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年前(二)

谢知当年上历史课时, 背过占城稻的历史地位,当时只背过一遍,并不走心,真正知道占城稻的辉煌历史,还是她当年当了图书管理员,翻到关于中国稻子历史才知道的。那篇文章说占城稻引起了一场粮食革命,甚至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让大家的主食变成了稻米。

也正是这篇文章, 谢知对占城稻起了兴趣, 还特地研究了一段时间占城稻, 据说这种稻种耐旱, 对土地要求也不高,而且生长期短, 在炎热地方甚至可以二季稻、三季稻,在占城稻的原产地,当地的农民对稻种播种也很简陋, 不施肥、不浇灌, 就这么放任其生长还能长出稻米,所以中国宋朝引进后国家粮食充足起来。

也有人说因为有了占城稻, 中国皇帝解决的民众饱腹问题,所以让中华民族失去血性。当然这观点谢知是不赞同的,占城稻是让中国粮食大增, 但是还没有解决真正粮食问题, 就算是清朝引进了玉米、番薯、土豆不也没有解决粮食问题。玉米和番薯吃多了都会让人不舒服, 只能在饥荒时填饱肚子,土豆倒是可以当长期主食,但也没有改变国人饮食结构。

而且这三种作物比起小麦、水稻都不易保存,所以国朝最后一个盛世真是盛世吗?当然这些都扯远了,说占城稻让中华民族失去血性,那人一定没考虑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下,领土扩张再大,不能及时通讯,占了地又有什么用?而且中国古代还要怎么对外扩张?本国领土都没治理好,去占据远的基本不可能统治的地方有什么用?

所以谢知在联系上胡商,第一时间就想到占城稻,占城稻的始发地是中南半岛之安南、占城、真腊附近,谢知知道真腊在秦汉时是扶南属国,是柬埔寨的别称。安南就是交趾,也就是越南附近,无论是柬埔寨还是越南,都是陆路达到的,在汉朝就有人去过。谢知思来想去,要找高产作物,南北美洲的作物是不可能了,占城稻还是有可能的。

她出重金让那个小胡商联系大胡商,把那边的稻种都带回来,并且让他记录下在当地稻种的播种情况,甚至还让他带了当地几个农民过来,好方便她这边耕种稻种。要不是看在自己是祖父的孙女,大胡商估计也不会答应自己莫名其妙的要求。

现在种子到手,谢知反而犹豫起来,这比当年的占城稻早这么多年,还不是一个时空,这些稻种真是典籍上记载的占城稻吗?所以谢知决定现在自己小庄子上培育,等有了多年记录再说,粮食的推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她相信安南、真腊的耕作水平,肯定比不上大魏的耕作技术,就他们那自我放飞式的耕种,占城稻原始种可能很早就出现了,他们应该也人工驯养了不少时间,不然那些人吃什么?

她引进后可能不需要花很多力气,但肯定是比不上后世优良品种的。就算她现在能去南北美洲,得到的玉米、土豆、番薯也不是后世改进的优良品种。不行不是那就慢慢来呗,反正多个稻种也不错。

谢知庄上还在改进曲辕犁,她只记得曲辕犁的形状,并不知道它具体构成,所以只能画出一个大概,让众人慢慢琢磨,或许过几年曲辕犁制作就能成熟。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她记得当初康熙推广二季稻也花了很多年时间,光在皇庄就种了不少年,如此谨慎最后还是推广失败。

要是自己带着袁大大的记忆转世就好了,杂交水稻才是真国器,可惜她连杂交水稻原理都没搞懂。想靠占城稻种植二季稻、三季稻根本不现实,在古代光靠人力耕作的环境下,二季稻、三季稻只会让农民累死或造反,土地肥力也跟不上。

谢知不可能去跟拓跋曜说推行二季稻、三季稻,她只能往提高亩产方面想。谢知再次惋惜,要是这时候有去美洲的途径多好,她就可以引进玉米、番薯、土豆这三种高产粮食作物,即使不当主食当饲料,和灾荒年的救济粮也好,再不济还能做酒精。

