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密谋反清

经过数月的远途跋涉,左宗棠避难到了安徽宿松的湘军大营,曾国藩毫不犹疑地收留了他这位老友。

不久,湖北巡抚胡林翼也以为浙江巡抚罗遵殿吊丧为名,来到安徽宿松。罗遵殿是安徽宿松人,一年前由湖北藩司任上调任浙江巡抚,他与胡林翼私交甚好,是老友。在1860年初春,李秀成率军进攻苏州和杭州等地,他战死沙场。

当时,曾国荃、曾国华、彭玉麟、李元度、李续宾、曾纪泽等人也都陆续秘密跑到了安徽的宿松军营。

这些湘军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不约而同来到宿松休假,而是聚集在一起,他们有备而来,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讨论规划谋取东南、消灭太平天国的具体路线;二是密谋反清,而且密谋反清是先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因为这一次,咸丰皇帝因满人官文的一封告状奏折,就要杀湘军重要人物左宗棠,寒了湘军将领的心。

其实一直到当时的1860年,清廷剿灭太平军,都是把重心和希望寄托在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六七万绿营兵上。曾国藩的湘勇,只是扮演支援角色,控制中部,防止太平军北上。

而在宿松的这一段时间,是湘军创谋大业的重要时期,也是所有湘军将领最团结的时候,当时的曾国藩威望最高。

曾国藩、胡林翼、李元度、左宗棠等人都是好友,亲如兄弟,他们和彭玉麟、曾纪泽等人一连召开了二十多天的秘密会议,对外宣称是谋划消灭太平天国的路线,实际上讨论了湘军的反清大业,讨论了湘军谋取天下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会上,曾国藩照例先让湘军各位将领先发言。

在湘军将领中,胡林翼的官最大,资格最老,他首先站出来说话:“当今之势,满人皇族腐败,已不堪统治全国,而长毛自天京内讧之后,败势已定。湘军势力举足之重,待击败长毛后,我们一定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朝廷对汉官汉将始终放心不下,狡兔死,走狗烹,自古如此啊。左宗棠在湖南六年的努力,为朝廷殚精竭虑,剿灭长毛,天下人所共见,而咸丰皇帝见到满官官文的一纸奏疏,便下诏要将他就地正法,实令天下汉员寒心。我们不得不提前准备,未雨绸缪。”

左宗棠这时也说:“清廷防我湘勇,是路人皆知。前几年,湘军攻下武昌,咸丰本来很高兴,打算提拔曾公,而满员则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间巷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咸丰听后脸色大变,收回了提拔的成命。曾公率湘勇为朝廷更是出生入死,却到现在还是兵部侍郎衔,连四川总督也不给。所以,我们为满人的江山社稷卖命,实在不值得!与其坐而待毙,莫如先发而制人。”

李元度一向自视甚高,他的平江勇有一万余人,兵强马壮,他问道:“如若我们湘人起事,胡公、左公可牵头?”

这个问题,当着曾国藩的面,问得突兀,胡林翼看了一眼曾国藩,咳嗽了两声,道:“胡某不是推诿,是自认为才气远不如左宗棠,他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而且我的身体又十分虚弱,最近经常咳血,实难当长久之大业。”

左宗棠没有说话,他也把目光投向曾国藩。当时左宗棠名声虽高,但没亲自带兵,实力还太差,又是“待罪之身”,让他出来当带头人,自然不是时候。当时让曾国藩去辅佐左宗棠,那也绝不可能的,不说别人,曾国荃、曾国华等曾氏兄弟也不会答应,还有曾纪泽,更不可能答应。

在会议期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曾国藩却始终没有说话,湘军以忠君卫道立命,自然反对自立,但是朝廷的态度,让曾国藩心里也很不爽,作为湘军首领,他也要为战后湘军的出路考虑,等大家都说完了,曾国藩说:“人常言,事者,势尔!窃以为,时候未到。如若我们现在起事,何以带兵?何以平长毛?而且天下百姓,苦战争久矣,如若湘军也造反,中国怕从此再无宁日。等我们平了长毛再说吧。”

胡林翼见曾国藩这么说,知道他还没下决心反清,于是对曾国藩说:“天下糜烂,我们岂能安坐而事礼让?有志者,当以吾一身,任天下之谤!”

胡林翼说天下糜烂,不是信口开河,1860年的清廷,内忧外患都很严重。

1860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早在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

俄国、美国公使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却索要诸多好处。

咸丰皇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办理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调停上。

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望风披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大沽失陷。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

这时咸丰皇帝才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恫吓下,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了英法等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为通商口岸,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等。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

咸丰皇帝此时冷静一想,后悔了,对条约内容又感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

一直拖到1858年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两国不愿意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

咸丰皇帝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

大沽一带防务,咸丰皇帝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让他率领满清二百多年前征服中原时引以为傲的骑兵劲旅杀敌!

