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1)

重点工程如何成了“豆腐渣”

局长嘴里的“客观”

这天上午,田晓堂在包云河办公室向他汇报了几项工作后,就提起了帮扶周传芬一家的事情。田晓堂说:“过去几年,周传芬一家一直是我们局里的帮扶对象。今年市里对结对帮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局里本来可以中断对她家的帮扶。但我觉得周传芬的家庭非常困难,她们一家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她男人又患有严重的肾病,每个月的治疗费用不是个小数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放弃帮扶,对她们一家甩手不管,可能不大合适,也于心不忍。”前几天,周传芬来找过田晓堂,田晓堂答应帮她解决一些困难。

包云河望着窗外,目光空洞,似在思索。良久,才说:“市里今年对帮扶政策作了调整,由帮扶农户改为帮扶村组,由帮助个体解决困难改为帮助群体发展产业。我觉得这样调整很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既然市里已作了调整,我们就要按市里的要求去做,与市委、市政府保持一致。”

田晓堂没想到包云河是这么个态度,还说出这番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感到很是失望,却又有点不甘心,就说:“市里的要求我们当然要照办,但周传芬一家的困难属特殊情况,我们是不是特事特办,酌情考虑……”

包云河怫然作色道:“晓堂,你怎么这样婆婆妈妈呢。我们又不是民政部门,也不是慈善机构,像周传芬家这种情况,全市不知有多少,我们管得过来吗?她家有困难,可以去找政府,找民政嘛!”

田晓堂对包云河的冷漠十分不解,每年拿点钱帮一帮周传芬一家,对局里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包云河为什么就是不肯答应呢?难道,只因为周传芬一家是郝局长曾经帮扶过的,周传芬又对郝局长充满了感恩之情,包云河就对周传芬有反感情绪?田晓堂心里这么想着,嘴上却只好说:“好的,您的意思我明白了。”

包云河又借题发挥地批评道:“你现在已不是局办主任,而是分管多项重要工作的副局长,一定要头脑清醒,多从宏观和全局考虑问题,不要只关注一些鸡毛蒜皮,把精力陷入具体事务不能自拔。”

田晓堂心里不太服气,却还是点头说:“您说得对,我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稍停片刻,又说:“您刚才提到我过去做局办主任,我正要就这个事向您汇报呢。目前局办主任的岗位还空缺着,已影响到局里的工作了。”

包云河说:“这个问题是该着手考虑了。”口气却很平淡。

田晓堂说:“我个人认为,由王贤荣来接手局办主任是比较合适的。王贤荣无论能力,还是资历,无论办文,还是办事,都是能胜任的。我看局里除了他以外,恐怕难得找出第二个更合适的人选了。”

听田晓堂这么说,包云河竟又拉长脸,去望窗外了,那目光飘忽着,没有落点。过了很久,他才说:“王贤荣还不够成熟。据我观察,他任劳而不能任怨,时不时爱发点小牢骚,而且,总是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有点管不住自己那张嘴。”

田晓堂暗暗吃惊,没想到包云河对王贤荣了解得这么细致。他急忙辩解道:“人无完人,王贤荣有这些毛病不假,不过也不算什么大的问题,提醒他今后注意就是了。”

包云河却不想再说王贤荣,画上句号道:“局办主任的人选问题,还是先放一放,容我考虑一段时间再说吧。”

田晓堂只得作罢,心里很是悻然。他原以为,包云河虽然对王贤荣不太满意,但在提王贤荣做局办主任的问题上,应该会从大局出发,看主流,看优点,成全了王贤荣。他没想到,包云河竟然揪住王贤荣的一点毛病不放,听那口气显然是不大赞成的。他这才感到,王贤荣的忧心忡忡并非多余。包云河突然把话题转到“洁净工程”上,问:“‘洁净工程’最近有哪些新进展?”田晓堂回答道:“进展很快。目前整治区域内的道场、水渠硬化工作已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农户改水、改厕、改圈工作已完成了大半。”包云河高兴地说:“这就好。

看来陈春方他们工作还是抓得蛮扎实的,工作效率也很高嘛。你今后要多去戊兆看看,加强督办。”田晓堂应道:“好,我明天上午就过去一趟。”翌日,田晓堂和钟林去了戊兆。在姜珊的陪同下,来到工程现场。站在几个月前陪包云河走过的那座石桥上,放眼望去,目光所及令田晓堂不由为之一振。昔日那种脏、乱、差的情形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整、洁净的水泥道场,全面硬化的水渠护坡,坡下流水波光粼粼,坡上树苗新绿初绽。田晓堂看得高兴,就不停地向姜珊问这问那。姜珊却似乎不爱说话,问一句就干巴巴地答一句,脸色也阴沉沉的。田晓堂感觉姜珊今天的状态不大对劲,不免就有些疑惑。

中午回到县宾馆,田晓堂和钟林商量了一下,决定按计划给县局调拨一部分项目资金。下午,田晓堂安排钟林继续去看工程现场,自己则叫上姜珊,说:“你陪我出去走走吧。”