“姑娘,你要练字吗?”零露上前问谢知,她跟玉蔓以前是谢知的笔墨丫鬟,谢知读书,她们也跟着一起读书,因此她们是谢知身边文化水平最高的丫鬟,同时也是最受谢知信任的两个丫鬟。在这个起码有百分之九十八男人不认字的时代,有两个认字的女仆是多么稀罕的事,谢知很悉心的教调着两人,准备培养两人当自己的心腹。

“好。”谢知颔首。

零露忙挽起衣袖给谢知磨墨,同时玉蔓也过来给谢知铺纸,谢知慢慢的抄了几页佛经。崔太皇太后信佛,宫中女眷皆信佛,谢知平时练习都用佛经练字,这样等太皇太后生辰,她也可以把自己抄写的佛经交上去作为礼物。

等谢知抄完几页经书,也快中午了,她正想去祖母处吃饭,却不料外面有人来报,说使君让她去外书房。谢知暗暗疑惑,祖父这时候不应该在宫里给拓跋曜上课吗?怎么会她叫去外书房?谢知换了衣服去外书房,没想书房里除了谢简,还有一个让谢知意想不到的人。

谢知一怔,惊呼道:“陛下?”拓跋曜怎么出宫了?

拓跋曜回头望着谢简,“太傅,能让我跟阿蕤单独说话吗?”

谢简说:“陛下,您同微臣孙女毕竟男女有别——”

“朕知道,所以时间不会很久。”拓跋曜说。

谢简无奈,只能行礼道:“臣告退。”

谢简离开书房后,谢知同拓跋曜大眼瞪小眼,谢知讷讷道:“陛下,你怎么来了?”

拓跋曜反客为主的坐在胡床上,还照顾谢知坐下,“坐。”

谢知跟拓跋曜自在惯了,他一吩咐,她也不客气坐在拓跋曜身边说:“曜哥哥,你吃过了吗?”

听到谢知还喊自己曜哥哥,拓跋曜眼底闪过笑意,柔声问谢知:“我这几个月都不理你,你生气了吗?”

“你这几个月没理我吗?”谢知有些惊讶,“难道不是你让王直给我送礼物的吗?”

拓跋曜莞尔,“当然是我。”他时间不多,抬手揉了揉谢知的小脑袋,开门见山的说:“阿蕤,我不准备让你现在入宫,你还太小,我想你起码十六岁再入宫。”他来年就十六岁(虚岁)了,太皇太后再没借口不给自己纳妃,但是立后一事太皇太后没提,拓跋曜也不准备考虑,他现在这个年纪,立后还太早。

这次入宫的人选也确定了,崔家有三女入宫,崔明珠和她两个庶妹,独孤家有一女入宫,李家又一女入宫,一共五人,五人份位皆为贵人。崔家是太皇太后的娘家、独孤家是先后娘家、李家是自己生母娘家,这五个人哪一个都比阿蕤有身份,拓跋曜并不想让阿蕤这么早入宫受苦。

而且阿蕤也实在太小了些,虽然她来年就满十三(虚岁),可还是一团孩子气,别的小女郎这年纪成亲都行,唯独阿蕤不行,尤其是前几年尉迟氏的难产,更让拓跋曜坚定起码也要等阿蕤满了十六再接入宫中决心,那时他也有十九,就算无法亲政,起码也能自主做事大部分事务。

谢知点点头,有点害羞的说:“我听曜哥哥的,祖母也说女孩子年纪大一点嫁人更好。”

“是啊,大一点生孩子都容易。”拓跋曜故作漫不经心的说,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谢知。

谢知点头说:“祖父说最好过了十七岁,我阿姑就才刚开始议亲。”谢知面上不动声色,心中明白这是拓跋曜在试探自己,一定要谨慎应对。

拓跋曜笑笑,轻顺谢知散下的发丝,“阿蕤真愿意给我生孩子?”他语气带笑,神色却极为认真,“不怕我子贵母死?”就像他现在进宫的五个女人,每个人身边都带了借腹生子的媵妾,只因她们现在份位都还是贵人,所以那些媵妾暂无册封。

