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先楚后齐

第187章 先楚后齐

沈兵猜的没错,王翦接着就说道:

“此外,项燕又向寿春求援。”

“照想楚国会以黄河天险设防守曹州,陈城又布下重兵且封锁河道。”

“如今是先攻楚还是先攻齐……”

沈兵略一迟疑,就在这时一员秦将站起身来向王翦拱手道:

“大将军,末将有话说。”

王翦点头道:

“李将军请讲。”

马商在一旁介绍道:

“这位便是王翦置下将军李信。”

“曾任司马,好读兵书且勇猛善战。”

沈兵“哦”了一声,原来这家伙就是李信。

史书有载:

嬴政问王翦灭楚要多少人,王翦说要六十万。

又问李信灭楚要多少人,李信说要二十万。

于是嬴政以为王翦老了,便派李信带二十万兵灭楚,结果大败而归。

正想着,就听李信说道:

“齐楚两国皆是大国。”

“然两大国相比,又有不同:楚国地广人众,齐国地狭人寡。”

“论士气民心,楚人多战而精悍顽勇,齐人多年浮华偏安,人多怯战。”

“伐楚伐齐孰先孰后……臣以为该先易后难先伐齐。”

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自古作战都是先易后难,尤其齐国还正对着秦军防线腹地……楚国曹州往上几里便是齐地。

也就是齐地威胁牵城的安危。

如果齐军在秦楚大战的关键时刻背后插上一刀,那秦军就会面临两面夹攻的危势。

王翦不说话,只是将目光投向沈兵。

马商笑而不语,自顾自的喝着酒,就像是看戏的身外人似的。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上将军,属下以为应先攻楚……”

话还没说完,李信又跳了出来:

“先攻楚,齐国便有暗中援手之可能。”

“到时我军便是以一敌二,胜负实乃未知之数。”

沈兵反问了一声:

“难不成我军先攻齐便不是以一敌二么?”

李信回答:

“校尉此言差矣!先攻齐,楚国未必会援齐。”

“只因齐国多次拒绝楚国合纵抗秦之请,致楚国几欲与齐国断绝邦交。楚人怨齐久矣!”

沈兵虽然知道齐国多次拒绝合纵,却不知道“楚人怨齐久矣。”

所以这点无法反驳。

见沈兵语塞,李信就有些得意的接着说道:

“是以齐国遇攻楚国必不来援!”

“我军一举下齐之后便没了东方之患。”

“此时再全力南下江淮,水陆并进,楚国便可一鼓而下!”

众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想了想,沈兵就回答:

“属下不知齐楚有何恩怨。”

“但便如大将军所言,此时天下只剩齐楚两大国,便是魏国被攻楚国也会来援,齐国被攻楚国又如何会置身事外?”

“属下以为项燕断不是如此不明事理之人。”

沈兵直接就说项燕而不说楚王负刍。

因为此时的楚国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项燕。

王翦微微点头表示同意。

但他却又补了一句话:

“既然如此,便无论先齐后楚还是先楚后齐我军都要以一敌二。”

“校尉为何以为我等该先楚后齐?”

沈兵回答:

“若我先攻齐国而楚国全力援齐,那么齐国便会与秦一决死战。”

“于是大秦便当真以一敌二。”

这个很容易理解。

谁都不愿意亡国,齐国也不例外。

如果只是齐国,秦国当然能轻易将其击败。

但若齐国之后再加上楚国相助……就可能会是场像即墨一样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六国里如果论军事最强,毫无疑问是赵国。

但论综合实力最强,则是楚国。

楚国最不缺的就是粮、兵器装备,所以可以全力助齐。

这时李信反问:

“难道先楚后齐便不是真的以一敌二?”

沈兵问:

“敢问将军,楚国可缺军粮或是兵器?”

李信摇头道:

“自是不缺。”

沈兵又问:

“楚国可缺兵士?”

李信又摇头:

“不缺。”

如果说楚国缺什么的话,那就是稳定的政局以及像秦国一样统一的指挥……

正如之前所言,楚国各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及相当高的自制权。

出战时军队也是由各贵族派出然后拼凑在一起作战。

这样作战就难免各自为己方利益考虑形如一盘散沙。

反观秦军,却是全国之兵都归嬴政,于是便万众一心抢着立功晋爵。

但这些当然不需要沈兵考虑。

沈兵接着反问:

“既然楚国不缺军粮、不缺兵器,也不缺兵士,那齐国暗中助楚又能有何作用?”

李信哑口无言。

沈兵继续说道:

“若先齐后楚,则需两战而胜。”

“而先楚后齐,亦即我军灭楚,失去楚国暗助的齐国便孤掌难鸣。”

“到时齐国只怕不需我大秦出兵,便会举国来降了!”

