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举再行

七日后.

因为大禹神人一般的身份,这次熊槐足足在会稽的宫殿中斋戒了七天,然后才带着群臣以及军队前去城外的会稽山祭祀大禹。

这一天的早上,熊槐与群臣会面之后,便准备带着群臣前去会稽山,还没有离开宫城,就听到城中传来一片嘈杂之声。

等熊槐王车离开宫城后,透过车窗,看到道路两旁全是人,不由微微一愣。接着,熊槐微微挑起车帘,见道路两旁全是越人装扮,正在行礼的百姓,不由感慨万千。

八日前,他来会稽之时,路上没看到一个百姓。结果,现在百姓一听他要祭祀大禹,百姓就全都出来了。

不得不说,这祭祀活动果然是定人心的大善之举,也难怪世人都说,国之大事在祭在戎。

军事自然不用多说,祭祀一事最重要的就是礼,而礼又延伸出行为规范以及准则,准则衍生法律,而法律正是治国的根本。

不仅如此!

此时熊槐将车帘放下,脸上露出一阵笑意。

人有三大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同样,由人组成的国家,也有三件根本大事:过去,现在,未来。

而祭祀活动,所象征的正是一个国家的过去,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历史越长的国家,过去越悠久的国家,其凝聚力也就很强。

曾经的波澜壮阔,过去的爱恨情仇,历史上曲曲折折,都很容易激起向望之情。

当知道过去祖先受辱时,感同身受,恨不能提三尺利剑为祖先扫荡不平。当知道祖先报仇雪恨时,同样心中心生快意酣畅淋漓,当知道祖先让他国之君来朝时,心中骄傲之情顿生。

如此种种,过去才是凝聚人心的先天因素,不言而喻,不说而明。

人是国家的基石,历史同样也是国家的基石,历史越悠久,则国家基石越重,根基越深。

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则是国家最容易崩塌的时候,稍稍出现一点波折,很容易就会国灭家完。

而国家建立的越长,则越不容易遭到突发意外而衰亡。

而一个国家历史上最绚丽的篇章,过去最亮丽的闪光点,无疑就是国家的英雄人杰,他们是那个国家所有人的骄傲。

赞扬他,会让国家所有人自豪,贬低他,则会让所有人愤怒。

对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而言,它已经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他唯一还有的,那就是过去。

未来虚无缥缈,现在迷茫不解,唯有过去,才是实实在在。

祭祀他过去的英雄,无疑最能激发他们的共鸣,最能让他们聊以**,得到他们的认可。

所以说,祭祀活动,是凝聚人心的不二法宝。

就像现在这样,虽然越人对楚人感到很怀疑,对楚人也很畏惧,但是,一听楚王要祭祀越人的祖先神人一般的存在大禹,即便心中对楚王有着种种不满,但他们还是从家中走了出来,出来观礼,出来一探究竟。

马车缓缓而行,王车在军队的护送下,很快就出了会稽城,直奔会稽山而去。

路上,熊槐透过车窗,见路上两旁的百姓络绎不绝,不由感到奇怪。

会稽城没这么多百姓吧?怎么城外也有这么多的百姓。

想着,熊槐冲车外侍奉的人轻轻唤了一声:“请刺史令来见寡人。”

“唯。”

不久,熊槐看着刚刚上车的陈轸问道:“刺史令,周围的越人百姓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呢?”

陈轸笑着应道:“大王有所不知,在大王斋戒的这七日,周围的越人一听大王要祭祀大禹,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会稽山,想要一观祭祀盛况。

如不是司马见势不妙,提前封锁了会稽城的城门,不准外地的百姓进城,恐怕会稽早就人满为患了。”

“呃!”熊槐轻笑了一声,然后喜道:“好好好,看来大事成矣。”

······

会稽山上。

熊槐为了表达自己对大禹的尊敬,特以两太牢祭祀大禹,待最后的祈福仪式也完成后,熊槐转身看着后方的群臣,清了清喉咙,大声道:“寡人来会稽也快十日了,这些天,寡人一直都在听说,越地的百姓心中怀疑,寡人这次巡狩江东,是来迁移越地百姓的,甚至还有人说,寡人率军前来是为了奴役越地百姓,乃至是为了屠杀百姓。

这种骇人听闻的荒谬的谣言,寡人不知道是谁传出的,但是,即便寡人比桀纣之君还要残暴,也干不出这种屠人国这种丧尽天良的恶举。”

顿了顿,熊槐继续道:“那么就有人要问了,既然寡人不是为了这些而来,那是为什么来江东的呢?

现在,寡人告诉尔等,寡人这次来江东,主要的目的又两个,其一是仰慕大禹的功业,前来会稽山祭祀大禹的,现在,这个目的完成了。”

说着,熊槐看了看人群中的越地贵族,然后继续道:“这第二个目的,乃是江东新附,群臣百姓不知寡人之德,故而寡人来此,是为寡人的仁德散步于江东,让江东的百姓也沐浴在寡人的仁德之下。”

“···”越地勋贵诧异的看着楚王。

楚王来江东一月有余,楚王的仁德他们还没有感受到,但是楚王的威严与残暴,他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

不久前,越地勋贵被楚王灭了一半,吓得他们连大门都不敢出,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家中做人!

若不是楚王宣布刺杀案结案,若不是楚王说是要祭祀大禹,恐怕现在他们还在家中呆着,不敢出门溜达。

难道这就是楚王的仁德?或者说,这就是楚王对越人的仁德?