谢知不假思索道:“怕,但我更相信曜哥哥。”她顿了顿悄声道:“我也不喜欢曜哥哥跟别人生孩子。”将心比心,谢知也不愿意身边的男人只乐意享受自己给的荣华富贵,却连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了。古代皇帝选妃、男人纳妾,就是为了繁衍子嗣,不生孩子,留着妃子干嘛?

做皇帝的妃子,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好处岂是那么容易得的?所以谢知绝对不能露出自己不愿意生子的意愿。她将来入宫也不会带媵妾。崔太后当年不也什么都没有,照样成功了。有时候并不是准备越多,就越有机会。谢知从幼年就开始做准备,不就是准备增加自己筹码吗?等她再一点,有些筹码也可以一点点的都拿出来了。

谢知也相信拓跋曜不会为了太子轻易逼死自己的,这份底气更多的还来自祖父和继父无意间流露的只言片语,似乎他们觉得生太子并不是一条死路,想想国朝历史上也有子贵母死的制度,最后不也废除了?很多事情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轻易下结论,当然现在的自身立场还是要表态的。

再说就她这情况,说自己不愿意将来给拓跋曜生娃,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她又不是崔明珠,拓跋曜对崔家是有香火情的,别看拓跋曜时常会怨恨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其实他心里还是相当依赖崔太皇太后的。崔明珠母亲是华阴公主,跟他有血缘关系,只要崔明珠不做大死,她起码的荣华富贵还是有的。她既然没有跟皇帝是亲戚的娘,也没有教养过皇帝的姑姑,还是安分点好。

拓跋曜闻言沉默的看着谢知,谢知仰头对拓跋曜甜甜一笑,拓跋曜突然莞尔捏捏她的小脸,“你才多大,就知道吃醋了。放心,她们越不过你的。”以拓跋曜的心机,怎么看不出谢知说这些话大半是在哄自己?

可哪怕她是在哄自己,他也满足了,总比那些连哄都不愿意哄自己的人好吧?谁不喜欢听好话?至于她心里怎么想,拓跋曜不会在意,只要阿蕤肯待在自己身边哄他开心就好。

至于太子拓跋曜心里早有打算,他私心希望是阿蕤生的,但她要是实在生不出来,或者身体太弱不能生,就从别的儿子里选一个做太子,让阿蕤用心抚养。以阿蕤的心性,一定能养个好孩子出来。

子贵母死,不就是防备太后干政吗?阿蕤只有可能是自己的皇后,不可能成为太后。拓跋曜轻轻抚摸着阿蕤的背,他要死了,自然也要阿蕤陪葬,他才不会像建元帝一样让自己妻子离开,由她另嫁他人,阿蕤只能是他一个人的。

谢知莫名的打了一个寒噤,拓跋曜下意识的将她搂着更紧,“冷?”

谢知摇头,“不冷。”她穿的那么暖和,怎么可能冷?她哪里知道自己把拓跋曜好感度刷满值,导致皇帝病患者都准备把她随身携带、同生共死了。她要知道拓跋曜还是个隐形病娇,肯定有多远滚多远,她可没准备用生命去刷他好感值。她是有点喜欢拓跋曜,可这份喜欢到底是真心还是自我催眠出来的还两说。

拓跋曜见谢知身上还披着狼皮斗篷,不悦道:“我不是给了你貂皮斗篷吗?为何还用狼皮?”拓跋曜知道狼皮是秦纮给阿蕤的,他对秦纮倒没多大意见,只是单纯不喜欢阿蕤身上披着别的男人给她的斗篷。

“现在又不是腊月,穿什么貂皮?”谢知说,拓跋曜给她貂皮是珍贵的紫貂皮,漂亮是漂亮,可谢知觉得太黑太沉闷,穿着比白狼皮还老气,所以她不大爱穿,反正现在天气也不是很冷。