王翦点头赞道:

“此言有理。”

“齐国一向偏安一隅,若我军已灭楚……他自知实力与我大秦相去甚远,便是战也徒劳,还不如降了。”

“继而那燕国与代国也会如是想,于是便一战平天下。”

李斯点头说道:

“本相赞同校尉之言。”

“此时燕、代、齐三国都寄希望于楚。”

“希望楚国能挡住我大秦攻势亦或两败俱伤。”

“若我军能大败楚国……便大局已定矣!”

“先楚后齐,与擒贼擒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沈兵暗道果然不愧是一代名相,只三言两语就把沈兵要说的重点说清楚了。

如果把燕、代、齐、楚等不管什么国不国的一古脑儿的看成敌人。

用李信说的那一套“先易后难”一个个打的话,那就是场消耗战。

先灭代、后灭燕,再灭齐。

等打到楚国时秦国军力也已被消耗得差不多兵士也疲惫不堪了,到时就胜负难料。

但是,只要把楚国这个蛇头给砍了,其它各国霎时就失去了希望。

到时就算秦军不攻,让它们再发展个几年又能怎样?

它们还能变出什么花来?

王翦微微点头,不过他还是说道:

“李将军和校尉所言皆有道理,此事选待往后再作讨论!”

其实根本不需要再论,只是有嬴政在下面坐着他王翦无权做主而已。

(本章完)

第471章 火球骑军第240章 渗透战第104章 好奇心第521章 投石机第361章 封禅第391章 炒面第77章 脂膏第206章 溃逃第400章 算盘第86章 样式第446章 巧合第306章 攻守兼备第500章 接敌第516章 围而不攻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276章 传单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484章 仙药方子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92章 家书第405章 市场第117章 兴致寥寥第37章 借刀杀人第467章 龙城第135章 沙袋第19章 为师老了第43章 知己第383章 使者第343章 资本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420章 城墙第266章 喜讯第28章 能人第426章 绿洲第370章 收购第133章 灭国战法第522章 奴隶第14章 水路第142章 大水第374章 服务业第253章 步炮协同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302章 鸣镝弑父第492章 远征军第117章 兴致寥寥第206章 溃逃第316章 工业化第275章 宣传战第542章 补给第357章 勇气第373章 农业第53章 军心第314章 织布机第154章 谣言第102章 绊马索第261章 劳力第508章 霍木桑第534章 马店第238章 狼烟第245章 瓮中之鳖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34章 劝降第290章 门客第2章 笑话第41章 福祸相倚第439章 降军第232章 补给第137章 围城第251章 陷阱第129章 变数第482章 不败之地第252章 消息第201章 鸳鸯阵第396章 陷马坑第223章 准备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111章 暗渡陈仓第205章 冲阵第297章 床弩第80章 薄礼第291章 二选一第483章 汗血马第177章 黑甲军第118章 一石二鸟第293章 收缩防线第81章 高田第263章 舂米水车第266章 喜讯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442章 楼兰兵变第81章 高田第146章 配给制第395章 羊群第451章 交易第244章 心计第184章 包围第140章 楚军第508章 霍木桑第1章 谁扔的炮仗第61章 火弹
第471章 火球骑军第240章 渗透战第104章 好奇心第521章 投石机第361章 封禅第391章 炒面第77章 脂膏第206章 溃逃第400章 算盘第86章 样式第446章 巧合第306章 攻守兼备第500章 接敌第516章 围而不攻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276章 传单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484章 仙药方子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92章 家书第405章 市场第117章 兴致寥寥第37章 借刀杀人第467章 龙城第135章 沙袋第19章 为师老了第43章 知己第383章 使者第343章 资本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420章 城墙第266章 喜讯第28章 能人第426章 绿洲第370章 收购第133章 灭国战法第522章 奴隶第14章 水路第142章 大水第374章 服务业第253章 步炮协同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302章 鸣镝弑父第492章 远征军第117章 兴致寥寥第206章 溃逃第316章 工业化第275章 宣传战第542章 补给第357章 勇气第373章 农业第53章 军心第314章 织布机第154章 谣言第102章 绊马索第261章 劳力第508章 霍木桑第534章 马店第238章 狼烟第245章 瓮中之鳖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34章 劝降第290章 门客第2章 笑话第41章 福祸相倚第439章 降军第232章 补给第137章 围城第251章 陷阱第129章 变数第482章 不败之地第252章 消息第201章 鸳鸯阵第396章 陷马坑第223章 准备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111章 暗渡陈仓第205章 冲阵第297章 床弩第80章 薄礼第291章 二选一第483章 汗血马第177章 黑甲军第118章 一石二鸟第293章 收缩防线第81章 高田第263章 舂米水车第266章 喜讯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442章 楼兰兵变第81章 高田第146章 配给制第395章 羊群第451章 交易第244章 心计第184章 包围第140章 楚军第508章 霍木桑第1章 谁扔的炮仗第61章 火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