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守军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激战结果,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损失舰艇多艘,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军作战和撤退。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内部一片战争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

这些清廷毫不知情,在理论上,作为失败一方,中国打了一次胜仗,这个“上国”在精神上并未被击败,官方文件仍称英国为“英逆”,英国入侵则被称为“犯顺”。

打了小胜仗的咸丰皇帝和中国官僚们认为,给予西方的特权太多,因此,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想方设法不履行条约。

而内忧,则是在这期间,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端掉。陈玉成、李秀成被洪秀全封为英王、忠王,李世贤也被封为侍王后,他们又有了斗志,在1860年正月间,为解天京之围,他们合作策划了一次大的军事行动。

李秀成、李世贤由苏南率军进入浙江,大兵猛压杭州。浙江巡抚罗遵殿慌忙向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求救。和春派总兵张玉良带兵两万,由江宁赶救杭州。张玉良刚走到半路,李秀成、李世贤带兵离杭北上,猛扑江南大营。此时,陈玉成率皖北之兵强行渡江。两军会合,数日之内连破江南大营外围要地高淳、溧阳、溧水、句容、秣陵关。江南大营被包围了。和春、张国梁分头拼死抵抗。太平军与清军连战九昼夜,江南大营彻底崩溃,天京之围顿解,李秀成、陈玉成围魏救赵之计获得全胜。

太平军趁势南下,和春、张国梁节节败退。张国梁死于丹阳,和春毙命于浒墅关。

七万江南绿营,除张玉良部二万人外,至此全部瓦解。两江总督何桂清潜逃,名将张国梁、和春先后毙命,丹阳、常州等重要城镇也先后失守,清廷上下陷入一片慌乱之中,对东南半壁江山失去了控制。

而宿松人罗遵殿便是在这场战役中败亡的。

曾国藩听胡林翼说“有志者当以吾一身任天下之谤”,说:“我非不愿承担责任,只是湘勇还没有强悍到能造反的地步。”

“但是,和春死,桂清逃,东南大局,天意将属于我们。”胡林翼道。

“我也认为反清时机未到。”曾纪泽这时站出来说,他对胡林翼和曾国藩说:“江南大营溃败,张国梁、和春先后毙命,我看东南大局的转机,也就快到了。这对我们湘军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大大的好事。以后就看我们湘军的了。而且朝廷必将任命新的两江总督,这新任两江总督,必然在胡伯伯和我爹之间产生。我们如若要反清,至少要等到拿下安庆之后。”

“拿下安徽之前,各位绝口不再提自立门户之事,谁提就是陷我曾国藩于不忠不义。”曾国藩思考了良久,说。他此时也清楚,新的两江总督只能在他和胡林翼两人当中选一个,不论是他还是胡林翼来当这个两江总督,都意味着湘勇以后办事要方便多了,所以他也主张等一等。

胡林翼见曾国藩的态度很坚决,知道这一次反清的谋划无疾而终了,便没有再坚持己见,而是转而和众人讨论起消灭太平天国的路线起来。

曾国藩摊开李鸿章送的安徽地图,和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商议,他们最终提出一个三路进兵安徽的计划:都兴阿和杨载福所部为南路,沿着长江东下攻打安庆;曾国藩所部为中路,从太湖出兵攻打桐城;胡林翼所部为北路,从舒城向六安方向推进。

满族人都兴阿是官文的嫡系,是官文用来钳制湘军的一枚重要棋子。胡林翼将攻取安庆这个最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最大的功劳交给都兴阿,是一种调和满汉矛盾的权宜之计。

这个正式的进军策略,遭到了袁甲三的反对。袁甲三就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凯的叔祖,当时他正带兵在皖北一带与捻军作战。

袁甲三上奏朝廷,湘军的三路进兵安徽计划,势必将太平军赶往皖北,将对自己的防区形成威胁。他建议湘军从河南的光山、固始一带出发,绕过蒙城,进入安徽,阻止太平军北上。

咸丰皇帝看到袁甲三的奏章后,认为他说的不无道理。一旦太平军被驱赶至皖北,冲破袁甲三的防线,就可进入中原腹地,对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形成直接威胁,这是清廷害怕看到的局面。

于是,咸丰皇帝下诏,命曾国藩统筹全局。曾国藩拿出了一个四路进兵的方案:第一路,由宿松、石牌进兵;第二路,由太湖、潜山进兵;第三路,由英山、霍山进兵;第四路,由商城、六安进兵。

将曾国藩的四路进兵计划与胡林翼的三路进兵计划对比,曾国藩四路进兵中的前三路,就是胡林翼所说的三路。只是考虑到袁甲三的意见,曾国藩才在原来三路的基础上加了一路,彻底堵住了太平军北逃的线路。

清廷不仅同意了曾国藩的四路进兵计划,还给他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由他出任第一路的总指挥。第一路的战略目标是攻占安徽原来的省城安庆,显然是重中之重。清廷的这一决策,标志着曾国藩的人生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只要他完成攻占安庆的任务,他的地位势必要超过胡林翼。

而清廷这时对曾国藩的态度发生大转变,不是咸丰皇帝的原因,而是因为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看上了曾国藩。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协办大学士、权臣肃顺,他正在朝中揽权,需要军队的支持,他有意提拔曾国藩,不仅让曾国藩部做攻安徽的主力,还让咸丰皇帝抛弃成见,命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无意间改变了曾国藩和历史的命运!

