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心计

第244章 心计

项燕这么劝说楚王自有他的苦心。

因为从安全角度来说肯定是迁都为上。

说句难听的,就算迁都洞庭保不住不还可以迁入百越么?

百越城邑那是一个接一个,秦军要一个个攻完那得何年何月?

事实上楚王负刍进入百越便安全了。

因为百越是在穷山恶水之中,且到时秦军的补给线会暴露在淮南各贵族的打击之下……于是秦军必须得先灭昭、屈、景各族封地之后才敢进攻百越。

这么一来原本是“出头鸟”的负刍就退居二线而各贵族就变成“出头鸟”。

楚王负刍还可借秦军的力量铲除那些不听话的贵族并名正言顺的收编贵族的残兵,之后再图收复失地,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反之,若是继续呆在寿春就只有被秦军包围的结局,到时秦军就可以“守株待兔”等着楚军来救。

于是楚军就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变得十分被动。

所以从战略方向来说,迁都是个很好的建议。

楚王负刍原本也动心了,却被昌平君插了句就怀疑起项燕的能力。

此时的楚王负刍就在想:

“这项燕信誓旦旦说能守洞庭,但谁又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若他真能保洞庭不失……那大梁被水淹、牵城惨败以及汝水失守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全是项燕为帅时的惨败,且每一回他都是一副必胜的姿态,结局却是如此。”

“更何况……谁敢保证这项燕没有谋反之心?”

“若跟随项燕迁都洞庭,洞庭不保再退入百越……到时寡人岂不是要看项燕的脸色?”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点,也就是楚王负刍无法彻底相信项燕的忠心。

因为楚王负刍明白一点,这世上只有利益才靠得住。

此时项燕忠心耿耿那是因为还有昭、屈、景等族掣肘,一旦楚王负刍都避入了百越成为一个花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然而项燕说的又没错,不逃的话留在寿春又哪有活路?

因此楚王负刍才犹豫不决。

这时昌平君又说了句:

“大王,依臣之见……”

“秦军自陈城南下补给线有数百里之遥,而寿春城坚墙厚秦军必无法强攻。”

“若我军一面巩固寿春城防做好抵御秦军准备,另一面又集结各方兵力攻秦补给线……”

“秦军必无法久攻,数月后便只有退兵一途。”

项燕不由骇然望向楚王负刍,道:

“大王不可……”

楚王负刍反问了声:

“有何不可?”

项燕一时语塞。

昌平君这方略虽是听起来有理,秦军虽强但却兵力不足,它无法同时进攻寿春又保护其漫长的补给线安全。

于是,若是楚军主力游走在外攻击秦军补给线,秦军的确只有退兵一途。

问题就在于楚军有多少主力?

楚王负刍的三十万兵力这里损失一点那里损失一点,只余十五万左右。

之所以“左右”,是因为楚军过于混乱项燕想点都点不清楚。

如果再留个十万、五万在寿春驻守,那么项燕手里能用的兵力甚至不到十万。

不到十万兵力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秦军又能起什么作用?

且秦军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定会沿途占领城寨组建防御,想偷袭其补给线又谈何容易?

若真能团结各贵族兵力集结起三十万大军,那的确可行。

然而此时各贵族哪还会愿意出兵出力将楚王救出……

不过这话项燕也无法说,昭、屈、景等各族把持着朝政大权且事情还没发生,项燕又如何能断言他们不出兵?

于是项燕那是有苦也说不出。

楚王负刍见项燕没有接嘴还以为他是无话可说,于是就下令道:

“此计甚好,便依计行事!”

昌平君又拜道:

“大王,臣在秦国多年对秦军甚是了解。”

“臣愿意出城与项将军一同调度兵力以迎战秦军。”

楚王负刍大喜:

“如此甚合寡人心意,有劳昌平君了。”

楚王负刍根本就没发觉他已经掉进了昌平君设下的陷阱。

守在城内是死,出城是生。

昌平君这是将楚王负刍留在城内等死,到时这个楚国大王就非他昌平君莫属了。

由此也可知昌平君的厉害,他这一着可是杀人于无形且不着痕迹。

同时他又明白自己若是想当这个大王,必须要笼络手握军权的项燕,于是刚下朝堂便像苍蝇似的粘上了项燕。

昌平君十分客气的朝项燕施了一礼,道:

“上将军有礼。”

“本君虽是长年身在秦国,却时时心系楚国军民安危。”

“若将军有何难解之处只管吩咐,本君自当尽绵薄之力与上将军一同救楚于危难之中。”

