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准备

第223章 准备

沈兵是这天傍晚追上蒙武军的。

那一车车粮食运进蒙武军时,秦军自是一片欢腾士气大振。

蒙武面带尴尬前来迎接,他拱手对沈兵道:

“蒙武愧对副将。”

“若不是副将出手相助,我军只怕……”

沈兵赶忙回礼道:

“将军过谦了,你我皆为秦将,互相增援乃理所当然,将军勿需客气。”

蒙武点了点头,但一想自己数万大军被项燕打得大败而沈兵只带三万余人就能将其吓退,而之前他与部下还一个劲的瞧不起大梁军,便又惭愧得无地自容。

不过有这么一回也是好事,接着蒙武就客气多了。

他将沈兵迎进帐内就问道:

“不知副将此来可有何应敌方略?”

沈兵拱手回答:

“不敢说方略。”

“属下以为,楚军既已退兵,我军便可如以往一般攻城。”

“不过正如上将军所言,此战应做长远打算。”

蒙武连连点头称是。

顿了下又说道:

“只是我军已折损四万,若还要分兵守后方城寨,只怕兵力不足……”

沈兵回答:

“上将军命我此来一是增援二是守城寨。”

“将军若是没有意见……”

蒙武又哪敢有什么意见,赶忙回答:

“如此甚好。”

“有副将守后方城寨,蒙武便可放心了!”

蒙武的确可以放心,沈兵这支部队上来就把项燕给吓走了,那么驻守城寨当然不会有问题。

当晚大梁军就在秦军军营旁扎营,黑甲军照例天色入黑后返回……黑甲军不适合在夜里作战,是以就不再追赶了。

第二天一早,蒙、沈两军便分两个方向走:

蒙军沿着楚军撤退的路线再次前往城父,而沈兵则往西行占领后方城寨。

占领城寨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些城寨就像楚军的其它城池一样早已清空。

沈兵要做的,就是在各村落、城邑留下几队兵,然后构筑好防御设好驿站以及烽火台。

防御是用来应对有可能的攻击。

驿站是用来传递信件和命令。

原本驿站因为缺马而无法快传,但与楚军一战后缴获的战马给黑甲军每人多配一匹还有剩余,正好用于驿站设置。

话说这楚军的骑兵来的也及时,此时黑甲军每人配两匹战马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机动能力,正好用于保护补给线。

沈兵带着大梁军一路行军到陶城。

陶城距离沙水不过十里,有一条人工河相通,是秦军岸走陆路进攻汝阴及城父的重要据点,几乎所有粮草都会由水路运到这里然后再由陆路运向两地。

之前这里就是这里被项燕的骑军所占才使秦军方寸大乱。

幸运的是负责此城安全的一个秦军五百主一看情势不妙,就抢先一步将大批粮食装船运回河上,这才使粮草得以保存。

不过驻守陶城的这五百兵士却因为没得到撤退命令只能死守而尽数战死。

这也是秦法严苛的一个弊端。

如果按这五百主自身的想法,肯定是先和粮食一起撤到水上避其锋锐再说,以五百人挡敌人大批骑兵进攻不仅挡不住也毫无意义。

但杨端和给他们的命令却是“与陶城共存亡”。

如果这时代有电话或电报也还好,发个电报向杨端和请示下,杨端和或许就会更改命令让他们撤退。

问题是这时代没有,而杨端和又远在百里之外的汝阴,于是他们就退无可退只有死在陶城。

这些秦军的首级被砍下用麻绳串着挂在城门外,此时已有些腐败认出样貌。

这种做法在这时代十分常见,目的就是为了吓阻敌人或是百姓,告诉他们站在敌人一边会是什么下场。

沈兵能做的,就是命人将那些首级取下然后埋在城外。

进得城内后,沈兵第一时间就到处看了看地形,然后清空这片区域所有百姓和兵士。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因为楚军照例只留下老弱,陶城已是十户九空,清空百姓只需要令他们搬到另一处住所去。

接着沈兵就命亲卫在城墙下挖了几条地道。

地道不长,就是从城外通往城内,进出口都十分隐密。

城外入口是在小土丘后,然后用木板封上再铺上泥土,从外表一点都不出痕迹。

城内出口则是直接挖在木房内,比如床下、仓库里等等,同样是做了伪装,即便是百姓回来住在其中也很难发觉。

另外沈兵又让人在城东山上挖了几个坑道,将粮食一车车推了进去,还有从楚军那缴来的盔甲装备等。

最后再把这些坑道口封上。

魏呴看着沈兵做的这些就有些莫名其妙的,他问:

“副将为何如此?”

“难道担心楚军还会来占了这陶城不成?”

沈兵不答反问:

“校尉以为此战我军能否攻下汝水?”

