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康大忽悠

吴王曾纪泽派曾广孝摆平了朝鲜,这时,统一中国的机会很快也来了,因为康有为康大忽悠来了!

那日,曾纪泽正在吴王府邸休息,詹天佑带康有为来拜访,他俩都是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地道的老乡。

康有为和詹天佑交谈时,知道吴王曾纪泽思想开放,正准备在吴国推行君主立宪的改革,颁布《宪法》,便兴冲冲赶来求拜访,想推销一下自己,加入吴王府的幕僚。

曾纪泽这时见日本人已经推行了宪政,吴国这时经过二十年的重商发展,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想推行君主立宪。不管好名还是恶名,康有为在历史上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便接见了他。

吴王曾纪泽在客厅接见了詹天佑和康有为,行完礼,詹天佑给曾纪泽介绍康有为:“这是詹某的老乡,五六岁时开始读四书,到十岁便知曾文公之伟业,而有慷慨远志矣。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难得的是,他广泛涉猎《海国图志》、《瀛环志略》,阅大量泰西书籍,志在维新救国,老乡们称之为康南海。”

以家乡名来称呼一个人名,在这个时代那是表示尊敬的意思,吴王曾纪泽看了一眼“康南海”,他这个时候还很年轻,身材中等,其貌不扬,戴着瓜皮帽,留着一把稀疏的八字胡,穿一身灰色长袍。

康有为给吴王曾纪泽行跪拜礼,坐定之后,便滔滔不绝讲起他的变法之道,他的话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说快了曾纪泽都听不太清,为示礼貌,曾纪泽还是让康有为畅所欲言。

康有为开门见山道:“吴王,当今中国贫弱,内忧外患,非变法不可救世也!”

吴王曾纪泽点点头,说:“你说得对,固知法当变,关键在如何变。”

康有为说:“变,在于人而非物也;变,在于心而非在于迹;故变法在于变人、变心。”

康有为在历史上能忽悠光绪皇帝变法,口才果然不错,一连串的排比如连珠炮,噼里啪啦很容易就把人忽悠进去。

但吴王曾纪泽作为穿越者,毕竟洞察未来大势,听了康有为的话,淡定地问:“人心隔肚皮,恐怕没那么容易变吧,二百年之法能遽变乎?如果守旧大臣反对当如何?”

康有为面不改色道:“若守旧大臣反对,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可变矣。”

吴王曾纪泽一听,这后生好大的口气,一品大员吴国总共也没多少,杀哪几个?他沉默不语。

康有为继续慷慨陈词:“变法三年,吴国可以自立,一反掌间,欧美之新文明皆在我矣。”

曾纪泽一听,这牛皮吹得够大,道:“孔家儒文化在中国盛行几千年,岂是反掌之间就能变的?吴国现在虽然商人崛起,但乡绅也很多,欧美之文明如何落地?难道你杀得尽天下乡绅吗?”

康有为对曰:“可以托古改制,在孔学的旧瓶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打破夷夏之分,实现君主宪政,世界大同

。”

吴王曾纪泽听到这,就知道历史上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了,中国的悲剧,就出在康有为这种不切实际的文人涉政上,缺少基本的政治常识,托古改制,早在西汉末年,王莽就试验过了。王莽当了实权皇帝都没干成的事,光绪皇帝这虚君如何干得成?

曾纪泽耐着性子问康有为:“你说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子?”

