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天策大义

“命令飞鹰旅和龙组立即动手,凡是和朱全忠为伍者杀无赦。”昭宗皇帝祭坛上的一番话震撼了所有人,那些不愿意依附朱全忠的朝臣更是放声嚎哭,有几人冲破重重阻拦奔上祭坛跟随皇帝以身殉国,更多的人是眼睛红红盯着朱全忠。这一幕让在一旁观看的胡小四心头震动不已,一个王朝的皇帝在列祖列宗面前能够恪守自己的本能,以生命为代价维护大唐的最后尊严,这让胡小四如何不心潮澎湃?

“去,用这些逆贼的人头去告诉百姓,大唐不会就此灭亡,大唐的热血会代代传承,永不断绝。”胡小四同样是眼睛赤红,双手拳头紧握,钢牙咬的滋滋作响。

而此时的朱全忠见到局势已经无可挽回,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开杀戒,将那些不愿意归顺自己的大臣全部拿下,当着洛阳城老百姓的面展开杀戮,以震慑这些因为昭宗殉国而热血复燃的百姓。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这边刚刚展开,那边就有人抢先他一步,几乎是报复一般的将依附自己的朝臣和自己从汴州带来的朝臣一扫而空,除了此刻站在朱全忠身边参与祭天大典的少部分高层以外,大部分中坚力量被迅速扫落尘埃。争锋相对的屠杀不仅没有让那些围观的老百姓退缩,反而激发起了大唐百姓久违的热血和好战,这些平民百姓直接在祭天坛附近和前来封锁借道的宣武军士兵展开火拼,残酷的厮杀就此展开,朱全忠的命令此刻再也没有了用处,而胡小四见状也开始飞鸽传书给后方的万毅,让他派轻骑迅速越过陕州进入洛阳,接引洛阳百姓去关中,同时改变命令,让飞鹰旅立即出手击杀宣武军士兵掩护百姓离开洛阳。这股国恨让百姓战血持续燃烧,迸发出的战力硬是一度打的这些宣武军节节后退。

而此时的朱全忠也已经恢复过来了,直接在祭天坛登基称帝,将原本安排在禅让大典之后的所有程序全部走完,正式即位为大梁第一任皇帝,改元大顺二年为大梁开平元年,册封文武,定都汴州,将洛阳改为西都。

即位之后立即传令镇压洛阳叛乱,将参与叛乱没有跟随大部队出走关中的洛阳百姓四万多人全部坑杀,洛阳城为之一空,原河南尹张全义耗费近十年之力打造的洛阳繁盛一夕之间化为乌有。

而朱全忠逼死昭宗皇帝篡位谋反的消息也随之传遍天下,各地节度使纷纷反对,叫嚣联兵剿灭朱全忠,为昭宗皇帝报仇雪恨,而前期郑璠联络的马殷孙儒等人纷纷脱离和朱全忠的接触,并派兵驻守边镇,做出了随时出兵的准备。

朱全忠的这场闹剧将郑璠之前所做的规划全部打乱,后续的计划根本无法接上去,一时之间汴州的谢瞳连夜见到郑璠两人合计目前的破局之策。

不得不说谢瞳的眼光和智慧非同常人,很快就抓到了关键点,以朱全忠手中的何皇后为契机,让朱全忠安排人在洛阳修建昭帝宫,以何皇后的名义昭告天下,重新解释昭宗皇帝的死因并将昭宗皇帝亲笔书写的传位诏书放到了昭帝宫中,对外开放供所有人查阅。

而对于洛阳的叛乱则全部推到了天策军身上,将郑璠前期和玄影卫交锋的所有记录公之于众,说明百姓受天策军蛊惑和宣武军发生火拼,洛阳城收到天策军士兵的攻击,被自己击杀的全部是天策军乱党分子,并且在宣武军镇压叛乱之后天策军裹挟大部分洛阳百姓朝西而去。

不得不说,这样一解释,还真被他给说通了,随着何皇后的出面,大量没有得到第一手消息的诸侯藩镇渐渐放下了手中的疑心,离得近的还秘密派遣人手进入洛阳去查看昭帝宫内的圣旨。

这样一来,朱全忠也算是避开了舆论的重点,他的称帝也变成了昭宗皇帝临终受命,大梁继承大唐,是承前启后,合情合理。一时之间朱全忠再次对何皇后另眼相看,这个女人屡屡能够帮助自己扭转局势,岂不是张氏之后又有人当得了他老朱家的后宅了?想到这里朱全忠再次发布任命,直接让何皇后变成了自己的皇后,这一下真的名副其实了。

