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三皇子汝南王

谢知想起父亲要等儿子满五岁,送他去武川上学的事, 忙跟秦纮提了, 她心里很纠结, 既舍不得儿子, 又希望儿子将来又出息, 秦纮道:“正巧父亲也觉得我们太溺爱阿生, 既然岳父愿意,等阿生满五岁, 我们就把他送过去。”比起亲爹, 秦纮更信岳父, 他一点都不认为父亲会严厉的教导阿生, 让他趴在地上给阿生当马骑才有可能。

“这不大好吧?要不要在跟大人商量商量?”谢知迟疑的问,毕竟阿生是秦家的孙子。

“不用,老头子会答应的。要不是王伯父年纪太大,实在没精力, 他曾想让王伯父来教阿生。”秦纮说的王伯父就是王瓒的祖父王偃。王偃体弱多病, 经过这些年调养,好歹健康的活了下来,但精力一直不济, 连自己孙子都没精力教,别说是教别的孩子。不然谢知早把儿子送到王偃处, 免得他们母子分离。王瓒身份够, 可才华比不上父亲, 他到底还年轻, 差了些火候。秦纮暗忖,等阿生去岳父那里上学时,可能会带上不少小尾巴,王家那几个孩子肯定会跟着去,他的侄子可能会去几个。

提到王伯父,谢知笑着说:“我回来时还让凤容努力给我们生个儿媳呢。”

秦纮啼笑皆非,但心中也微微一动,王瓒若真有嫡女,阿生能娶到琅邪王氏的嫡女是他的福气,就像他娶到阿菀,他轻抚妻子柔滑的肩膀,“京中来消息,汝南王可能会来平城。”

“汝南王来平城?”谢知惊讶的抬头,“他来做什么?”汝南王是拓跋曜的皇三子,生母是林昭仪,向来受拓跋曜宠爱,对他的待遇仅次于太子。

秦纮说:“拓跋曜让他来监督建造太皇太后的寝陵。”

“她不是要跟高宗合葬吗?”谢知问,太皇太后是高宗生前就立下的皇后,死后合葬也理所当然。

秦纮道:“太皇太后说高宗安眠已久,不宜在大肆动工,就在高宗寝陵附近选一处安葬,寝陵也以简朴为主。”

谢知暗想她不会是没脸见高宗吧?毕竟她不仅给高宗生了个孙子,还坑死了他亲儿子,压得他孙子差点成变态,想到即使太皇太后都会造寝陵,谢知不由轻笑一声,“他们真是想不开。”人死就一了百了,造寝陵除了劳民伤财,有何意义?还不如一把火烧干净。

秦纮诧异的问:“怎么是想不开?”

谢知说:“死了就一了百了,留着自己身体做什么?等它烂了还是等人盗墓再暴尸荒野?等我以后老死了,就让人火化,直接洒在地里,上面种一片树林,要不就撒水里也好。”

“别胡说八道。”秦纮呵斥道,时下讲究事死如事生,阿菀这种想法在众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谁会让自己尸骨无存?不过他跟阿菀还年轻,暂时不考虑身后事,倒是父亲已经让人开始造他的墓室,等他墓室造完,母亲的遗骸也能移到父亲墓室,原配夫妻总要生死同穴的。

谢知也听母亲提过这件事,据说大人让人造了两个墓室,一个用来安置五哥的母亲,另一个是给他跟阿娘建造的,他一心想要跟阿娘合葬,可阿娘早跟自己说了,将来她要有能力,就让她跟自己生父合葬;没能力就单独给她另起墓穴,她不想入秦家祖坟。谢知觉得压力挺大,她不仅想让爹娘合葬,还想给她爹改谥号,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谢知认真的说:“五哥,我不是跟你开玩笑,等我以后老了,我一定要火化,我也不要造墓穴,我不想死后被人翻出来。”