“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康有为一脸憧憬解释道:“在大同社会,没有贵贱,没有贫富,没有家庭,没有夫妇,男女同居一年就可以换人,没有司狱,没有财产,没有污吏,没有外交,没有军备,没有战争……”

“哼!可以了。”曾纪泽彻底明白了,康有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大同,缔造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人所能想到的好事,康有为都在大同社会里想到了,而人能做的坏事,康有为则统统不考虑。

“世上通往天堂之路,在现实中往往通往地狱”,听康有为解释完大同世界,曾纪泽知道康有为连宪政是什么都不知道,宪政民主、君主立宪,他更是不可能懂,于是起身送客,道:“宪政绝非你想的大同世界,天下怎么可能实现大同?就像人得病有千万种,如果都同吃一种药,你觉得会如何?天下大同,人人去做你这样慷慨激昂的书生,没有屠夫,我们哪来肉吃?没有渔民,我们哪来的鱼吃?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倒夜壶的,你家里整天都会臭哄哄的!你说的大同社会,只能是画饼充饥而已!”

康有为没想到曾纪泽懂宪政,问道:“吴王你不是要搞君主立宪么?”

曾纪泽一想,也罢,不妨给这半吊子的书生上一课,道:“本王要的君主立宪,跟你说的大同社会绝对不一样。强国富民之道,乃在于办洋务强工商之本,练新兵强天下之势,兴教育启万民之智,变旧法成天下之治。变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一步步来,不可能速变,日本明治维新,也是过了二十多年才有宪法!中国的农民多,对他们来说,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才是最重要的。国民现在百分之八九十是文盲,我主张的宪政,是要先搞民生,再搞民主,我会先办洋务,次练新兵,再兴教育,最后才逐步变法!”

康有为表示不同意,道:“办洋务不过是袭取西人皮毛,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根本是‘变事’,非‘变法’可言。单讲西国枪炮之势力,必然失败。”

吴王曾纪泽反驳康有为说:“事都变不了,谈何变法?太史公两千多年前就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世界大潮,乃是商业,这天下将来必是商人的天下,必是工业文明的世界。本王如果不建强大的舰队,日本人早打到南京来了,你还有时间坐在这高谈阔论?你须知变法,也须有一定物质作为依托,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急于求成,难免噎死

!本王建议你看看今天的《申报》,上面有一篇洋人牧师李提摩太的文章,也是讲如何强国的,看看你要效仿的洋人,如何建议中国改革。你退下吧,回去好好想一想。”

李提摩太那天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本来是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非常丰富,日贫一日,田亩如故,工程如故,虽有片长薄技,往往嗟谋生之拙,无他,皆由在上者未克举养民,发展经济。如何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呢?开矿、设厂、修铁路、办邮政、开设银行、改革币制、垦荒、通商等,而尤其以修铁路和通商最为重要,最好能广开海口,遍筑铁路,铁路马路通行,则货物流通,岁省无穷之运费,居者行者,皆获大益,买者卖者,无一偏枯矣。”

吴王府的仆人给康有为送上这份报纸,康有为看完李提摩太的文章,大怒,拂袖而去,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康某人是不会放弃我的大同梦想的!”

这场面搞得詹天佑极为尴尬,吴王曾纪泽认定历史上的康大圣人其实就是康大忽悠,也不进行挽留,道:“恕不远送!”

康有为见吴王曾纪泽不待见他,还是很有骨气的,一怒之下从南到北,投靠满清,继续鼓吹他的变法。

康有为跑到了满清的京城,忽悠别人去了,他的运气比较好,通过通过珍妃的表兄介绍,联系上了帝师翁同龢。

翁同龢刚才老家回朝,一口气兼任了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大臣、户部尚书并会办军务,表面上在朝廷上的地位超过了李鸿章。

康有为那天拿着李提摩太的文章,改了一下,投拜贴到翁同龢门下。

在文章中,康有为建议满清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抚的权力,强调将军务、关税、考试、币制、邮政、军工、铁路、电报等,合全国之权,收归朝廷;除开设中国传统的经学知识外,还开设各种新学,诸如文事、武备、天文、地理、算学、格致、化学、农学、商学、工学、万国史学、万国公法,以及各种要学。

翁同龢看了康有为的拜帖,大为赞赏,找了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刘坤一等重臣联署此折,上奏光绪皇帝。