下楼时,姜珊问道:“你要去哪里?远不远?”田晓堂说:“不远,就在这县城里面。不过,可能有点难找。”姜珊又问:“那是什么地方呢?”田晓堂笑道:“不用急嘛,上了车我再告诉你吧。”姜珊说:“这县城的旮旮旯旯我都熟,没有哪个地方找不着。”田晓堂说:“那可不一定,你不要把海口夸早了。”姜珊偏不服输,说:“我才不信在这小小的县城里,还有我不晓得的地方。”田晓堂又问:“我听说在戊兆县城以北,有一片很大的榕树林,你知道吗?”姜珊说:“没有啊,城北都是水果基地,只有柑橘、梨桃之类的经济林。”田晓堂噢了一声,轻皱了一下眉头。上了别克,甘来生打响马达,问:“田局长,现在去哪?”

田晓堂说:“去田荷街。”

甘来生问:“田荷街怎么走?”

田晓堂朝姜珊努了努嘴,笑了笑,说:“你问姜局长吧,这是姜局长的地盘,她刚才就说过,这县城里没有哪块地方她不熟的。”

姜珊却面露难色,说:“什么田荷街?戊兆有这条街吗?你该不是信口编个街名,来逗小女子开心吧。”

田晓堂说:“哪能呢。我告诉你吧,这田荷街,田野的田,荷花的荷,这个街名在100多年前就有了,几乎和戊兆县名一样古老。”

姜珊说:“是吗?我还真不知道呢。这街名只怕早已废弃不用了吧。”田晓堂嘲笑道:“我刚才说你把海口夸早了,你还不相信。”

田晓堂让甘来生将小车熄了火,等姜珊打电话去找人打听古老的田荷街现在何处。姜珊先打114查询,未果。又接连找了几个同事、熟人,都是一问三不知。姜珊犯难了,蹙着眉头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再问谁能够问出个结果来。田晓堂提醒她说:“你问问方志办的人吧。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研究历史沿革、地理区划什么的,说不定清楚呢。”

姜珊猛地将头一拍,眼睛一亮,说:“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正好我有个高中同学在那上班。”马上打那个同学的电话,同学听罢,想了想,却也说没听说过。不过她还是给姜珊留了一线希望,说马上去请教一下方志办已退休的一位老同志,要姜珊等着她的电话。

田晓堂摇着头,叹道:“真没想到啊,一条田荷街,才不过百年时间,居然就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找不着了。”

好在姜珊那个同学很快就回了电话,说在老同志那儿终于问到了,田荷街的街名在30多年前就更改了,它的位置在现在的胜利路附近。

赶到胜利路后,田晓堂让甘来生开着车在胜利路上来回跑了四趟,也没有发现自己要找的地方,不由有些泄气了。姜珊忍不住好奇,问:“田局长,你究竟想找什么呀?”

田晓堂诡谲地一笑:“暂时保密。”他不死心,又让甘来生把车开进路两边的支街小巷。

在巷道里穿来穿去,穿行了一个多小时,方才瞧见一座看似古色古香、实则破旧灰暗的砖木结构小平房。在周围高楼大厦的映衬下,这座小平房显得特别低矮,特别扎眼,让人难免心生疑窦:这么一栋老古董,咋还没扒掉呢?田晓堂让甘来生把车停在小平房附近,对姜珊说: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座房子就是我今天要去的地方。”

姜珊满腹狐疑地跟着田晓堂下车,往小平房前的院子走去。远远地,就看见平房前挂着一块醒目的白底红字匾牌:××社区活动中心。走到跟前细瞧,才发现门楣上方有三个暗淡的浮雕大字:郑良祠,又发现门侧有一块小牌子,上面“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依稀可辨。田晓堂兴奋得大声叫起来:“没错,就是这儿了。”

姜珊越发狐疑,问:“郑良祠?郑良是谁呀?”

田晓堂说:“你真的不知道他?”

姜珊耸耸肩,咧咧嘴,说:“不好意思,我确实不知道。”

田晓堂的表情渐渐肃穆起来,说:“那我就告诉你,这个郑良是戊兆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清官、好官。我觉得,每个戊兆人都应该记得他,每个为官者还应该向他学习。可惜,当代人都患了历史健忘症,仅仅是百年前的事情,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听他这么一说,姜珊越发惭愧,说:“戊兆历史上还有这么个响当当的人物,我居然一无所知,真是失敬,失敬啊!”

