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一)

离着腊月初一的冬至日越来越近,开封府中的气氛也变得越发的紧张起来。

京中多条要道上的巡检,巡逻的人数、次数一下多了一倍。如果有人夜中在路上行走,少不了会被巡检们给抓个正着。

城门、税卡的检查,也变得森严起来。原本只要翻看一下、甚至有时看都不看一眼的行李、包裹,现在皆要打开来细细搜查。旧时行人可以随身携带的寻常兵器、如弓箭、短刀、棍棒,也都开始被严查,只要稍有逾制,就会被没收。

府中的两判官、两推官这些日子也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要在衙门里熬到点灯时候才能回家。

京中那些泼皮、地痞,以及一些大户人家的浮浪子弟,过去在京中横行市井之中,只要不犯大罪,官府也没精力去理睬他们。犯点寻常的过错,被揪到衙门里,也皆是叱骂几句,敲上几板就放他们回去。可如今却是只要犯了事,不论轻重与否,随便问上两句就直接押进了大牢内,等着大赦诏颁布之后再放人。

为着这一场大礼,甚至连街道上的乞丐都能从官府得到一日三餐,不用、也不需出来乞讨了。

而知府孙永,每天要上朝面圣奏事,回衙门后要处理京中各种各样的大小事务。除此之外,他还要挤出时间来,去视察城外祭天圜丘的整修工作。

已是冬月中旬,还剩半个月就要到大典之时,孙永已经记不清自己是十次还是第二十次前往城南的青城行宫。

道边的榆柳落光了叶子,枝干光秃秃的,上面还有些残雪堆积着。风物萧瑟,倒是远远近近的屋舍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比起去岁大旱时,灰土遮地要好上许多。

前两天的又一场暴雪,城中积雪盈尺。尽管这是个能让天子喜笑颜开的好兆头,可对于孙永来说,却不是那般可喜了。

用了两天的时间,动用了三千厢军,好不容易才将京城内外的几条主要官道给清理了出来。虽然雪橇车今年在京城中时常能看到,可不管怎么说,天子出宫去祭天,总不能让他坐雪橇出行。

孙永身下的坐骑,踏着两个月前刚刚重修过的官道。钉了蹄铁的马蹄,在三合土夯筑而成,如同坚石一般的路面上,发出嗒嗒的清脆声响。而在孙永的身侧,还有一串清脆的蹄声做着合奏。

与开封知府并辔而行的,是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官员。身穿着绿袍,身姿矫健,控马之术水平很高。

从开封府一路行过来,此时已经出了南薰门。孙永发现两匹马的前后差距,始终保持一个马头到半个马身的距离上。这点差距不影响说话,却体现了身边这名年轻人对自己的尊重。

孙永很满意地轻笑了一声,抬头望了望天空,道,“玉昆,你看看这天是不是要下雪了。”

这个年轻官员自然是韩冈,他也跟着看了看天色。午后的天空,已经被铅灰色的阴云所笼罩。云层压得很低,离着地面似乎也没多远,再望远一些,就已经与灰白色的地面纠缠在一起,让人难以区分。骑在马上,迎面吹来的风更是刺骨。被寒风冻得一颤,点了点头:“可能真的又要下雪了。大府,看来得快一点赶到青城行宫。”

韩冈虽然只是附和着孙永的话,但孙永却信之不疑。

因为流民图一案,以及廷对十日后的一场暴雨,使得世人都相信韩冈有着判断天候的本事。

京城的百姓传说他是孙真人的弟子,所以能掐会算。而官场、士林之中,一般则是说他靠了农家出身才学到的能耐。“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这是圣人说过的话,韩冈能做到并不奇怪。

反倒是现在都没人怀疑韩冈当初是在糊弄着皇帝,那一场雨,下得当真是再及时不过。

蹄声由缓转急,嗒嗒如同响板的清脆节奏,转眼就变成了夏日的暴雨,暴雨一般落在了路面上。

孙永、韩冈挥鞭疾行,带着后面的一行随从,开始紧赶慢赶,往着青城行宫而去。

两人都是能做事的官员,在为时一年的共事中,两人关系相处得很是不错,也有了几分交情。

韩冈这一年来,在公事上得了孙永的全力支持,若非如此,几十万河北流民,他安置得不会这般顺利。对于自己的这位顶头上司,韩冈有几分好感,也有几分尊敬。

而在孙永眼中,才二十二三岁的府界提点,行事虽不为礼节所拘,可他的身上从来不见少年骤贵的骄狂,说话处事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一点也不像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

不过韩冈也不是那等棱角在官场中被深刻打磨过的油滑,要不然也不会将安置流民这个苦差事担到身上。

韩冈在今年的流民安置上立功不小,但他在其中费了多少心力,孙永他这位站在最近处的开封知府,看得也是最为明白。换做是一般的官员,聪明的不会接手,而愚笨贪心的接下来也做不好。能如韩冈这样安稳妥当地将几十万流民都抚慰安置,也只有拿富弼当年来比。

国有贤臣,为人厚道又曾是潜邸旧臣的孙永,却是为着天子而感到高兴。

青城离着开封府城并不远,只有五六里的距离,出了城后,奔行不久就到了地头。

从性质上来说,将祭天圜丘包括进来的青城行宫,就跟后世的天坛一模一样。

韩冈当然不是第一次看到天坛,不说眼前的这一座天坛,就是后世京城的那一座,以及唐朝的那处被挖出来的,他都进去参观过。

此时所使用的天坛,和他前世在京城看到的天坛,形制完全不同,反倒是跟旧唐都城的那座很像。

同样是圜丘,韩冈眼前的这一座上下分为四层,并非是白玉栏杆,白石台基,而是用黄土夯筑而成,上面抹了白灰。同时圜丘一周,按照地支,有十二条走上台顶的陛——也就是台阶。其中以正南方的一条最宽,以供天子行走。