秦纮苦笑:“谁跟你说墓穴一定会被人翻出来的?”自古不知下葬多少帝皇将相,也不见他们的陵墓全被人盗空,阿菀想太多。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要建造墓穴也可以,反正我肯定要火化。我不要太豪华的墓室,劳民伤财。与其花这钱,还不如留下做善事。”如果五哥坚持要造墓室也可以,她可以陪着五哥,但她绝对要火化,想到后世那些被放在博物馆的干|尸、木乃伊就浑身难受,她不想死后害被人如此瞻仰,即使是学术研究也不想。

秦纮后悔提这事了,他按着谢知的脑袋说:“我们不提这事。”他们还年轻,提这种事做什么?什么留下钱做善事,他们就少了那么一点钱?秦纮这方面永远无法了解谢知,在他看来,他跟阿菀死后也要共葬一处,他们生前是夫妻,死后到了地下也要是夫妻。让阿菀火葬,尸骨无存是他永远不能接受的。

谢知很配合的转移话题,“五哥,你说陛下为何要派汝南王来造太皇太后寝陵?”汝南王今年好像才十岁?还是十一岁?让这么小岁的孩子监督制造高祖母的陵墓,这不是笑话吗?

“陛下和太子都不能随意离京,大皇子被他厌弃,除了三皇子也没旁人了。”秦纮说,自阿菀离京,大皇子彻底失宠于陛下,据说这么多年,陛下就不曾跟大皇子说过一句话,也不曾关心过他,幸好太皇太后对着从小养大的孩子多有怜惜,才没让大皇子早夭。

谢知想到当年也算帮了自己“忙”的大皇子,不由暗暗摇头,也不知道大皇子会不会后悔当年的所作所为。他一个皇子何必参与这种后宫争斗,谢知暗想最应该后悔的是崔老太,若不是她早年想搞备胎,又怎么会让大皇子钻了牛角尖?本来大皇子可以是太子最好的助力,现在他却成为一颗无用但不能废掉的棋子。

将两个孩子不分|身份一起养,确实是太皇太后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一招会让大皇子认为自己才是崔明珠的孩子,虽然后来太皇太后打压了这消息,可她明白这种事越打压就越有人传。她也想过要杀了大皇子以绝后患,可转念一想,大皇子这一死,不是坐实这消息是真的吗?届时崔家会怎么想?如果大皇子不死,崔家只要有个崔家太子就会一直支持自己,大皇子要死了,崔家会不会认真辅佐太子就难说了。

是故太皇太后没有对大皇子出手,反而还暗中庇护他,但也明确告诉他,他是李氏的孩子,并非崔夫人的孩子,让他不要轻信别人谗言。可惜太皇太后的话,没有打醒大皇子,反而让他越发不甘。明明他才是太皇太后的最亲近的曾孙,为何太皇太后就因为自己体弱就抛弃自己?

大皇子自从陷害谢知后,就在拓跋曜面前彻底失宠,至此之后拓跋曜就当这儿子死了,从来没跟他说过一句话,就算皇子间都有的赏赐,都不是常大用几个心腹内侍去传旨,而是派几个不入流的小内侍去传话的。这并非常大用狐假虎威,而是拓跋曜的暗示,他让常大用以后不用管大皇子,常大用不敢违背陛下的旨意。

崔太皇太后年纪渐长,也开始考虑身后事,高宗已过世几十年,太皇太后并不想跟他死后同穴,就同拓跋曜商量,想在高宗寝陵附近另起一陵。

拓跋曜听到太皇太后如此说,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冷嘲,她这是觉得自己没脸见祖父?“朕让小三去平城监工。”高宗给自己建造寝陵时,魏国尚未迁都,是以他的陵墓是在造在平城城郊的,太皇太后想要在见他附近建造寝陵,也就是说她死后准备葬在平城附近而不是长安附近。

“为何让小三去?”太皇太后惊讶的看着拓跋曜,时下的皇子最大不过十二岁,三皇子今年才十一岁,哪会建造什么寝陵,过去就算变相流放。

“他年纪不小了,可以让他去历练下。”拓跋曜淡淡道。这些年随着太皇太后逐渐放下大权,她老得很快,不过五十多岁就满头银白,脸上的肉也松弛下来,原本维持的甚好的身材也变成了寻常老太最常见的臃肿身材。她已经是彻底的老妇人了,但是如果真把她当成寻常老妇人看待,那死的人绝对不会是太皇太后。拓跋曜对太皇太后一直很戒备,两人都清楚,拓跋曜并不满意太子,只碍着她才会把小二立为太子。

