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想尽一切办法阻止田越分越小

朱树人辅政新君的变法推行得很顺利,时间转眼来到小康二年秋。

九月的一天,杭州府治所钱塘县。

即将三年任满的杭州知府张世鹏,在自己的府衙里,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这不速之客,正是一年多之前,还仅仅连县级待遇都排不上的姚启圣,但如今,他不但有应天府通判的职责在身,而且就在一个月前,摄政王朱树人还额外给他加了个官,让他挂上了户部员外郎的头衔,方便他随时外出公干,处理财税变法事宜。

一年里面两次快速升迁,这要不是需要酷吏当恶人,断然是不会升这么快的。

所以,张世鹏在接到王府私下里给他的信,说王爷要派姚启圣来浙江,协助他进行废丁分籍的税制改革时,他就知道自己这边被重视盯上了。

不过,既然王府至今还给他私信,那说明他本人绝对没有被猜忌,只是让他做事谨慎,无则加勉,张世鹏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两人一见面,张世鹏也给了对方面子:“姚先生,幸会,听说你升迁之速,着实令本官都羡慕呐。此番本官也要多多请教,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为王爷分忧。”

姚启圣知道对方根基也硬,其家族早年就是朱树人的铁杆盟友,所以完全不敢托大,言辞之间,都把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

这个张世鹏年纪跟姚启圣差不多,也是三十七八岁。他本人倒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初甚至都没考过举人,是直接国子监监生出身,得到了比照举人参加后续会试的资格。

而且当初张世鹏这个监生,甚至还是“荫监”,跟朱树人当年入南京国子监属于同一类型——只因他父亲是前兵部尚书、前浙闽总督张国维,当初崇祯帝殉国之前,唯一被崇祯降职到南方地方上做官的,逃过了一劫。

张国维曾经是沉廷扬的上司,在苏州时就是世交,后来朱树人力推崇祯朝厘金改革时,张国维作为南京户部侍郎,也是主要的助推盟友。后来南京朝廷建立后,张国维也帮朱树人稳住了浙江的局面。

如果张国维本人还活着的话,如今应该已年过七旬了。不过他没能活那么久,四年前就过世了。

留下两个儿子,长子张世凤当初是正牌会试考中的,如今在朝中当工部侍郎。次子张世鹏稍微不争气一点,屡试不中,前些年灭清的时候,恩科才中,好在后来升官挺快,留在浙江老家当杭州知府。

毫无疑问,张家兄弟就是因为老爹站队站得好,所以子孙继续得富贵,被朱树人重用了。

但这也没什么问题,朱树人要稳定掌权,把老朱家的Y染色体缓一缓,特殊时期当然要重用忠心的自己人。

他也知道四书五经本身其实没什么鸟用,只是一个牢笼志士的筛选工具罢了。明面上吃相别难看、让天下儒生相信这套上升通道还有用就行,实际上不重要。

张世鹏跟姚启圣初步沟通之后,很快就抛出一个问题:“不知王爷为何今年唯独对我们浙江这边的变法,尤其重视呢?莫非觉得我们这边容易出漏子?

本官自问这方面还算勤谨,录籍析产全部落实得很扎实,不至于会比江西那边还差吧。”

姚启圣也不拿腔作势,很坦白的说:“王爷确实没发现贵省有什么具体不当之处,无非是无则加勉。

去年应天府小惩大戒了一番,今年南直隶其他各府肯定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而且苏松常镇皆平原肥沃之地,也不存在山县平县的划分问题,情况简单。

江西那边虽然多山,但九江府和南昌府地处鄱阳湖、赣江平原,也没太多复杂的问题,贫农百姓普遍也能有十亩八亩的水田。

两府西部倒是有几个县,略多些山区,土地不好集中,不过那些地方都靠近武昌了,而武昌是王爷起家之前的根据之地,所以那边百姓大多被朝廷积威反复敲打。

王爷看来看去,今年试点的范围,最容易出问题的,还是你们杭州府了。浙江参加试点的三府,湖州嘉兴全是平原,土地易于集中。

杭州府西部却是山区绵延,可以说出了杭州城,过了西子湖,西边就全是山了,地形复杂,耕地破碎。连龙井山上种茶的茶农,都未必能每家凑得出二十亩山田。

所以,王爷决定把‘鼓励百姓小范围兼并整合田地,挤出人口改为工籍、朝廷提供借贷周转以助民转型’的重点,放在杭州府试。”