魏呴沉吟了一会儿,就说道:

“项燕老谋深算准备充分,且楚国贵族似有合力之势,汝水一线兵力渐增,我军要破汝水只怕难上加难。”

沈兵点了点头,说道:

“若我军无法攻下汝水,那么就只有撤军一途。”

“到时这陶城岂有不再次落入楚军手里之理?”

“我不过是提前做些准备而已,待下次我军再要攻城时就简单多了。”

魏呴一听觉得也对,于是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其实沈兵这么做的确是为了重新拿回陶城更方便,但原因却不只是“楚军无法攻破汝水”。

此时被秦军作为根据地的陈城已聚拢了数万楚国百姓。

昌平君以稳定楚民为由成日为百姓操劳。

也不知昌平君是否是演戏,这段时间他成日为百姓登记户籍嘘寒问暖,为百姓打粥送衣忙得不亦乐乎。

初时百姓不知昌平君是谁,还道是秦国派来收买人心的,心理上还有些抗拒。

但时间一长就知道昌平君居然是楚国公子……霎时就对昌平君肃然起敬。

私下还有百姓偷偷向昌平君建议道:

“陈城秦军不过五千之数,且尽不着甲。”

“我等却有数万人,只要公子一声号令,我等便可……”

(本章完)

第71章 落幕第239章 奸细第528章 擒贼擒王第404章 教育权第61章 火弹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35章 马头山第171章 了如指掌第115章 火锅水饺第198章 求降第60章 贿赂第374章 服务业第106章 一举数得第80章 薄礼第237章 围城第210章 拉拢第481章 试探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241章 援军第478章 身不由己第310章 迁民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249章 神武军第178章 以攻代守第488章 为难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46章 不世功勋第413章 射程第281章 税率第224章 叛秦第511章 火绳枪第253章 步炮协同第418章 援兵第324章 补贴第459章 讨价还价第244章 心计第469章 心理压力第162章 锯子第316章 工业化第210章 拉拢第351章 五原第265章 买涨不买跌第313章 纺织第62章 举荐第423章 请神容易第145章 楚军第442章 楼兰兵变第328章 战车第310章 迁民第102章 绊马索第344章 齐国亡第360章 西域第499章 出兵第377章 误会第300章 床弩兵第133章 灭国战法第210章 拉拢第391章 炒面第316章 工业化第70章 番木鳖第116章 百利而无一害第285章 议和第138章 兵行险着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517章 文明第352章 心态第129章 变数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69章 一己私欲第58章 锦囊妙计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365章 原料第10章 摩擦力?第259章 冶铁作坊第103章 逆鳞第497章 马其顿方阵第509章 唇亡齿寒第238章 狼烟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28章 能人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286章 难题第351章 五原第495章 嫁衣第479章 挑明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182章 拍竿第297章 床弩第427章 矛盾第317章 工人第244章 心计第132章 最强虎狼第102章 绊马索第461章 改革第499章 出兵第426章 绿洲
第71章 落幕第239章 奸细第528章 擒贼擒王第404章 教育权第61章 火弹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35章 马头山第171章 了如指掌第115章 火锅水饺第198章 求降第60章 贿赂第374章 服务业第106章 一举数得第80章 薄礼第237章 围城第210章 拉拢第481章 试探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241章 援军第478章 身不由己第310章 迁民第434章 将计就计第249章 神武军第178章 以攻代守第488章 为难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192章 唐雎不辱使命第46章 不世功勋第413章 射程第281章 税率第224章 叛秦第511章 火绳枪第253章 步炮协同第418章 援兵第324章 补贴第459章 讨价还价第244章 心计第469章 心理压力第162章 锯子第316章 工业化第210章 拉拢第351章 五原第265章 买涨不买跌第313章 纺织第62章 举荐第423章 请神容易第145章 楚军第442章 楼兰兵变第328章 战车第310章 迁民第102章 绊马索第344章 齐国亡第360章 西域第499章 出兵第377章 误会第300章 床弩兵第133章 灭国战法第210章 拉拢第391章 炒面第316章 工业化第70章 番木鳖第116章 百利而无一害第285章 议和第138章 兵行险着第161章 车轮战船第517章 文明第352章 心态第129章 变数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69章 一己私欲第58章 锦囊妙计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365章 原料第10章 摩擦力?第259章 冶铁作坊第103章 逆鳞第497章 马其顿方阵第509章 唇亡齿寒第238章 狼烟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28章 能人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286章 难题第351章 五原第495章 嫁衣第479章 挑明第529章 长生不老药第182章 拍竿第297章 床弩第427章 矛盾第317章 工人第244章 心计第132章 最强虎狼第102章 绊马索第461章 改革第499章 出兵第426章 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