即使拓跋曜想废太子,也不会在皇子年纪还小的情况下动手,这只会让他功亏一篑,起码也要等她走了以后,所以拓跋曜把三子派到平城监工。一来是不碍太皇太后的眼,二来也是有意考验儿子。想看看这个儿子是否能在平城坚持上进,而是自暴自弃。拓跋曜没有嫡子,又准备废太子,并无立嫡立长的执念,他要的是合自己心意的继承人。

崔太皇太后蹙眉,她虽不大喜欢小三,可也没想把小三打发去平城,“那里气候苦寒又偏僻荒远,小三如何能适应?”

拓跋曜听到气候苦寒又偏僻荒远就冷笑:“别人都能待下去,他为何不能待?”若说气候苦寒又偏僻荒远,最差也比不过建德郡,可阿蕤一待就能待八年,无论他如何暗示她都不愿意离开。她那么娇弱都能待下去,他儿子如何不能待?

太皇太后了解他甚深,如何不知他心里还想着谢知,她不由暗气,但又不好直接挑破,“小三去了平城,他的课业怎么办?平城又没有好的先生。”

拓跋曜说:“太傅的长子谢灏不是在武川吗?让他来给小三上课。”

太皇太后一怔:“谢灏?”她对谢灏的印象仅次于独孤雄的长史官,现在独孤雄暴毙,拓跋曜派贺兰英雄去接替,他这是釜底抽薪,直接把独孤雄留下的所有势力都接手?“他是独孤雄的长史官,你让他去做皇子先生?”小三又不是太子,他的先生也不会是太子太傅,不过一个虚职文官,拓跋曜这样不是摆明要打压谢灏?

拓跋曜道:“我让他去做平城刺史。”

平城是大魏的旧都,在恒州辖内,但不属于恒州管辖。平城跟大魏一个州平级,所以平城的主管官员并非别的城池的太守而是刺史。只是魏国太守和刺史都有三人,王族一人、异姓两人,做主的都是皇族官员,两个异姓官员就是摆设。可也有例外的情况,这全看官员的手腕。

太皇太后听完还觉得满意,从长史到刺史,谢灏品阶提升,但实权却没了。这官职倒是适合谢家人,现在谢家占据的要职也够多了。她知道拓跋曜不喜欢太子,但她不觉得拓跋曜会扶植小三为太子,他要是喜欢小三,就应该把小三留在京城。不然将来他怎么跟别的兄弟比在京城人脉?平城勋贵是多,可都是皇室远亲,六镇除了彭城王,没一个实权王爷。她不信彭城王会参与太子废立,他本身就是皇帝亲信,还是实权王爷,没有拥立之功都照样想荣华富贵。

至于太子,太皇太后也给他铺好了下面的路,连太子妃的人选太皇太后都定好了,太皇太后心中轻笑,她相信这个人选,拓跋曜肯定会很满意的,“承嗣也有十二岁了,你有想过他太子妃人选吗?”拓跋皇室皇子成亲都早,拓跋曜十三岁就纳妃,十四岁就有皇长子和太子,因此太皇太后才有这一问,承嗣是太子的小名。

“您有人选了?”拓跋曜扬眉看着太皇太后,她不会蠢到想要承嗣再娶个崔家女吧?