此时,熊槐见越地勋贵没有半点反应,知道他们还在怀疑。

于是,接着道:“或许你们就要问了,寡人来江东这么长时间,寡人的仁德是什么?现在,寡人就可以当着大禹的面,当着天地神灵的面告诉你们,寡人这次来江东,为了能让江东的父老兄弟也能沐浴在寡人的仁德之下,将会做两件事。”

说着,熊槐笑了笑,然后加高了声音大声道:“其一,为了能将以德治国的风范扩散到越国各地,寡君现在下诏,江东二十六县,每县县尹务必在一月之内推举道德、仁孝各一人,寡人为推荐以德治国,号召百姓行道德,必不吝赏赐。

其二···”

顿了顿,熊槐看着越地贵族并没有多大激动,于是,用更大声的道:“为了能表达寡人对越地百姓不偏不倚之心,为了能将越地贤人为国效力,为了不让野有遗贤,寡人决定每县必须在两月之内举贤良一人。同时,所有江东的有爵位的贵族,都必须要举荐一人。

两个月后,寡人将在会稽城中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酌情予以官职。卿、大夫、郡守、县尹,只要才堪配备,寡人必不吝官职。

就跟上次寡人在郢都所做的一样。”

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并施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压之下第二十九章 魏国犀首第五百二十章 轻取渡口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礼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级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败得失第一千两百六十三章 乐极生悲第一百一十一章 欲渡濮水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图穷匕见第七百三十三章 农家墨家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惊变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吴制越第六百一十一章 析邑攻防战 上第四百四十二章 议论第二百八十七章 出手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五百零五章 昭鱼薨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访第二百三十章 齐国援军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去意第一千零七章 卒飘如风 上第五百零三章 时机第九百三十七章 五国攻城第七百二十章 鬼神之力第一千两百三十章 主将人选第七百五十一章 欲谋上庸第一百五十二章 始筑襄阳第六百三十章 伐宋第三百九十八章 越国北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二百一十三章 攻防第七百三十五章 应变之策第一千两百九十二章 齐国图宋第四百一十二章 宋王来访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齐国伐魏第三百六十四章 公子彘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回应第一百三十七章 包子石磨第五百八十五章 回都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自刎明意第五百三十六章 决战 一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动员全郡第三十三章 张寿被刺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对策第一千两百二十九章 六国停火第三百八十五章 正名第三百九十二章 借兵第九百八十章 接踵而来第一百零九章 张仪进谏第四百五十六章 赵国使者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五百四十章 反击第十三章 初见端倪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争 上第四十五章 楚宫反应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来第七百八十六章 举国动员第九百九十六章 驱逐第一百四十八章 齐国退兵第七百九十四章 兵聚淮水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韩王来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七百四十九章 范环使秦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援军到来第一千两百零八章 亦为图存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军求和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诅咒起誓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势如破竹第九百四十四章 韩魏之间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行赏第五百三十九章 决战 四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大事能成否第五十章 苦获已齿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阴君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登上神坛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辙第八百三十二章 掘墓挖坟第四百零六章 嘱咐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火爆第五百章 射天鞭地第一千两百九十六章 如疯似癫第二十一章 国人逃亡(求推荐)第三百二十一章 离间第三百二十六章 使者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议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愿相滕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军求和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一百九十五章 公信第九百六十七章 群臣第一千零八十章 盟成第一百六十一章 盟誓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国动向第三百三十章 献策
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一百三十三章 恩威并施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重压之下第二十九章 魏国犀首第五百二十章 轻取渡口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礼第六百八十二章 越王臼的首级第七百九十八章 成败得失第一千两百六十三章 乐极生悲第一百一十一章 欲渡濮水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图穷匕见第七百三十三章 农家墨家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惊变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八百一十四章 以吴制越第六百一十一章 析邑攻防战 上第四百四十二章 议论第二百八十七章 出手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五百零五章 昭鱼薨第三百七十二章 夜访第二百三十章 齐国援军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去意第一千零七章 卒飘如风 上第五百零三章 时机第九百三十七章 五国攻城第七百二十章 鬼神之力第一千两百三十章 主将人选第七百五十一章 欲谋上庸第一百五十二章 始筑襄阳第六百三十章 伐宋第三百九十八章 越国北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使者第二百一十三章 攻防第七百三十五章 应变之策第一千两百九十二章 齐国图宋第四百一十二章 宋王来访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齐国伐魏第三百六十四章 公子彘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回应第一百三十七章 包子石磨第五百八十五章 回都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自刎明意第五百三十六章 决战 一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动员全郡第三十三章 张寿被刺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对策第一千两百二十九章 六国停火第三百八十五章 正名第三百九十二章 借兵第九百八十章 接踵而来第一百零九章 张仪进谏第四百五十六章 赵国使者第七百六十章 大火燎原第五百四十章 反击第十三章 初见端倪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争 上第四十五章 楚宫反应第八百九十六章 看不清的未来第七百八十六章 举国动员第九百九十六章 驱逐第一百四十八章 齐国退兵第七百九十四章 兵聚淮水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韩王来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地方第七百四十九章 范环使秦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遣使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援军到来第一千两百零八章 亦为图存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军求和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诅咒起誓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势如破竹第九百四十四章 韩魏之间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行赏第五百三十九章 决战 四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大事能成否第五十章 苦获已齿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阴君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登上神坛第四百七十九章 改弦易辙第八百三十二章 掘墓挖坟第四百零六章 嘱咐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火爆第五百章 射天鞭地第一千两百九十六章 如疯似癫第二十一章 国人逃亡(求推荐)第三百二十一章 离间第三百二十六章 使者第四百五十三章 退兵之议第四百五十一章 自愿相滕第六百七十六章 撤军求和第九百八十二章 再起第一百九十五章 公信第九百六十七章 群臣第一千零八十章 盟成第一百六十一章 盟誓第二百三十五章 秦国动向第三百三十章 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