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西套

第372章 西套

嬴政这时才放心手中的奏折,反问赵高一声:

“你这消息是从何而来?”

赵高一听以为有戏,赶忙回答:

“皇上,是来自燕国的商旅。”

“其中有几个正与属下相识,他们认出了收购原料的是北地商人。”

“同时这些商旅又与匈奴有来往。”

“于是便知道了原料买卖一事。”

嬴政想也不想就下令道:

“即刻将这些商旅拿了,询问可有告知其它人。”

“然后一并拿了问斩!”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赵高吃惊得张大了嘴半天也合不拢:

“皇上,这……”

嬴政阴沉着脸打断了赵高的话:

“军国大事又岂是这般人能议论的?”

“他们这些凡夫俗子又能懂得什么?!”

说着瞄了赵高一眼,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奏折上了。

赵高愣了一会儿,只能应了声是。

别看赵高表面波澜不惊,其实这一刻他着实被吓到了。

因为若这被嬴政定义为“家国大事”不容那些商旅议论的话,那么他赵高是不是也不能议论?

如果商旅是“凡夫俗子”什么都不懂的话,他赵高是不是也是“凡夫俗子”之一?

如果商旅“拿了问斩”的话,那他赵高岂不是……

所以赵高哪里还敢多说什么,赶忙就出得殿来。

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当,若是就这么着了,嬴政一查他什么人都没抓也没问斩,那岂非露了马脚?

于是赶忙回忆适合的“背锅”人选……

赵高以其手段和人脉很快就把事情办妥,而且天衣无缝。

只是赵高一直不明白,这事为什么就会变成“凡夫俗子”不能议论的“家国大事”?!

赵高却不知道,这一回他还真不冤。

嬴政一早就从扶苏那明白了沈兵的用心。

对于沈兵他当然不会起疑,尤其在这一点上……

沈兵若要是通敌,那还用得着几次大败匈奴让匈奴闻风丧胆吗?

并且此计虽表面看起来不合常理,长此以往却又的确能把控住匈奴所需的原料。

另一方面,这“霹雳火球”都是沈兵所制。

若沈兵通敌,在秦国知道配方前将其给匈奴便可,那时因为没人知道有火药这物事,于是也不会有人怀疑其通敌。

从这几方面分析,嬴政对扶苏所报是深信不疑,且支持北地掌控火药原料。

结果赵高却还来这么一出……

原本嬴政还不想理会,但转念一想:

这商旅既认出了北地商人又与匈奴有来往知道高买低卖之事,万一传到匈奴耳朵里让他们知道这是沈兵掌控原料之计,岂不是要坏事?

于是才有下令问斩这一出。

嬴政当然不知道,这其实是赵高杜撰出来的。

寻常商旅的确消息灵通,但沈兵又怎会笨到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用同一人。

如果收购原料与售卖原料不是同一人,又如何能判断这是沈兵在幕后高买低卖同一批原料?

沈兵不知道这些,此时的他已和扶苏、杨端和等几人赶到了西套。

此时的西套却是一片蛮荒之地,村落大多集中在南部山区,但大多像原始部落,百姓穿兽衣蓬头垢面如野人一般,说的话没人能听懂。

这虽是在意料之外但同时也是意料之中。

西套这地方虽然从周朝起就被划入北地郡,但却很少有势力能到这边远地带,实际控制的大多还是少数民族。

直至蒙恬收复河套修建长城时才开始经营这里,几百年后到汉朝才建起第一座城,被称作“吕城”。

所以蒙恬也被称作是经营西套第一人。

不过现在应该变成是沈兵了。

沈兵花几天的时间与众人到西套到处转了几圈。

这么做主要是考察西套地形……

经营一片土地不是说一拍脑袋说适合这适合那就开始的,首先就是要知道这片土地的情况,从气候、水文、土壤、地形,再结合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否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错误就很可能引发大饥荒。

然后沈兵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扶苏,也就是由他来主持会议。

沈兵这么做也是有深意的,往后扶苏可是要治理全国的皇上……当然这得他能当上。

但不管扶苏能否当上,学习科学的治国方法那是必须的。

沈兵这是一边经营北地一边教扶苏这些方法。

所以在沈兵的帅帐内,扶苏坐在正中,沈兵及一众将领分坐两侧,每人案前都摆着一张新绘制的西套地图。

扶苏显得有些紧张,他偷瞄了沈兵一眼定定神,然后就说道:

“依众将士所见,我等该如何治理西套?”

