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强攻坚城(二合一)

当楚国主将襄成君疾成功说服韩王几瑟,并让韩国全力支持各国攻打函谷关,并愿意征召百姓承担运粮重任的消息传到联军主力,包括齐将触子在内的各国将领,全都倍受鼓舞,消息传开,联军士气大增。

一月后,六十万联军全部赶到函谷关外。

面对险要的函谷关,各国将领再次聚集在一起。

此时,联军主将触子开口道:“诸位,现在我们已经杀到函谷关之外,从各国通往韩国的通道,唯一的通途就是函谷关,除此以外,我们别无他路。

所以,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强攻函谷关。”

说着,触子看了看帐中诸将,问道:“不知谁愿为先锋?”

各国将领闻言,全都沉默了。

这三十年来,各国围攻秦国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强攻函谷关这种事,也就在三十年前各国第一次围攻秦国的时候,才发生过。

那一次,三晋实力犹存,同时也深受秦国之害,所以,当时三晋便头铁的强攻函谷关,然后在函谷关碰了一个头破血流。

而这一次,联军主力是齐国,占据联军一半兵力的齐国,跟秦国一东一西,完全挨不到边。

而深受秦国之害的三晋,其中魏韩两国已经被打残。

这次魏国虽然出兵五万,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次魏国来就是呐喊助威的,要想让魏国将好不容易才凑齐的五万大军作为先锋去强攻函谷关。

那···魏国肯定前脚答应出兵,后脚就会悄悄撤军。

至于韩国,更别说了。

这次各国虽然是打着救韩的起来伐秦的,但韩国现在只负责给联军运送军粮,提供军资,根本没派兵来。

所以,触子开口后,众人目光就落在了楚将襄疾以及赵将赵袑身上。

如果手握三十万大军的齐国是主力,那楚赵两国无疑就是先锋人选。

随着众人的目光注视,但无论是襄疾,还是赵袑,全都没有开口。

接着,随着众人的沉默,帐中的气氛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此时,触子看了看楚将襄疾,又看了看赵将赵袑,虽然他对两国如此不给面子很生气,但也很无奈。

即便是身为联军主将,他也不能强迫楚赵两国出兵。

否则,联军必定会不战而散的。

于是,触子再次开口道:“不知哪位将军愿意领兵去试一试函谷关的虚实?”

回应触子的,依旧是沉默。

又过了一会儿,就在触子忍不住考虑是强迫燕军做先锋还是逼迫鲁卫等属国联军做先锋的时候。

此时,楚将襄疾开口了。

“哼~~这次关东各国除了宋国已经全部出兵杀到函谷关外了,若是无人愿意率先去攻打函谷关,然后联军不战而退,那我等都将再无颜面回去面见君王。”

说着,襄疾掷地有声的道:“本将受命之际,可是答应过寡君,要为韩王报仇的。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做先锋,那我楚国就再次做一做先锋好了。”

触子一怔,大喜过望的看着襄疾道:“将军深明大义,在下佩服佩服,也请将军放心,我齐国也不是胆小鬼,愿为楚军后援。”

其他国家的将领一听,纷纷跟着大唱赞歌。

······

楚营。

副将庞爰不解的看着襄疾道:“将军,函谷关易守难攻,作为先锋强攻坚城,伤亡必重,而且还不会见到功效,将军为何主动承担起先锋的职责?”

此时,另一个副将屈恢也开口道:“是啊将军,虽然在下也知道大王还有将军与韩王关系亲厚,但也没必要充当先锋吧。”

襄疾闻言,想起楚王给自己的密诏,不禁皱了皱眉头。

原本他借道诏令的时候,也以为这次楚国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救援韩国,并资助韩国一大批物资,以让韩国尽快恢复元气。

但当他看完密诏后,才发现救援韩国这只是出兵目的的微不足道的小部分。

其实这次出兵伐秦,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壮大变法派的根基,提拔新贵族,并从基层士卒中提拔一批低级贵族以及军官,然后让这些人回到家乡担任乡里基层官员,以增强楚国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进一步扩大新法的影响力。

