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节

长安是大汉的都城,重建长安,除了要恢复皇宫外,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三雍宫。

三雍就是明堂辟雍和灵台,在建筑上它叫三雍宫,但其实只有两座建筑。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而灵台是另外一座建筑。

明堂是皇帝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是大汉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辟雍就是明堂外面环统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的意思。至于灵台,则是观测天象的地方。

三雍代表着礼制,是大汉的象征性建筑,意义极其重大。

去年,太尉荀攸、太仆孔融、右车骑将军徐荣、将作大匠董昭、京兆尹赵戬五位大臣奉旨筹划重建长安一事,当时他们在奏章中虽然详细说明了重建方案,但因为时间问题,并没有呈递具体的图议。

今年洛阳大战结束后,朝廷各方对五位大臣的重建方案产生了严重分歧,直到九月大将军李弘回朝后,这份奏议才最终得到认定并形成决策。

十月中,在长公主的催促下,将作大匠董昭向朝廷呈递了刚刚绘制完毕的三雍宫重建图样。新建三雍宫全部仿制洛阳三雍宫,并没有什么变化。长公主、丞相蔡邕等文武大臣互相传阅图样,感觉都很满意。

尚书令崔琰拿到图样后,脸色马上就变了。他冲着已经迁升为治书御史的郗虑招了招手。郗虑走到崔琰身边低头细看,然后和崔琰小声商讨了几句。

长公主以为三雍图样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急忙问道:“两位大人有何意见?”

崔琰躬身奏道:“殿下,臣认为,董大人所奏的这份三雍宫图样根本不符合本朝礼制。”崔琰大概有些激动,说话的声音很大,声震殿堂。

霎时,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崔琰。

长公主非常吃惊,半天都没说话。

丞相蔡邕冷哼一声,怒声问道:“崔大人,理由呢?你的理由呢?”

崔琰泰然自若,躬身再奏,“本朝承继土德,重新定都长安,那么,这三雍是不是应该符合‘古礼’才对?”

丞相蔡邕似乎早就料到他有这句话,当即予以反驳,“本朝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一直延用‘今礼’。难道崔大人认为‘今礼’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当然。”崔琰说道,“《周礼》、《孝经》中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由此可见,建明堂应符合‘古礼’,其应为五室,而不是九室。”

崔琰这句话刚刚说完,朝堂上顿时骂声四起,一片混乱。

太尉荀攸大声驳斥道,“《戴礼说盛德记》中有言,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名曰辟雍。《明堂月令说》中也有言,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先辈种种遗说足可证明,本朝三雍应符合‘今礼’,辟九室,毋庸置疑。”

郗虑当即嗤之以鼻,“戴德大师是孝宣皇帝朝的博士,《大戴礼记》是他选编先儒有关礼仪论述八十五篇而成,距今不过两百多年,但《周礼》、《孝经》呢?距今多少年?明堂到底是五室还是九室,难道还要争论吗?”

李玮极力支持崔琰、郗虑,他也说道:“郑玄大师曾说过,《戴礼》中关于明堂的记载,虽出于《威德》篇,言明堂应为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但其实都是取自秦相吕不韦所作的《春秋》,并不是什么古制。另外,讲学大夫淳于登曾说过,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郑玄大师同意淳于登之言,认为本朝立明堂于丙巳,就是由此而来。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合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因此,建三雍应依古礼,明堂应为五室。”

大臣们很快分成两派,在朝堂上吵成一团。

大将军李弘昏头昏脑地回到了府邸,还没坐下喝口水,谏议大夫赵松就来了。

赵松自从随同小天子亲征以来,和李弘的接触越来越多。李弘很喜欢他飘逸洒脱的性格,喜欢和他聊聊天,向他请教一些经文上的事,彼此很投缘。看到赵松来访,李弘急忙把他迎到书房,急切问道:“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觉得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不对啊?这个‘今礼’和‘古礼’是怎么回事?和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

赵松笑着说道:“所谓‘今礼’,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也就是光武皇帝中兴后所采用的明堂制度。《礼图》中说,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即为现在洛阳明堂的九室建筑格式。‘古礼’则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的五室明堂之制。至于和今、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赵松迟疑了片刻后,继续说道,“戴德大师是今文《礼》学大家,因此一般来说,持‘今礼’观念的儒士几乎都是今文经学一派,但也有例外,比如蔡邕、卢植两位大人。他们是古文经学大家,但坚持明堂制度为‘今礼’,并把它写进了《汉书》。”

“也就是说,朝中很多古文经学派的大吏也是支持‘今礼’,就是九室明堂制度了?”李弘问道。

赵松点了点头,“大将军,我急急忙忙来见你,就是想向你解释三雍一事。今天朝堂上,李大人、崔大人、郗大人等大臣明显占据下风,这对朝廷的新政非常不利啊。”

李弘暗暗吃了一惊。建一个三雍宫,采用何种明堂制度,会对新政不利?他望着神情严肃的赵松,轻轻挥了挥手,“你慢慢说,我仔细听着。”

明堂是周制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之制自西周开始广为流传。

昔年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周公于是辅佐武王讨伐殷纣。后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继而天下服。七年,致政于成王。在先秦典籍中,明堂多为布政之所。《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如行王政,则勿毁之矣。”其实,明堂之制除了祭祀、布政外,还包括诸如内治、建官、颁朔、望气、大教、学校、养老、尊贤、飨射等多项礼制活动。

在儒家经典中,三雍是礼乐教化的象征。

先秦时期,礼乐教化一直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治国理想,然而在春秋战国,兵戎纷争,烽火连锦,以礼乐行教化所必需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儒家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迂阔之学”。