张世鹏听了这番话后,不由大惊:“本官倒是已经知道,王爷当初之所以定下‘平原拥有水田十亩以下的农户,按十亩计税。山县下限减半’的政策,为的就是鼓励诱导只有一点点田的百姓,索性放弃田地进城务工。

可是,王爷居然会鼓励土地兼并?自古历朝历代,土地兼并都是危害国家长远的隐患,难道就没人劝王爷?”

张世鹏虽然是朱树人的亲信故旧,但他依然觉得这事儿有点匪夷所思。

主要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汉朝开始的历史书读下来,都知道早在《史记》、《汉书》的食货志里面,历朝历代都把王朝末期的一个崩坏景象,描绘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哪怕到了21世纪,依然有很多人只要看到“土地兼并”四个字,后面都不用看了,直接开喷。

朱树人当然不会犯低级错误,所以他允许姚启圣搞的事情,和张世鹏以为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只听姚启圣也是一脸崇拜得意之色,忍不住卖弄道:“张府台勿惊,您所想,和王爷所想,其实并不是一回事。王爷岂能不知道土地兼并的坏处?

所以,他今年,以及未来两年,希望在杭州府小范围试点的手段,并不是真正的无差别土地兼并,而只是‘允许中下贫农之间的互相土地兼并’。

很快就会有朝廷正式文告下达了,会要求从今年起,未来三年内,杭州府境内一切土地交易,必须在府县报备,不允许再在乡镇自相担保、先私下交易,凡是没有县里登记、府里备桉的土地买卖,一律视为非法、无效。

在此基础上,王爷会进一步要求,杭州府三年内冻结大户问贫民买田的渠道,禁止此类交易。而只允许户均拥有水田十亩以下、山田二十亩以下的中下农,向其他中下农买地。而且买完之后,拥有田地的上限,不得超过水田二十亩,或山田四十亩。

王爷要的,是贫农和贫农之间相互兼并,让农户的数量减少、而户均竞争力变强,被挤出局的农民,就改行务工,转为工籍。而不是让大地主也借机坐大——

不过,如果大地主也要向其他大地主买地,互相兼并转让,或者是有些地主需要分家,把族中一部分分支人口改为工籍,那朝廷还是支持的,只是这种级别的交易之前,要先到府县审批。出卖田亩一千亩以上的,要知县用印备桉,出卖田亩一万亩以上的,要知府用印备桉。”

张世鹏听得很仔细,听完后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

但是朱树人能想到这种“定向鼓励兼并”,又是很正常的事情。谁让他是穿越者呢,他想到的这一招,其实就跟后世的“房地产限购”差不多。

土地兼并并不是全都不好的,让大地主兼并越来越多的中下农才是不好的。如果中下农本身互相兼并,让一部分人退场,另一部分人稍稍变强,增加对抗风险的竞争力,那样社会只会更加稳定。

当然,任何限购肯定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后世房地产如果限购,那房价肯定会比完全没限购的同等情况下,稍微打下来一些。

因为一部分有竞争力的潜在买主,被行政的强制命令挡在交易场外了,可以下场的买主变少,买方出的价肯定会略微偏低,地也就卖不贵。但反正是中下农之间的自相兼并,也算是肉都烂在锅里了。

张世鹏想了很久,才想到一个弊端,或者说执行层面不可行的点:“可是……都是中下农之间互相兼并,中下农拿不出太多余财,又该如何?他们想买也没银子。

而如果有遇到灾病非卖田不可的穷人,因为没了大地主买主,他们卖的时候也卖不高价,不就更加雪上加霜了么?”