太皇太后当然不会做这种蠢事,“你觉得高平家的大女儿宝珠如何?”太皇太后说的是谢修和高平公主的长女宝珠。

“她比承嗣小三岁。”太子今年已经十二岁了,拓跋曜自然考虑过他正妻人选,但并不是谢宝珠,谢宝珠是他内定的真正太子妃人选。

太皇太后反问道:“也就差三岁而已,宝珠聪明伶俐,跟承嗣又是表兄妹,你有更好的人选?她年纪小,就先让承嗣纳几个良媛、良娣,这样也不用担心承嗣耽搁子嗣。”反正拓跋家的皇后基本都是摆设,没几个会生孩子的。

拓跋曜沉默了一会道:“我再考虑考虑。”他本来是想把谢宝珠许给小三的,不过这一来似乎太明显了,若是太皇太后坚持,让谢宝珠当太子妃也可,横竖谢家不缺女儿。

太皇太后见拓跋曜没有坚决反对,就知道这事成了一半,除非能找到更适合谢宝珠的人选,否则太子妃肯定是谢宝珠。她叮嘱拓跋曜道:“贺兰英雄和西平成亲时间也不短了,一直没个孩子,你也不要把西平拘在京城,还是让她去武川跟英雄团聚。”

要是受宠的公主,根本不会打发出京,但西平在哭太庙时就已彻底失去拓跋曜和太皇太后的欢心,要不是想着西平还能废物利用的联姻,拓跋曜根本不会把她放出道观。贺兰英雄远在武川,总要有个监视他的人,西平是个不错的选择。没有子嗣的西平也明白,她这辈子的依靠绝非贺兰英雄而是皇家。

拓跋曜无谓的颔首说:“我派人送西平过去。”他不觉得以西平的脑子可以监视贺兰英雄,西平只能依靠自己,难道贺兰英雄不能依靠自己?不过他没有子嗣总归不好,拓跋曜暗忖着让常大用选几个不曾承宠的采女,这次一并赐给贺兰英雄,总要让他有个后代,别整天去找别人的妻子。

贺兰英雄跟六娘的奸|情很隐秘,就是谢简都不知道,当然这也跟他不在意这个女儿有关,不过拓跋曜是知道的,他没想到谢家居然还有这种跟人私|通的女儿,看着永安侯乐颠颠的炫耀自己嫡子,还不时要求让他立次子为世子时,拓跋曜就忍不住鄙夷,这蠢货还不知道长子是他唯一的嫡子,他要把世子之位给次子才是为他人作嫁。

贺兰英雄喜欢私|通|人|妻的爱好,并没有对拓跋曜隐瞒,他很明白陛下不会喜欢一个圣人属下。贺兰英雄也不是真对人|妻有兴趣,他只对一个人|妻有兴趣,可惜她从来不理会自己。六娘不是姓谢,贺兰英雄根本不会沾手。贺兰英雄知道拓跋曜多疑,因此私|通谢六娘后,还选择跟两名官阶不高的官员之妻私|通。因时下贵妇偷|情很常见,就算被抓到也不算什么大事,贺兰英雄也没有强迫妇人,所以拓跋曜也就睁眼闭眼过去了。

太皇太后并不知道贺兰英雄私|通|人|妻的事,但她跟拓跋曜想到一处,贺兰英雄这样无子嗣也不是一回事,因此她让侍从去给贺兰英雄选几个良家女绵延子嗣。拓跋皇室的公主性子都不大好,都把驸马看得很紧,但拓跋曜并非完全纵容公主行恶的人,如果她们行事太过分,拓跋曜甚至会剥夺公主封地,因此这些公主也不敢太过分。

比如下降给谢修的高平就在生有四个嫡子后,主动给谢修纳妾。她不是讨好谢修,而是讨好陈留。陈留喜欢温柔贤淑的媳妇。当然谢修这个妾就是个摆设,谢修从来没碰过她,准备在身边留上几年就打发了。谢简从小就教导孙子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在最前,有子嗣没必要纳妾,免得伤了夫妻感情。

这话谢修和谢俨记得很牢,他们可没有父亲的运气,能找到三个把他当神灵的妻妾。他们的妻子都是天之骄女、金枝玉叶,他们从来不妄想她们会心甘情愿跟别的女人共侍一夫,是故他们在这方面格外注意。

谢家男子几代尚主,要换成别的人家,都跟公主闹得翻天覆地了,唯独谢家夫妻恩爱,让人心生羡慕。也正是因为谢家男子的自持,谢家在京城勋贵中风评极好,很多疼爱女儿的人家都想把女儿嫁进来,谢灏几个成年的庶子行情还不错。

