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曙光

次日一大早,提出捐粮获爵之策的左徒屈原,给自己两个嫡子捐献五大夫爵位的消息,顿时在整个郢都中引起了轰动。

“想不到···想不到,本以为屈原是一个一心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人,不想,屈原这个家伙,已经宣布要毁家纾难的情况下,还将家中仆役附庸一分为二,分别交给自己的两个嫡子,然后让他们去前线混军功,以将爵位转正,这岂是忠臣所为。”

“左徒屈原也太会算计了,就凭一张嘴,就凭白为自己两个不能继承爵位嫡子混到了两个五大夫爵。

咦,左徒屈原不愧是楚国最会算计的人。”

“古人云:肉食者鄙,不能远谋。这话说的不错,即便是号称最大公无私的屈原,在关键时刻,还是免不了要为自己打算,更何况是其他贵族呢?

啧啧,贵族果然全都是一丘之貉,全都精于谋身,短于谋国。想要强盛楚国,解救楚国的为难,还得看我们的,那些大贵族根本靠不住。”

屈原给自己嫡子捐献爵位的消息一经传出,顿时让他在游仕者以及士人阶层中声名大损。

但与此同时,在贵族之中,屈原的贤名却是暴涨了一波。

一些还在犹豫的人,以及许多还没有想到捐粮政策漏洞的人,见到屈原的行为后,纷纷明悟过来,原来屈原所献之策,最有利的不是国中的那些商人豪强,而是他们这些贵族。

对商人而言,大部分的商人都是有钱无粮,为了捐献爵位,为了组建私军,他们的花费必然极为惊人,非一般人能承受。

同样,对于地方豪强而言,他们手中或许有一些的粮食,但是,他们手中的百姓却不贵他们所有。所以,他们想要组建军队,所花费的代价,那也是极为惊人的。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商人还是豪强,他们想要组建出一支军队,全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去各地招募。

而他们这些贵族则不然,他们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而且还是不归国家所有,全都归他们自己调用的附庸。

如此一来,他们只需一声令下,便可以立即聚得足够的兵力,然后上前线立功。

所以,当屈原不顾颜面,亲自给自己儿子捐爵的时候,他们几乎都以为屈原转性子了,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合格的贵族了。

就在贵族的感叹中,陈轸的身影出现在太府,然后给他的嫡次子捐了一个五大夫。

不久,楚宫中又传来消息,楚王召见了左尹昭常咸尹范环的所有嫡子,并以左尹咸尹不在郢都为由,感叹他们的忠诚,特赐他们二人无法继承爵位的嫡子同五大夫爵,并许诺他们,只要他们能在前线立功,那就可以转为正式的五大夫爵。

接着,这八个新晋同五大夫爵位的出现,顿时将郢都所有的贵族都震撼到了。

而后,许多无法继承爵位的贵族子弟,不仅是嫡子,甚至连许多庶子,也开启了猛烈的游说自己父母的道路。

下午时分,楚宫中。

“大王,刺史令求见。”

熊槐一听他等待许久的陈轸终于来了,顿时精神一振,当即应道:“快请。”

“唯。”

很快,熊槐见陈轸走进殿中,见礼之后,他立即看着陈轸问道:“贤卿,现在情况郢都的贵族情况如何?”

陈轸知道楚王对此事极为上心,昨日他离去之前,还让他刻意留心城中贵族的动静,是以现在他一听到楚王询问,立即应道:

“大王,臣与左徒为自己的儿子捐爵的消息传出后,顿时在城中贵族那边引起了轰动。左司马、司败、廷理等听到魏国消息,已经开始将族人整编的重臣,立即就进行效仿,纷纷拿出族中的所有粮食,给他们的嫡子捐献了五大夫爵。

短短半日功夫,今日新增的五大夫已经接近三十人,超过昨日三倍,而且还有其他准备捐献五大夫的人正在前往太府的路上。

此刻太府已经人满为患,光凭太府的人已经不足接待那些去捐爵的人,以致左徒现在无法从太府脱身,正率领郢都的官吏一同处理捐爵一事。”

熊槐闻言哈哈一笑:“捐爵一事如此火爆,看来准备杀敌报国的人很多啊!”

