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不是结束的结束

大中天元元年七月,也就是崇祯十四年,大明王朝随着北京城被大中军攻陷,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亡,但是这也仅仅是实质上的事情,在名义上大明王朝还客观存在,毕竟南方诸省还是属于明朝,而尚未被大中朝控制。

但是在八月二十的时候,在北京城之中,便传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大明太子朱慈烺,在北京城中以大明太子的身份宣布,从此之后放弃继任大明皇帝,并且以太子的名义诏令各地尚未归降大中朝的地方官府以及官军,念及天下苍生不再受战祸荼毒,立即放弃与大中朝为敌,接受大中朝的管辖,这也等于是明朝正统继承人,以书面形式正式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结束。

同时大中皇帝肖天健也昭告天下,将会保护崇祯三位皇子和两位公主的安全,并且册封太子朱慈烺为大中朝宁王,原来定王和永王二位皇子的封号不变,同时收三位皇子和两个公主为义子和义女。

消息传出之后,顿时便又是惹得天下一片大哗。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肯定是太子朱慈烺受到了大中皇帝肖天健的胁迫,才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这份以大明太子发出的诏书,是不是朱慈烺本人写的都说不定。

但是这里存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慈烺没有死,他的大明太子身份,谁也改变不了,从正统角度出发,他作为大明皇朝最正统的继承者,已经宣布放弃继位,归附于大中朝,那么就也说明,大明时代在他以太子身份下诏的时候,从法理上来说,已经最终被终结了。

虽然南方诸省还没有归降大中朝,他们还可以随便找个朱家子嗣来继承大明的衣钵,扶植起来一个所谓的皇帝,成立个明朝小朝廷,在南方延续大明的统治,可是毕竟他们无权废立太子,朱慈烺这太子身份谁也无法否认,那么他们扶植起来的所谓皇帝,便不能称之为正统。

相反大中朝皇帝肖天健,却等于是正儿八经的接受了明太子朱慈烺的禅位,反倒是拥有了一个合法的地位,除了肖天健之外,任何人都无法证明他才是正统了!

别看这出戏表面上很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可是对于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来说,这却是一招妙棋,等于彻彻底底的以明朝正统继承人的身份,承认了肖天健这个造反起家自封为皇帝的伪皇帝的身份,并且以大明正统继承人的身份,将大明皇帝的位置禅让给了肖天健。

这么做也就堵住了天下悠悠众口,特别是对于相当多的认死理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消除掉他们心中最后一点芥蒂的法宝。

而且据传在八月二十当日,大中皇帝肖天健还在紫禁城的皇极殿前面,搞了一次正式的禅位仪式,明太子朱慈烺最后以他明太子的身份,将这大明皇位禅让给了肖天健,并且在皇极殿之中,肖天健再一次以大中皇帝的身份登基称皇。

当日参与观礼的还有明朝在京师之中的数百名前朝旧臣以及大中朝的文武官员,并且在禅位大典之后,这些明朝旧臣,全部在皇极殿前面,宣誓从今以后效忠大中朝皇帝肖天健,转而全部摇身变成了大中朝的官员。

其实之所以会搞出这么一幕闹剧,并非是肖天健抑或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们想出的办法,相反这个主意却是出自于那些大明旧臣之中的一帮文官。

太子朱慈烺以及另外两个皇子被刘泽清抓住献给肖天健的消息,很快便在京师之中传开,这也彻底绝了一些明朝旧臣的念想,崇祯皇帝反正已经死了,本来还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永王三个皇子,能逃到南方诸省,那样的话好歹太子朱慈烺还能以正统太子的身份,在南方随便一个什么地方,宣布继位,诏令天下明朝残存的势力,继续在南方和大中朝相对抗。

可是随着三个皇子的落网,这种期待也就随即破灭,而且所有人都认为,三个皇子这下算是彻底完了,以他们所看,肖天健肯定会杀了朱慈烺这三个皇子以保证永绝后患,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肖天健居然放过了三个皇子,并且将其托付给了卢象升来负责照料他们,并且下旨找人来负责教育他们,同时还下旨将前期入京时候抓到的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也送至卢象升府上,和三个皇子一起生活。

这样的举措,让所有人都为之大跌眼镜,就连已经辞官的老臣范景文也忍不住上书肖天健拜谢肖天健对三个皇子的不杀之恩,卢象升更是为此险一些激动的大哭了一场。

对于这些留下的前朝旧臣们来说,肖天健的这种做法,也让他们再一次吃了一颗定心丸,暗想肖天健既然连着三个对他威胁甚重的皇子,都可以留下不杀,那么对于他们这些旧臣,今后只要好好干,还是很有前途的。