姚启圣这才图穷匕见:“所以,下官其实去年就跟王爷商量过了,可以把前宋王荆公的青苗法,改头换面,去芜存菁借鉴一下。

只要是信用素着的良民,哪怕穷些,但只要没有刁钻纪录,就可以从朝廷那儿申请类似青苗钱的‘经营贷’,这种专项借贷,只借给家中拥有三到十亩水田田的平民户,超过财产上限的人不许借。

借来的钱,也尽量不直接放到借款百姓手中,而是最好直接用于向其他贫下农邻居买田,把如今不够集中、耕种低效的小块田地,兼并起来,便于大规模耕种。

朝廷可以把利息压得很低,但是要还贷的年限可以拉长。最后花上十年二十年,还一个相当于当初田价四五倍的总价,就可以了,只当是济困了。”

王安石的青苗法,利息是非常高的,动辄一年就要三五成。而王安石自己当初还觉得这已经很仁慈了,因为宋朝时地主们直接给农民借高利贷,动辄都是一年就翻倍的利息。

这些钱,只能说是救急,不能说是救穷,都是逼不得已周转不开,或者春耕种子都买不起了,才不得不借,指望秋收后把种子的价值翻了倍的还。

朱树人要搞农民的经营性信贷,肯定不能搞每年三成利,那样直接利滚利上天了。所以,他最多只能按照一成多的利息,让人还个十年,最终也要付出好几倍的本金了。

这比后世的买房按揭利息肯定还是要高几倍,但在明朝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仁政。具体金额后续实施过程中也能调整——哪怕是后世的按揭利率,都能按照经济运行情况,适当降息呢,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只要经济数据反馈够真实,这都是可以以年为单位调控的。

另一方面,朝廷有了限购,因为买方被限制,那些卖地贫农卖不上价,事实上交易金额会比实际田地价值低个几成。一来二去,就当是买卖双方都少亏一点,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张世鹏反复琢磨,终于理解了这个破天荒创造性政策的可行性。他只是依然有些匪夷所思地叹道:

“王爷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他既然敢下这个决心,那么,对于当年从王荆公青苗钱里钻空子占便宜的刁民奸商的手段,他肯定已经想到怎么提防了吧?”

“当然想到了。”姚启圣与有荣焉地承认,随后又稍微描述了一遍。

具体内容就跟他去年跟朱树人聊时差不多,只是略有改良细化,不再赘述。

张世鹏也就选择了相信,不再纠结,准备先实施了,走一步看一步。

他不由仰天长叹:“王爷为了解决贫农田少、抗灾病弱,逼着贫民集中田地、分出多余人口去务工,可谓是煞费了苦心。”

姚启圣:“其实咱今天提到的这些,还不算什么。王爷为了这个,是不惜各种手段的,他想的都是至少百年后的大计。高瞻远瞩,非人智可及。

比如,我来之前,就听王爷跟刑部、户部的人商量了一个措施,目前还没敢拿出来。说是朝廷将来,希望对农籍贫民,采取‘反向推恩令’:

汉武帝时的推恩令,不就是为了分化诸侯、让诸侯王的封地分给所有的儿子,然后越分越小,最后不至于威胁朝廷么?

而王爷想搞的针对贫民的反向推恩令,就是要逼着百姓不能因为儿子越生越多、田越分越少、导致后人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弱,‘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此令若是实施,朝廷将会对将来农户继承田亩的办法设置限制,无论农籍百姓老死后,如何分配遗产,不允许其分割设立一份单独面积小于十亩水田、或二十亩旱田的田产。

换言之,如果一个农户拥有的水田少于十亩,那么他必须把这十亩集中给一个儿子继承,不能再拆给兄弟几人继承。

除了继承田产的那个儿子之外,其余多出来的儿子必须一分田也分不到——

父母可以给他们留钱粮、房宅,也可以生前送其读书、学手艺,有一技傍身谋生,但唯独不可让有水田十亩以下的贫农,将田产均分给诸子。

多出来的儿子,必须逼迫其入工籍或军、役籍。如此贫农之田才不会被稀释,一代代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弱。”

强者推恩的反向操作,自然是弱者必须集中继承,这是很好理解的。

张世鹏听完后,被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直接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觉得这个太有伤儒家传统的“孝悌”了,兄弟之间应该谦让友爱,就算父母留下的田少,怎么能规定长兄独霸所有田产呢?

