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拍竿

第182章 拍竿

楚两千水军怼上了三千黑甲军。

如果仅从兵力看两者相差不多,尤其楚国这两千水军还只是主力一部,他们只需坚持上一段时间就会有援兵来救。

但战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速度。

如果到战斗结束援兵还没有投入战场,那这些援兵就相当于没有。

所以这不是项燕决策问题。

项燕第一时间就将用于策应的两千水军调往南面增援。

然而,这两千水军却是逆流而上且战场还有九里之遥,增援战场少说也要半个时辰。

半个时辰赶赴增援原本也没什么问题。

因为按常理说楚军至少能撑住半个时辰,毕竟秦水军才不过训练月余而楚水军都是老兵。

然而战场的惨烈及快速却不是项燕所能想像的:

秦楚两水军卜一接触便高下立判。

两军都是以方阵迎敌,双方战船各自从彼此间隙中穿插进敌战船之间。

这情况通常是敌我双方都对己方战斗力有信心希望速战速决,因为这样能与敌人战船充分接触。

从楚军角度来说,他们的作战任务是阻击秦援军。

楚将的猜想是这援军兵力不会太多。

再加上楚军又自以为是以有备打不备,于是楚军当然对自己的战斗力有信心。

至于秦军,那就不用说了……他们的信心是建立在装备和识破敌人计谋的基础上。

不过沈兵心下还是有些不安。

毕竟这是黑甲军的第一次实战。

车轮战船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

魏国降兵的士气及战斗力能否撑起这场仗?

藤甲在实战中是否会出问题?

所有这些都是未知之数。

不过在双方战船接触后,沈兵一颗悬着的心就放下了一半。

秦军战船劈头盖脑的就是对楚军一通乱箭,只打得楚军一阵惨叫……

这并不是说楚军不会放箭。

事实上两军战船一样都是一艘载二十五人。

问题在于两军的作战人数不同。

正如之前所言,楚军战船需要十五人操控另十人作战,而秦军战船却只需九人操控另十六人作战。

这一来秦军射出的箭矢就要比楚军密集得多。

更重要的还是秦黑甲军人人身着藤甲船舷处还挂着大面藤盾做掩护。

于是楚军射来的箭矢几乎没有伤害,要么钉在藤盾上要么就被藤甲挡着。

秦军射出的箭矢却并非如此……

楚军必须要有几人在船舷一侧划桨,这些划浆的楚军因为要有划水的动作所以不便在一侧加上护盾,其只能加上头盔、披膊增强防护。

这在冷兵器时代十分常见,就是加强没有躲避能力的兵士的防护。

比如车兵的驭手也是如此,驭手在作战时因为要驾车所以无法格挡也无法躲避。

于是驭手就有披膊和盔甲,另外披膊上还加了马蹄形锁扣。

所谓的锁扣就是在甲片上凸出一块金属,这样会使披膊凹凸不平,戟锋或是箭矢攻击不易穿透。

这防护可以说是步兵里最全面的。

水军也同样如此,桨手因为无法躲避和格挡,所以个个带有披膊和头盔,其头盔两侧加厚,划水时有意将头侧往一旁便不惧箭矢。

然而这依旧无济于事。

沈兵在练黑甲军时是交待兵士攻击前方三十度角位置的目标。

确切的说不是“交待”,而是战时就是这么训练。

简单的说,弓箭手只管射成角度的战船而不去理会正侧面的战船,即便那战船正在朝他们射箭……

其原因很简单。

三十度角,那箭矢射出后便是大概率的斜插进敌船桨手面部及脖子这块死亡三角区,桨手甚至想扭头遮挡都困难。

反之,若是直接攻击正侧的桨手,那其实都是射在头盔和披膊上的无效攻击。

这训练要说有什么困难的话,就是古人对三十度角没什么概念,于是让沈兵又费了点心思。

这其实也是一种协同:

自己攻击斜上方的目标,侧翼的敌人则交给后方友船。

这战术十分有效。

因为楚军桨手在第一时间就死伤惨重。

然后就出现沈兵之间所说替补尴尬:作战人员必须替上桨手,否则战船无法正常行驶,作战人员替上桨手又会严重削弱战斗力。

更重要的还是作战人员没有桨手的特殊护甲,尤其是没有披膊,于是替补之后活脱脱的就是个靶子,差不多就是一个个替上来送死……

秦军车轮战船就完全没这方面的顾虑,他们的桨手分别在船头、船尾,而且还用藤盾在周边护着。

指挥这支楚军的是个叫张杳的副将。

这两千人的水军原本只需派个军候指挥就够了,但项燕认为阻隔大梁水军的援军十分重要于是派了个副将。

这张杳一见这情况就意识到情况不对,赶忙打出旗号命人放出烽火求援。

另一方面又指挥水军近战。

张杳这个决定显然是正确的,至少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是正确的。

若是弓战处于下风当然不能这样继续下去,而应该把水军当作步兵用缠上去打近战。

于是楚军战船纷纷靠近敌船,然后探出长戟将目标勾住甚至直接撞上并试图攻上敌船。

然而,张杳很快就发现近战也不是个好选项,甚至更惨……

却见敌战船上类似桅杆似的东西往旁一转,接着“轰”的一声一块巨石便从天而降砸了下来。

霎时靠近的楚军战船就被砸出一个大洞,有些甚至砸得失去平衡直接翻了船。

张杳见此不由面色大变,问:

“那是何物?竟有如此威力?”

