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三 置晋君

晋献公二十六年,献公薨,荀息遵遗命立奚齐为君。权臣里克【1】未等献公下葬,即弑奚齐于丧次。荀息又立奚齐弟悼子【2】,里克不服,竟弑新君于朝上。荀息抗争不过,亦身死于乱中。里克等使人迎公子重耳于翟,欲立为君。重耳见晋国局势动荡,形势颇迷,决定暂不回国。里克遂公子夷吾于梁。夷吾亦见晋国争斗惨烈,内乱不止,故决定以汾阳邑为饵封里克,作为内应;以晋河西之地赂秦国,引为外援。故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如晋,是时齐桓公闻晋内乱,也率诸侯入晋,与秦俱立夷吾,是为惠公。惠公并非守信之人,得位之后,立即翻脸,对内不与里克封邑,反夺其权,又恐生变,赐死里克,大诛权臣;对外拒割河西地给秦,引起秦国不满,国人也多有不服。惠公四年,晋国饥荒,求援于秦,穆公不计前嫌,行“泛舟之役”,接济晋民。至五年,秦国受灾,请粟于晋,惠公不讲信义,反而乘机举兵伐秦。穆公大怒亲自将兵大败晋师于韩城,虏晋君。后经穆公夫人(惠公姐)多方周旋,且质太子子圉【3】于秦,惠公方才得释回国复位。惠公十五年,晋惠公卒,子圉亡秦而归晋,秦怨其亡归,又恐似其父而无信,穆公迎公子重耳于楚地,使兵送重耳归晋即位,是为文公。文公果断斩杀子圉,灭其党羽,内得赵衰【4】、狐偃【5】、先轸【6】等一干贤臣相辅,外有西秦穆公相助,很快稳定了国内局势,为晋国的复兴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晋国自建国以来,宗室之间的斗争过于残酷,废君迁都之事屡有发生,一些臣子借拥立之机,攫取权力,发展自身势力。献公死后,里克两弑其君,致使公子重耳不敢回国,就充分证实了当时晋国的权臣实力异常强大,君权业已受到巨大的挑战。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指导、驾驭群臣的手段主要就是刑、德两种,刑就是处罚杀戮,而德就是赏赐奖励。惧怕杀罚而追逐奖赏是人之常情,故君主若能善用刑、德二法,定会在群臣中树立威信,借以掌控政局。但如果有权臣存于君侧,对于厌恶的人,其能从君主那里得到惩罚的权力而加以处罚;对于喜欢的人,其可从君主那里得到奖赏的权力而加以赏赐,如此臣民们就会敬畏实行赏罚的权臣,而轻视自己的君王。此时,君权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君主反被臣子所控制,春秋末年晋国的灭亡不在于外患,而在于内忧。权臣众多,又分数党,长年争斗,致使君权旁落,是晋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另外,秦穆公三置晋君,圣功赫赫,使其身入五霸,名炳千秋。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穆公拥立贤主重耳于秦之东邻晋国,使得晋国得以复兴,这就为秦国入主中原平添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后经几番争夺,秦虽得歧、丰形胜,终不得越晋而独霸中原。直至数百年后,范雎远交近攻之策的出现,这一困局方才被彻底打开。

——————————

【1】里克(?~前650年),嬴姓,里氏,名克。春秋前期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的坚决拥护者,能征善战的统帅。

【2】悼子,均为晋献公子。

【3】子圉(生卒年不详),晋惠公子。

【4】赵衰(?~前622年),嬴姓,赵氏,名衰,字子余,一曰子馀,谥号曰成季,故史称赵成子。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文公大夫,造父的后代。

【5】狐偃(生卒年不详),晋文公时重臣,通谋略。

【6】先轸(?~前627年),姬姓,先氏,名轸,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著名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2月10日,被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文化博客_读书频道】的指点与支持!

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十 管仲相齐第五 庄子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七 诗经第七 韩非子第八 定抚关中第五 帝国反击第七 取舍第六三 家分晋第八 楚雄汉上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一 孙膑第十 汉中对策第八 墨子思维的新起点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解空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一 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发机第十五 心战井陉前言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三 谋攻第九 孙子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八 魏武挥鞭第二三 国志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七 取舍第五 群雄逐鹿第十九六 韬第十一 孙膑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二 史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五 取势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七 取舍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二三 国志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十 公孙败亡第八 楚雄汉上第八 商鞅变法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四 大泽狂飙第二十一 秦殇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 孟子第九 项羽分封第十五 易经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十 汉中对策第一 序第九 齐魏争雄第十 汉中对策第六 北戎之战第八 后记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 公孙败亡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五 帝国反击
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八 长平大战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十 管仲相齐第五 庄子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七 诗经第七 韩非子第八 定抚关中第五 帝国反击第七 取舍第六三 家分晋第八 楚雄汉上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一 孙膑第十 汉中对策第八 墨子思维的新起点第九 兖州危机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解空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一 序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发机第十五 心战井陉前言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三 谋攻第九 孙子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八 魏武挥鞭第二三 国志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七 取舍第五 群雄逐鹿第十九六 韬第十一 孙膑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二 史记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五 取势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七 取舍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二三 国志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十 公孙败亡第八 楚雄汉上第八 商鞅变法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四 大泽狂飙第二十一 秦殇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 孟子第九 项羽分封第十五 易经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第十 汉中对策第一 序第九 齐魏争雄第十 汉中对策第六 北戎之战第八 后记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 公孙败亡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五 帝国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