陈轸闻言,跟着笑道:“大王,不仅如此,臣从城中各处得到的消息,朝中重臣纷纷给自己的儿子捐爵的消息传出后,城中的其他贵族子弟大都羡慕异常,已经开始游说他们的父母,让他们也给自己捐一个五大夫。

甚至不仅是有实力的家族是这样,而且,臣还得到一些消息,据说许多没有足够实力上阵杀敌赚取功勋奖爵位转正的贵族,也准备将自己的爵位往上提一提。

今日上午,就有一个上间爵位的人,清空了自己家族的粮仓,并向其他交好的贵族借贷了一些粮食,然后给自己捐了一个同五大夫爵。但是,他并没有招募军队上战场的行动,看样子,他似乎只满足于同五大夫爵,并不打算转正。”

熊槐一怔,这个同五大夫爵,本来只是吸引那些没有爵位在身的商人豪强,不想,连原本的低级贵族也不能免俗,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过一把中上级贵族的瘾。

想到这,熊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得骂道:“败家子,没出息,若是寡人,即然已经清空粮仓了,何不倾家荡产去博一个真正的五大夫,万一成功了呢?”

陈轸:“···”

接着,熊槐有询问了一些城中贵族的消息,然后才让陈轸离去。

此时,熊槐独自一人坐在王位上,全身轻松的看着远方,嘴角边露出丝丝喜悦之色。

计划成功了!

许多人都以为捐爵的事情,是为了抵抗各国,但其实不是,自打一开始,这个计划的目标就不是五国,而是朝中的重臣以及郢都的其他大臣贵族。至于抵抗五国的入侵,那只是附带的顺便的,仅仅只是作为昭雎作战计划的备用手段以及辅助。

自从他知道昭雎的计划后,他就已经开始为战争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变法而谋划。

昭雎能大破齐魏宋三国联军,这将能为展开变法提供一个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并且,只要昭雎打赢,这也将极大的提升他这个楚王以及中央的威望,以震慑住许多人,不让它们铤而走险。

当然,仅仅只是震慑这还不够,变法的阻力依旧很大。其中国内的主要阻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朝中的大臣,其二是各地的贵族。

而这次捐爵的主要目的,拉拢以及就是朝中以及国中的贵族。

现在已经是三月份,按照以往的经验,江淮地区的雨季则将在六月左右到来,雨季一到,则昭雎大破齐魏宋三国联军的时机都到了。

而郢都这边,那些新晋的五大夫、七大夫,召集私军需要一些时间,赶往前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再加上轮换上阵。

如此,给他们立功转正的时间也就太少了。

按照熊槐的估计,这些想要迫切立功的新贵族上战场后,能立下足够功勋转正的人,应该会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乃是重臣之后,是主将有意偏袒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迫切需要转正却没有立下足够功勋,且成为贵族后,已经与原本的家族分家,能从原本的家族获得的支持大减的情况下,他们除了依靠朝廷,依靠他这个楚王,还能怎么办。

想要让他们可以继承爵位的兄长,不惜损害自己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再次同意他们的父亲以及家族对他们进行无私的扶持?

这根本不可能。

自他们成为有爵位在身的贵族那一刻,他们就已经脱离原本的家族,从族谱上除名,自行另立一族了。

所以,他们获得爵位之后,虽然他们与原来的家族父子关系还在,甚至兄弟情谊还在。但其实,他们就已经从原本家族的附庸,变成了他这个楚王的附庸。

而这,也是根本性的改变,只是他们现在被爵位蒙蔽了双眼,暂时还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许即便看到了,也装作没看到。

而没有继承权的贵族,仅仅只是楚王的附庸,没有他这个楚王的支持,那他们就什么也不是,甚至等到他们死后,他们的家族也将从贵族变成平民。

当然,他们也可以避免从贵族沦为平民,而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团结在他这个楚王的身边,希求他这个楚王给他们再次立功转正的计划。

而一旦他们都围着他这个楚王转,以他这个楚王唯命是从,那么他们的父亲,他们身为朝中重臣,身为楚国贵族的人,他们还能怎么办?

狠下心舍弃自己的儿子,舍弃自己心爱的儿子,舍弃自己花费巨大代价给他们捐爵的儿子?

熊槐笑着摇了摇头,他们狠不下心的,只要他们狠不下心来,那他们还有什么立场反对他这个楚王?