这些强国的建议,刚亲政的光绪皇帝看后,耳目一新,他太年轻了,夜不能寐,恨不得马上召见康有为,变法维新。

李鸿章也支持康有为,还到颐和园求见慈禧太后,历陈变法改革之要义,将此折的内容据实禀告,慈禧太后的思想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保守,不然她不会一直支持李鸿章办洋务,只要没有触及慈禧太后的威权统治,她还是比较乐意支持维新强国的。

慈禧太后听了李鸿章的汇报,尤其对第一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抚的权力”感兴趣。不过她想摸清李鸿章的态度,命李莲英将一位保守大臣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然后说:“这阵子哀家是听到一些风声,朝中大臣对维新态度不一,甚至有人到哀家这来进谗言,说李中堂你都快变成‘新党’了

!”

慈禧口中说的“新党”,即是支持维新强国的大臣,因为大都和光绪皇帝走得近,差不多等同于“帝党”,李鸿章看了弹劾他的折子,面不改色,道:“臣主洋务已二十余载,推进缓慢,窃以为变法折子针砭时弊,正中革新之要害。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实是新党!”

李鸿章如此力挺新党,实属罕见,慈禧见李鸿章的话说到这份上,便同意维新。

光绪皇帝得知慈禧的态度,大喜,马上破例召见了康有为。

康有为也很激动,他一下子飞黄腾达。

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

那天,康有为的虎头官靴,啪啪踩在养心殿坚硬的玉石路面,跨过蠡斯门,走到第四步,就远远看见一座假山,假山下有一方亭,亭中立了一圆形石桌,四张石凳,光绪皇帝神情严肃地坐中间。

光绪皇帝就住在这养心殿里,这次召见康有为,因为守旧大臣的阻挠,变成了非正式见面。

亭子里只有光绪皇帝和康有为。

假山上的泉水汩汩流下,“咚咚”落到鹅卵石构筑的池中,水清澈得像一面镜子,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的影子在水里晃动。

康有为一行完礼,光绪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问:“汝有何办法可以强国?”

对光绪皇帝而言,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整十年。

从他懂事时起,光绪皇帝就谨记着“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的大清祖训,中国大片的大好山河被列强瓜分他却难以收回,仅沙俄一国,占中国的国土,就近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六分之一个中国;英国占领缅甸;法国虽然在越南战败,但亡我之心不死……大清国的版图,由大大的“海棠叶”被列强贪婪地啃得体无完肤,而且吴国还自立了,如今没有一个人像少年光绪皇帝这样,迫切想要知道强国之策。

但这个问题,实在高度抽象,难以回答。康有为深吸一口气,他知道,面对这样一个皇帝,要想回答如何强国这样高度抽象的问题,绝不能开门见山给他君主立宪,而要讲究策略:光绪皇帝还年少,正处于爱做梦的年纪,要给他一个真实的梦境打动他,也就是说,要给他一个强国之梦,一个君临天下之梦!

康有为于是直视光绪皇帝的眼睛,没有回答光绪皇帝的问题,而是面带喜悦之色:“臣昨晚做了一个梦。”

光绪皇帝奇怪地问康有位:“爱卿,是什么梦?”

康有位看光绪皇帝已经上钩,便滔滔不绝忽悠起来:“臣梦见皇上登上泰山之巅,鞭执天下,万邦来朝,泰西诚服,成为王中之王

!臣梦见皇上指挥着千军万马,还有坚船利炮,将祖宗之土,北扩莫斯科,东到东京,西吞欧美!臣梦见皇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四万万国人美其服,甘其食,乐其居,万世太平由皇上开启。”

说到最后,康有为自己都两眼放光,光绪皇帝却黯然叹气,因为在宫里,慈禧西宫里的太监们都不太把他当回事。光绪皇帝于是赶紧问康有为:“这梦该如何实现?”