所以,为了这个目标,楚军这一次必须要打一战,然后根据军中提拔将领以及士卒。

否则,若是十万楚军只是在魏韩两国游走了一圈便返回国中,如此,朝廷凭什么进行赏赐。

虽然襄疾自己也是封君的一员,但他只是食邑封君,早就没有封君属民,新法对他的影响不大。

而且,他自小便与公子子青还有韩王几瑟在楚宫中长大,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楚王,所以,他天然的愿意跟着楚王行动,哪怕是让他支持新法也不例外。

其次,这一次出兵,也是为了表达楚王对秦国出兵伐韩的愤怒。

当然,愤怒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伐秦结束后,各国退兵之后,让秦国再想攻打韩国的时候,也得考虑楚国的态度。

毕竟,韩王几瑟是楚王一手带大的。

再次,则是为了逼迫齐国攻秦。

这次合纵发起人是齐王,合纵联盟的盟主也是齐王,联军主力也是齐国。

若是楚国已经奋力作战了,而齐国无动于衷,那天下人会怎么看齐国。

毫无疑问,事后合纵联盟一定会破碎的。一旦合纵联盟破碎,那赵国就有被秦楚两国拉拢的可能。

而只要赵国背叛齐国,那燕魏两国也有可能会跟着背叛。

赵燕魏全都背叛了齐国,那齐国再想纠结各国围攻宋国就难了。

要知道现在的宋国实力虽然远不如齐国,但也并非没有自保之力,如果宋国还有他国援军的话,那齐国就别想从宋国身上占大便宜了。

而只要齐国真的出动大军攻打秦国,那以楚国在秦国的庞大影响力,那就可以把秦国的仇恨全部转移到齐国身上。

已经大致了解楚王已经将下一个目标放在齐国身上的襄疾,当然会为了楚王的目标而不遗余力。

想着,襄疾并没有将楚王透露给的事情告诉二人,而是神色激动的道:“两位将军,本将与韩王俱在楚宫中长大,幸得大王庇护,这才长大成人,我与韩王都视大王如父,而大王亦视我与韩王如子,这次秦国大破韩军,并兵围新郑,已经极大的触怒了大王。

甚至连已经不理事许久的大王,都再次出面理事,并发誓要报复秦国。

大王都如此了,在下岂能不奋力为大王分忧。”

说着,襄疾停顿了一下,然后大声道:“况且,大王更担心,要是我联军劳而无功,待我联军退走,而韩国实力不足,到时,秦国再次出兵伐韩,那岂不是让韩王再次遭罪受辱吗?

所以,大王的意思,这一次伐秦之战,我楚国一定要打,要狠狠的打,打出我楚国的威风,以让秦国明白我楚国庇护韩国的决心,让秦国在我们退兵后不敢轻易进犯韩国。”

庞爰屈恢二人一听是楚王的意思,立即正色应道:“是,将军。”

通过用楚王的威望压服两位副将后,襄疾又招来军中将领。

而后,襄疾看着帐中的数十位将领,见他们似乎也对强攻函谷关而有些抵触,便开口道:“在坐的诸位,除了少数几位跟本将一样,有真正的爵位在身,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不能将爵位传承的同大夫爵。

这一次,大王之所以将大家派来,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要给大家一个机会,一个将爵位转正的机会。

大王诏令,本次伐秦之战,卿大夫爵位这,只要能野战中,能做到麾下将士与秦军一比一战损者,便计功一件。攻城之战中,只要能将战损比控制在一比四之内,便可计功一件。

有功者,凡是爵位不能传承者,重新登记爵位,并准许爵位传承。爵位可传承者,则晋爵一级。”

此言一出,帐中诸将的目光全都炽热起来。

本来,他们都是无法获得爵位的贵族子弟,后来因为救国于危难,这才获得了爵位,但不能传承。

而这种不能传承的贵族,跟真正的贵族相比,终究还是有极大的差距,不被真贵族正眼相看。

虽然许多人有了贵族的身份已经满足了,但是,还有许多人并不满足。

这次楚王征召朝中贵族有同士大夫爵在身的子弟上阵,在场的将领,大部分都是主动请命来的。

就好比屈鲋,他是屈原的三子,上次救援汉北郡时,他父亲屈原给他们三兄弟都捐了一个同五大夫,然后汉北之战中,只有最早出发的二哥屈天攒够了功劳,将爵位转正了。而他还有他四弟,因为去的晚,功劳不足,目前依旧还是同大夫爵。