拓跋曜不以为然道:“穿衣服跟季节有什么关系?天气冷就穿。”

谢知说:“可是我不喜欢黑貂皮,总觉得是我大母才穿的。”

拓跋曜笑着说:“就你多事,我回头再给你一件白貂皮。”

谢知连忙摆手:“我穿黑貂足够,不要滥杀无辜小动物,再说那些打猎的人也有危险。”这又不是前世,貂皮、狐皮都规模化养殖了,现在还要人去深山老林里狩猎,随时随地都会死人,谢知不喜欢这种可能会染上人命的皮毛。

“所以你用了棉花垫子?”拓跋曜指了指谢简书房里的软垫,“这种垫子如何?保暖吗?”

“挺保暖的,比不寻常的皮衣差。”谢知说,要知道对普通百姓而言,棉花是他们过冬的救赎。

拓跋曜若有所思的道:“你让你庄头过来回话。”

“曜哥哥,你想让人推广棉花吗?恐怕暂时还不行。”谢知如实道:“挑棉籽、弹棉花太累了,我就去收了大半天棉花,就累得直不起腰来。”黄道婆倒是改进了这些技术,可她总要找个理由才能把她改进的工具放出来,所以她就趁着棉花收获时去采了大半天棉花,回来倒头就睡,三天都提不起精神来。她再次确定,自己要穿成农女,肯定活不过三天。

拓跋曜大惊,“你为什么做这种粗活?”

“不自己做,我又怎么知道平时农人有多劳累呢?我怕我随口一说,让下面人累死累活,所以做什么都要先亲自试验一番。”谢知说,这是她的真心话,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脑子里有很多奇思妙想,这有好也有坏,她很容易就是一拍脑袋,就想个主意出来,所以谢知要准备推出的东西都要先经过反复试验。先小范围推广,再一步步大面积推广。

拓跋曜啼笑皆非,“那也不用你亲自去。”他斟酌说道:“我记得在边民有耕种棉花,或许我们可以让边民小范围耕种,然后给边关军士各弄一套棉衣。”

谢知故作似懂非懂的看着拓跋曜,这种朝政大事不是现在的自己可以插嘴的。但她觉得不大现实,毕竟朱八八当年推广棉花是依靠政令,拓跋曜是不可能为了下政令的,而且棉花是地上种出来的,要占耕地的,这更是重中之重,谢知对魏国现状完全不了解,不敢随意提建议,谢知转移话题说:“曜哥哥,我想开店。”

“开店?”拓跋曜一怔,“你开什么店?”

“糖铺。”谢知早想好了,她发明出来的糖走两条线,一条跟五哥合作,一条跟拓跋曜合作,这样自己就能两面赚钱了。谢知缺钱啊,她养人要钱,搞试验同样要钱。

她求了五年才求到的可能占城稻原种基本花光了她手上所有的现钱,谢知这这么大第一次知道缺钱的滋味,她不好开口问别人要,就只能想法赚钱。她想开个糖铺试试水。在基本没有糖的古代,应该有很多人喜欢吃糖吧?

“你要行商贾之事?”拓跋曜不解,“你缺钱?”

“嗯。”谢知乖乖的点头。

拓跋曜道:“我给——”

“别,我是缺好多钱,还要一直缺钱,不能问你要。”谢知说。

拓跋曜奇道:“你有什么要用钱的地方?”她不爱新衣服、不爱脂粉,也不出去玩,到底哪里要用钱?

“我用在小庄子上啊。”谢知哀怨的说,“我小庄子可花钱了。”

“哪里花钱?”拓跋曜还是不理解,“你小庄子不是经营的很好吗?”

谢知的小庄子是拓跋曜看着她经营的,一开始的时候她庄上基本不种粮食,只种牧草和果树等物,等后来牲畜渐多,土地也肥沃了,她才开始种粮食。现在她小庄子上牲口多,她自己吃住炭火基本都能自给自足,就这样还缺钱?