拓跋曜要让皇三子汝南王去平城的事,震惊了大部分朝中勋贵,很多人都猜测汝南王是否得罪了陛下,才让陛下将他打发到平城那种穷乡僻壤,甚至连汝南王身边的人都在怀疑。毕竟拓跋曜要废太子,并且暗中将汝南王定为太子候选人的事没人知道,就是谢知也只知道他准备废太子,但不知他中意何人为太子,她只能大概猜测下。

汝南王的乳母忧心忡忡的劝着从小奶大的皇子:“大王,这下怎么办?要不让昭仪向陛下求情,让您别去平城?”

汝南王放下手中的毛笔,抬头对乳母说:“父亲决定的事,阿姨还能改变?”他阿姨林昭仪是陛下公认的宠妃,但阿姨很早就跟他说,自己只是运气好,占了个名分,他跟别的皇子没有区别,父亲也不会看在母亲的份上对他有所偏爱。父亲一说让他去平城,他就答应了。他不觉得自己是失宠于父亲,他要是真失宠,父亲绝对不会为他费心的,就像大哥现在就是宫中的透明人,他猜父亲让他去平城是另有打算。

汝南王的话让乳母无言以对,“可是这样的话,您的学业怎么办?”

汝南王淡定道:“既然父亲让我去平城,他定会给我解决这问题。”

乳母将信将疑,待汝南王得知自己未来先生的人选时,他便彻底放心,如果父亲真要放弃自己,他绝对不会让谢刺史来教自己。

拓跋曜看着安静站在自己面前的儿子,难得抬手摸了摸他的头发,“在平城好好学习,你在京城的伴读不用带过去了,到了那边我给你另选。”

汝南王应是,他跟伴读感情寻常,带他们过去只会让他们平添怨气。

拓跋曜见儿子举止稳重,心中越发满意,不过面上不动声色:“去吧。”

汝南王顺从的退下,又去拜别林昭仪,林昭仪看着儿子,将快要长大的儿子搂在怀里,她向来冷静自持,可想到儿子即将离自己远行,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保重。”

“阿娘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汝南王说。

林昭仪轻轻在儿子耳畔说了几句话,汝南王愕然看着母亲,林昭仪抬手轻顺儿子的头发,“去吧。”

“母亲保重。”汝南王对母亲磕了三个头,转身离去。

林昭仪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眼底浮现一丝水光,但很快就被她压了下去,她有预感儿子此番去平城是福非祸,她没什么好不开心的。