不过这一点谢瞳和郑璠却同时保持了沉默,朱全忠有正妻对于目前的局势是有好处的,只要他朱家的子嗣不要内乱,那么外面的大局在两人的联手之下短期内还能够扛得住。而何皇后本身就贤良淑德,也的确有皇后凤仪。况且有了何皇后朱全忠也不会老是犯天怒人怨的错误,一举数得。

朱全忠这边的一系列举动成功的替自己洗脱了罪名,至少是暂时洗脱了罪名,长安天策军大本营内,胡小四也回来缴令,但是脸上却没有多少欣喜之色,将洛阳之行自己的布置简要的汇报了一下叹息道:“皇帝陛下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所有人都没有料到他会以身殉国,将朱全忠逼入了死角。”

“看来流淌在他身上的血脉没有被他辱没,这等皇帝也算是让我等尊敬。主公,要不以天策府的名义设祭坛祭奠皇帝,顺便发布讨贼檄文,昭告天下,以皇室的名义让朱全忠血债血偿如何?”岑天时也是感叹不已道。

“就按照先生所说吧。不过不是发布讨贼檄文,而是大唐统一诏书,以天策大将军西平王的身份发布,大唐百年内乱,徒耗中华元气,百姓生如刍狗,天地不应,天策军起兵西北,以荡涤亦且之势收复边陲,恢复大唐边疆新秩序。不料东都事变,奸臣乱党欺君罔上,逼死皇帝,祸乱百姓。这是欺我大唐无人,朝廷无用。我天策军承继太宗统一天下信条,身负天下万民之愿,倾西北大军入关重整河山,剪除乱党,平息叛乱,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世界。”

李玄清的灼灼言辞让在场的众人心驰目眩,天下祸乱已久,天策府的这一帮人要做的就是快速收复山河,然后挥军西域,收复大唐旧地。此时皇帝被杀虽然于国而言是大悲,但是于天策府而言却是拜托桎梏,一飞冲天之时。岑天时当即跪伏于地,声音清朗有力,“请主公放心,臣等必誓死完成主公所托,为大唐统一,浴火重生尽心尽力。”

“那就不要等着了,民政部立即组织人手于长安城西校场设置灵台替皇帝招魂,让长安各界选出代表参与祭奠,其他民众有愿意的陪祭。总参立即传令各地驻军做好准备,诏书发出之日起,就是天策军初级之时。”李玄清将岑天时扶起来肃然道。

“主公,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皇帝以身殉国,大唐国运不可让朱全忠篡夺,还请主公考虑,祭奠之后立即登基,延续大唐国脉。”岑天时和周围的人对视一眼,开口道。岑天时的话就代表了此时天策府文武高层的心声,所以他一说完其他人顿时齐齐出声。

“我明白你们的意思,只是如今大战在即,这些事情考虑起来是不是为时过早?”李玄清摆摆手道,“至少咱们不能和朱全忠一样,谋求着皇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主公,我在洛阳送回来的传国玉玺和传位诏?那可是皇帝陛下亲手所书,没有任何外界因素。我认为岑天时所言合适,主公此时登基必然可以振奋前线将士奋勇杀敌,加快战争步伐。”胡小四当即道:“从洛阳千里而来的洛阳百姓也是如此心思才会来到长安寻求主公庇护。”

“这件事让我再考虑一下吧。你们下去吧。”李玄清苦笑着打发走这群人之后独自沉思不语。

李玄清对于称帝一事并没有多大概念,在后世的知识熏陶之下对于帝制非常反感,但是如今情势所逼如果自己真的打进洛阳和汴州,那自己该如何应对?人治迟早会出问题。

“大哥哥,怎么这么晚了还不去休息啊?在想什么呢?”巧兮大腹便便的走了过来安慰道。

“巧兮,你说咱们要不要称帝?”李玄清一边给巧兮轻轻的捶着肩膀,一边问道。

巧兮就知道他还在纠结这个问题,闻言笑道:“大哥哥是说帝制的弊端吗?可是大哥哥不要忘了,咱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时代?就算你我二人努力提升工业水平,可现在还是名副其实的封建时代,而且还是这种制度最有活力的时代,也就是说以目前的生产力来计算封建主义就是最先进的上层建筑。历史上多次资本主义革命之所以会有反复,不就是因为力量不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完全吗?而且帝制也没有大哥哥想象的那么差,可以在皇权之下搞三权分立,这样就可以保护咱们的经济发展不受制约。如果将来他们真的能够颠覆,那也说明我们的生产力进步了。”巧兮轻轻的声音仿佛是在给李玄清解惑,又像是在述说历史,不过说着说着忽然笑道:“大哥哥如果真要是这样,咱们可以好好攒一份家业了,不然将来子孙后代搞不好真要穷的要饭了。”

