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重臣们

就在镇军将军幕府一行人抓紧时间去范县的时候,邵勋的奏疏已呈递至天子案头。

天子、重臣看完之后,一时失声。

就天子而言,愤怒是有的,但愤怒过后更多的是惶恐。

荀藩叹了口气,怎么还有人不长记性呢?天子的话,能当真吗?一旦事败,天子是不可能认账的。

司马越第一次出镇兖州之时,原徐州都督、竟陵王楙提议攻杀何伦,天子许之。

这事其实就像当年长沙王司马乂,纠集一百多党羽突袭齐王冏,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算是规模大一点的刺杀行动。

事情最终没成功。天子把一切罪责全推到了竟陵王身上,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苟晞一把年纪了,还上这种鬼当,只能说利令智昏吧。

王衍也来了,坐在一旁没说话。

天子的目光在他身上逡巡了几下,问道:“太尉为何一言不发?”

“臣心忧国事,竟不知从何说起。”王衍回道。

司马炽脸色不好看,语气僵硬地说道:“太尉老成谋国,定有所教。”

王衍沉吟了下,道:“陛下,陈公此封奏疏,说了很多事。臣看完,只问陛下一句,万一陈公投匈奴,会怎样?”

司马炽的脸唰得一下白了。

荀藩、荀组、刘暾、郑豫等人也眉头大皱。

王衍面无表情地继续说道:“匈奴向来厚遇降人。昔年刘元海极为看重陈公,赠以良弓,一时传为美谈。今陈公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威名赫赫,石勒、王弥、石超等人皆为其手下败将。陈公若举众而降,刘聪当喜出望外,或封其为郡王,委以权柄,都督河南数州军事等闲事也。陛下试想一下,若局势走到这一步,该如何脱困?”

“邵勋帐下诸将,并非全是丧心病狂之徒。”司马炽强辩道。

“确实。”王衍点了点头,又道:“但最善战的银枪军、义从军皆为其部曲,主家投谁,他们就跟着投谁。洛南亦有曰府兵者,其众数千,田园、屋宅、铠甲、器械皆为邵勋所赐,他们又有几个心向朝廷?邵勋把持牙门军多年,其人善抚军心,每年正旦都不辞辛劳,赏赐不断,抚慰有加,这些人里面又有几人还记得朝廷?”

“再说禁军。”王衍继续说道:“邵勋数保洛阳,于军中威望极高,如果振臂一呼,变乱起于肘腋矣。陛下不妨想想,此等危局,可能破解?”

司马炽被说得脸色煞白。

堂堂天子,没有退路。

跋扈臣子,跳到匈奴一边,高官厚禄照享。

你拿他没办法啊,他有刘汉这条退路,一旦投过去,石勒等人说不定都要到他帐下听令。

到了那时候,别的不说,朝廷多半是没了,众人都沦为阶下囚。

“陛下,臣闻陈公手里有密诏?”刘暾突然说道。

司马炽刚被王衍吓了一下,此时听到“密诏”二字,习惯性否认:“传闻谬矣。”

“那便是苟晞矫诏?”刘暾追问道。

司马炽语塞。

“既是矫诏,那便罪无可赦。”刘暾说道:“或可传旨四海,遣人捉拿。”

司马炽恨恨地看了刘暾一眼,没有反驳。

苟晞大军覆灭,已然没有价值,死就死吧。

反正不是第一回做这事了。

刘暾与王衍对视一眼,又都撇开视线。

大家不是不愿帮天子,问题是你得掂量掂量,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把局势搞坏,所有人的利益都要受损,这时候还愿意陪你玩,那是真的忠臣,只可惜忠臣没几个了。

就连苟晞,也未必是忠臣。

“邵勋——”天子安静了一会后,问道:“会进京吗?”

“不会。”荀藩摇了摇头,说道。

“或许会。”王衍说道。

荀藩看了王衍一眼,这时候还吓唬天子作甚?

司马越可以进京清洗朝堂,邵勋干不了这事。

他若真干了,那就是天下公敌,面临四方讨伐,豫州、兖州守相们多半也会反对他。

不过荀藩想着想着,也动摇了,万一邵勋不顾后果,来洛阳乱杀一通,见得事不可为之时投匈奴呢?