王贲年轻气盛,想也不想就拱手回答道:

“依属下之见,我等勿需多做考虑,将九原、云中等作坊带入西套,再迁入百姓便可。”

扶苏摇头道:

“校尉所言虽是有理,然各城应有所侧重。”

“若各城功能趋同,不可避免将会有浪费且发展难免受限。”

这是沈兵教会扶苏的。

道理很简单,同一地区的几个城市,如果功能趋同形成竞争,比如两座城市都主打冶铁,那是不是说至少要各建一座冶铁厂?

如果需求不大且距离不远,只需要在两城之间建一座冶铁厂就够,但现在却要建两座……

这种内部的竞争就没多大意义,不仅浪费资源很难通过良性竞争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还会因为资金分散、人才及技工没有整合而发展受限。

王贲打仗那绝对是一把好手,但论治理一方水土却是外行。

杨端和想了想,就说道:

“属下以为西套该侧重农业。”

“只因西套乃蛮荒之地,若我军要驻守西套并往西发展,必将考虑军粮补给。”

“此时我军军粮需千里迢迢自中原运来,途中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还存在诸多危险。”

“是以属下以为,西套屯田乃重中之重。”

沈兵不由暗自点头。

杨端和这说的算是着边了。

中原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是以种田为主。

所以秦军不可能像匈奴一样以劫掠为主以战养战,亦或带一大堆牛羊随军放牧。

农耕民族的军队,不管走到哪都得首先考虑种田。

(本章完)

第335章 头曼之死第288章 请降第386章 属国第156章 官大夫第176章 藤甲第440章 希望第235章 伏击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147章 战略第34章 劝降第256章 新王第216章 截杀第301章 头曼单于第235章 伏击第213章 尚在谋划第429章 榜样第27章 以逸待劳第371章 控制第100章 由头第237章 围城第460章 联军第409章 火炮第193章 密信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130章 郑国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537章 杨端和第403章 月氏王第375章 野人第275章 宣传战第253章 步炮协同第544章 真相第468章 目标第129章 变数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144章 人质第232章 补给第457章 信任第479章 挑明第53章 军心第288章 请降第329章 训练第52章 李牧亡第379章 党项第69章 一己私欲第391章 炒面第169章 以物抵债第453章 拒亲第390章 奇军第377章 误会第443章 改革第439章 降军第123章 探子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532章 西域第524章 懦夫的借口第12章 身卑力微第19章 为师老了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159章 希望第251章 陷阱第281章 税率第201章 鸳鸯阵第229章 闪电战第93章 姬丹第324章 补贴第70章 番木鳖第107章 合纵第389章 沙州第411章 信第501章 炮战第113章 军粮第25章 心在滴血第337章 发展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195章 力量第474章 西北第222章 追敌第468章 目标第513章 线式战术第137章 围城第452章 英明第227章 反攻第469章 心理压力第329章 训练第365章 原料第233章 都城护卫军第281章 税率第349章 直道第30章 禁民二业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328章 战车第277章 结果第365章 原料第70章 番木鳖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499章 出兵第186章 仙人第267章 公子扶苏
第335章 头曼之死第288章 请降第386章 属国第156章 官大夫第176章 藤甲第440章 希望第235章 伏击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147章 战略第34章 劝降第256章 新王第216章 截杀第301章 头曼单于第235章 伏击第213章 尚在谋划第429章 榜样第27章 以逸待劳第371章 控制第100章 由头第237章 围城第460章 联军第409章 火炮第193章 密信第57章 我也想低调,但……第130章 郑国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537章 杨端和第403章 月氏王第375章 野人第275章 宣传战第253章 步炮协同第544章 真相第468章 目标第129章 变数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144章 人质第232章 补给第457章 信任第479章 挑明第53章 军心第288章 请降第329章 训练第52章 李牧亡第379章 党项第69章 一己私欲第391章 炒面第169章 以物抵债第453章 拒亲第390章 奇军第377章 误会第443章 改革第439章 降军第123章 探子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532章 西域第524章 懦夫的借口第12章 身卑力微第19章 为师老了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159章 希望第251章 陷阱第281章 税率第201章 鸳鸯阵第229章 闪电战第93章 姬丹第324章 补贴第70章 番木鳖第107章 合纵第389章 沙州第411章 信第501章 炮战第113章 军粮第25章 心在滴血第337章 发展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195章 力量第474章 西北第222章 追敌第468章 目标第513章 线式战术第137章 围城第452章 英明第227章 反攻第469章 心理压力第329章 训练第365章 原料第233章 都城护卫军第281章 税率第349章 直道第30章 禁民二业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328章 战车第277章 结果第365章 原料第70章 番木鳖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499章 出兵第186章 仙人第267章 公子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