本朝立国之初,儒生们期望能“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材,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而陆贾、贾谊等学士亦提出了“礼乐教化”安天下的主张。但当时天下刚刚平定,财赋匮乏,将相只能以牛车代步,广设礼乐、详尽制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这种内无余财,外有强敌,诸乱未平,匈奴又至的混乱局势下,本朝初期只能行“黄老”之学,行无为之政,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

到了孝武皇帝时期,国事渐趋安定,财赋稍有盈余,这时才有论礼乐、建明堂之议。赵绾、王臧等公卿大臣打算仿照古制,在长安城以南建明堂,但由于“三雍”是儒家礼乐政治的象征,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极力反对。结果赵绾、王臧被迫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

窦太后死后,孝武皇帝大权独揽,他有能力建明堂了,却没有实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孝武皇帝虽然独尊儒术,但本质上还是推行王霸之道,他并不愿意实行礼乐教化的德政。他嘴里所宣扬的德政和他所做的事互相抵触,儒家理想与朝廷行事大相径庭,儒家之说多数是用来装饰政事。

到了孝成、孝元皇帝朝,儒学对国政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士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儒家的理想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不能影响和控制朝政运作,继而导致士人们在礼制改革上的反复摇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士人们想了很多办法。

孝平皇帝朝,儒家思想开在朝政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儒学的声势日渐提高,朝廷开始调整早年在宗庙祭祀、礼仪制度、都城建筑等方面与儒家经典所记载的“古制”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局部修改。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奏请天子,建明堂、辟雍、灵台。元始四年,由古文经学大家刘歆依据《考工记》设计的三雍宫建成,本朝以三雍为代表的礼制建筑从此出现。

这座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的三雍宫,完全符合《周礼》中规定的明堂必须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它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这是一座五室明堂。

光武皇帝中兴之初,迅速修复了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以表示其对儒家理念的认同,帮助其推行“修文偃武”之策。

光武皇帝充分利用这些礼制建筑进行礼仪活动,在明堂举行祭祀,在辟雍举行乡射、饮酒礼,在灵台辨云物、观休征,大大促进了儒家礼制建筑和儒家礼仪活动的融合,实现了自本朝立国以来儒士们几百年的梦想。

光武皇帝本是儒生,素习经典,他先有王莽托古改制的前车之鉴,后又借助符命而称帝,故而他对儒学的理解既不同于孝武、孝宣皇帝朝的“装点门面”,也不同于王莽的泥古,他把礼教和国政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同时,光武皇帝的中兴大臣中很多人研习经文,他们把儒家德政、礼乐、教化等学说和治国之道结合起来,以儒家学术思想作为国政的指导基础。三雍在儒家学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国政中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

光武皇帝重视三雍,说明他愿意采用儒家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这与孝武、孝宣皇帝朝重视武功霸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光武皇帝认为三雍不仅仅代表了本朝建筑合乎礼制的特点,也代表朝廷要强调“德治王政”,要重视礼乐教化,反对侧重于武功霸业,所以他所采取的明堂制度也完全和过去不同,他采用的是九室明堂制。

今天,朝中的大臣们要求仿照洛阳明堂重建三雍,要求继续实施九室明堂制,其用意是什么,不言而喻。

“三雍不是一座建筑,它是礼制,礼制是儒学的基础,儒学是国政的灵魂,它对朝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赵松郑重说道,“大将军,如果朝廷采纳了九室明堂制,很显然,朝廷的中兴策畴会渐渐向‘修文偃武’的方向发展,将来,也许就是几十年后,现在的中兴策略极有可能被彻底推翻,大汉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走向败亡。”

李弘霍然醒悟,说了半天,还是中兴策略之争。

“看样子,这个朝廷要换换了。”李弘冷笑道,“有些人太老了,想法和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该回家享享清福了。”

“明天,请崔大人、郗大人来一趟,我们好好谈谈,想个对策。”

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七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八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六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五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八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六节(下)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四十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八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九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四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一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十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节汉代家庭的生活消费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九节(上)正视历史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六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六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一节姚国华百年中国的思想脑震荡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一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七节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四节(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节第9章 琵琶疏勒盐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二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八节-第二十一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二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七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四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八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二十二节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和汉朝步兵介绍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六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四节(中)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六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十九节第13章 成败转头空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二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五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八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三十七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一节(下)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五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九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一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六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三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节
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二十七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四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一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八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七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六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五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七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八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十八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六节(下)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四十一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九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九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十九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二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十节第2章 如临深渊 第二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八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九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六节第12章 日蚀苍黄 第二十四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五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四十一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三十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十三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节汉代家庭的生活消费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一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六十六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九节(上)正视历史第7章 风雷激荡 第十六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四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二十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四节之人物传记诸生传六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一节姚国华百年中国的思想脑震荡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二十一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七节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四节(下)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五节第9章 琵琶疏勒盐第3章 风起云涌 第三十二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八节-第二十一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节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二节第8章 剑拔弩张 第七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十四节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八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三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二十二节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和汉朝步兵介绍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四十六节第5章 风云突变 第三十一节第9章 风卷残云 第一节第3章 风起云涌 第四十四节(中)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节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六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十九节第13章 成败转头空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二十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六十二节第6章 风云再起 第三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三十六节第1章 朝阳初升 第十五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五十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十八节第7章 风雷激荡 第三十七节第3章 狂风暴雨 第二十八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二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十四节第4章 立马横枪 第一节(下)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六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二十二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四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三十五节第10章 风雨如晦 第五节第11章 长河落日 第三十九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节第10章 问鼎中原 第八十一节第5章 势如破竹 第十六节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节第1章 危机四伏 第三节第11章 鹿死谁手 第三十七节第2章 燕赵风云 第五十三节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