他会不会投匈奴?荀藩思来想去,最后长叹一声,道:“陛下或可下诏安抚陈公。”

天子的脸一下子红了。

他给苟晞密诏里的话并不是乱说的。

“盗窃戈矛”不是事实吗?洛阳武库时不时调拨军械至梁县,有些甚至连他都不知道。

他还天天偷朕的漕粮。

离了朕,他能有今天这個局面吗?

“如何个安抚法?”司马炽咬着牙说道。

王衍恍若未见他的表情,道:“豫州都督王康上表请辞,今缺督军一员,或可委以此职。”

司马炽神经质般地笑了起来:“邵勋既非宗室,又非外戚,年不过二十四……国朝可有三十岁以下的都督、刺史?”

众人闻言沉默。

年龄确实是他最大的硬伤。别说二十四岁了,哪怕三十岁的都督、刺史都没见过,无论你立下过多少功劳,在选官之时,年龄这一条就否了。

更别说仪容、风姿、出身等硬性条件了。

坚持这些,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规矩。你不断破例,损失的是朝廷的威望,虽然这种威望已然所剩无几了。

总不能让邵勋娶个公主,然后以驸马身份出任许昌都督吧?

咦?你别说!伱还真别说!

王衍看不下去了,直接说道:“若放在两年前,臣亦以为不可。然永嘉四年以来,天下板荡,自封刺史者有之;未得朝命,擅自攻伐者有之;形同割据,不纳钱粮者有之。种种情形,历历在目。陈公督守漕运,屡破顽敌,可谓恭顺已极。有些规矩,该变通一下了。”

司马炽不言语,显然不愿。

王衍叹了口气,问道:“陛下可知东阳门太仓内存粮几何?”

司马炽茫然看了他一眼。

“若无漕粮运来,怕是很难支持到年底。”王衍说道。

荀藩、荀组二人也不说话了,唯有叹息。

若乏粮,禁军必无战意,洛阳军民要大量饿死。

“琅琊王睿上疏,直言周祖宣跋扈,已遣兵讨伐,寿春恐无粮进京。”王衍又道:“今唯剩广陵,便是苟晞劫夺漕粮之处。”

司马炽张了张嘴,最终什么都没说。

邵勋恶人先告状,说苟晞劫夺漕粮,完全是胡说八道。

但王衍这么说,显然是要把苟晞的这条罪名做实。

既劫夺漕粮,还矫诏,不死何待?

司马炽只觉这是在“啪啪”打他的脸,按着他的头吃那啥。

“朝廷选官,自有法度……”司马炽弱弱说道。

王衍直接打断了,道:“或可由两位重臣表启,朝廷遣人考察,再授予旌节。”