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0章 天国的黄昏第1章 慈禧的美人计第25章 天京会战(1)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191章 毒气战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86章 搞定朝鲜第151章 国际分赃会第153章 大扩军第190章 丘吉尔下台第32章 进攻天京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203章 攻占中亚第11章 初见曾国藩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83章 左宗棠可杀第66章 新三河大战(1)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67章 新三河大战(2)第164章 中国人完胜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41章 挺进兰芳国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24章 曾国藩的难题第42章 华人优先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48章 洪秀全该死(2)第42章 拥兵自重第75章 驻军琉球和台湾第97章 刺杀日本首相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88章 权力的游戏第48章 兰芳国的危机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100章 美女秘书第59章 建国大典第72章 学霸李鸿章第118章 火烧靖国神社第60章 救了林肯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61章 容宏归来第12章 勾心斗角第37章 诛杀胜保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00章 美女秘书第19章 论持久战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52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35章 石达开之死(3)第1章 慈禧的美人计第196章 中国参战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55章 中英翻脸第42章 拥兵自重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43章 火烧荷兰公馆第4章 李秀成扩军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105年光绪夺权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81章 坦克的威力第121章 准备大战第195章 奇怪的暗杀第184章 巨无霸战舰第198章 世纪大海战第67章 政变第一步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9章 程学启投降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138章 殖民地设省147章 瓜分俄国计划第31章 谁是幕后元凶第92章 韦俊的战斗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4章 讨粤匪檄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51章 反清准备(2)第92章 韦俊的战斗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41章 阿思本舰队上架感言第59章 建国大典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55章 开疆拓土(3)第29章 拿下苏州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55章 裂土封王(2)
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0章 天国的黄昏第1章 慈禧的美人计第25章 天京会战(1)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191章 毒气战第144章 列宁遇刺第86章 搞定朝鲜第151章 国际分赃会第153章 大扩军第190章 丘吉尔下台第32章 进攻天京第82章 做人要厚道第203章 攻占中亚第11章 初见曾国藩第103章 康大忽悠第83章 左宗棠可杀第66章 新三河大战(1)第170章 进军巴黎第67章 新三河大战(2)第164章 中国人完胜第64章 曾国藩的遗嘱第41章 挺进兰芳国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24章 曾国藩的难题第42章 华人优先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48章 洪秀全该死(2)第42章 拥兵自重第75章 驻军琉球和台湾第97章 刺杀日本首相第88章 中法大战(1)第66章 买炮舰打日本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88章 权力的游戏第48章 兰芳国的危机第143章 爱情与革命第100章 美女秘书第59章 建国大典第72章 学霸李鸿章第118章 火烧靖国神社第60章 救了林肯第89章 艰难的决定第61章 容宏归来第12章 勾心斗角第37章 诛杀胜保第54章 裂土封王(1)第100章 美女秘书第19章 论持久战第120章 卧底张作霖第10章 石达开退兵第2章 曾国藩的儿子第52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35章 石达开之死(3)第1章 慈禧的美人计第196章 中国参战第34章 石达开之死(2)第76章 洋枪洋炮队第155章 中英翻脸第42章 拥兵自重第27章 天京大杀戮(1)第43章 火烧荷兰公馆第4章 李秀成扩军第26章 江南大营崩溃第105年光绪夺权第200章 中国出兵第181章 坦克的威力第121章 准备大战第195章 奇怪的暗杀第184章 巨无霸战舰第198章 世纪大海战第67章 政变第一步第136章 帝国海权第9章 程学启投降第171章 德军犯大错第138章 殖民地设省147章 瓜分俄国计划第31章 谁是幕后元凶第92章 韦俊的战斗第30章 截杀李秀成第4章 讨粤匪檄第18章 刘永福立功第160章 傀儡国王第51章 大汉国思想第51章 反清准备(2)第92章 韦俊的战斗第179章 中国无战事第41章 阿思本舰队上架感言第59章 建国大典第26章 天京会战(2)第55章 开疆拓土(3)第29章 拿下苏州第104章 变法维新第90章 胡雪岩的秘密第55章 裂土封王(2)