时机已到,康有为便跟光绪皇帝讲起具体的变法措施,说到最后,好像连自己也信了:变法三年,他很快就不仅能让大清国赶上吴国,还能赶超英美。(。)

第61章 用人之道第42章 拥兵自重第141章 革命风暴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72章 自将则败第111章 大刀王五第125章 收复库页岛第145章 二号人物第74章 大败日本第79章 胡林翼复出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76章 统一南方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31章 强攻九洑洲第30章 血洗东王府第63章 齐人之福第45章 深入虎穴第190章 丘吉尔下台第29章 天京大杀戮(3)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11章 安庆城破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134章 帝国崛起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100章 美女秘书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65章 神秘来客第7章 美少女土匪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91章 红顶商人破产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71章 李鸿章来了第42章 华人优先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78章 少年袁世凯(2)第84章 密谋反清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89章 中法大战(2)第115章 联军司令第59章 建国大典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31章 谁是幕后元凶第71章 慈安干预第49章 攻破天京城第182章 大海战爆发第52章 中华巨龙苏醒第91章 分裂的天国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72章 改朝换代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86章 持久战第37章 诛杀胜保第6章 血战武昌第124章 收回海参崴第59章 建国大典第142章 天堂即地狱第43章 火烧荷兰公馆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163章 英国妥协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20章 朝廷的心思第22章 陈玉成之死(2)第7章 大决战(3)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81章 虚伪的爱迪生第67章 政变第一步第61章 用人之道第115章 联军司令第86章 慈禧的秘密(1)第119章 大汉帝国第195章 奇怪的暗杀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89章 中法大战(2)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49章 荷兰人求和第59章 建国大典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18章 火烧靖国神社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55章 开疆拓土(3)第165章 世界大战第63章 齐人之福第80章 决战宝庆第177章 凡尔登绞肉机第38章 开始布局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
第61章 用人之道第42章 拥兵自重第141章 革命风暴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72章 自将则败第111章 大刀王五第125章 收复库页岛第145章 二号人物第74章 大败日本第79章 胡林翼复出第63章 草根李秀成第76章 统一南方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31章 强攻九洑洲第30章 血洗东王府第63章 齐人之福第45章 深入虎穴第190章 丘吉尔下台第29章 天京大杀戮(3)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11章 安庆城破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134章 帝国崛起第73章 出征打日本第100章 美女秘书第162章 中英大海战第130章 大海军建设第65章 神秘来客第7章 美少女土匪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91章 红顶商人破产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71章 李鸿章来了第42章 华人优先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78章 少年袁世凯(2)第84章 密谋反清第79章 少年袁世凯(3)第89章 中法大战(2)第115章 联军司令第59章 建国大典第128章 多军种作战第31章 谁是幕后元凶第71章 慈安干预第49章 攻破天京城第182章 大海战爆发第52章 中华巨龙苏醒第91章 分裂的天国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72章 改朝换代第33章 被低估的天王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86章 持久战第37章 诛杀胜保第6章 血战武昌第124章 收回海参崴第59章 建国大典第142章 天堂即地狱第43章 火烧荷兰公馆第92章 袁世凯的小妾第122章 攻打俄城第163章 英国妥协第3章 李鸿章出走第20章 朝廷的心思第22章 陈玉成之死(2)第7章 大决战(3)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81章 虚伪的爱迪生第67章 政变第一步第61章 用人之道第115章 联军司令第86章 慈禧的秘密(1)第119章 大汉帝国第195章 奇怪的暗杀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46章 与兰芳结盟第47章 洪秀全该死(1)第89章 中法大战(2)第33章 石达开之死(1)第197章 列宁上台第49章 荷兰人求和第59章 建国大典第62章 三位夫人第118章 火烧靖国神社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108章 七国撤军第55章 开疆拓土(3)第165章 世界大战第63章 齐人之福第80章 决战宝庆第177章 凡尔登绞肉机第38章 开始布局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185章 德国海军战败第18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3章 曾国藩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