李玄清点了点头,脑海里也在自动脑补这些情节,这时候耳边再次传来巧兮的声音,“大哥哥,可以将君主立宪制啊,至少可以在目前的机构架设上往这边引,等到游戏规则真正形成自然也就会变成约定俗成的东西了。”

“好了,夜深了,快点去休息吧,让紫烟她们陪着你回去,我再想想。”李玄清拍了拍巧兮,喊来门外的宫女扶着巧兮走了出去,自己独自留在长庆宫沉思不语。

这边李玄清在彻夜不眠思考今后该实施的政治制度的时候,广阔的中原那边传来了如期的厮杀声,首先开始的就是近在长安咫尺之遥的通关前线。万毅率领的陌刀营和钱老六等五万人出潼关沿黄河南岸抵达陕州地界,将牛存节和朱珍的兵马堵在了陕州边境。原本牛存节还想仗着自己分到的秘密武器和天策军一战,但是朱珍在见到石坚三万名披坚执锐的陌刀营将士的时候很干脆的拉着牛存节讨回陕州城内,闭关据守。开玩笑,拿着自己手中的轻步兵和对方的重甲兵硬抗,自己可没有牛存节那么硬气,不对,这不是硬气,这是找死。

万毅没想到自己才一亮开阵势就将对方吓回关内,顿时后悔不已,将石坚叫过去臭骂了一顿之后开始认真琢磨着如何打开这出关的第一仗。

公元891年三月十五,天策府在长安城举行祭奠昭宗皇帝仪式,以西平王、天策上将军李玄清为首举行祭礼,天策府高层以及长安各界代表近千人陪祭,在祭奠仪式上李玄清痛斥朱全忠弑君夺位的罪行,高度赞扬了昭宗皇帝在逆贼面前的勇气和坚毅,并将之概括为大唐百姓不屈不挠的热血让身为天子之尊能够以身殉国,激励后世子孙为国为民,不忘生死。

并且李玄清代表天策府正告天下,如此不忠不孝之人理当天下共诛之,共讨之。天策军已经全线出击,将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朱全忠,为昭宗皇帝讨回一个公道,为大唐王朝重竖威严。

李玄清的话让在场的几万名长安百姓举手欢呼,而岑天时立即代表天策府各阶层、此次出席祭奠仪式的各界代表要求李玄清立即登基称帝,不要辜负万民所愿和昭宗皇帝临终所托,并且让送回长安的宦官韩全海宣读昭宗皇帝的传位诏书,这份昭宗皇帝手写的血书让在场之人人人血贯瞳仁,一股无言的悲凉充斥整个长安城,尤其是最后一句“朕无能愧对先祖,既不能中兴唐室江山,有何忍天下子民受战乱之苦。今泣血以告天下,传大唐皇位于天策大将李玄清,期待爱卿能够内除奸佞,外御强敌,携民以济,共度时艰。”

“主公,皇帝陛下千里送来诏书和玉玺,代表皇上对于我天策府对于主公的殷切期待,望主公以天下万民为重,登基即位,率领天下万千不愿依附叛逆之百姓共讨逆贼。”岑天时的声音紧接着韩全海响起,也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参加祭奠的百姓心头,国不可一日无君,传位诏书和传国玉玺在此,就意味着李玄清此刻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所以岑天时的话刚刚说完,所有人起身下跪,山呼万岁,就连宣读圣旨的韩全海都带着一脸悲切的跪在地上看着李玄清。

“各位大唐子民,各位同僚,大家请起。这个皇位我接了。”李玄清话一说完,所有人再次山呼万岁,好不容易等到大家都静了下来,李玄清继续道:“但不是现在,朱全忠胆敢害死先皇,那就是我天策府我李玄清的仇人,也是千千万万大唐百姓的仇人。此仇不报如何对得起洛阳城内和叛军厮杀的百姓?如何对得起皇帝陛下在祭天坛上的一腔热血?如何对得起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李玄清的话让大家伙一阵沉静,清朗的声音也在校场上空久久回荡,“我答应大家,等到我们剿灭朱全忠,报了天策府大仇,以逆贼的头颅祭奠了先皇的在天之灵,我再登基,和大家一起共创大唐新纪元。”