而这次楚王征召朝中大臣子弟中有同大夫爵位的人上阵,便是他凭借年长的优势获得的。

其他的将领,大多与屈鲋类同。

他们的爹都是朝中大臣,实力雄厚,除了几个子嗣多的,其他人基本上都给除世子以外的所有宠爱的儿子都捐了一个同大夫爵。

而获得同大夫爵之后,要想将爵位前的同字去掉,那就的他们自己努力了。

此时,帐中主将一听楚王设立的伤亡比例是一比四这样宽松的条件,全都信心大增,纷纷请命道:“将军,末将愿与秦军死战,不克函谷关,誓不罢休。”

襄疾见主将的战心全都被调动起来了,抬手示意后,又开口道:“还有,告诉你们麾下的士卒,接下来的战事,只要他们能砍下一个秦军脑袋,那就晋爵一级。

从今往后,楚国之内,在军中,会优先提拔有爵位者为伍长、什长,甚至屯长。只要晋升为大夫爵,那担任五百主也不是问题,甚至还能担任二五百主。

甚至,即便他们回到地方,也能充当地方官吏,比如里长、亭长,甚至县吏。”

说着,襄疾大喊道:“告诉将士们,只要能砍下敌军的脑袋,大王必不吝赏赐。”

众将士一听,全都激动的大声应道:“是,将军。”

此时,才到楚国不久的副将庞爰,看着帐中激动的主将,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不久后,随着各级将领将楚王的赏赐传达到所有楚军士卒处,很快,十万楚军顿时战意倍增。

这是第一次,普通士卒立功也会得到楚王的赏赐,这也是第一次,普通士卒不是为楚国,为楚王,为军中将领而战,而是为他们自己而战。

一时间,楚军士气暴涨。

次日。

楚军在函谷关外摆好阵势,然后,随着襄疾一声令下,五千楚军将士便疯狂的向函谷关冲去,然后疯狂的对函谷关展开冲击。

战事一起,负责镇守函谷关的司马错,立即被楚军的强大攻势,以及不要命的冲锋吓了一跳。

“不对!”司马错看着疯狂跳上城墙的楚军,囔囔道:“此战本是秦韩两国的矛盾,跟楚国没关系,而且这次联军的盟还有联军主将都是齐国。

按理,楚军应该只是逢场作戏,应付一番了事,为何现在楚军攻城如此猛烈?”

说着,司马错看了看城外的楚军主力,迟疑道:“难道楚王与韩王的感情如此之深,可是这也不对啊,当初各国伐楚是,韩王可是派兵攻打过楚国的,难道楚王真的一点都不在意吗?”

说着,司马错皱了皱眉,然后对身侧的白起吩咐道:“白将军,请你率人将楚人赶下去。”

“诺。”白起立即领命而去。

另一边,在楚军阵中观战的各国将领,见主动充当先锋的楚军,正对函谷关发起猛烈的进攻,期间并没有半点消极怠战。

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全都十分惊讶。

半日后,当众人见楚军的攻势一直保持强势,见此,所有人脑海中全都浮现一个念头。

“传说中楚王与韩王有父子之情,现在看来,传言不虚啊!”