“我试种棉花、种亚麻,还有改进器械……”谢知板着手指数着,“哪样不花钱?”

拓跋曜哭笑不得,“那我让我名下的皇庄帮你如何?”

“不好。”谢知摇头,严肃的说:“您是皇帝,所谓上行下效,一旦你做了,大家不问青红皂白的让别人也推广怎么办?”

拓跋曜想了想,“也行,但你确定糖铺能赚钱?”

“肯定不确定,但不是有您嘛,我要是没钱了就找你借,等我赚钱给你分红。”谢知耍赖说,开个糖铺能赚多少钱?她赚钱的路子多的去呢,就是没人配合自己,还是先从糖和精油开始吧。

拓跋曜扶额,“这跟我给你钱有什么不同?”

“当然有区别,一个是伸手要、一个是借。”谢知说。

拓跋曜失笑摇头,“好,我回头让王直给你送钱来,你想玩就玩吧。”拓跋曜心里总觉得亏欠谢知,她提的要求基本都会答应。

谢知笑眯眯的说:“陛下,你放心,我一定会给你赚钱的。”

“好,我等着。”拓跋曜见时间差不多了,也不耽搁,起身离去,他比任何人都在意阿蕤的名声,只有阿蕤名声好,他将来行事才不会多受阻挠。谢简等拓跋曜从书房出来,立刻送他回宫,他这次是偷偷溜出来的,谢简还要把他带回去。

谢知计划着,等糖铺走上正轨,开始赚钱,她就把珍妮纺纱机弄出来,她在铺子里卖棉布,她不信棉布会不受欢迎。等她还要弄个小作坊,把附近的女人都集中起来织布。好歹让她庄子附近的女孩子有条活路,不要再生女不举了。

谢知庆幸,亏得汉代就发明了花楼机,不然她光记忆外形,想拼出花楼机,她又要破产一次。棉布花纹不用太复杂,只要最基础的就好。她买棉布买的都是它比丝缎便宜。要不是怕酿酒出问题,她真想酿葡萄酒买,现在外面买的葡萄酒多贵啊。可惜酿酒处理不当,会让酒中甲醇含量高,她怕害死人。