新华传媒在现场忠实的记载了李玄清此时的讲话,在一年后李玄清登基的时候赶发出特别刊号《大唐新纪元》面向所有百姓免费发放,史称“长安宣言”。

这一天之后整个西北的军心民心彻底凝聚,长安天策府大本营彻底成为整个大唐帝国的中心,从这里发出的政令开始逐渐的成为天下各地的模板,大唐帝国,从这一天开始,真正跨入了新纪元。

第四百九十六章 换得胡酋慰国人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战(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一百零五章 两世缘定第四百一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五十章 打出来的带路党第八章 变局开始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运河(五)第十章 自创武功第四十九章 一战归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并乱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东西呼应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风月第三十六章 双雄决斗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长沙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后的葬礼(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殇第二百九十章 编修唐史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黄沙浪滔滔第四十三章 丰州新政(下)第二百零六章 风起洛阳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阗国灭(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二百零六章 风起洛阳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对峙的雏形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战定高昌(中)第三百四十一章 军心大乱第五百三十四章 扫荡咸海第六百三十三章 环球航行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第三百五十一章 归义军遣使第二百四十三章 两京连通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三百四十七章 肃州风云(中)第二百零一章 神策军的最后(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军旗第二十七章 选拔出征第七十八章 河套阴云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运河(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五十二章 工商爆发(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五)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战(五)第三百一十八章 群狼战术第二百七十章 决战岭南第四百零九章 减灶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钱庄(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沧州之战(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业布局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烛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诏第五百一十九章 马穆鲁克的无奈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触即散第五十九章 拓跋思恭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收复河西(一)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发疏勒第六百章 工业扩张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八十三章 疲敌之计第二十七章 选拔出征第二百四十八章 陇海线肇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连环布局(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纪念碑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罗之战(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两线战略第三百一十四章 整合国力(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临德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五百四十九章 丝绸铁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击第六十六章 灵州改革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的抉择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战(一)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战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业的出路第二十七章 选拔出征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三百一十九章 达鞑大战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变第四百零六章 请君入瓮(中)第四百六十六章 黑水河之战第五百五十九章 贩卖人口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战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联盟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击战(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诸教隐没(中)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战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殇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战(三)第十六章 灵州军营(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雷霆雨露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四)
第四百九十六章 换得胡酋慰国人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战(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一百零五章 两世缘定第四百一十六章 攻守易形第五十章 打出来的带路党第八章 变局开始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运河(五)第十章 自创武功第四十九章 一战归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并乱局第一百五十一章 东西呼应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风月第三十六章 双雄决斗第二百六十五章 佯攻长沙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后的葬礼(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殇第二百九十章 编修唐史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围追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黄沙浪滔滔第四十三章 丰州新政(下)第二百零六章 风起洛阳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阗国灭(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二百零六章 风起洛阳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对峙的雏形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战定高昌(中)第三百四十一章 军心大乱第五百三十四章 扫荡咸海第六百三十三章 环球航行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对决第三百五十一章 归义军遣使第二百四十三章 两京连通第四百五十九章 各方入局第三百四十七章 肃州风云(中)第二百零一章 神策军的最后(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军旗第二十七章 选拔出征第七十八章 河套阴云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运河(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河中底定第五十二章 工商爆发(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五)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战(五)第三百一十八章 群狼战术第二百七十章 决战岭南第四百零九章 减灶法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钱庄(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沧州之战(六)第一百一十七章 工业布局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烛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诏第五百一十九章 马穆鲁克的无奈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触即散第五十九章 拓跋思恭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收复河西(一)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发疏勒第六百章 工业扩张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八十三章 疲敌之计第二十七章 选拔出征第二百四十八章 陇海线肇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连环布局(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纪念碑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四百七十章 俱毗罗之战(下)第二百四十二章 两线战略第三百一十四章 整合国力(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临德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五百四十九章 丝绸铁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击第六十六章 灵州改革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的抉择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战(一)第六百二十章 拜占庭之战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业的出路第二十七章 选拔出征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三百一十九章 达鞑大战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变第四百零六章 请君入瓮(中)第四百六十六章 黑水河之战第五百五十九章 贩卖人口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战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联盟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击战(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诸教隐没(中)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战第一百七十五章 契丹之殇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战(三)第十六章 灵州军营(上)第三百三十二章 雷霆雨露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时代的工业发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