲”,到“事君”,再到“立身”,这样去学、去做,社会自然太平,天子“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十五、不义富贵视之浮云

经文:【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得之”,得到权位,这是说得志了。如果是有损道德礼法,违背爱敬之道,君子“不贵”权位。“君子”,指古圣先贤,也包括社会上真正的仁人君子,他们淡泊名利,对权位、名利,都看得非常淡。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是行不义而达到富贵,在孔子看来,这种富贵像浮云一样。浮云,不仅是看得淡,而且知道这种富贵是虚幻的,像云彩一样昙花一现,不能够长久,而后来的果报,还常常会很凄惨。正如《易经》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不义的、不善的家族,即使是富贵,也不过三代,后来必定是家破人亡。

现今社会,行不义之家,富不了三代那么久,是富不过十年、二十年。当今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名单,十年之中一直在换,有的公司甚至破产、倒闭,十年就起了这么多的变化。所以要想事业、家业长久,必须要行善,而行善最重要的是行孝,用孝心来爱敬所有的人。一个企业想要长久,最重要的就是德,如果是靠一些不仁不义,甚至不合法的手段而发达的企业,必定是发得快,败得也快。企图用卑劣的手段谋取暴利,结果是报应也非常的快速。

第103章 谨身守节 不辱其亲第194章 行孝于内 化自流外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护孝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伦第226章 顺而行之 克尽本分第173章 五刑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师学圣第106章 缴税利国 庶民有责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107章 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第5章 天经地义 法宝民行第142章 亲而有礼 爱渐成敬第207章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第184章 政和乐安 政乖怨怒第106章 缴税利国 庶民有责第216章 礼敬自然 顺应天地第32章 恭敬老师 尊重道业第87章 士第173章 五刑第41章 少小受教 亲严子孝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58章 媒体工作 治乱攸关第93章 忧乐为公 圣贤示范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15章 事业有成 孝为本源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146章 悖德悖礼 招感灾殃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1)第185章 礼外治身 乐内治心第40章 为母捐肾 感动中国第178章 圣贤言动 规矩有法第10章 孝有三层 成圣圆满第153章 人子事亲 难得诚敬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圣治第8章 德为道相 道为德体第182章 海口监狱 教化显著第60章 地方领导 孝亲爱民第82章 言语有失 因果自负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141章 慈母亲爱 有礼有节第87章 士第101章 天时地利 节用孝亲第78章 志道修德 回归本性第159章 菏泽孝子 创造奇迹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142章 亲而有礼 爱渐成敬第152章 陈毅元帅 赤子事亲第43章 孝无始末 终身奉行第170章 居养有敬 病忧??祷第58章 媒体工作 治乱攸关第51章 天子博爱 苍生如己第197章 师长慈光 至德化人第91章 安亲尽忠 流芳百世第7章 宇宙本体 自性为道第141章 慈母亲爱 有礼有节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护孝第34章 契入境界 当机受益第122章 邢昺《正义》总结《御注》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实孝亲第39章 有机素食 大孝国民第101章 天时地利 节用孝亲第119章 随顺性德 效果显著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第210章 太宗魏征 君臣佳话第228章 丧亲第229章 气竭而息 声不委曲第195章 网络教化 众生受益第84章 再三述及 谨慎言行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扎根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养孝道第185章 礼外治身 乐内治心第196章 师志己志 不疲不厌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88章 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第87章 士第65章 领导修德 人民有福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202章 孝悌一理 亲亲仁民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复礼第8章 德为道相 道为德体第43章 孝无始末 终身奉行第14章 持戒有定 学业早成第167章 上位骄慢 前途消亡第218章 卖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37章 助祭尊父 仪礼完备第83章 礼法道德 约束媒体第196章 师志己志 不疲不厌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1)第56章 自行爱敬 慕化天下第240章 三年之丧 中庸有度(1)第212章 感应第103章 谨身守节 不辱其亲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国同理第194章 行孝于内 化自流外
第103章 谨身守节 不辱其亲第194章 行孝于内 化自流外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护孝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伦第226章 顺而行之 克尽本分第173章 五刑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师学圣第106章 缴税利国 庶民有责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107章 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第5章 天经地义 法宝民行第142章 亲而有礼 爱渐成敬第207章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第184章 政和乐安 政乖怨怒第106章 缴税利国 庶民有责第216章 礼敬自然 顺应天地第32章 恭敬老师 尊重道业第87章 士第173章 五刑第41章 少小受教 亲严子孝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58章 媒体工作 治乱攸关第93章 忧乐为公 圣贤示范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15章 事业有成 孝为本源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146章 悖德悖礼 招感灾殃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1)第185章 礼外治身 乐内治心第40章 为母捐肾 感动中国第178章 圣贤言动 规矩有法第10章 孝有三层 成圣圆满第153章 人子事亲 难得诚敬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圣治第8章 德为道相 道为德体第182章 海口监狱 教化显著第60章 地方领导 孝亲爱民第82章 言语有失 因果自负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141章 慈母亲爱 有礼有节第87章 士第101章 天时地利 节用孝亲第78章 志道修德 回归本性第159章 菏泽孝子 创造奇迹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142章 亲而有礼 爱渐成敬第152章 陈毅元帅 赤子事亲第43章 孝无始末 终身奉行第170章 居养有敬 病忧??祷第58章 媒体工作 治乱攸关第51章 天子博爱 苍生如己第197章 师长慈光 至德化人第91章 安亲尽忠 流芳百世第7章 宇宙本体 自性为道第141章 慈母亲爱 有礼有节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护孝第34章 契入境界 当机受益第122章 邢昺《正义》总结《御注》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实孝亲第39章 有机素食 大孝国民第101章 天时地利 节用孝亲第119章 随顺性德 效果显著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第210章 太宗魏征 君臣佳话第228章 丧亲第229章 气竭而息 声不委曲第195章 网络教化 众生受益第84章 再三述及 谨慎言行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扎根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养孝道第185章 礼外治身 乐内治心第196章 师志己志 不疲不厌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88章 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第87章 士第65章 领导修德 人民有福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202章 孝悌一理 亲亲仁民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复礼第8章 德为道相 道为德体第43章 孝无始末 终身奉行第14章 持戒有定 学业早成第167章 上位骄慢 前途消亡第218章 卖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37章 助祭尊父 仪礼完备第83章 礼法道德 约束媒体第196章 师志己志 不疲不厌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1)第56章 自行爱敬 慕化天下第240章 三年之丧 中庸有度(1)第212章 感应第103章 谨身守节 不辱其亲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国同理第194章 行孝于内 化自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