少数一些有点想法的大明旧臣,也断了念想,于是老老实实的开始做事,不得不佩服这些儒士们的才华,很快便有人想出了这个主意,并且联络了一些旧臣,一起上书给肖天健,提出了这个让朱慈烺以大明太子的身份禅位的主意。

这个主意刚提出来的时候,肖天健还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一帮大明旧臣,为了拍他的马屁,才想出的阿谀献媚的主意。

但是当卢象升得知消息之后,却连连称赞这个办法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进言肖天健采纳这个办法。

肖天健这才开始重视起这些前朝旧臣们提出的意见,仔细和手下诸臣商议了一番之后,众人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虽然有点掩耳盗铃,但是却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摧毁大明残余势力的一个良策。

于是肖天健这才最终欣然采纳了这些前朝旧臣们的意见,启封了皇极殿,在皇极殿搞了出这样的闹剧。

另外还有人干脆便提出来,让肖天健收朱慈烺为义子,那样的话他肖家和朱家就成了一家人,这天下今后朱慈烺也就没法再跟肖天健争了。

于是肖天健立即从善如流,不但收了朱慈烺为义子,而且干脆还将定王、永王以及长平公主、昭仁公主也收为义子义女。

这种事说起来还真是可笑之极,肖天健亲手逼死了崇祯,但是却收了崇祯的儿女做义子义女,于是这样一来,就连肖天健手下那些力主要干掉三个皇子的文武们,最终也都不再提及要杀他们的事情了。

但是这个消息今后一段时间当传到南方的时候,众人都可以想得出,那些南方诸省的大明臣子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该是什么表情,即便是他们想要再折腾,也没了合法的理由,毕竟连正统到了极点的太子朱慈烺,都已经将大明江山禅让给了肖天健,那么他们这些做臣下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所以消息一出,顿时天下震动,最先得到消息的北方的一些尚未投降大中朝的地方官府还有官军,立即都彻底泄了气,要么纷纷弃官不做,要么纷纷派人向附近大中朝的军队呈递降表,总之没几天时间,整个北直隶的所有州府县城,便尽数在没有浪费一刀一枪的情况下,尽归于大中朝的管辖,进而在今后一个月时间之内,就连山东剩下的州县也都纷纷宣布接受大中朝的管辖,从此不再和大中朝作对。

这个办法可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最起码避免了肖天健继续分兵,在北方和那些大明残存的实力大打出手,不但减少了战祸对于地方经济的破坏,也加速了北方的统一,使得整个北伐行动,在九月份之后,便全部宣告结束。

大批在南京被吏部尚书李进德等人筛选出来的地方官员,如同潮水一般的被洒了出去,纷纷奔赴北方各地,开始接收北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地方民政事务,而且兵部也抽调了一支支精干的兵将,随同这些新走马上任的地方民政官开始到各地接收防务,重新整编各地残余的明军,并且开始大规模的清剿地方匪患。

肖天健在八月底更是在北京城下旨昭告天下,令各地匪盗立即放下武器就近向他们周边的大中军缴械投降,并且规定在年底之前,凡是投降之人,皆可既往不咎,今后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当大中朝的顺民,便可以获得新的合法身份,不管他们务农也好,经商也好,总之可以安生过日子了。

但是假如年底之前,这些匪盗还不肯缴械投降的话,大中军便绝不会再对其姑息迁就,到时候便要对他们进行毁灭性的清剿,而且绝不再接受投降!

于是在大中军的大胜之威之下,那些流散于北方各地的匪盗们眼看着北方已经局势稳定下来,随着大批大中军腾出手之后,他们的好日子也就算是到头了,于是聪明点的豪强以及匪首们,马上便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要么他们马上就近跑到周边的大中军哪儿缴械投降,然后被登记身份之后,遣送回原籍安置,要么就地进行安置,另外其中一部分愿意投军者,经过严格审查选拔之后,被收入军中的新兵营进行强化训练。

另有一些匪众虽然没有选择投降,但是却私分了财物之后,各自带了些钱,就地散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靠着他们所获的财物购置田产,也安生了下去。

本来混乱不堪的北方,就这么短时间之内,开始迅速的变得安稳了下来,这也就让大中军免去了不少的麻烦,就连匪患最重的运河沿线,在大中军攻克北京之后,不少匪盗也迅速的消声灭迹,使得运河变得畅通和安全了许多,如此以来也使得南方向北方转运物资的各种船队,更快的将物资开始运入到了严重缺粮的北方,迅速并且大大的缓解了北方的粮荒情况。