爵位这个涂了蜜的毒药,只要吃下去,那就解不了了。

只要朝中的群臣不反对,那么剩下的地方贵族···

常年征战,百姓甚至贵族全都人心思定,国中士人被他这个楚王拉拢,在楚国游仕者也大部站在他这个楚王这边,连国中的大商人与豪强都被他这个楚王拉拢,再加上朝中群臣不反对。

仅凭散沙一般的各地封君,他们已经没有反抗的实力了。

如此,变法的外部以及内部条件,都即将成熟,变法大势已经形成,已经不可逆转。

想着,熊槐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如覆薄冰数十年,直到现在,寡人才真正的看到曙光。”

第二百二十六章 连楚伐齐第三百一十五章 窒息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众叛亲离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七百零七章 图穷匕见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病危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礼第一千两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国第三百一十九章 妥协第二百二十三章 麦君第八百二十九章 吴侯之死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来第六百七十七章 两个机会第五百八十八章 恐惧第十一章 齐国之辩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会之变第六十八章 景翠东移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赵叛齐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战起第九百四十一章 立功心切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阴君第三百四十章 时机第一百零二章 大战结束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三百章 会盟第九百七十二章 后招第二百四十四章 齐策第一千两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二百九十二章 布局第六百九十八章 群起围攻第九百零一章 大德不德第七百九十章 赵国之乱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万事俱备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剑指子青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动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求变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来第七百二十四章 味同嚼蜡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属意江淮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临南郑第三百二十四 赏赐第一百三十二章 农家许行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进滕城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议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国伐韩第三十三章 张寿被刺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忧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三百一十三章 笼络第四百六十九章 北境风云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书第九百二十一章 年华易逝第八百七十一章 齐诡赵异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一千两百六十三章 乐极生悲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气郁于内第二百三十七章 扣留苏代第八章 今时往日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前奏第七百五十八章 巴人在垫江第一千零二十章 异变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图穷匕见第一千零九十章 换相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头初现第一千两百四十一章 君择臣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顺手牵羊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气郁于内第四百二十章 新任魏相第四十五章 楚宫反应第六百四十八章 以退为进第五百八十二章 动摇心志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九百五十三章 守备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来楚 上第七百四十一章 荐贤第八百五十三章 颁布爵位 下第五百一十五章 将死第一千两百零八章 亦为图存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达淮阴第八十二章 秦齐之重第六章 燕国灭亡第一百九十六章 旺财第四百六十一章 韩国响应第二百七十四章 破城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军成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军来援第九章 目标巴蜀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问第六百三十七章 国家乱有忠臣第八百一十三章 驾临吴城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十八章 封君贵族
第二百二十六章 连楚伐齐第三百一十五章 窒息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众叛亲离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七百零七章 图穷匕见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病危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第三百三十七章 祥瑞第四百九十七章 送礼第一千两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国第三百一十九章 妥协第二百二十三章 麦君第八百二十九章 吴侯之死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来第六百七十七章 两个机会第五百八十八章 恐惧第十一章 齐国之辩第八百二十四章 宴会之变第六十八章 景翠东移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赵叛齐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战起第九百四十一章 立功心切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阴君第三百四十章 时机第一百零二章 大战结束第七十六章 秦使再至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第三百章 会盟第九百七十二章 后招第二百四十四章 齐策第一千两百七十九章 知否知否第二百九十二章 布局第六百九十八章 群起围攻第九百零一章 大德不德第七百九十章 赵国之乱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万事俱备第一千两百二十三章 剑指子青第八百一十一章 人潮涌动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求变第七百三十八章 客星来第七百二十四章 味同嚼蜡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属意江淮第七百八十五章 兵临南郑第三百二十四 赏赐第一百三十二章 农家许行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进滕城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三事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朝议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秦国伐韩第三十三章 张寿被刺第五百一十章 何以解忧第九百三十章 希望第三百一十三章 笼络第四百六十九章 北境风云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书第九百二十一章 年华易逝第八百七十一章 齐诡赵异第五百七十三章 秦帝楚王第一千两百六十三章 乐极生悲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气郁于内第二百三十七章 扣留苏代第八章 今时往日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前奏第七百五十八章 巴人在垫江第一千零二十章 异变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图穷匕见第一千零九十章 换相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头初现第一千两百四十一章 君择臣第四百一十四章 借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顺手牵羊第一千两百二十四章 气郁于内第四百二十章 新任魏相第四十五章 楚宫反应第六百四十八章 以退为进第五百八十二章 动摇心志第二百七十一章 求和第九百五十三章 守备第四百九十五章 甘茂来楚 上第七百四十一章 荐贤第八百五十三章 颁布爵位 下第五百一十五章 将死第一千两百零八章 亦为图存第八百六十五章 抵达淮阴第八十二章 秦齐之重第六章 燕国灭亡第一百九十六章 旺财第四百六十一章 韩国响应第二百七十四章 破城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方向 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军成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军来援第九章 目标巴蜀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问第六百三十七章 国家乱有忠臣第八百一十三章 驾临吴城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十八章 封君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