但一旁的亲卫却没人能答得上来。

那其实就是“拍杆”。

这拍杆也叫抬杆,它的构造很简单,就是横木一端立于战船上另一端绑着个巨石并用绳索绑牢。

有敌船靠近时就将它转向敌船的方向往下一放……

这是宋朝才有的东西,史书的记载是:“旁置抬竿,官舟遇之辄碎”。

沈兵用上它就是为了防近战。

这一来张杳就头疼了:

弓战打不过近战又及不了身,这战又如何能打?

于是只得慌忙下令收兵。

(本章完)

第431章 利益第251章 陷阱第257章 奇人第453章 拒亲第392章 独轮车第69章 一己私欲第290章 门客第286章 难题第14章 水路第109章 修桥第287章 分别第243章 寿春第91章 代田法第525章第169章 以物抵债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33章 王柏第426章 绿洲第244章 心计第478章 身不由己第290章 门客第323章 利润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497章 马其顿方阵第290章 门客第500章 接敌第191章 点兵第486章 草原丝路第212章 急功好战第381章 交易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188章 军魂第91章 代田法第349章 直道第6章 眼见为实第376章 笼络人心第430章 生存空间第80章 薄礼第159章 希望第20章 精锐之师第144章 人质第197章 活路第476章 劝降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514章 训练第147章 战略第214章 较劲第321章 私斗第214章 较劲第387章 山地部队第537章 杨端和第509章 唇亡齿寒第376章 笼络人心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12章 身卑力微第317章 工人第158章 骑兵第477章 分割第454章 大将军第334章 披着羊皮的狼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398章 肃州第6章 眼见为实第354章 攻守兼备第163章 藤甲第248章 两面夹击第152章 破冰第435章 机关算尽第520章 小试身手第29章 儿女私情第46章 不世功勋第449章 改革第331章 补给第223章 准备第449章 改革第187章 先楚后齐第428章 骑兵冲阵第198章 求降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327章 霹雳火球第75章 乐趣第526章 玛尔山丘第83章 农家第210章 拉拢第36章 暗箭难防第204章 围追堵截第516章 围而不攻第457章 信任第413章 射程第520章 小试身手第499章 出兵第144章 人质第523章 大将风度第47章 变数第41章 福祸相倚第501章 炮战第363章 基塘农业第147章 战略第473章 分裂第473章 分裂
第431章 利益第251章 陷阱第257章 奇人第453章 拒亲第392章 独轮车第69章 一己私欲第290章 门客第286章 难题第14章 水路第109章 修桥第287章 分别第243章 寿春第91章 代田法第525章第169章 以物抵债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33章 王柏第426章 绿洲第244章 心计第478章 身不由己第290章 门客第323章 利润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497章 马其顿方阵第290章 门客第500章 接敌第191章 点兵第486章 草原丝路第212章 急功好战第381章 交易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188章 军魂第91章 代田法第349章 直道第6章 眼见为实第376章 笼络人心第430章 生存空间第80章 薄礼第159章 希望第20章 精锐之师第144章 人质第197章 活路第476章 劝降第339章 “农业部长”第514章 训练第147章 战略第214章 较劲第321章 私斗第214章 较劲第387章 山地部队第537章 杨端和第509章 唇亡齿寒第376章 笼络人心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12章 身卑力微第317章 工人第158章 骑兵第477章 分割第454章 大将军第334章 披着羊皮的狼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398章 肃州第6章 眼见为实第354章 攻守兼备第163章 藤甲第248章 两面夹击第152章 破冰第435章 机关算尽第520章 小试身手第29章 儿女私情第46章 不世功勋第449章 改革第331章 补给第223章 准备第449章 改革第187章 先楚后齐第428章 骑兵冲阵第198章 求降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327章 霹雳火球第75章 乐趣第526章 玛尔山丘第83章 农家第210章 拉拢第36章 暗箭难防第204章 围追堵截第516章 围而不攻第457章 信任第413章 射程第520章 小试身手第499章 出兵第144章 人质第523章 大将风度第47章 变数第41章 福祸相倚第501章 炮战第363章 基塘农业第147章 战略第473章 分裂第473章 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