田晓堂介绍道:“郑良是光绪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93年到戊兆任县令的,1899年才离任。他在任六年,革旧布新,清正爱民,办了不少实事,比如他抓绿化、建水库、兴水利,成效卓著,极大地缓解了本地老百姓的旱涝之苦。他不徇私情,执法如山,反贪腐不畏高官强权,更是深得民心,被称作‘硬颈县令’。他卸任时,仅仅带着两箱行李,戊兆百姓万人空巷,赶去送行,攀辕卧辙,依依难舍,送行的队伍一直摆到城北五里之外。郑良被老百姓的深情所打动,动情地对送行的百姓说,知县虽去,百岁后魂魄犹思戊兆。又指着路两旁的小榕树说,这500棵榕树是我和大家一起栽下的,我下次回来探望各位,想必已是枝繁叶茂,到时你们就带上自家酿的米酒来,请我在这树下高高兴兴地喝上一碗。说完这些话,周围已是一片啜泣之声。”

田晓堂说到这里,姜珊已听得欷歔不已,说:“这位先贤不过是一介封建官吏,尚有这样的境界和情怀,真是令人景仰啊!”

田晓堂浩叹一声,说:“可惜啊,当年郑良在城北栽的那500棵榕树,我刚才问过你,你说没有,看来早已被砍伐一空了。还有郑良当年亲自命名的田荷街,是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现在却变成了什么狗屁胜利路。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郑良修筑的众多水库、水渠如今仍在泽被后人,戊兆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0%,也得益于郑良当年植树造林打下的基础,可对这位造福戊兆众生的先人,后人早已丧失了集体记忆。要不是当年人们为缅怀郑良而修的这处简陋的郑良祠尚能保存下来,要不是戊兆县志对这位好官还有比较详尽的记载,郑良只怕真要化作历史的尘烟,一丝痕迹都无处觅寻了。我若不是从市图书馆里读到戊兆县志,又哪能知道戊兆历史上还有这么一位爱民如子、铁骨铮铮的官员呢?”

姜珊说:“唉,健忘恐怕是人类的本性吧。好在,这位叫郑良的先人并不会在意身后是否名垂千古。”

第21章 (6)第6章 (2)第13章 (3)第29章 (2)第42章 (4)第39章 (1)第35章 (3)第55章 (5)第16章 (1)第2章 (2)第25章 (4)第29章 (2)第16章 (1)第54章 (4)第8章 (4)第35章 (3)第41章 (3)第14章 (4)第9章 (5)第12章 (2)第11章 (1)第47章 (3)第32章 (5)第36章 (4)第13章 (3)第31章 (4)第30章 (3)第49章 (5)第46章 (2)第29章 (2)第35章 (3)第50章 (6)第1章 (1)第43章 (5)第14章 (4)第34章 (2)第5章 (1)第45章 (1)第38章 (6)第1章 (1)第7章 (3)第34章 (2)第10章 (6)第34章 (2)第16章 (1)第19章 (4)第48章 (4)第18章 (3)第17章 (2)第9章 (5)第25章 (4)第39章 (1)第29章 (2)第7章 (3)第45章 (1)第51章 (1)第45章 (1)第32章 (5)第47章 (3)第18章 (3)第40章 (2)第33章 (1)第18章 (3)第16章 (1)第12章 (2)第15章 (5)第49章 (5)第7章 (3)第17章 (2)第47章 (3)第52章 (2)第38章 (6)第10章 (6)第23章 (2)第54章 (4)第4章 (4)第40章 (2)第46章 (2)第36章 (4)第10章 (6)第41章 (3)第47章 (3)第36章 (4)第17章 (2)第30章 (3)第12章 (2)第27章 (6)第36章 (4)第53章 (3)第28章 (1)第51章 (1)第45章 (1)第52章 (2)第51章 (1)第46章 (2)
第21章 (6)第6章 (2)第13章 (3)第29章 (2)第42章 (4)第39章 (1)第35章 (3)第55章 (5)第16章 (1)第2章 (2)第25章 (4)第29章 (2)第16章 (1)第54章 (4)第8章 (4)第35章 (3)第41章 (3)第14章 (4)第9章 (5)第12章 (2)第11章 (1)第47章 (3)第32章 (5)第36章 (4)第13章 (3)第31章 (4)第30章 (3)第49章 (5)第46章 (2)第29章 (2)第35章 (3)第50章 (6)第1章 (1)第43章 (5)第14章 (4)第34章 (2)第5章 (1)第45章 (1)第38章 (6)第1章 (1)第7章 (3)第34章 (2)第10章 (6)第34章 (2)第16章 (1)第19章 (4)第48章 (4)第18章 (3)第17章 (2)第9章 (5)第25章 (4)第39章 (1)第29章 (2)第7章 (3)第45章 (1)第51章 (1)第45章 (1)第32章 (5)第47章 (3)第18章 (3)第40章 (2)第33章 (1)第18章 (3)第16章 (1)第12章 (2)第15章 (5)第49章 (5)第7章 (3)第17章 (2)第47章 (3)第52章 (2)第38章 (6)第10章 (6)第23章 (2)第54章 (4)第4章 (4)第40章 (2)第46章 (2)第36章 (4)第10章 (6)第41章 (3)第47章 (3)第36章 (4)第17章 (2)第30章 (3)第12章 (2)第27章 (6)第36章 (4)第53章 (3)第28章 (1)第51章 (1)第45章 (1)第52章 (2)第51章 (1)第46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