第229章 京城风起(七)第76章 没有游戏规则的皇宫第203章 柔娘成亲第193章 铸金人第32章 波澜又起(一)第237章 京城风起(十五)第53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上)第104章 敌袭(下)第283章 宫廷琐事(五)第244章 平城大乱(七)第79章 打拐(下)第67章 崔明珠怀孕第257章 乱世起(八)第213章 第三次南征(四)第224章 京城风起(二)第282章 宫廷琐事(四)第123章 色令智昏(五)第205章 汝南王(下)第74章 拓跋曜的道歉(下)第146章 京城风云(三)第34章 波澜又起(三)第70章 叔侄谈心第218章 郗家来人(下)第72章 拓跋曜的道歉(上)第265章 南梁(一)第214章 第三次南征(五)第143章 风生水起(十)第161章 生波(三)第156章 秦家新妇(二)第44章 秦家往事(五)第32章 波澜又起(一)第251章 乱世起(二)第174章 千里托孤(一)第51章 年前(一)第226章 京城风起(四)第118章 深夜密谈(下)第229章 京城风起(七)第91章 秦纮的心事第17章 兰因成亲第183章 造纸第86章 赫连凤容的麻烦(上)第281章 宫廷琐事(三)第254章 乱世起(五)第209章 谢知二胎第253章 乱世起(四)第258章 乱世起(九)第38章 步六孤将军府(中)第110章 守城(二)第12章 诚意(上)第109章 守城(一)第262章 暂时的安定(四)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68章 道观偶得第226章 京城风起(四)第216章 郗家来人(上)第170章 治病救人第53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上)第21章 到家第73章 拓跋曜的道歉(中)第118章 深夜密谈(下)第123章 色令智昏(五)第223章 京城风起(一)第1章 宫乱第136章 风生水起(三)第183章 造纸第227章 京城风起(五)第51章 年前(一)第202章 三皇子汝南王第57章 谢知的底牌(下)第171章 牛痘活体试验(上)第120章 色令智昏(二)第78章 打拐(上)第229章 京城风起(七)第59章 婆媳烦恼(下)第44章 秦家往事(五)第68章 道观偶得第81章 太皇太后的反应第8章 一见钟情(上)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23章 书房议事第153章 谢知的规划第42章 秦家往事(三)第99章 草原安居(二)第75章 崔明珠、李氏生产第104章 敌袭(下)第84章 母女相见(上)第279章 宫廷琐事(一)第40章 秦家往事(一)第269章 南梁(五)第265章 南梁(一)第195章 奔丧(上)第245章 平城大乱(八)第197章 奔丧(下)第205章 汝南王(下)第18章 夫妻闲话第270章 宫廷变(一)第202章 三皇子汝南王第264章 暂时的安定(六)第153章 谢知的规划第280章 宫廷琐事(二)
第229章 京城风起(七)第76章 没有游戏规则的皇宫第203章 柔娘成亲第193章 铸金人第32章 波澜又起(一)第237章 京城风起(十五)第53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上)第104章 敌袭(下)第283章 宫廷琐事(五)第244章 平城大乱(七)第79章 打拐(下)第67章 崔明珠怀孕第257章 乱世起(八)第213章 第三次南征(四)第224章 京城风起(二)第282章 宫廷琐事(四)第123章 色令智昏(五)第205章 汝南王(下)第74章 拓跋曜的道歉(下)第146章 京城风云(三)第34章 波澜又起(三)第70章 叔侄谈心第218章 郗家来人(下)第72章 拓跋曜的道歉(上)第265章 南梁(一)第214章 第三次南征(五)第143章 风生水起(十)第161章 生波(三)第156章 秦家新妇(二)第44章 秦家往事(五)第32章 波澜又起(一)第251章 乱世起(二)第174章 千里托孤(一)第51章 年前(一)第226章 京城风起(四)第118章 深夜密谈(下)第229章 京城风起(七)第91章 秦纮的心事第17章 兰因成亲第183章 造纸第86章 赫连凤容的麻烦(上)第281章 宫廷琐事(三)第254章 乱世起(五)第209章 谢知二胎第253章 乱世起(四)第258章 乱世起(九)第38章 步六孤将军府(中)第110章 守城(二)第12章 诚意(上)第109章 守城(一)第262章 暂时的安定(四)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68章 道观偶得第226章 京城风起(四)第216章 郗家来人(上)第170章 治病救人第53章 惹人眼红的白糖(上)第21章 到家第73章 拓跋曜的道歉(中)第118章 深夜密谈(下)第123章 色令智昏(五)第223章 京城风起(一)第1章 宫乱第136章 风生水起(三)第183章 造纸第227章 京城风起(五)第51章 年前(一)第202章 三皇子汝南王第57章 谢知的底牌(下)第171章 牛痘活体试验(上)第120章 色令智昏(二)第78章 打拐(上)第229章 京城风起(七)第59章 婆媳烦恼(下)第44章 秦家往事(五)第68章 道观偶得第81章 太皇太后的反应第8章 一见钟情(上)第33章 波澜又起(二)第23章 书房议事第153章 谢知的规划第42章 秦家往事(三)第99章 草原安居(二)第75章 崔明珠、李氏生产第104章 敌袭(下)第84章 母女相见(上)第279章 宫廷琐事(一)第40章 秦家往事(一)第269章 南梁(五)第265章 南梁(一)第195章 奔丧(上)第245章 平城大乱(八)第197章 奔丧(下)第205章 汝南王(下)第18章 夫妻闲话第270章 宫廷变(一)第202章 三皇子汝南王第264章 暂时的安定(六)第153章 谢知的规划第280章 宫廷琐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