幸亏如今还在讨论阶段,还没实施,要是现在就拿出来,估计反对的声音就更勐了。

摄政王这是要跟运行了两千年的儒家礼教、甚至是孝悌的基本道德准则作斗争呐,这阻力得多大?

“此法太过凶险了,人皆有爱子之心,谁能任由幼子贫弱呢。”张世鹏不由叹息。

姚启圣也是觉得悠然神往:“王爷的想法,远非常人所能揣摩。不过听说,王爷这两年重点让科学院抓化工和生物,似乎其中有一个项目,也是与这种将来的继承改革有关的。

王爷似乎在让科学院生物所,多宣扬如何避免妇人孕育、如何尽量节制,在民间宣讲。便于以后新法实施后,心怀恻隐的贫苦百姓,能少生几个儿子吧,

这样田不够分的百姓,自己心里有数,知道生下两个以上儿子就是害了儿子,能节制一个算一个,他们确实是养不活的。

西域有些洋夷、如大食人等,他们所信的名教,跟我中土大不相同。他们也是在贵乏贫瘠之地生长起来的,就觉得男女夫妻之间,在有了第一个男性后嗣之后,应该节制。

我中原讲究无后为大,不能那么严厉,但也该宣扬赤贫有二子、或一子多女后,该节制,这也是为了防止他们的田越分越薄,将来遇到点灾荒扛不住,不得不卖光田产当佃户。

除了生物上的节制之外,王爷如今还吩咐化学所研究‘橡胶’的工匠们,设法用处理后的橡胶,或者鱼鳔,帮助无法节欲之人节制子女。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贫农的田越分越薄。我实在是没有见过天下有哪个执政,能如王爷这般担忧地少者继续分割田地的了。”

——

PS:以上已经五千字,稍微解释一个问题。上次有读者好心提供了一些年号,我也想直接用高赞的(其实最高也就三到五个赞,当时看,我这书也没什么人互动)。

但后来百度了一下,发现高赞的“大同”、“大统”其实都不能用,因为古人用过了。大统有梁武帝萧衍用过,他也算是半亡国之君了,而大同甚至是耶律德光用的。

古代取年号有一点很麻烦,就是要避开前人用的,尤其是衰亡之君的年号特别不吉利。赵匡胤当年为了“乾德”这个年号被前蜀王家用过,还气得喷了赵普、赞了窦仪陶谷,说“宰相需用读书人”。

所以我一气之下,当时没明写改了什么年号,后面纪年时低调写了小康二年三年,但这绝不是瞎搞,因为“大同”、“小康”都是《礼记》里对不同阶段理想社会的描述,是有出处的,不是现代词,所以别说什么“键政”,键政是真没出处。

“大同”在儒家定义里,是要“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小康”则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大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按需分配。小康至少还是“以贤勇知,以功为己。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还是需要依靠制度建设。

说白了,大同是儒家理想社会的高级阶段,小康是初级阶段。

主角也做不到大同,他毕竟是把资本注意萌芽发展出来,说到底还是以法制让人利己,那就低调一点,小康吧。

而且刚好古代皇帝都特别好大喜功,看不上小康,要上就直接一步到位标榜自己大同,所以小康刚好没被之前两千年的皇帝用过。(连耶律德光这种人都有脸说自己大同)