国朝当官的路子很多。

太学和国子学是两条路子——只是有做官的资格,不一定能当上官,偶尔有些平民,绝大部分是士人子弟,特别是国子学。

州举秀才、郡察孝廉,又是两条路子,即州郡选举——大部分给地方士族分肥。

第五条是开府重臣选举,自行委任,多为公府僚佐。

下僚无须报备朝廷,上僚需朝廷允准,可转任外官,幕府僚佐可同时兼任朝官——王衍就曾以司徒身份兼任司马越的军司。

第六条是朝廷选举(中央选举),偶尔会选一些平民,但最好有爵位,这就是给勋贵、外戚们准备的,体现在公文中,一般是“征”、“拜”、“除”、“授”。

第七条是门荫入仕,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

第八条就是王衍说的,由三公、宰相级别的重臣“表”、“启”,甚少动用,主要给名士、隐士、国宾、先贤之后准备,不占秀才、孝廉名额,且给越过吏部,直接给官。

王衍想通过这条,让邵勋当上都督,算是保住朝廷最后的遮羞布,毕竟“其有秀异,可特征用”。

若是让邵勋自领都督,然后朝廷追认,如同王浚那般,可就太难看了。

朝廷主动点,还能保住颜面,假装维持住了规矩。

“王卿胸有成算,还和朕说什么!”司马炽冷笑道。

王衍是太尉,荀藩是司空,司徒则是傅祗。

司马炽心里明白,弄不好这三个人都会举荐邵勋出任许昌都督。甚至于,不止都督一州。

司马炽越想越烦躁。

这次真是丢了大脸了。苟晞不但没能夺得兖州、豫州,相反,被邵勋一闷棍给直接打趴下了。

此人行事实在太过果决。

朝臣们分析之后,已经拼出了全貌:绕道河北,千里奔袭。

此人用兵,无有匠气,无迹可寻,动如脱兔,快如闪电。对敌人又凶狠无比,一点不给他机会。

这——司马炽又想起了方才王衍分析的邵勋投靠匈奴的可能性,心中暗凛,但他维持住了冷笑的表情,不会让人看出他内心的恐惧。

不过,在场的都是什么人?宦海浮沉数十年的人精,他们早就窥破了天子的小心思。

说实话,在座几位没几个看得上邵勋,甚至厌恶、痛恨者大有人在。

但人要面对现实,该妥协就要妥协。

几人遂当天子不存在,最终商议了一番,以“谋逆”给苟晞定罪。

邵勋攻伐苟晞,有功无罪,太尉王衍表其为“使持节都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

司马炽看后,将其改为“假节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

司空荀藩、尚书令刘暾无奈地对视一眼,表邵勋为“持节监豫州诸军事镇许昌”,算是九种组合里的折衷方案了。

非常孩子气的行为。

“许昌重镇,督军者需得厚其仪礼。”王衍又道。

司马炽又不满了。

王衍看着天子。

都已经给了许昌都督了,还不如痛快点,不然一点恩义都没有。

“或可进其开府仪同三司,自置佐吏。”一直没说话的尚书右仆射郑豫说道:“朝廷赐金章、紫绶,给五时朝服、武冠,佩山玄玉。另赐大车六乘,给虎贲二十人,持班剑……”

“加官之事……”刘暾问道。

荀组道:“平东将军即可。”

开府是有条件的,因为这是了不得的殊荣,待遇、仪礼向一品看齐,如同三公。

宗室、外戚、皇族姻亲要求稍低一点,但普通官员要想开府,最低也要三品,一般是二品以上。

司马伦曾以征西将军(第三品)的名义开府,司马元显十六岁当侍中、后将军开府。

为东晋屡立战功的荀羡,二十八岁当北中郎将、徐州刺史开府,为有史以来最年轻之人,还是驸马都尉——曾经逃婚,后来又被抓回来,被迫与公主结婚。

但这是宗室、外戚、姻亲的特权,别人羡慕不来。

王康跑路后,平东将军正好空出来,勉强够资格了。

“那就进位平东将军,开府辟召,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王衍拍板道。

几位重臣你一言我一语,完全忽略了天子,偏偏最后确定下来时,还装模作样请示天子。

司马炽听得直犯恶心,捏着鼻子认了。

“陛下。”王衍最后问了一句:“密诏之事,如何传出去的?”

不经尚书台、中书监,就擅自下旨,侵夺的是他们的权力。

如果每个天子都这样做,那还要宰相做什么?

如此一来,天下岂非天子一人说了算?那他们到底是奴仆还是臣子?

拜相拜相,台省的宰相们都不尊重,谈何拜相?