第169章 初到建德郡(五)第38章 步六孤将军府(中)第98章 草原安居(一)第30章 第一天上课(上)第263章 暂时的安定(五)第62章 赫连凤容第270章 宫廷变(一)第262章 暂时的安定(四)第226章 京城风起(四)第23章 书房议事第219章 内院准备第71章 姐妹情深第59章 婆媳烦恼(下)第141章 风生水起(八)第1章 宫乱第139章 风生水起(六)第219章 内院准备第61章 过年第235章 京城风起(十三)第99章 草原安居(二)第17章 兰因成亲第219章 内院准备第174章 千里托孤(一)第265章 南梁(一)第218章 郗家来人(下)第43章 秦家往事(四)第237章 京城风起(十五)第257章 乱世起(八)第202章 三皇子汝南王第186章 封爵赐名第84章 母女相见(上)第260章 暂时的安定(二)第166章 初到建德郡(二)第89章 母女谈心第238章 平城大乱(一)第15章 父女争执(下)第159章 生波(一)第47章 法华寺见面第14章 父女争执(上)第107章 见面第53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上)第109章 守城(一)第177章 千里托孤(四)第163章 帝心难测的拓跋曜(下)第27章 日常生活(下)第30章 第一天上课(上)第243章 平城大乱(六)第227章 京城风起(五)第7章 书房谈话第117章 深夜密谈(上)第118章 深夜密谈(下)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32章 波澜又起(一)第36章 自信的拓跋曜第165章 初到建德郡(一)第54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下)第210章 第三次南征(一)第54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下)第62章 赫连凤容第68章 道观偶得第57章 谢知的底牌(下)第183章 造纸第86章 赫连凤容的麻烦(上)第168章 初到建德郡(四)第185章 生产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21章 到家第237章 京城风起(十五)第165章 初到建德郡(一)第141章 风生水起(八)第283章 宫廷琐事(五)第9章 一见钟情(下)第211章 第三次南征(二)第61章 过年第200章 弟妹们的婚事(三)第25章 禅位的太上皇帝第116章 闺蜜谈心第222章 秦纮的开解(下)第245章 平城大乱(八)第258章 乱世起(九)第26章 日常生活(上)第9章 一见钟情(下)第152章 分家(下)第83章 别后重逢第180章 宏图初议(一)第155章 秦家新妇(一)第56章 谢知的底牌(上)第184章 养寇自重第197章 奔丧(下)第56章 谢知的底牌(上)第173章 瑶姬庙第180章 宏图初议(一)第68章 道观偶得第259章 暂时的安定(一)第211章 第三次南征(二)第245章 平城大乱(八)第77章 拓跋曜立太子第113章 守城(五)第186章 封爵赐名第105章 战胜
第169章 初到建德郡(五)第38章 步六孤将军府(中)第98章 草原安居(一)第30章 第一天上课(上)第263章 暂时的安定(五)第62章 赫连凤容第270章 宫廷变(一)第262章 暂时的安定(四)第226章 京城风起(四)第23章 书房议事第219章 内院准备第71章 姐妹情深第59章 婆媳烦恼(下)第141章 风生水起(八)第1章 宫乱第139章 风生水起(六)第219章 内院准备第61章 过年第235章 京城风起(十三)第99章 草原安居(二)第17章 兰因成亲第219章 内院准备第174章 千里托孤(一)第265章 南梁(一)第218章 郗家来人(下)第43章 秦家往事(四)第237章 京城风起(十五)第257章 乱世起(八)第202章 三皇子汝南王第186章 封爵赐名第84章 母女相见(上)第260章 暂时的安定(二)第166章 初到建德郡(二)第89章 母女谈心第238章 平城大乱(一)第15章 父女争执(下)第159章 生波(一)第47章 法华寺见面第14章 父女争执(上)第107章 见面第53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上)第109章 守城(一)第177章 千里托孤(四)第163章 帝心难测的拓跋曜(下)第27章 日常生活(下)第30章 第一天上课(上)第243章 平城大乱(六)第227章 京城风起(五)第7章 书房谈话第117章 深夜密谈(上)第118章 深夜密谈(下)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32章 波澜又起(一)第36章 自信的拓跋曜第165章 初到建德郡(一)第54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下)第210章 第三次南征(一)第54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下)第62章 赫连凤容第68章 道观偶得第57章 谢知的底牌(下)第183章 造纸第86章 赫连凤容的麻烦(上)第168章 初到建德郡(四)第185章 生产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21章 到家第237章 京城风起(十五)第165章 初到建德郡(一)第141章 风生水起(八)第283章 宫廷琐事(五)第9章 一见钟情(下)第211章 第三次南征(二)第61章 过年第200章 弟妹们的婚事(三)第25章 禅位的太上皇帝第116章 闺蜜谈心第222章 秦纮的开解(下)第245章 平城大乱(八)第258章 乱世起(九)第26章 日常生活(上)第9章 一见钟情(下)第152章 分家(下)第83章 别后重逢第180章 宏图初议(一)第155章 秦家新妇(一)第56章 谢知的底牌(上)第184章 养寇自重第197章 奔丧(下)第56章 谢知的底牌(上)第173章 瑶姬庙第180章 宏图初议(一)第68章 道观偶得第259章 暂时的安定(一)第211章 第三次南征(二)第245章 平城大乱(八)第77章 拓跋曜立太子第113章 守城(五)第186章 封爵赐名第105章 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