主角做人还是谦虚一点好了,但说到做到。咱不跟耶律德光之流一般见识。

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297章 守敌之所必攻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21章 走了还要阴敌人一把第191章 论功行赏第392章 有人阻挠变法就放酷吏第330章 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第87章 洪承畴降清第197章 有始有终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27章 终离苦海陈圆圆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82章 潞王殿下不会是社恐吧第281章 彻底打服阿济格第158章 闯贼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第325章 得国本第115章 互相欺骗第216章 馒头吃到豆沙边第155章 自以为又找到了破绽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14章 绝知此坑要躬踩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48章 说了让你们别离开同知大人的保护范围,结果死了吧第257章 秒杀两广叛乱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第114章 听到沈抚台的名号,就能士气值拉满第266章 两百日皇帝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阳城难第40章 管杀也管埋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112章 沈抚台之神速,远过司马懿擒孟达第113章 巴陵围城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总是不会错的第89章 朝天开枪,遇敌就投第229章 以战驱贼第191章 论功行赏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232章 陛下还没死呢,你们就蠢蠢欲动了第95章 洪承畴: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喷子狗第308章 席卷残敌第330章 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第13章 每一步计策至少同时骗到两家对手第381章 郑成功灭绝长州藩第349章 豪格弑叔多尔衮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152章 李自成之谋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24章 彻底盘活存量资源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84章 惹火烧身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24章 彻底盘活存量资源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第48章 实事求是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69章 降者不杀,朝廷优待俘虏第359章 灭国之战-下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93章 疯狂升官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67章 当初放出去的长线,终于有钓到大鱼的时候第297章 守敌之所必攻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卖第199章 接手烂尾货,当然要先算清楚账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276章 送人头当然要笑纳了第368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该收割了第298章 江阴围城第301章 一口气全吃光第229章 以战驱贼第13章 你们流贼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锦还乡第161章 诸葛难得不谨慎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199章 接手烂尾货,当然要先算清楚账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83章 先炮毙一个甲喇第238章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第73章 首辅也不过是临时工第42章 同知黄州兼团练副使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15章 我可没说我是杨阁老的心腹,你们别瞎想第99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罗马便化龙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卧龙岗
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297章 守敌之所必攻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21章 走了还要阴敌人一把第191章 论功行赏第392章 有人阻挠变法就放酷吏第330章 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第87章 洪承畴降清第197章 有始有终第89章 户部侍郎有所不如第27章 终离苦海陈圆圆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82章 潞王殿下不会是社恐吧第281章 彻底打服阿济格第158章 闯贼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第325章 得国本第115章 互相欺骗第216章 馒头吃到豆沙边第155章 自以为又找到了破绽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14章 绝知此坑要躬踩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48章 说了让你们别离开同知大人的保护范围,结果死了吧第257章 秒杀两广叛乱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第114章 听到沈抚台的名号,就能士气值拉满第266章 两百日皇帝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阳城难第40章 管杀也管埋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112章 沈抚台之神速,远过司马懿擒孟达第113章 巴陵围城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总是不会错的第89章 朝天开枪,遇敌就投第229章 以战驱贼第191章 论功行赏第54章 出不出破甲装不是由你性子来的,要看对面出不出肉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232章 陛下还没死呢,你们就蠢蠢欲动了第95章 洪承畴: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喷子狗第308章 席卷残敌第330章 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第13章 每一步计策至少同时骗到两家对手第381章 郑成功灭绝长州藩第349章 豪格弑叔多尔衮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152章 李自成之谋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24章 彻底盘活存量资源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54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84章 惹火烧身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24章 彻底盘活存量资源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第48章 实事求是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69章 降者不杀,朝廷优待俘虏第359章 灭国之战-下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93章 疯狂升官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67章 当初放出去的长线,终于有钓到大鱼的时候第297章 守敌之所必攻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292章 曲线诞生的剃发令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卖第199章 接手烂尾货,当然要先算清楚账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276章 送人头当然要笑纳了第368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该收割了第298章 江阴围城第301章 一口气全吃光第229章 以战驱贼第13章 你们流贼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锦还乡第161章 诸葛难得不谨慎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谋过蒋干,智胜郭图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199章 接手烂尾货,当然要先算清楚账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83章 先炮毙一个甲喇第238章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第73章 首辅也不过是临时工第42章 同知黄州兼团练副使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15章 我可没说我是杨阁老的心腹,你们别瞎想第99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罗马便化龙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卧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