昌平君这么说表面上看像是希望与项燕一起力挽狂澜,但实际上却是在项燕心里打***民如子”、“心系楚国”的人设。

昌平君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

这一是因为他在秦国时就已身为相邦闻名天下,二是在陈城带兵起事叛秦,甚至还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救楚国一命。

有这两点,就足以让所有人相信他是比楚王负刍更英明的仁君。

到时,只要楚王负刍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就不用说了,毫无疑问就是昌平君继位。

项燕虽擅长带兵作战却不善心计,此时被昌平君这么一说,就叹道:

“也难怪昌平君会如此建言,昌平君长年在秦国是以对楚国情况了解不多。”

“楚国内部各贵族是面和心不和,要集结兵力攻秦补给线,只怕……”

昌平君故作不知作大惊状:

“竟有这等事……若是如此,本君便犯下大错了。”

“容本君向大王谏言,着大王另做打算。”

说着转身就往回走。

项燕赶忙上前拦住,道:

“大王心意已决,此时若再劝说……项燕就有强行迁都之嫌。”

“何况,此计也并非不可为。如今只有试上一试了。”

昌平君迟疑了下,就回答道:

“上将军安心,本君自会尽力劝说各族出兵。”

“天下不宁,各族安能偏安一隅?”

(本章完)

第234章 以攻代守第125章 心理第299章 圈地第125章 心理第309章 炫耀第227章 反攻第129章 变数第456章 进退两难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47章 变数第541章 姑师第276章 传单第312章 探矿第24章 矛盾第356章 奴隶第532章 西域第468章 目标第440章 希望第464章 练兵第314章 织布机第140章 楚军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407章 据险而守第80章 薄礼第353章 学习第100章 由头第215章 久战速战?第216章 截杀第96章 宵禁第6章 眼见为实第206章 溃逃第137章 围城第167章 良商第275章 宣传战第66章 凳子第62章 举荐第194章 副将第304章 狼群第481章 试探第130章 郑国第157章 选兵第479章 挑明第516章 围而不攻第20章 精锐之师第19章 为师老了第318章 售卖第416章 方略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208章 虎父无犬子第261章 劳力第466章 出兵第14章 水路第103章 逆鳞第9章 矛盾第321章 私斗第318章 售卖第244章 心计第408章 难题第433章 复国第440章 希望第154章 谣言319.第319章 价格战第508章 霍木桑第119章 高爵者籍第19章 为师老了第237章 围城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214章 较劲第452章 英明第459章 讨价还价第331章 补给第548章 书信第83章 农家第450章 控制第424章 将在外第491章 大宛第292章 涅石第303章 猎鹰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281章 税率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63章 王翦第30章 禁民二业第448章 联军第146章 配给制第224章 叛秦第364章 偷师第293章 收缩防线第500章 接敌第256章 新王第489章 兹阳公主第198章 求降第275章 宣传战第156章 官大夫第22章 一雪前耻第66章 凳子第337章 发展第142章 大水第398章 肃州
第234章 以攻代守第125章 心理第299章 圈地第125章 心理第309章 炫耀第227章 反攻第129章 变数第456章 进退两难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47章 变数第541章 姑师第276章 传单第312章 探矿第24章 矛盾第356章 奴隶第532章 西域第468章 目标第440章 希望第464章 练兵第314章 织布机第140章 楚军第490章 重甲骑兵第407章 据险而守第80章 薄礼第353章 学习第100章 由头第215章 久战速战?第216章 截杀第96章 宵禁第6章 眼见为实第206章 溃逃第137章 围城第167章 良商第275章 宣传战第66章 凳子第62章 举荐第194章 副将第304章 狼群第481章 试探第130章 郑国第157章 选兵第479章 挑明第516章 围而不攻第20章 精锐之师第19章 为师老了第318章 售卖第416章 方略第345章 匈奴中兴第208章 虎父无犬子第261章 劳力第466章 出兵第14章 水路第103章 逆鳞第9章 矛盾第321章 私斗第318章 售卖第244章 心计第408章 难题第433章 复国第440章 希望第154章 谣言319.第319章 价格战第508章 霍木桑第119章 高爵者籍第19章 为师老了第237章 围城第175章 分工合作第214章 较劲第452章 英明第459章 讨价还价第331章 补给第548章 书信第83章 农家第450章 控制第424章 将在外第491章 大宛第292章 涅石第303章 猎鹰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281章 税率第527章 调虎离山第284章 俯首称臣第63章 王翦第30章 禁民二业第448章 联军第146章 配给制第224章 叛秦第364章 偷师第293章 收缩防线第500章 接敌第256章 新王第489章 兹阳公主第198章 求降第275章 宣传战第156章 官大夫第22章 一雪前耻第66章 凳子第337章 发展第142章 大水第398章 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