其后,一连五日,楚军将士对函谷关发起了一波又一波进宫,但却始终没有撼动函谷关。

接着,赵军接替了楚军,继续对函谷关发起进攻。

因为有楚军珠玉在前,所以赵军也不敢太过保存实力。

赵军强攻五日后,齐将触子又逼着燕魏两国继续强攻函谷关。

燕魏两国虽然不愿去碰函谷关,但在齐楚赵三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咬牙上了。

而且,受楚赵两国影响,两国也不敢草草了事。

不过,两国终究心中不愿攻打函谷关,两国的攻势根本无法与楚赵两国相比。

对此,齐楚赵三国将领全都看在眼里,但什么都没说。

两国联军退下后,齐将触子亲自上阵指挥,以鲁卫属国军队为前驱,以齐军为主力,强攻函谷关半月。

等到齐军换下,再次轮到楚军,已经是攻城的第二个月了。

第六百五十一章 兵不厌诈第一百八十二章 惊闻第一千两百零四章 深情款款第七十四章 兵力配置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七百四十六章 获罪于天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九百七十二章 后招第七百零四章 动作第三百七十九章 谣言第五百六十三章 攻城 下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推行新钱第九百六十四章 朝中第四百零六章 嘱咐第二百零三章 举兵伐齐第四百七十五章 婚期将近第三百八十六章 强攻第三百四十四章 煽风点火第四百二十五章 冲锋第一千零八章 卒飘如风 中第一千两百八十五章 赠之金印第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江水浩浩第一百八十九章 不谐第一千两百六十九章 亲子待遇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营丢失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新君即位第十九章 声王悼王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兵进大梁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三百九十九章 使魏第三百章 会盟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国祭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战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势第八百六十章 宋宫之中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装晕第九百四十二章 以退为进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缩之意第六十五章 楚魏联姻第四百三十四章 惊魂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垂死挣扎第七百一十四章 汉北第九十二章 攻破秦营第六百一十一章 析邑攻防战 上第二百零五章 仁义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军第二百零五章 仁义第九十八章 跟我回家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围而出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三百四十三章 借粮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流血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缩之意第八百一十九章 章义献宝第九百八十七章 暗流第七百一十五章 垦荒招安第二百九十一章 死的不是时候第一千两百二十九章 六国停火第一百三十一章 齐越再战第八百七十八章 决议救燕第三百二十章 战起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会盟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诏令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撤军第九百零三章 启用昭滑第三百六十六章 消息第四百一十九章 魏国使者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诺第八百七十九章 祸不单行第八十三章 亲自救援第四百六十六章 秦国出兵第一千两百九十六章 如疯似癫第五百一十一章 真的假病第四百七十二章 内外之事 (为盟主暮云_遮加更)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六百八十七章 公子子青第二百七十八章 算计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战起第三百四十章 时机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火爆第六百四十四章 成败第三百二十八章 杀机第五百九十一章 转封 下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诛杀昭常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王孙乂归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一千两百五十章 冷言破心第五十一章 犀首迟疑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国第一百五十四章 神器重宝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若有所思
第六百五十一章 兵不厌诈第一百八十二章 惊闻第一千两百零四章 深情款款第七十四章 兵力配置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七百四十六章 获罪于天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九百八十四章 逃亡第一百六十四章 中央地方第五百六十一章 攻城 上第九百七十二章 后招第七百零四章 动作第三百七十九章 谣言第五百六十三章 攻城 下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推行新钱第九百六十四章 朝中第四百零六章 嘱咐第二百零三章 举兵伐齐第四百七十五章 婚期将近第三百八十六章 强攻第三百四十四章 煽风点火第四百二十五章 冲锋第一千零八章 卒飘如风 中第一千两百八十五章 赠之金印第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江水浩浩第一百八十九章 不谐第一千两百六十九章 亲子待遇第四百二十四章 大营丢失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新君即位第十九章 声王悼王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兵进大梁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三百九十九章 使魏第三百章 会盟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国祭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战第六百六十八章 形势第八百六十章 宋宫之中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装晕第九百四十二章 以退为进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缩之意第六十五章 楚魏联姻第四百三十四章 惊魂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始作俑者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垂死挣扎第七百一十四章 汉北第九十二章 攻破秦营第六百一十一章 析邑攻防战 上第二百零五章 仁义第九十九章 直面中军第二百零五章 仁义第九十八章 跟我回家第九百六十一章 突围而出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二百零八章 援手第三百四十三章 借粮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流血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退缩之意第八百一十九章 章义献宝第九百八十七章 暗流第七百一十五章 垦荒招安第二百九十一章 死的不是时候第一千两百二十九章 六国停火第一百三十一章 齐越再战第八百七十八章 决议救燕第三百二十章 战起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会盟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诏令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撤军第九百零三章 启用昭滑第三百六十六章 消息第四百一十九章 魏国使者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诺第八百七十九章 祸不单行第八十三章 亲自救援第四百六十六章 秦国出兵第一千两百九十六章 如疯似癫第五百一十一章 真的假病第四百七十二章 内外之事 (为盟主暮云_遮加更)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第六百八十七章 公子子青第二百七十八章 算计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战起第三百四十章 时机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火爆第六百四十四章 成败第三百二十八章 杀机第五百九十一章 转封 下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诛杀昭常第一千两百三十八章 王孙乂归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一千两百五十章 冷言破心第五十一章 犀首迟疑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国第一百五十四章 神器重宝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