第27章 兜头凉水第138章 言而有信第186章 父女相见第135章 赏罚第30章 殿后而行第24章 迷情夜2第122章 不是结束的结束第4章 终归要来第64章 诛心第171章 死士第14章 切磋第189章 杀福王第118章 厉兵秣马第24章 油尽灯枯第46章 烦恼第82章 定装颗粒火药第12章 八队闯将第113章 乌龙第149章 兵围古城镇第128章 两个小朝廷第51章 两强之战7第108章 轮式火炮第17章 长枪直刺第129章 向东是大海第5章 重拾旧业第155章 崇祯那本难念的经书第3章 强度黄河第66章 以寡敌众第87章 鸡飞狗跳第61章 君子一言第75章 通州会战2第40章 告慰苦主第41章 报复第170章 阻援第25章 难民潮第168章 先捏软柿子第53章 急促射第18章 豁然开朗第174章 大炮上刺刀第194章 双风贯耳第217章 龙币发行第27章 兜头凉水第21章 临阵脱逃者杀第102章 血案元凶第86章 磨刀霍霍第71章 最后一击第166章 示弱第97章 绝非君子第153章 首战建功第194 格杀令第54章 石桥攻防战4第63章 崩溃第204章 赶尽杀绝第171章 以走代战第116章 监军太监第15章 寻仇第48章 卢象升之忧第35章 起赃第137章 连下两城第79章 依旧不休第161章 交锋第105章 活刮之祭第111章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第103章 庆捷第18章 行赏第74章 胸甲第236章 大阅兵3第64章 诛心第198章 铸币第83章 无奈就范第34章 险胜第116章 奉旨抄家第61章 退缩第5章 密道第63章 奏捷第2章 亩产千斤第48章 兵至大石桥第12章 断然拒绝第190章 陕军入剿第192章 讲武堂第73章 要死要活第14章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第37章 震怒第46章 两强之战1第44章 转送民众第91章 实证第4章 打劫目标第77章 战云密布第114章 迎战第182章 郑家乞降第42章 极其无耻第4章 打劫目标第113章 又生一计第73章 斥候的对决2第195章 增兵金州第111章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第173章 山雨欲来第133章 朝议2第142章 瘸腿士子第92章 不宣而走
第27章 兜头凉水第138章 言而有信第186章 父女相见第135章 赏罚第30章 殿后而行第24章 迷情夜2第122章 不是结束的结束第4章 终归要来第64章 诛心第171章 死士第14章 切磋第189章 杀福王第118章 厉兵秣马第24章 油尽灯枯第46章 烦恼第82章 定装颗粒火药第12章 八队闯将第113章 乌龙第149章 兵围古城镇第128章 两个小朝廷第51章 两强之战7第108章 轮式火炮第17章 长枪直刺第129章 向东是大海第5章 重拾旧业第155章 崇祯那本难念的经书第3章 强度黄河第66章 以寡敌众第87章 鸡飞狗跳第61章 君子一言第75章 通州会战2第40章 告慰苦主第41章 报复第170章 阻援第25章 难民潮第168章 先捏软柿子第53章 急促射第18章 豁然开朗第174章 大炮上刺刀第194章 双风贯耳第217章 龙币发行第27章 兜头凉水第21章 临阵脱逃者杀第102章 血案元凶第86章 磨刀霍霍第71章 最后一击第166章 示弱第97章 绝非君子第153章 首战建功第194 格杀令第54章 石桥攻防战4第63章 崩溃第204章 赶尽杀绝第171章 以走代战第116章 监军太监第15章 寻仇第48章 卢象升之忧第35章 起赃第137章 连下两城第79章 依旧不休第161章 交锋第105章 活刮之祭第111章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第103章 庆捷第18章 行赏第74章 胸甲第236章 大阅兵3第64章 诛心第198章 铸币第83章 无奈就范第34章 险胜第116章 奉旨抄家第61章 退缩第5章 密道第63章 奏捷第2章 亩产千斤第48章 兵至大石桥第12章 断然拒绝第190章 陕军入剿第192章 讲武堂第73章 要死要活第14章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第37章 震怒第46章 两强之战1第44章 转送民众第91章 实证第4章 打劫目标第77章 战云密布第114章 迎战第182章 郑家乞降第42章 极其无耻第4章 打劫目标第113章 又生一计第73章 斥候的对决2第195章 增兵金州第111章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第173章 山雨欲来第133章 朝议2第142章 瘸腿士子第92章 不宣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