韩冈和孙永从着侧面的台陛走上圜丘顶部。立于圜丘之上,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天子祭天的这座建筑其实并不高,每层八尺一寸,加起来只有三丈多,还不及北面的行宫主殿端诚殿。

孙永和韩冈也只有现在能上去,真正到了祭天的时候,仅有天子,以及天地神主,加上陪祀的太祖神位,可以站上台顶。其余千万神明、文武群臣,全都得排于陛下。

两人在台陛上仔仔细细地查看了一遍,天上的乌云更加低垂,天地一片阴暗,才不过未时,就已经像是夜晚提前降临。

孙永和韩冈仅仅稍稍犹豫了一下,一片片雪花就已然随风在空中狂飞乱舞。急急地从圜丘上下来,退到了青城行宫中的偏殿——熙成殿前的宫门内。不过转眼的工夫,飞雪便是铺天盖地,视线中一片模糊。

看着宫中的仆役把门窗关紧,将风雪堵在了室外。孙永自己拍了拍身上的雪花,叹着气:“桥道顿递之事,不管你再如何操心,事情一场接着一场,总是忙不完。”

国家大典,三年才得一次,不会设立专门的官员,而是要安排临时性质的差事,让朝中官员负责其中的事务。

一般来说,由宰相兼大礼使,翰林学士任礼仪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御史中丞则是仪仗使,而开封知府则是固定不变的桥道顿递使。

五使之中最麻烦的就是桥道顿递这个位置,其他职司只要事前检查一下准备情况,基本上都是到了大礼当天,监督百官遵守礼仪法度就行了。只有桥道顿递使,是城内城外都要跑着,如果预定的路线上出一点差错,这罪过就能让人去南方过上三五年。

韩冈深有感触地点着头:“前两天才扫过雪,今天又下了,费了那么多气力,几乎都是无用。”又自嘲地笑了一声,“去年盼着下雪却不下,今想着能过了冬至再下雪,眼下却不见停。”

留守行宫的宫人这时为开封府的两名高官端上来祛寒的热茶。孙永坐了下来,端起茶来喝着。听着外面的骤雪不断地敲打着门扉,更是叹道:“京府大尹,天下亲民官中最为繁剧。任官一载,堪比他任十年。”

见到孙永已经坐了,韩冈同样欠身坐下,笑道:“冯相公治平初年为开封尹,任官年余,便接连上本自请出外。记得魏国公【韩琦】说,‘京领府事甚久,必以繁剧故求去尔’。即便是宰相之才,也是怕着开封府的忙碌。”

“谁让这里是开封呢……”孙永叹道。作为开封知府,权柄之重,远在寻常知州知府之上,即便只有重臣能够参加的崇政殿议事,都少不了他一个。

“冯当世还是做得不错的,韩稚圭不也是说了吗,他处事无过啊!”

“大府当不输于冯相公!”韩冈接口道。他倒不是溜须拍马,而是当真这么认为。这一次的大旱,冯京可没有经过。

“多谢玉昆称赞,老夫愧受了。”孙永笑道,“只可惜,不能与玉昆你多多相处了。”

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四)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六)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一)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三)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觉春风酣(上)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六)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七)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四)第八章 战鼓尤酣忽已终(上)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四)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七)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四)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五)第二百七十章 长风(七)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上)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说服(中)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一)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七)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三)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七)第三十八章 一夜惊涛撼孤城(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七)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九)第一百八十六章 变迁(十三)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变故(二十六)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并行(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二)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上)第四十一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二)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一)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八)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六)第四十二章 望断南山雁北飞(下)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三)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八)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下)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八)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八)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七)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二)第四十七章 岂意繁华滋劫火(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愿(上)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五)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上)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上)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六)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三)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七)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五)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六)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上)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四)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八)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上)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九)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三)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议(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一)第二十一章 涉川终吉黄龙锁(中)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五)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中)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上)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中)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变故(十四)第一百八十四章 变迁(十一)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
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四)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六)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十一)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三)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觉春风酣(上)第九十九章 微雨(六)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六)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七)第四十二章 诡谋暗计何曾伤(四)第八章 战鼓尤酣忽已终(上)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消息(中)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四)第三百零七章 崩塌(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七)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四)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五)第二百七十章 长风(七)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上)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中)第三百二十二章 说服(中)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一)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七)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三)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七)第三十八章 一夜惊涛撼孤城(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萧墙暮色凉(十七)第三十章 随阳雁飞各西东(九)第一百八十六章 变迁(十三)第一百六十六章 暗潮(一)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变故(二十六)第二十五章 晚来萧萧雨兼风(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并行(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二)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郁苍(上)第四十一章 辞章一封乱都堂(二)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五)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一)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八)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六)第四十二章 望断南山雁北飞(下)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三)第一十一章 五月鸣蜩闻羌曲(八)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下)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八)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八)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七)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四章 岂料虎啸返山陵(二)第四十七章 岂意繁华滋劫火(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愿(上)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五)第四十八章 辰星惊兆夷王戡(上)第一十九章 波澜因风起(上)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六)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三)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七)第四十一章 顺风解缆破晴岚(中)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二五)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六)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上)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余恨(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十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销祸知何补(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四)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八)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贲(二)第二章 摇红烛影忆平生(上)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九)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三)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议(十九)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一)第二十一章 涉川终吉黄龙锁(中)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五)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三)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中)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第二十六章 西山齐云古今长(上)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中)第二十二章 明道华觜崖(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变故(十四)第一百八十四章 变迁(十一)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二)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