第二十八章 大汉第一百十四章 无能为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杀张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势第七十章 左膀右臂第九十九章 办公第一百四十二章 两路进兵第一百十章 夜袭第十九章 一鱼两吃第四十八章 服从性测试第四十七章 根本第六十一章 蚕桑与河阳第三十九章 进兵方向第三十一章 起风第八十一章 慵懒的年节第一百五十九章 就是追,就是干!第五十七章 垛田第四十七章 “满城之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义第一百三十六章 封国第三十一章 佯攻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势第八十章 最后时刻(上)第二十六章 谶纬第一百三十七章 共同记忆第二十六章 谶纬第一百五十四章 两人第二十五章 老登行(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给盟主盖世之平凡加更)第五十四章 亲迎第七十一章 名不见经传之地第一百零一章 平静(为盟主浙东观察使加更)第二十七章 庶务第一百十四章 大虎第八十二章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一百零六章 杜尹第三十九章 进兵方向第七十五章 渡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义第一百十一章 不走!(为盟主小蔡想睡觉加更)第五十四章 亲迎第一百七十一章 二百四十里第七十一章 名不见经传之地第三十一章 谶谣第一百三十三章 深夜第三十章 快控几不住我寄几了第二十八章 大汉第一百六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十三章 离别与战术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给盟主盖世之平凡加更)第十二章 又要卖命第五十七章 高调入城第一百零三章 历史大潮第二十四章 老登行(上)第六十一章 蚕桑与河阳第七章 新人旧人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选第一百零八章 河谷第一章 征辟第六章 得罪我的人都要死第三十一章 谶谣第二十七章 庶务第五十八章 收手吧!第一百五十六章 亮家底第七十八章 围攻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选第一百二十八章 站队第二十四章 许昌与洛阳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成第三十二章 磨人第十八章 风驰电掣第四十六章 哭笑不得第一百三十九章 荥阳第八章 你怎么报答我?第十一章 成果汇报第一百三十九章 荥阳第六十章 有事真上第三十六章 借兵第八十三章 水与旱(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两路进兵第九十六章 会玩第七十九章 白樱桃下紫纶巾第三十章 勤王第八十七 驱虎吞狼第七章 新人旧人第六十九章 王家第一百零四章 试探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一百章 我在皇家监狱签到第二十三章 带节奏(为盟主非酋国度加更)第九十五章 致人而不致于人第八十一章 “无主之地”第二十一章 政治表态第五章 弑君第一章 征辟草原、中原兵制第十四章 成长第九十六章 会玩第二十五章 老登行(下)
第二十八章 大汉第一百十四章 无能为力第一百四十一章 杀张第七十五章 新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势第七十章 左膀右臂第九十九章 办公第一百四十二章 两路进兵第一百十章 夜袭第十九章 一鱼两吃第四十八章 服从性测试第四十七章 根本第六十一章 蚕桑与河阳第三十九章 进兵方向第三十一章 起风第八十一章 慵懒的年节第一百五十九章 就是追,就是干!第五十七章 垛田第四十七章 “满城之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义第一百三十六章 封国第三十一章 佯攻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守之势第八十章 最后时刻(上)第二十六章 谶纬第一百三十七章 共同记忆第二十六章 谶纬第一百五十四章 两人第二十五章 老登行(下)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给盟主盖世之平凡加更)第五十四章 亲迎第七十一章 名不见经传之地第一百零一章 平静(为盟主浙东观察使加更)第二十七章 庶务第一百十四章 大虎第八十二章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一百零六章 杜尹第三十九章 进兵方向第七十五章 渡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整合的意义第一百十一章 不走!(为盟主小蔡想睡觉加更)第五十四章 亲迎第一百七十一章 二百四十里第七十一章 名不见经传之地第三十一章 谶谣第一百三十三章 深夜第三十章 快控几不住我寄几了第二十八章 大汉第一百六十九章 局势变化第十三章 离别与战术第一百五十八章 鬼啊!(给盟主盖世之平凡加更)第十二章 又要卖命第五十七章 高调入城第一百零三章 历史大潮第二十四章 老登行(上)第六十一章 蚕桑与河阳第七章 新人旧人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选第一百零八章 河谷第一章 征辟第六章 得罪我的人都要死第三十一章 谶谣第二十七章 庶务第五十八章 收手吧!第一百五十六章 亮家底第七十八章 围攻第二十六章 幕府人选第一百二十八章 站队第二十四章 许昌与洛阳第一百三十四章 城成第三十二章 磨人第十八章 风驰电掣第四十六章 哭笑不得第一百三十九章 荥阳第八章 你怎么报答我?第十一章 成果汇报第一百三十九章 荥阳第六十章 有事真上第三十六章 借兵第八十三章 水与旱(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两路进兵第九十六章 会玩第七十九章 白樱桃下紫纶巾第三十章 勤王第八十七 驱虎吞狼第七章 新人旧人第六十九章 王家第一百零四章 试探第七十七章 交代第一百章 我在皇家监狱签到第二十三章 带节奏(为盟主非酋国度加更)第九十五章 致人而不致于人第八十一章 “无主之地”第二十一章 政治表态第五章 弑君第一章 征辟草原、中原兵制第十四章 成长第九十六章 会玩第二十五章 老登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